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含解析_第1页
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含解析_第2页
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含解析_第3页
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含解析_第4页
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2上·江苏南京·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3分)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上·江苏盐城·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旧寨的叛逃雷平阳细雨里,旧寨古道一带是凌乱的。两边青色的峰丛、杂树、蚕桑和荒草,似乎很久没有看见过人了,全都沉浸在个体的迷狂之中。峰丛本应有着清晰的层次、蓬勃的生长力和饱满的天际线。但它们纷纷收身于薄雾,并将细瘦而又直抵天穹的桉树,纳入到自己的色系与场域,两者组成了旧山水图卷中那些写意的没完没了的局部。那白丝绸一样的烟雾是从两座圆锥形的峰丛之间升起来的。它们不是自然的白雾,更不是我想象中或记忆中的炊烟。极有可能是某个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将地上的枯枝败叶集在一块儿,点燃了,却因为细雨的浇淋而无法痛痛快快地燃烧,应有的火焰变成了烟雾。当烟雾一再地扩大、升高,变化出不同的形象,继而在一点一点地生成又一点一点地消失的过程中,呈现出寂灭的本相时,我坐到了川山镇旧屯村一座古老的石桥上。这座石桥不知建于何时,它横卧在一条我不知道名字的溪水上。有别于那些精雕细刻或立着各种河神的石桥,它只是用一些粗糙的青石条,很随意地砌筑而成。并高出地面七个台阶。青石条与青石条之间,几乎都有着手掌厚度一样的缝隙,里面都是草窝子,年复一年地枯朽,又在枯朽中伸出绿色的条茎和细叶。因此,这石桥让人觉得它不是人工建设的,而是一群山中的石头某一天突然活了过来,站起身子,一路走到这儿,便纷纷躺了下来。石桥上长满了荒草,溪水里同样长着荒草和细高的藤状植物,从百米开外看过去,满眼全是草木。石桥是隐身的,石桥、溪流和草木已经是一个巨大峰丛背影下小小的共和国。由于草木作为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并极其强势,我在石桥上抽烟和发呆的样子,类似于一只苍鹭在此停歇一会儿,完全改变不了草木天生的格局,甚至我也委身于草木了,乃是草木中细碎的一叶。令人凭空生出欢喜心的,是流水。按照常理,石桥是因为流水而现身的,可是,坐在石桥上.我没有看见流水的身影,尽管听见了草木丛里响着的流水的脚步声。我走下石桥,想扒开草木走向流水,殊不知草木一再地坐化或寂灭,每一根草的下面,都有着腐烂了的只有菩萨才能计数的草,它们所形成的尘土渊薮,已经是人世的陷阱。我退步回来,又坐到了石桥上,又抽了一支烟,这才走上了旧寨古道上的一条岔路。古道的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上面看不到一个人影。石桥边的草木共和国美则美矣,但缺了几声鸟啼,而且花朵尚未绽放,蝴蝶和蜜蜂还在另一个世界奔波,季节的错置和某个时间点上景物的错位造成的缺憾在我这儿成为永久的遗憾。一个人走在这条岔路上,我领受的山川信息和我在这些信息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使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到了地球的边上。我说“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这纯粹出自我的想象。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的,那一刻,我只想从结伴采风的队伍里叛逃,从广西叛逃,从地球上叛逃。我觉得,这条路之所以从天边的峰丛之间伸到我的面前,就是为了来接引我的,而且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它弯曲时的弧度,路面上的尘土,两边长着的灌木丛,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就连草丛里有多少个土丘,丛林里布谷鸟鸣叫多少声,哪几棵桉树可以长得像赶路的道士……都有着精确的数据和完美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与我的灵魂尺寸相等。这条分岔而出的道路两边,坡地或者沟壑上,还多出了太多的喷泉一样的竹林。行走在里面,多年以来,我终于又发现,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特殊的环境里,地球上果然只存在一种声音,那就是自己心跳的声音。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笔直向上争夺阳光者有之,斜刺而出插向灌木丛者有之,伏在地面上与荒草为伍者有之。它们活着活着就死了,枯朽在亲人的怀里,也有的活得满身黑垢或苔藓仍然兴致勃勃,一阵春风吹过,便一身的叶片儿都在鼓掌。特别是那些与栗树和桤木杂生在一起的竹子,有意无意,它们都会在杂乱并低俗的枝叶中挺身而出,在鲜有人迹的山水长卷里抢下自己想要的空间。给我的感觉,身在荒野,它们也长出了人心,有了人的灵魂。不过,应该这么说才对,因为我的到来,因为我内心藏着人间乱象,它们因为我对它们的端详与细分而蒙了羞耻,得了俗命。真实的景象何至如此呢?环江县野地里的这些竹子,它们有别于公园里和私人后院中的那些人工竹类,它们本就不是人类的眼中之竹或胸中之竹,自生,自灭,整个过程从不象征什么,竹子始终存在于竹子的形体中,竹子从来都是竹子本身。它们的命运甚至不指向竹笛、竹排、竹篱、竹箱、竹楼、竹椅和打狗棍,悄悄地活一场,就为了悄悄地死去,抑或什么也不为,不知生,亦不知死。在岔路上叛逃,一个小时,我视其为一生时光凝结而成的舍利子,当然也可以说是滚滚浊流中蒙思的一次走神。所以,当我原路返回,站立在木论景区停车场边一根写有“你已进入监控区”字样的电线杆下,我发现自己的确还不适应人世间的生活,走在人群中,自己的步伐变形了,左脚总是踢着右脚。乘车返回环江县城的路上,心还在地老天荒的旧寨古道一带游荡。(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说“旧寨古道是凌乱的”,第四段又说“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两者并不矛盾,表现了作者体悟的进一步深入。B.作者在第三段中突出了石桥与草木、溪水融为一体的特点,把这些景物塑造成了和谐共处的生灵,充满诗意。C.作者渴望在旧寨古道的岔路上一直走下去,却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处,流露出其内心的迷茫和忧伤。D.作者认为,在自然面前人如“一只苍鹭”或“细碎的一叶”那样渺小,人要懂得尊重自然、感恩自然。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段中作者展开联想,从两座峰丛间升起来的烟雾想到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由此及彼,虚实相生。B.第四段中作者表达季节错置、景物错位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能从普通人的日常体验出发,通俗易懂。C.第五段“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中的“幽篁”一词,让人联想到王维“独坐幽篁里”的诗句,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D.文章结尾电线杆上“你已进入监控区”几个字形象地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能起读者共鸣。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的理解。(4分)9.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文帝时,有人上书,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缇萦一言而善天下蒙其泽后世赖其福所及远哉。《书》曰:“辟不辟,忝厥祖。”《诗》云:“无忘尔祖,聿修厥德。”然则为人而怠于德,是忘其祖也,岂不重哉!晋李密,犍为人,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仕蜀为郎,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疏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氏之日短也。乌鸟私情,乞愿终养。”武帝矜而许之。齐彭城郡丞刘,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溃指为烂。平庐节度使杨损,初为殿中侍御史,家新昌里,与路岩第接。岩方为相,欲易其厩以广第。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也。”损曰:“今尺寸土,皆先人旧物,非吾等所有,安可奉权臣邪!穷达,命也。”卒不与。岩不悦,使损按狱黔中。年余还。彼室宅,尚以家世旧物,不忍弃失,况诸侯之于社稷,大夫之于宗庙乎?为人孙者,可不念哉!(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缇萦A一言B而善C天下D蒙E其泽F后世G赖H其福Ⅰ所及J远哉。1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缓急,文中指紧急的事情,《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指劳作,两者都是偏义复词。B.疏,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事情的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两者词义不同。C.弃远,文中指放弃奉养而远离祖母,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废远”,两者词义相同。D.第,文中指宅第,与《与妻书》中“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的“第”,两者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缇萦上书认为受肉刑的人肢体不能再完好,即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途径,她愿进官府做奴婢,为父亲赎罪。当年,肉刑法被废除。B.西晋的李密,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李密上表阐述刘氏年高的现状,愿先尽孝后尽忠。武帝同情李密的处境。C.齐国彭城的刘郡丞与李密一样,性情极为孝顺。祖母身患毒疮,多年不愈,他就手拿膏药,亲自为祖母敷药治疮,以致于手指溃烂。D.路岩挟私报复,将杨损投入贵州的监狱。一年后杨损才得以回来。杨损认为作为子孙后辈,要爱惜祖宗留下的房屋住宅、宗庙社稷。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2)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也。”14.杨损的选择与《六国论》中韩魏楚三国诸侯的选择截然相反。杨损不向路岩妥协的原因是什么?三国诸侯向秦国妥协的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3上·江苏苏州·高三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籴米①(宋)苏轼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怅焉抚耒耜②,谁复识此意。[注释]①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本诗便作于此时。②耒耜:古代用来耕种的农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到市集购买柴米来做饭,却因为不劳而获心生愧疚,因此食之无味。B.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C.“知非”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觉今是而昨非”都含有对过去的反省。D.春天插下的秧苗准备开花,夏天稗草很快就结穗,表现田园充满了生机。16.清人纪昀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托意深微”。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3上·江苏常州·高三统考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合乎中道,才能够称得上是君子。(2)《归去来兮辞》中,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以寄寓诗人个性与情操的诗句是“,”。(3)《项脊轩志》中,作者在修葺南阁子时,“”,使院子“增胜”:末尾写妻子手植的枇杷树“”,惨恻之思溢于言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2023上·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①像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A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了等我,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B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如果你C去思考,它就②像是伴你终生的恋人,让你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这里,你可以③像是一个孩子,也可以像是一个老人,玩自己所玩的,想自己所想的。所以,十五年了,我总是到那古园里去,在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18.请在文中A、B、C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①②③处都用了“像”,说说三者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20.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表达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023上·江苏扬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一天中合适的时间小睡一会儿可以提高注意力,帮助巩固记忆,并有可能改善心脏健康状况。不过,A:一些人认为小睡是一种奢侈的放纵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保持警觉和健康的一种方式。通常,B,需要克服的睡眠惰性就越大。这可能使认知功能受损,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①通过一项研究发现,②小睡约20分钟能改善研究参与者的整体情绪。③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小睡,时候通常与情绪和幸福感增强无关。⑤如果你在与日间的困倦感作斗争,⑥依靠小睡是釜底抽薪,⑦不能解决根源问题。⑧减少咖啡因摄入量、保持规律的睡眠和获得充足的夜间睡眠才是减少白天困倦感的重要步骤。归根结底,小睡应该是对健康睡眠流程的补充,无法代替充分的夜间休息。平衡的小睡方式可以让生活更有活力、更专注、更有弹性。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2023上·江苏镇江·高三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2上·江苏南京·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3分)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答案】1.A2.D3.C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根据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根据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可知,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A.出自《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第二段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接着第三、四、五三段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第六段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上·江苏盐城·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旧寨的叛逃雷平阳细雨里,旧寨古道一带是凌乱的。两边青色的峰丛、杂树、蚕桑和荒草,似乎很久没有看见过人了,全都沉浸在个体的迷狂之中。峰丛本应有着清晰的层次、蓬勃的生长力和饱满的天际线。但它们纷纷收身于薄雾,并将细瘦而又直抵天穹的桉树,纳入到自己的色系与场域,两者组成了旧山水图卷中那些写意的没完没了的局部。那白丝绸一样的烟雾是从两座圆锥形的峰丛之间升起来的。它们不是自然的白雾,更不是我想象中或记忆中的炊烟。极有可能是某个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将地上的枯枝败叶集在一块儿,点燃了,却因为细雨的浇淋而无法痛痛快快地燃烧,应有的火焰变成了烟雾。当烟雾一再地扩大、升高,变化出不同的形象,继而在一点一点地生成又一点一点地消失的过程中,呈现出寂灭的本相时,我坐到了川山镇旧屯村一座古老的石桥上。这座石桥不知建于何时,它横卧在一条我不知道名字的溪水上。有别于那些精雕细刻或立着各种河神的石桥,它只是用一些粗糙的青石条,很随意地砌筑而成。并高出地面七个台阶。青石条与青石条之间,几乎都有着手掌厚度一样的缝隙,里面都是草窝子,年复一年地枯朽,又在枯朽中伸出绿色的条茎和细叶。因此,这石桥让人觉得它不是人工建设的,而是一群山中的石头某一天突然活了过来,站起身子,一路走到这儿,便纷纷躺了下来。石桥上长满了荒草,溪水里同样长着荒草和细高的藤状植物,从百米开外看过去,满眼全是草木。石桥是隐身的,石桥、溪流和草木已经是一个巨大峰丛背影下小小的共和国。由于草木作为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并极其强势,我在石桥上抽烟和发呆的样子,类似于一只苍鹭在此停歇一会儿,完全改变不了草木天生的格局,甚至我也委身于草木了,乃是草木中细碎的一叶。令人凭空生出欢喜心的,是流水。按照常理,石桥是因为流水而现身的,可是,坐在石桥上.我没有看见流水的身影,尽管听见了草木丛里响着的流水的脚步声。我走下石桥,想扒开草木走向流水,殊不知草木一再地坐化或寂灭,每一根草的下面,都有着腐烂了的只有菩萨才能计数的草,它们所形成的尘土渊薮,已经是人世的陷阱。我退步回来,又坐到了石桥上,又抽了一支烟,这才走上了旧寨古道上的一条岔路。古道的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上面看不到一个人影。石桥边的草木共和国美则美矣,但缺了几声鸟啼,而且花朵尚未绽放,蝴蝶和蜜蜂还在另一个世界奔波,季节的错置和某个时间点上景物的错位造成的缺憾在我这儿成为永久的遗憾。一个人走在这条岔路上,我领受的山川信息和我在这些信息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使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到了地球的边上。我说“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这纯粹出自我的想象。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的,那一刻,我只想从结伴采风的队伍里叛逃,从广西叛逃,从地球上叛逃。我觉得,这条路之所以从天边的峰丛之间伸到我的面前,就是为了来接引我的,而且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它弯曲时的弧度,路面上的尘土,两边长着的灌木丛,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就连草丛里有多少个土丘,丛林里布谷鸟鸣叫多少声,哪几棵桉树可以长得像赶路的道士……都有着精确的数据和完美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与我的灵魂尺寸相等。这条分岔而出的道路两边,坡地或者沟壑上,还多出了太多的喷泉一样的竹林。行走在里面,多年以来,我终于又发现,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特殊的环境里,地球上果然只存在一种声音,那就是自己心跳的声音。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笔直向上争夺阳光者有之,斜刺而出插向灌木丛者有之,伏在地面上与荒草为伍者有之。它们活着活着就死了,枯朽在亲人的怀里,也有的活得满身黑垢或苔藓仍然兴致勃勃,一阵春风吹过,便一身的叶片儿都在鼓掌。特别是那些与栗树和桤木杂生在一起的竹子,有意无意,它们都会在杂乱并低俗的枝叶中挺身而出,在鲜有人迹的山水长卷里抢下自己想要的空间。给我的感觉,身在荒野,它们也长出了人心,有了人的灵魂。不过,应该这么说才对,因为我的到来,因为我内心藏着人间乱象,它们因为我对它们的端详与细分而蒙了羞耻,得了俗命。真实的景象何至如此呢?环江县野地里的这些竹子,它们有别于公园里和私人后院中的那些人工竹类,它们本就不是人类的眼中之竹或胸中之竹,自生,自灭,整个过程从不象征什么,竹子始终存在于竹子的形体中,竹子从来都是竹子本身。它们的命运甚至不指向竹笛、竹排、竹篱、竹箱、竹楼、竹椅和打狗棍,悄悄地活一场,就为了悄悄地死去,抑或什么也不为,不知生,亦不知死。在岔路上叛逃,一个小时,我视其为一生时光凝结而成的舍利子,当然也可以说是滚滚浊流中蒙思的一次走神。所以,当我原路返回,站立在木论景区停车场边一根写有“你已进入监控区”字样的电线杆下,我发现自己的确还不适应人世间的生活,走在人群中,自己的步伐变形了,左脚总是踢着右脚。乘车返回环江县城的路上,心还在地老天荒的旧寨古道一带游荡。(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说“旧寨古道是凌乱的”,第四段又说“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两者并不矛盾,表现了作者体悟的进一步深入。B.作者在第三段中突出了石桥与草木、溪水融为一体的特点,把这些景物塑造成了和谐共处的生灵,充满诗意。C.作者渴望在旧寨古道的岔路上一直走下去,却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处,流露出其内心的迷茫和忧伤。D.作者认为,在自然面前人如“一只苍鹭”或“细碎的一叶”那样渺小,人要懂得尊重自然、感恩自然。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段中作者展开联想,从两座峰丛间升起来的烟雾想到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由此及彼,虚实相生。B.第四段中作者表达季节错置、景物错位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能从普通人的日常体验出发,通俗易懂。C.第五段“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中的“幽篁”一词,让人联想到王维“独坐幽篁里”的诗句,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D.文章结尾电线杆上“你已进入监控区”几个字形象地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能起读者共鸣。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的理解。(4分)9.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6分)【答案】6.C7.B8.①这里的竹子充满野性,富有生机。②有别于人工竹类,没有人为痕迹和功利价值。9.①巧用修辞,生动形象:拟人,如“荒草让出来的地方”“纳入到自己的色系和场域”,比喻,如“那白丝绸一样的烟雾”;②用词新颖,表现力强:如天际线是“饱满的”,草木是“强势的”;③多用长句,语意丰富:如用长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思绪的流转。【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流露出其内心的迷茫和忧伤”错,第4段中“……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的,那一刻,我只想从结伴采风的队伍里叛逃,从广西叛逃,从地球上叛逃。我觉得,这条路之所以从天边的峰丛之间伸到我的面前,就是为了来接引我的,而且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中的“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只想”“我觉得”“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可知,作者内心十分明确自己的目的和想法,并不迷茫和忧伤。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能从普通人的日常体验出发,通俗易懂”错,第4段中“一个人走在这条岔路上,我领受的山川信息和我在这些信息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使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到了地球的边上。我说‘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这纯粹出自我的想象,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可知,本段在表述上,作者从本人的感受出发,并不是普通人的日常体验。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生长在世界反面”意思是与正常的人类意识中的竹子不同,具体表现在:①“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笔直向上争夺阳光者有之,斜刺而出插向灌木丛者有之,伏在地面上与荒草为伍者有之。它们活着活着就死了,枯朽在亲人的怀里,也有的活得满身黑垢或苔藓仍然兴致勃勃,一阵春风吹过,便一身的叶片儿都在鼓掌。特别是那些与栗树和桤木杂生在一起的竹子,有意无意,它们都会在杂乱并低俗的枝叶中挺身而出,在鲜有人迹的山水长卷里抢下自己想要的空间”,这里的竹子充满野性,富有生机。②“真实的景象何至如此呢?环江县野地里的这些竹子,它们有别于公园里和私人后院中的那些人工竹类,它们本就不是人类的眼中之竹或胸中之竹,自生,自灭,整个过程从不象征什么,竹子始终存在于竹子的形体中,竹子从来都是竹子本身。它们的命运甚至不指向竹笛、竹排、竹篱、竹箱、竹楼、竹椅和打狗棍,悄悄地活一场,就为了悄悄地死去,抑或什么也不为,不知生,亦不知死”,有别于人工竹类,没有人为痕迹和功利价值。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①巧用修辞,生动形象:拟人,如“而是一群山中的石头某一天突然活了过来,站起身子,一路走到这儿,便纷纷躺了下来”,写出石桥的淳朴与野性特色;“荒草让出来的地方”“纳入到自己的色系和场域”等把荒草、山峰等当做人来写,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极具魅力;比喻,如“那白丝绸一样的烟雾”,从颜色到质地,写出细雨中烟雾的美感;②用词新颖,表现力强:如天际线是“饱满的”,草木是“强势的”,山水图卷是“写意的”,草木是“坐化或寂灭”;③多用长句,语意丰富:如“蝴蝶和蜜蜂还在另一个世界奔波,季节的错置和某个时间点上景物的错位造成的缺憾在我这儿成为永久的遗憾”,用长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思绪的流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文帝时,有人上书,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缇萦一言而善天下蒙其泽后世赖其福所及远哉。《书》曰:“辟不辟,忝厥祖。”《诗》云:“无忘尔祖,聿修厥德。”然则为人而怠于德,是忘其祖也,岂不重哉!晋李密,犍为人,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仕蜀为郎,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疏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氏之日短也。乌鸟私情,乞愿终养。”武帝矜而许之。齐彭城郡丞刘,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溃指为烂。平庐节度使杨损,初为殿中侍御史,家新昌里,与路岩第接。岩方为相,欲易其厩以广第。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也。”损曰:“今尺寸土,皆先人旧物,非吾等所有,安可奉权臣邪!穷达,命也。”卒不与。岩不悦,使损按狱黔中。年余还。彼室宅,尚以家世旧物,不忍弃失,况诸侯之于社稷,大夫之于宗庙乎?为人孙者,可不念哉!(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缇萦A一言B而善C天下D蒙E其泽F后世G赖H其福Ⅰ所及J远哉。1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缓急,文中指紧急的事情,《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指劳作,两者都是偏义复词。B.疏,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事情的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两者词义不同。C.弃远,文中指放弃奉养而远离祖母,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废远”,两者词义相同。D.第,文中指宅第,与《与妻书》中“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的“第”,两者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缇萦上书认为受肉刑的人肢体不能再完好,即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途径,她愿进官府做奴婢,为父亲赎罪。当年,肉刑法被废除。B.西晋的李密,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李密上表阐述刘氏年高的现状,愿先尽孝后尽忠。武帝同情李密的处境。C.齐国彭城的刘郡丞与李密一样,性情极为孝顺。祖母身患毒疮,多年不愈,他就手拿膏药,亲自为祖母敷药治疮,以致于手指溃烂。D.路岩挟私报复,将杨损投入贵州的监狱。一年后杨损才得以回来。杨损认为作为子孙后辈,要爱惜祖宗留下的房屋住宅、宗庙社稷。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2)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也。”14.杨损的选择与《六国论》中韩魏楚三国诸侯的选择截然相反。杨损不向路岩妥协的原因是什么?三国诸侯向秦国妥协的原因是什么?(3分)【答案】10.CFI11.B12.D13.(1)我父亲当官,齐地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他如今犯法判了(肉)刑。(2)杨损家族的十多个当官的子弟商议说:“家世的盛衰,与当权者的喜怒相关联,我们不能拒绝这件事。”14.杨损不妥协的原因:①家中的尺土寸地,都是祖先留给子孙的遗产,并不是自己的,不能将它奉送给权臣;②困窘显达,都是命。三国诸侯妥协的原因:①不爱惜祖先留下的土地;②苟且偷安,为了获得一夕安寝。【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为)缇萦一句话说得好,普天下的百姓都享受恩泽,后人也受益于她的恩惠,(她的恩泽)所及太远了。“善”作“缇萦一言”的谓语,“缇萦一言而善”为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应在C处断开;“天下蒙其泽”“后世赖其福”结构一致,且都为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应在FI处断开。故选CFI。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有了危急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帮忙/日日夜夜勤于劳作。B.“词义不同”错。“疏”,均指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事情的奏章。句意:他上书武帝说/劝谏唐太宗的十条值得深思的奏章。C.正确。句意:因为我的区区私情,我不敢放弃奉养而远离祖母/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D.正确。“第”,名词,宅第/连词,表转折,但。句意:与路岩的住宅相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将杨损投入贵州的监狱”“杨损认为作为子孙后辈,要爱惜祖宗留下的房屋住宅、宗庙社稷”错。原文“岩不悦,使损按狱黔中。年余还。彼室宅,尚以家世旧物,不忍弃失,况诸侯之于社稷,大夫之于宗庙乎?为人孙者,可不念哉!”句意为:“路岩不高兴,就派杨损到贵州去巡视监狱。一年之后杨损才得以回来。就连房屋住宅,他们都因为是祖传的资产,不忍舍弃,更何况诸侯对于社稷、大夫对于宗庙呢?为人子孙后辈,能不念及祖宗吗?”文中“按”指“巡视”。另外,文本最后是作者司马光的议论,而非杨损的议论。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称”,称赞;“廉平”,廉洁公正;“坐法”,犯法;“当刑”,判刑。(2)“宗族仕者十余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宗族十余仕者”;“仕”,做官;“系”,关联、牵涉。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温公家范》中“损曰:‘今尺寸土,皆先人旧物,非吾等所有,安可奉权臣邪!穷达,命也’”可知,杨损不妥协的原因:①家中的尺土寸地,都是祖先留给子孙的遗产,并不是自己的,不能将它奉送给权臣;②困窘显达,都是命。由《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可知,三国诸侯妥协的原因:①不爱惜祖先留下的土地;②苟且偷安,为了获得一夕安寝。参考译文:汉文帝时,有人上书,齐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当判刑。文帝下诏将淳于意逮捕,关进长安的监狱。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她们跟在父亲后边哭泣。淳于意发怒,骂道:“我只生了女儿,没生儿子,有了危急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帮忙。”他的小女儿缇萦感伤于父亲的话语,便跟随父亲西行至长安,上书文帝说:“我父亲当官,齐地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他如今犯法判了(肉)刑。我悲痛的是死者不能复生,受刑的人不能再肢体完好,即便他想改过自新,也没有途径,最终还是不可能了。我愿自己进官府做奴婢,来赎免父亲的罪行,使他能够改过自新。”汉文帝看过她的上书,悲悯她的孝心(就免了她父亲的罪)。这一年,朝廷还废除了肉刑法。只因为缇萦一句话说得好,普天下的百姓都享受恩泽,后人也受益于她的恩惠,她的恩泽所及太远了。《尚书》说:“人如果有罪过,就会使他的祖先蒙羞。”《诗经·大雅·文王》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这样说来,做人如果不修德行,是忘记了他的祖先。这难道不重要吗?西晋的李密,是犍为人,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有了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服用。他在蜀汉做郎官,蜀中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我如果没有祖母,也就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就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为我的区区私情,我不敢放弃奉养而远离祖母。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为陛下效忠的时日还很长,可是我报恩于祖母的日子却很短。因奉养老人的私情,我请求皇上准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武帝同情他,并同意了他的请求。齐彭城郡丞刘,性情至孝,祖母身患毒疮,经年不愈,他就手拿膏药,亲自为祖母敷药治疮,以致于手指都溃烂了。平庐节度使杨损,起先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家住在新昌里,与路岩的住宅相邻。路岩当时刚担任宰相,想买杨损家的马圈来扩大庭院。杨损家族的十多个当官的子弟商议说:“家世的盛衰,与当权者的喜怒相关联,我们不能拒绝这件事。杨损说:“我们家的尺土寸地,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怎么能将它奉送给权臣呢?困窘显达,都是命。”最终还是没有把马圈卖给路岩。路岩不高兴,就派杨损到贵州去巡视监狱。一年后杨损才得以回来。那些房屋住宅,尚且因为是祖传的资产,不忍舍弃,更何况诸侯对于社稷,大夫对于宗庙呢?为人子孙后辈,能不念及祖宗吗?(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3上·江苏苏州·高三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籴米①(宋)苏轼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怅焉抚耒耜②,谁复识此意。[注释]①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本诗便作于此时。②耒耜:古代用来耕种的农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到市集购买柴米来做饭,却因为不劳而获心生愧疚,因此食之无味。B.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C.“知非”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觉今是而昨非”都含有对过去的反省。D.春天插下的秧苗准备开花,夏天稗草很快就结穗,表现田园充满了生机。16.清人纪昀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托意深微”。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5.D16.(1)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2)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3)诗人在耕作时联想到世上仍有不少素餐者,感叹世风不古。(4)诗人独自在耕作中寻求精神寄托,遗憾没有知音理解自己。【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这两句意思是,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1)“愿受一廛地”“食力免内愧”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2)“怅焉”是惆怅、感慨之意,怅”中含有对过去的反省与对境遇的伤感。结合注释“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3)结合“不缘耕樵得”可知,有不劳而获之人,诗人在耕作时联想到世上仍有不少素餐者,感叹世风不古。(4)“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意为“怅然地摸着耒耜和锄头,又有谁能领悟其中的深意”。诗人独自在耕作中寻求精神寄托,遗憾没有知音理解自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3上·江苏常州·高三统考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合乎中道,才能够称得上是君子。(2)《归去来兮辞》中,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以寄寓诗人个性与情操的诗句是“,”。(3)《项脊轩志》中,作者在修葺南阁子时,“”,使院子“增胜”:末尾写妻子手植的枇杷树“”,惨恻之思溢于言外。【答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今已亭亭如盖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彬”“犹”“岫”“亭”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2023上·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①像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A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了等我,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B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如果你C去思考,它就②像是伴你终生的恋人,让你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这里,你可以③像是一个孩子,也可以像是一个老人,玩自己所玩的,想自己所想的。所以,十五年了,我总是到那古园里去,在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18.请在文中A、B、C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①②③处都用了“像”,说说三者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20.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表达效果。(3分)【答案】18.A:历尽沧桑B:亘古不变C:身临其境19.①表示揣测②表示比喻③表示比较20.①由“剥蚀了……”“淡退了……”“坍圮了……”三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②从多方面具体形象地写出地坛历经沧桑的历史,突出地坛等我的坚决。【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强调古园存在的时间长,经历了许多变故,因此可填写:历尽沧桑。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B:“太阳循着……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强调太阳运动的轨迹不变,因此可填写:亘古不变。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C:“去思考,它就像是伴你终生的恋人,让你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强调自己亲身处于那种环境中去思考,因此可填写: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像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表示揣测,相当于“好像”“就像”,“古园就是为了等我”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揣测出来的。②“它就像是伴你终生的恋人”,“像”是比喻词,表示比喻,将古园比作恋人。③“你可以像是一个孩子,也可以像是一个老人”,表示比较,相当于“类似”,表示类似于孩子,类似于老人。2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由“剥蚀了……”“淡退了……”“坍圮了……”三句构成排比,都是动宾结构,句式整齐,增加文章的美感和文采,增强了语势,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②从“琉璃”“朱红”“玉砌雕栏”多方面,运用“剥蚀”“淡褪”“坍圮”等具体形象地写出地坛历经沧桑的历史,突出地坛等我的坚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023上·江苏扬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一天中合适的时间小睡一会儿可以提高注意力,帮助巩固记忆,并有可能改善心脏健康状况。不过,A:一些人认为小睡是一种奢侈的放纵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保持警觉和健康的一种方式。通常,B,需要克服的睡眠惰性就越大。这可能使认知功能受损,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①通过一项研究发现,②小睡约20分钟能改善研究参与者的整体情绪。③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小睡,时候通常与情绪和幸福感增强无关。⑤如果你在与日间的困倦感作斗争,⑥依靠小睡是釜底抽薪,⑦不能解决根源问题。⑧减少咖啡因摄入量、保持规律的睡眠和获得充足的夜间睡眠才是减少白天困倦感的重要步骤。归根结底,小睡应该是对健康睡眠流程的补充,无法代替充分的夜间休息。平衡的小睡方式可以让生活更有活力、更专注、更有弹性。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案】21.A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B小睡时间越长22.①删除“通过”

③删掉“时候”,“情绪”后面添加“改善”

⑥“釜底抽薪”改成“扬汤止沸”【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空后的冒号可知空后内容是对此空内容的解释,根据空后句“一些人认为小睡是一种奢侈的放纵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保持警觉和健康的一种方式”可知,此内容是人们对小睡一会儿的不同看法,所以此空可填“人们对此看法不一”。B处,根据空后句“这可能使认知功能受损,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小睡约20分钟能改善研究参与者的整体情绪”“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小睡”可知,这是说明小睡时间长,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困倦问题,只是睡眠惰性大的问题,故此空可填“小睡时间越长”。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通过一项研究发现”滥用介词,可删除“通过”;

③“时候”赘余,应删掉;“情绪”后面缺少动词,无法与“增强”搭配,可添加“改善”;

⑥“釜底抽薪”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后边“不能解决根源问题”可知,该词语使用不当,可改成“扬汤止沸”。四、写作(60分)23.(2023上·江苏镇江·高三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勇攀高峰,永不止步在世界东方,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山峰,那就是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之巍峨,令人敬仰;泰山之壮美,令人陶醉。然而,泰山的魅力并非止于其雄伟壮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这段平路犹如人生道路上的舒适区,短暂的休息后,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下一步,面对新的挑战。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这不仅是泰山教给我们的道理,更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24岁的梁思礼回到了祖国,26岁的邓稼先回到了祖国,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也排除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如果选择留在国外,他们会有更优渥的待遇,会有更舒适的科研环境,可是他们却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全力以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正是这种敢于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时刻,走向了光辉的明天。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人却选择了在舒适区驻足,“佛系”“躺平”言论不绝于耳。面对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有人胸无大志,害怕困难,放弃努力,别人为学习新知而挥汗如雨时,他选择“躺平”;别人为祖国建设攻坚克难时,他选择“摸鱼”;别人把重担扛在肩上负重前行时,他选择“划水”。他们害怕挑战,逃避困难,甚至沉溺于短暂的安逸,而忘却了心中的梦想和肩上的责任。正如那“快活三里”,短暂的休息后,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下一步,面对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对未来,我们要充满信心。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勇攀事业的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还要居安思危,唯有保持警惕,时刻准备迎接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挫折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勇攀高峰,永不止步。这不仅是对泰山的赞美,更是对我们人生的期许。让我们牢记这一启示,带着信念和勇气,去征服那一座又一座人生的高峰,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分两部分,前一段举例引出面对泰山半山腰“快活三里”这段坦途,普通游客和挑山工的不同选择,展现了人们对待逸境的不同选择。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适时休息、享受当下的人,他们注重短暂的放松和快乐;另一种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的人,他们深知松懈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始终保持警惕和奋斗的姿态。第二部分引用了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提醒我们要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这部分表达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有的正确态度,即始终保持警惕,不断努力,勇于面对挑战,才能实现目标。综上,写作情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泰山挑山工不在“快活三里”歇脚这一生活现象,启示我们人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容易生出懒惰之心;二是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城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解,既要充满信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