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学情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1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学情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2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学情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学情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学情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学情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1.1800年前后,铜钱一千文,可换白银一两;到了1838年前后,则需要铜钱一千五六百文,才能换白银一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鸦片走私使白银外流 D.清政府闭关锁国2.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B.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D.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1856年12月,《北华捷报》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公开了十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的全文,并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此举旨在(

)A.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进展 B.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C.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 D.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4.1853年,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指出:“天下为一家,既无差别之分,焉有主从之分。”1861年,太平天国官员蒙时雍驳斥并拒绝了“凡挂有英国旗的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的要求。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具有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C.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 D.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5.洋务运动30年间,由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国人自办约20余种近代报刊。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重视海防建设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使国家走向富强6.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7.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8.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后,绘制了一幅以慈禧太后为主角的漫画(下图)该漫画的寓意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D.清政府坚定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9.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时间1894年1905年1912年1913年事件成立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动“二次革命”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章炳麟10.清帝退位诏书,起草人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正式灭亡。该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是(

)A.武昌起义及各省的响应 B.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C.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1.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利于推动民主革命 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D.宣言出自《临时约法》进程12.下图内容反映的是(

)A.清朝皇帝在历史上的消失 B.践行三民主义,创建中华民国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A.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B.官僚地主、争权夺利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列强争霸、矛盾重重1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

)A.辛亥革命尚未成功 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C.中国民众精神麻木 D.救亡图存大势所趋15.新文化运动时胡适认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换新的、活的。”据此可知,胡适认为“活的工具”是(

)A.文言文B.白话文C.民主D.科学16.五四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主要体现了(

)A.科学精神B.自由精神C.民主精神D.爱国精神17.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北京大学红楼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运动的爆发18.“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中国革命的“这个变动”开始于(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B.井冈山会师C.南昌起义 D.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19.某历史学习论坛拟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下表提供的资源,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资源名称视频《秋收起义》《建军大业》图片《八七会议旧址》《井冈山会师》文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人毛泽东》A.工农武装割据 B.北伐胜利进军C.国共两党合作 D.工农红军长征20.有学者认为,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长征(

)A.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 B.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1.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民众关注国家2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材料中所述事件(

)A.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B.表明蒋介石主动接受停止内战的主张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3.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抗战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两党的实力差距明显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C.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 D.两党政治分歧消除24.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摘要(下图)旨在强调(

)A.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D.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日前线25.“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这是1940年晋冀豫区党委宣传部印发的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26.书信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右侧两封书信(节选)共同印证了(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C.敌后战场的抗战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27.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请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北伐胜利进军 B.抗日战争的胜利C.国共两党合作 D.国民党的革命历程28.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说道:“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人民子弟兵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人了进攻。”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29.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之象征,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A.多样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独特性30.1927,某学者描述上海街道:“时时的到街上去默察静望一下,见那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躜(向前冲)”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A.传统习俗仍居主流 B.交通状况混乱无序C.社会已经全盘西化 D.社会习俗新旧杂糅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3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1

1842年南京

2旅顺大屠杀

图3

《辛丑条约》(1)图1所示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图2反映的是中国近代遭受的哪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这次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了什么局面?(3)图3不平等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其中的哪一条款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4)造成图1至图3所反映的悲惨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2.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摘编自党的二十大报告材料二

湘赣边界割据的具体策略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摘编自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的报告材料三

刘伯承曾在《回顾长征》中写道:“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抓奋,好像拨开了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何时?哪次会议?(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湘赣边界割据”体现于哪一事件?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纠正了什么错误。这次会议有何标志性意义?

答案1.【正确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扭转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3亿至4亿银元,从而导致银贵钱贱,能换一两白银所需的铜钱数量增加,所以才会出现题干中的现象,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800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大量白银外流,使得银价上涨,人们更加贫困。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导致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鸦片走私造成的影响,此时鸦片战争还未爆发,排除B项;清政府闭关锁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评价,D项正确;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这三个选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3.【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于1856年10月炮轰广州,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走私船,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黄埔搜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英国领事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释放被捕人员,并向英方赔礼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为避免事态扩大,同意释放被捕人员,但拒绝道歉。这就是所谓的“亚罗号事件”。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英国此举旨在,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题意,ABD项都不是题干材料发表的目的和实质,排除ABD项。故选C项。4.【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杨秀清提出的“不分主从”充分体现了对外政策中的独立自主,太平天国官员蒙时雍驳斥并全部拒绝英国提出的无理要求,体现了太平天国很看重主权问题,C项正确;太平天国领导人是农民阶级代表,不能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排除A项;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并未形成近代外交理念,排除B项;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军队建设和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C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报刊的创建无法说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海防建设与其他领域建设的比较,故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未使国家走向富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6.【正确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而这些通商口岸都是长江流域的城市,使得列强侵略势力进步深入到长江流域,符合题干中观点“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A项正确;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镇压北方的义和团运动,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但没有开放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内容,而是要求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排除BC项;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进行武力干涉,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企图化为泡影,排除D项。故选A项。7.【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由此判断“群众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华北)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选项D符合题意;虎门销烟是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公车上书是1895年;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8.【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9.【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成立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又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因此他是孙中山,C项正确;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章炳麟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与材料所述事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正确答案】A【详解】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这是清帝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A项正确;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与清帝退位诏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是清帝退位诏书颁布的原因,但不是首要原因,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清帝退位诏书颁布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11.【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是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驱除鞑虏”是指要推翻清朝统治,1912年,清政府已被推翻,题干时间是1905年,D项符合题意;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与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致,体现了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获得民族独立的愿望,排除BC项。故选D项。12.【正确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图片内容反映的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D项正确;清朝皇帝在历史上的消失,与孙中山辞职内容不符,排除A项;践行三民主义,创建中华民国,与袁世凯史实不符,排除B项;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C项。故选D项。13.【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军阀割据、战事不断,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辛亥革命后十余年来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因此体感材料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军阀割据,连年混战,A项正确;农民起义不符合民国初期的状况,排除C项;官僚地主、争权夺利,列强争霸、矛盾重重并不是“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的原因,排除BD项。故选A项。14.【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由此梁启超总结了教训,得出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解放人们的思想的结论,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运动,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民众精神麻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救亡图存大势所趋,排除D项。故选B项。15.【正确答案】B【详解】材料“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反映的是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可以为文学作品注入新情感和新思想,表明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故本题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依据材料“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16.【正确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呼吁有一线良知或半腔热血的国人都不要忘了国耻。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17.【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之后,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罢工斗争蓬勃兴起。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所以北京大学红楼、中共一大上海会址均见证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5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是1919年5月4日,均早于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所以排除ACD项。故选B项。18.【正确答案】A【详解】由题意可知“农村变动”是指农村的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实践,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A项正确;井冈山会师晚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排除B项;南昌起义不是农村变动,排除C项;中央革命根据地晚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9.【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秋收起义”“建军大业”“八七会议旧址”“井冈山会师”等信息可以反映出本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受挫,改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毛泽东领导并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A项正确;北伐胜利进军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国共两党合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工农红军长征发生于国民党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择A项。20.【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即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D项正确;由于博古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C项。故选D项。21.【正确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最早产生于英国的广播剧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广泛流行,中国此时诞生了一大批宣传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日本的侵华,中国文学艺术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的结果,这主要反映了民众关注国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只是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广播剧,并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思潮泛起,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内容都是广播剧,没有说明历史研究水平提高,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故选D。22.【正确答案】C【详解】由题干中关键信息“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可以判断,“这件事”指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住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A项;表明蒋介石不是主动接受停止内战主张的,排除B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23.【正确答案】B【详解】1935年华北危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后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两党实力差距不是国共合作的原因,排除A项;民众抗日意识觉醒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党政治分歧从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24.【正确答案】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打破日、伪军封锁奠定物质基础;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由此分析可知,图片中的事件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A正确;图片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事件,不是国共合作,两党进行的事件,B排除;图片中的事件没有涉及民族团结的内容,C排除;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前线。D排除;故选A。25.【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0年和关键信息“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彭德华指挥的百团大战主要是破坏敌人交通线和设施,打破敌人囚笼政策的一次战役。平型关大捷的时间是1937年;台儿庄战役的时间是1938年;武汉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1940年”链接知识点可想到是百团大战。26.【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张自忠”“新四军战士”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书信,材料体现了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只说明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只说明了敌后战场的抗战,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共对立,排除D项。故选B项。27.【正确答案】C【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国民党一大、北伐、西安事变、抗战胜利”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国共两党合作共赢。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北伐战争则是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7月发动的一场统一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加快侵华步伐,民族危机严重,民族意识觉醒,国共两党也由分裂走向合作抗日,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所以C项符合题意;北伐胜利进军、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的革命历程表述不全面。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8.【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人民子弟兵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人民子弟兵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题干的“转折点”是指挺进大别山,B项正确;粉碎重点进攻是在“转折点”出现之前,排除A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出现在“转折点”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29.【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体现的愚公形象的变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愚公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形象,这主要和当时的民族危机加深有关,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因此说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凝聚性,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抗战时期的愚公形象和时代特征,排除ABD项。故选C项。30.【正确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場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察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