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S-151-2011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_第1页
JTS-151-2011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_第2页
JTS-151-2011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_第3页
JTS-151-2011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_第4页
JTS-151-2011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S151-2011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修订说明1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并结合我国水运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编制而成。本规范的主编单位为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98)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水运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为此,交通运输部水运局组织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对《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98)进行修订,补充了修造船厂水工建筑物等设计内容,编制了《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本规范第3.1.3条、第3.2.1条、第3.2.3条、第8.14.2条和第8.14.6条中的黑体本规范共分8章6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附录A~附录E:贡金鑫2本规范于2010年3月10日通过部审,于2011年8月29日发布,自2012年1月1日本规范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技术管理处,邮政编码:100736)和本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28号,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100007),以便再修订时参考。1 2术语 3.1一般规定 3.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规定 3.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规定 3.4耐久性规定 4材料 4.1混凝土 4.2钢筋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1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一般规定 5.2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3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4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5.5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6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5.7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5.8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1一般规定 6.2钢筋预应力损失计算 6.3抗裂验算 6.4裂缝宽度验算 6.5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7.1伸缩缝 7.2保护层 7.3钢筋的锚固 7.4钢筋的连接 7.5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7.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 28构件 8.2梁 8.3柱 8.4叠合式受弯构件 8.5深受弯构件 8.6桁架 8.9地下连续墙 8.11半圆形构件 8.13预制构件连接 附录A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 A.1一般规定 A.2受压构件 A.3受弯构件 A.4局部受压 A.5局部构造钢筋 (118)附录B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和理论质量 附录C任意截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附录D后张预应力钢筋常用束形的预应力损失 附录E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125)附录F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名单 附条文说明 11.0.1为统一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1.0.2本规范适用于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和通航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设计。1.0.3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22.0.1混凝土结构concretestructure2.0.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restress2.0.5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retensionedprestressedconcretestructure2.0.6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ost-tensionedprestressedconcretestructure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并在结构上锚固而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2.0.7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assembledmonol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跨高比小于5的受弯构件。跨高比不大于2的单跨梁和跨高比不大于2.5的多跨连续梁。2.0.10普通钢筋ordinarysteel 3基本规定3(3)对使用上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进行混凝土拉应力验算3.1.5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应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最4件取1.0,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取0.9;R——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式中S₄——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Yo、Yo—分别为主导可变作用和第j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S₀、S₀₄—分别为主导可变作用和第j个可变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53.2.7作用分项系数可按表3.2.7取值。作用分项系数表3.2.7永久荷载(不包括土压力、静水压力)船舶系缆力船舶撞击力船舶挤靠力水流力波浪力(构件计算)土压力剩余水压力3.3.2混凝土构件的挠度应不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其计算值不应超过表最大挠度限值[f]表3.3.2板3.3.3结构构件设计的裂缝控制等级应根据使用要求划分为3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y——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影响系数;条件和钢筋种类按表3.3.4采用。水上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大气区浪溅区三三三三三三三级钢筋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二二C当作用效应与作用按线性关系考虑时,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当作用效应与作用按线性关系考虑时,频遇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当作用效应与作用按线性关系考虑时,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 3基本规定70.6。对经常以界值出现的有界作用,组合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可取划分类别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有掩护计高水位减1.0m之间计低水位减1.0m之间水位变动区下界至泥面无掩护加(ηo+1.0m)以上计高水位减ηo之间计低水位减1.0m之间水位变动区下界至泥面最高天文潮位加0.7倍百年一遇有效波高天文潮汐减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₁之间浪溅区下界至最高H₃之间水位变动区下界至泥面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8淡水环境混凝土部位划分表3.4.2-2水位变动区设计低水位以下水上区和水下区之间3.4.3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应满足表3.4.3的规定。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表3.4.3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3.4.5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宜超过表3.4.5规定的限值;最大碱含量不宜超过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限值(%)表3.4.53.4.6混凝土抗冻等级按28d龄期的试件用快冻试验方法测定时,应分为F350、F300、符合表3.4.6的规定。浪溅区范围内的下部1m应按水位变动区选择抗冻等级。码头面层混凝土可选用比同一地区水位变动区低2~3级的抗冻等级。混凝土抗冻等级选用标准表3.4.6温低于-8℃)受冻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8℃之间)0℃~-4℃之间) 9混凝土抗渗等级选用标准表3.4.7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3.4.8海水环境结构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指标宜符合表3.4.8的规定。当不能满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限值(C)表3.4.8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3.4.9对处于海水环境水位变动区、浪溅区和大气区的混凝土构件宜采用高性能混凝3.4.11当构件处于严重锈蚀环境时,普通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后张预应力混4.1.1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和耐久性4.1.2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4.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1.3采用。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α和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a(N/mm²)表4.1.3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f4.1.4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1.4采用。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②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4.1.5混凝土受压或受拉的弹性模量应按表4.1.5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E4.1.6素混凝土重度可取23~24kN/m³;钢筋混凝土重度可取24~25kN/m³,必要时应由试验测定。混凝土的其他物理特性值,应由试验确定。当无试0.2,线膨胀系数可取1.0×10-⁵/℃,剪变模量可按表4.1.5混凝土弹性模量的0.4倍4.2.1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 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CB4463)和现行行业标准《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C3042)等的有关规定;钢丝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规定;钢绞线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的规定;精轧螺纹钢筋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的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的选用尚应符合下列规定。4.2.1.1普通混凝土结构钢筋宜采用HRB400级、HRB500级钢筋,也可采用HPB3004.2.1.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宜采用钢绞线或钢丝,也可采用钢棒或螺纹钢筋。4.2.2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4.2.2.1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4.2.2.2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根据屈服强度确定。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4.2.2.3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2采用。热轧钢筋中虫虫业亚公称直径d(mm)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续表4.2.2-2公称直径d(mm)f光圆螺旋肋中”φ”光圆φ”螺旋肋带肋φ螺纹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2.3-2采用。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 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和抗压强度设计值f;(N/mm²)表4.2.3-1符号热轧钢筋φ虫虫亚业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²)表4.2.3-2符号消除应力钢丝光圆螺旋肋φ”φ光圆中螺旋肋φ带肋φ螺纹钢筋4.2.4钢筋弹性模量应按表4.2.4采用。E冷拉HRB400钢筋4.2.5当采用并筋的形式配筋时,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并筋可视为一根等效钢筋。并筋等效直径可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3)混凝土受压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曲线按下列公式取用:σ=f(5.1.1-2)e₀—混凝土压应力刚达到f,时的混凝土压应变,计算的e₀值小于0.002时取计算的ε值大于0.0033时取0.0033;当处于轴心受压时取为ε₀;n——系数,计算的n值大于2.0时取2.0;fm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²),按第4.1.2条确定。(4)纵向钢筋的应力取等于钢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但其绝对值不大于其相应的强度设计值。纵向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为0.01。5.1.2.2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高度可取等于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所确定的中和轴高度乘以相应系数。其系数取值,当混凝5.1.2.3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取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以相应系数。其系5.1.3纵向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破坏同时发生时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应f;——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2.3-1采用;E,—钢筋弹性模量(N/mm²),按表4.2.4采用;f——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2.3-2采用;σ——受拉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x₀——界限受压区高度(mm);h₀——截面有效高度(mm),取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5.1.5纵向钢筋应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 f;、f'.——纵向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弯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2.1)。αfbx=f₇A.-f!A!+fnA,x≥2a’式中M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m);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x——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mm);h₀——截面有效高度(mm);o——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 a)f,A,+fmA₀≤aJ.b'h';+faf.[bx+(b',-b)hI=fA,-f;A',o——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N/mm²);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x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mm);a′、a,——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h₀——截面有效高度(mm)。5.2.2.3按式(5.2.2-1)~式(5.2.2-3)计算T形、1形截面受弯构件时,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仍应符合式(5.2.1-3)和式(5.2.1-4)的要求。5.2.3T形、I形和倒L形截面受弯构件位于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表5.2.3所列的最小值取用。T形、I形和倒L形截面受弯构件翼缘计算宽度b;表5.2.3按计算跨度l₀2按梁、肋净距S3按翼缘高度 b5.2.4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应符合式(5.2.1-3)的要求。当由构造要求或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要求配置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大于受弯承载力要求的配筋面积时,按式(5.2.1-2)或式(5.2.2-3)计算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可仅计入受弯承载力条件所需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5.2.5当计算中计入纵向普通受压钢筋时,应满足式(5.2.1-4)的条件;不满足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M=f₂A,(h-a₀-a')+f,A,(h式中M。——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m); q—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稳定系数,按表5.3.1-1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A——构件截面面积(mm²),当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f;——9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续表5.3.1-14计算长度l拱N₄=0.9φ[fA+f}A'-(oío-fj)A;]式中N₄——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A——构件截面面积(mm²);A!——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mm²);A,——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mm²);σ0——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表5.3.1-349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5.3.2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当采用螺旋式或焊接环式间接钢筋时(图5.3.2),其N₄=0.9(f.A+fγA’+2af式中N——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Aws—构件的核心截面面积(mm²),取间接A;——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mm²);α——间接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的折减系取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取0.85,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A——螺旋式或焊接环式间接钢筋的换算截d——构件的核心截面直径,取间接钢筋内A——螺旋式或焊接环式单根间接钢筋的截面面积(mm²);5.3.2.2按式(5.3.2-1)算得的构件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大于按式(5.3.1)算得的构件受压承载力设计值的1.5倍。5.3.2.3当遇到下列任意一种情况时,不应计入间接钢筋的影响,而应按第5.3.1条(2)按式(5.3.2-1)算得的受压承载力小于按式(5.3.1)算得的受压承载力;(3)间接钢筋的换算截面面积小于纵向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的25%。值应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最大尺寸的1/30两者中的较大值。5.3.4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图5.3.4)应符合下列规定。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图5.3.4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N₄=αfbx+f}A!-σ,A,-(oo-f!)A;-σ₄A, e₀——轴向压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mm);ea—附加偏心距(mm),按第5.3.3条确定。(2)当计算中计入纵向普通受压钢筋时,受压区(3)矩形截面非对称配筋的小偏心受压构件,当N>f.bh时,同时按下列公式进行(4)矩形截面对称配筋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按下列公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h——截面高度(mm);h'₀——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远边的距离(mm);σ—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N/mm²);a'——受压区全部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mm);N=af.[bx+(b';-b)h',]+f;A',-σ,A,-(o'o-f'p)A',-σ₇A, e'轴向压力作用点至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的距离a,、a₂—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y'——截面重心至离轴向压力较近一侧受压边的距离(mm),当截面对称时,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N₄=αJ[ξbh₀+(b';-b)h']+f;A';-o₁A,+Nw按表4.1.4采用f;——纵向普通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fw——沿截面腹部均匀配置的纵向钢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2.3-1宜取h=h₀-a',。 N₄=αafA+(a-a₁)f,A,N₀=αafA-σA₉+af'A,-a₁(f,-σm)A,f'—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取α,=0、a,——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当α>0.625 h₀——截面有效高度(mm),环形截面取h₀=r₂+r,,圆形截面取h₀=r+r,,此5.3.12对截面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对称轴的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压构件(图N₀——构件的截面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构件偏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此处 a——纵向普通受拉钢筋和预应力受拉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b)M₄——按通过轴向拉力作用点的弯矩平面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M₄—按通过轴向拉力作用点的弯矩平面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Mu、M——x轴、y轴方向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m),5.4.4沿截面腹部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矩形、T形或I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偏心受拉构式中V——构件斜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设计值β:——系数,h₀/b≤4时取0.25,有实践经验时可取0.3;h/b≥6时取0.20;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宽度、T形截面或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h₀——截面的有效高度(mm);(1)支座边缘处的截面(图5.5.2a、图5.5.2b截面1-1);(2)受拉区弯起钢筋弯起点处的截面(图5.5.2a截面2-2、3-3);(3)箍筋截面面积或间距改变处的截面(图5.5.2b截面4-4); 缘的距离;λ<1.5时取λ=1.5,λ>3时取λ=3;集中荷载作用点至 时取h₀=800mm;时取h₀=800mm;h₀>2000mm时取h₀=2000mm;N₀——计算截面上混凝土法向预应力等于零时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缘的距离;λ<1.5时取λ=1.5,λ>3时取λ=3;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5.5.8受拉边倾斜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受弯构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其值不应大于(foA。+f,A,)sinβ,且不应小于z——同一截面内箍筋合力至斜截面受压区合力点的距离(mm);z——同一弯起平面内弯起钢筋的合力至斜截面受压区合力点的距离(mm);z——斜截面受拉区始端处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的水平分力至斜截面受压区合力f;——纵向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2.3-1采A——同一弯起平面内的非预应力弯起钢筋的截面面积(mm²);fm——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2.3-1中的f,值采用;图5.5.8受拉边倾斜的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5.5.9受弯构件斜截面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图5.5.9)应符合下列规定。+ZfoA²+fAZ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5.5.9.2斜截面的水平投影长度c可按下式计算:V=2f,Asina,+2fmA,₀sinaV——斜截面受压区末端的剪力设计值(N)z——纵向非预应力和预应力受拉钢筋的合力至受压区合力点的距离(mm),可za、z—同一弯起平面内的非预应力弯起钢筋、预应力弯起钢筋的合力至斜截面z——同一斜截面上箍筋的合力至斜截面受压区合力点的距离(mm);f,、fy——纵向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2.3-1、表A、A—同一弯起平面内的非预应力弯起钢筋、预应力弯起钢筋的截面面积a,、a,——斜截面上非预应力弯起钢筋、预应力弯起钢筋的切线与构件纵向轴线的A——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mm²)。5.5.9.3在计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的斜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式应符合第5.5.1条的规定。β——截面高度影响系数,按式(5.5.3-2)计h₀>2000mm时取h₀=2000mm;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h₀——截面有效高度(mm);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N>0.3f.A时取N=5.5.12.2计算截面的剪跨比λ应按下列规定取用(1)对框架柱,取λ=H,/(2ho);λ<1时取λ=1,λ>3时取λ=3;此处H,为(2)对其他偏心受压构件,当承受均布荷载时,取λ=1.5;当承受符合第5.5.4.2款规定的集中荷载的条件时,取λ=a/h₀,λ<1.5时取λ=1.5,λ>3时取λ=3;此处,h₀>2000mm时取h₀=2000mm;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面有效高度h₀应分别取1.76倍和1.6倍圆形截面h₀——截面有效高度(mm);T——扭矩设计值(N·mm);βe——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1.0;当混凝土强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a)图5.6.1受扭构件截面5.6.2弯矩、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的构件(图5.6.1),当截面尺寸符合式(5.6.2-1)或式(5.6.2-2)时,可不进行构件受剪扭承载力计算,而按构造要求配置纵向钢筋和b——矩形截面的宽度(mm),T形或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箱形截面的侧壁总厚h₀——截面有效高度(mm);T——扭矩设计值(N·mm);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时取N=0.3fA,5.6.3.2T形和I形截面的受扭塑性抵抗矩按下列公式计算:和t—箱形截面壁厚(mm),其值不应小于b₄/7,b₄取箱形截面宽度。,此处,2的概价应符合第562条的级 N——与扭矩设计值T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当N>0.3f.AN=0.3f.A;β₁>1时,取β₁=1;筋的合力(N),按第6.1.10条的规定计算,当N₀>0.3fA₀时,取β₁<0.5时,取β₁=0.5,当β,>1时,取β₁=1;筋的合力(N),按第6.1节的规定计算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β,——一般剪扭构件混凝土受扭承载力降低系数:当β,<0.5时,取β₁=0.5,当β₁>1时,取β=1;h₀——截面的有效高度(mm);W,——受扭构件的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mm³),按第5.6.3条的规定计算;T——扭矩设计值(N·mm);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5.6.8.4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受扭承载力仍应按式(5.6.8-3)计算,式中的β,应按式5.6.9T形和I形截面剪扭构件的受剪扭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5.6.10.1一般剪扭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的W,应以α₁W,代替;当β₂<0.5时,取β=0.5,当β>1时,取β=1;的W₂应以α₁W,代替;当β₂<0.5时,取β=0.5,当β,>1时,取β=1;式中V,——受剪承载力设计值(N);的W,应以α₄W,代替;当β,<0.5时,取β₁=0.5,当β>1时,取β₁=1; 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h₀——截面有效高度(mm);5.6.10.4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独立剪扭构件受扭承载力应按式(5.6.10-2)计算,式中面面积应按剪扭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和受扭承载力分别计算确定,并按所需的箍筋截(图5.7.1)应符合下列规定。时取β=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σm—临界截面周长上两个方向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按长度的加权平均值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N/mm²),其值宜控制在1.0~3.5N/mm²范围内;um——临界截面的周长(mm),取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₀/2处h₀——截面有效高度(mm),取两个配筋方向的截面有效高度的平均值;大于4;β,<2时取β,=2;面积为圆形时取β=2;a,——板柱结构中柱类型的影响系数:对角柱,取α=20。5.7.1.3对空心板,式(5.7.1-1)的右边还应乘以受冲切承载力降低系数α,α可按表5.7.1采用。空心板受冲切承载力降低系数α表5.7.1D高20%。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中取用的临界截面周长u。应扣除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中心至开孔外边画出两条切线之间所包含的长度(图5.7.2),当l₁≥l₂时,孔洞边长l₂应以5.7.3在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下,当受冲切承载力不满足第5.7.1条的要求且板厚式中F:——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F——受冲切承载力设计值(N);u——临界截面的周长(mm),取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2处σm——临界截面周长上两个方向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按长度的加权平均值(N/mm²),其值宜控制在1.0~3.5N/mm²范围内;5.7.3.3对配置抗冲切钢筋的冲切破坏锥体以外的截面,应按第5.7.1条的要求进行受冲切承载力计算,u。应取配置抗冲切钢筋的冲切破坏锥体以外0.5h。处的最不利5.7.4对矩形截面柱的阶形基础(图5.7.4),基础变阶处、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计F=0.7βfbmh₀F₁=p,A式中Fm—受冲切承载力设计值(N);β₀——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800mmβ=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h₀——基础变阶处、柱与基础交接处的截面有效高度(mm),取两个配筋方向的截b,——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mm),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b,——柱与基础交接处或基础变阶处的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下边长(mm),b₄=b,+2h₀;F——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力设计值(N);A——考虑冲切荷载时取用的多边形面积(mm²)(图5.7.4中的阴影面积ABCDEF);P:——为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基础底面单位面积上的土反力扣除基础自重及其a)图5.7.4计算阶形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截面位置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在后张法预应力混拉阶段验算中,应根据相应阶段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值按表A₀图5.8.2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5.8.3配置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时(图5.8.3),局部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b) A—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mm²);n₂、A₂——方格网沿l₂方向的钢筋根数、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mm²);A——单根螺旋式间接钢筋的截面面积(mm²);d——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截面直径(mm);s——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的间距(mm),宜取30~80mm。5.8.3.4间接钢筋应配置在图5.8.3所规定的高度h范围内,对方格网式钢筋,不应少于4片;对螺旋式钢筋,不应少于4圈。对柱接头,h不应小于15倍的柱纵向钢筋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6.1.2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σ不宜超过表6.1.2的数值。张拉控制应力值σ表6.1.21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23冷拉热轧钢筋强度等级的75%。6.1.4由预加应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及相应阶段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应符合下列6.1.4.2后张法构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No=σoA,+σ'nA')-GsA,-o'sA';N,=σA,+o'A¹,-σsA,-o'sA'; N、M——构件自重及施工荷载的短暂状况作用效应组合值,必要时应计入动A₀——换算截面面积(mm²),包括混凝土面积以及预应力钢筋面积A,、A'。和非预应力钢筋面积A,、A',乘以相应的弹性模量比αg后的截面面W₀——验算截面的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mf'αf'x——与施工阶段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相应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式中σ、σ——相应施工阶段计算截面边缘纤维的混凝土拉应力、压应力(N/mm²);f'u{'x——与施工阶段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相应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4.2.4和表4.1.5采用;A₀——换算截面面积(mm²);M——弯矩设计值(N·mm);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a(mm)表6.2.2d1钢丝束的锥形螺杆锚具、筒式锚具等带螺帽的锚具:螺帽缝隙1121354555 σ₄——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m),亦可近似取该段孔道在构1KμA——参数,对先张法取45,对后张法取25;o、σ'——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在各自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压应f'u——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N/mm²);区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总和与净截面面积A。的弹性变形对先批张拉钢筋应力的影响,可将先批张拉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σ增加或减少αεGpi,σ应为后批张拉钢筋在先批张拉钢筋重心处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增加后的钢筋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0.8fu或0.9f。6.2.7预应力构件各阶段的预应力损失值宜按表6.2.7的规定进行组合。注:先张法构件由于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损失值σ。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如需区分,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力总损失值小于100N/mm²时,取100N/mm²,当计算所得的后张法预应力总损失值小于 引起损失的因素1按第6.2.2条和2按实际情况确定3拉力的设备之间的温差(△t,℃)4钢棒、螺纹钢筋:一次张拉0.05σ超张拉0.035σ低松池当≤0.7时,5按第6.2.5条规定6用螺旋式预应力钢筋作配筋的环形构件,当构件直径d≤3m时,由于混凝土的局部6.3.1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按裂缝控制等级进行正截面抗裂验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3.1.1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的构件,在作用的标准组合下应满足下式要求:式中σx——在作用的标准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拉应力(N/mm²);式(6.1.4-1)、式(6.1.4-4)计算。6.3.1.2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的构件,在作用的标准组合下应满足式(6.3.1-2)的要求,在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下应满足式(6.3.1-3)的要求:σh-O≤C₄Yfuo——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6.3.1-3)中的σ和α₄xfu均应乘以系数0.9。y当σ。≤0时表6.3.1-2表6.3.1-223正心b心b 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续表6.3.1-24翼缘位于受拉区的为任意值心心5圆形或环形截面℃项次3与项次4之间数值采用; t——剪力值V和预应力弯起钢筋的预应力在计算纤维处产生的混凝土剪应力o——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计算纤维处由预应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²),按式(6.1.4-1)和式(6.1.4-4)计算;o—截面重心处混凝土的预压应力(N/mm²),按式(6.1.4-1)或式(6.1.4-4)λ——剪跨比,λ小于1.4时取1.4,λ大于6时取6;β——系数,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的构件,取0.85;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的构件,取l₀——梁的计算跨度(mm);h——截面的高度(mm);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6.3.8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验算时,应考虑预应力钢筋在其预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实际应力值的变化。预应力钢筋的实际预应力在构件端部应取零,在其预应力传递长度末端应取有效预应力值(图6.3.8),中间可按线性变化取值。6.4裂缝宽度验算6.4.1在使用阶段允许出现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应验算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下裂缝宽度;当有必要考虑作用的频遇组合时,可采用频遇组合值代替准永久组合值,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表3.3.4规定的限值。大裂缝宽度可按式(6.4.2)计算;对5的矩形、T形、倒T形1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和55的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可不验算裂缝宽度。式中Wmx——最大裂缝宽度(mm);α₁——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受弯构件取1.0;大偏心受压构件取0.95;偏心受拉构件取1.10;轴心受拉构件取1.20;a₂——考虑钢筋表面形状的影响系数,光面钢筋取1.4;带肋钢筋取1.0;a₃——考虑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或重复荷载影响的系数,取1.5;对于短暂状况的 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β=(0.4+2.5p)式中β——受拉纵向钢筋对最大裂缝开展贡献系数;e₀——构件初始偏心距(mm);r——截面半径(mm);p——纵向钢筋配筋率;l₀——构件计算长度(mm)。6.4.5构件纵向受拉钢筋应力可按表6.4.5中公式计算。12受弯圆形截面3圆形截面4圆形截面 续表6.4.55圆形截面B₂——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N·mm²);取2.0;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h₀——截面有效高度(mm)。不出现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B,=0.85EI₀B,=(0.025+0.28αp)(1+0.55γ';+0.12y;)E,bh₇l₀——换算截面惯性矩(mm⁴);ag——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h₀——截面有效高度(mm);行计算,并应考虑预压应力长期作用的影响,预加力反拱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特性等因素确定。混凝土结构的伸缩缝最大间距也可按表7.1.1采用。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表7.1.11素混凝土结构未配构造钢筋234处。临时缝和临时宽缝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键槽和7.2.1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按表7.2.1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7.2.1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40(水气积聚)35(不受水气积聚)7.2.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按表7.2.2采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7.2.2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7.2.3配置构造钢筋的素混凝土结构,构造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海水环境不应小于40mm,且不应小于2.5倍构造筋直径,淡水环境不应小于30mm。7.2.4临时建筑物混凝土结构宜按其所处环境、使用要求确定保护层厚度,但不应小于1.5倍钢筋直径。7.3.1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l。——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mm);q钢筋的外形系数,按表7.3.1取用;f,、fw——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2.3-1、表4.2.3-2采用;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按表4.1.4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d.钢筋的公称直径(mm)。钢筋的外形系数表7.3.1光圆钢筋带肋钢筋α7.3.2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l——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mm);α——预应力钢筋的外形系数,按表7.3.1采用;σ——放张时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N/mm²);d预应力钢筋的公称直径按附录B采用;f'u——与放张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相应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²),按表4.1.3以线性内插确定。7.3.3计算的锚固长度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修正,修正后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按式7.3.3.4钢筋在锚固区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钢筋直径的3倍且长度可乘以修正系数0.8。距构件末端0.25倍预应力传递长度处开始计算,并应按第7.3.2条确定。式(7.3.1-1)计算锚固长度的0.7倍。机械锚固的形式和构造要求宜按图7.3.4采用。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的箍筋不应少于3根,其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直径的5倍,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的5倍时可不配置上述箍筋。7.3.5计算中充分利用纵向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第7.3.1条规定的受拉锚固长度的0.7倍。的截面以外,其延伸长度(图7.3.6)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同时当剪力设计值大于或 图7.3.6纵向受拉钢筋截断时的延伸长度7.3.7纵向受压钢筋在跨中截断时,必须伸至按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其延伸长度不应小于15倍钢筋直径;绑扎骨架中无弯钩的光圆钢筋不应小于20倍钢筋小处,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机械连接和焊7.4.2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受力钢筋7.4.3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图7.4.3),并应符合图7.4.3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示意图7.4.3.1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不宜大于25%,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7.4.3.3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应根据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式中l₁——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mm);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ξ搭接长度的0.7倍,且不应小于200mm。束筋中单根钢筋的接头应错开,间距不宜小于40倍单根钢筋直径,搭接的接头长度应加长20%。0.25倍。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最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筋直径大于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2个箍筋。7.4.6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7.4.8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满足纵向受力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要求。连接件之间的横向净间距不宜小于25mm。7.4.9纵向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倍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焊接接头均应属于同一连接区段。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焊受拉钢筋接头不应大于50%。7.5.1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7.5.1规定的数值。件和刚性墩台的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不受表7.5.1的限制,上述构件的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得小于0.05%;厚度大于4m的构件每米宽度内的钢筋面积不得少于2500mm²。 受力类型一侧纵向钢筋受弯/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o——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由预加力在抗裂验算边缘产生的混凝土预压应f₄——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²);W₀——验算截面的截面弹性抵抗矩(mm板内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的箍筋,箍筋应采用带肋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50mm;自支座起长度不小于1倍梁高范围内应采用闭合式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在T形、I形截面梁下部的“马蹄”内应另设直径不小于8mm的闭合式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7.6.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在锚具下面应设置厚度不小于16mm的钢垫板或者采用具有喇叭管的锚具垫板(图7.6.2)。锚垫板下混凝土应按第5.8节的规定进行局部率不应小于0.5%。锚垫板四周混凝土应满足钢筋网片,网片数量视梁跨大小设置4~6片,网片钢筋直径宜采用6~12mm,网片间距宜采用60~100mm。钢筋在构件端部宜均匀布置。在梁端部附近和构件下部位置,宜设置非预应力纵向钢筋7.6.5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有特殊要求时,可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确定构造的7.6.6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预留孔道应符合下列规7.6.6.1孔道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40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距应满足保护层最小的外径大10~15mm。7.6.6.5I形截面的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采用曲线配筋时,沿曲线孔道应设置封闭箍筋,截面面积可按式(7.6.6)计算,间距不宜大于200mm,孔道弯曲处,除应加封闭箍筋截面处管道摩擦损失后的张拉力乘以1.2;r——管道曲线半径(mm);f——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丝直径大于5mm时,不宜小于6m。7.6.7.2精轧螺纹钢筋的直径小于等于25mm时,其曲率半径不宜小于12m;直径大7.6.8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预留孔道,沿每个孔道均应设置直径不小于8mm的定位7.6.9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孔道灌浆应7.6.9.1水泥浆及水泥砂浆的强度不应低于M20;水灰比不得大于0.45。7.6.9.2灌浆的灰浆中可加入对钢筋无腐蚀作用的外加剂。7.6.10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宜掺加引气剂。 7.6.1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端部尺寸应满足锚夹具布置、张拉设备的尺寸和构7.6.1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梁端均应加浇封锚混凝土,并在封锚混凝土中配置7.6.13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中应选用可靠的锚具,其加工方法及质量要求应7.6.14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的净距应根据浇筑混凝土件确定。预应力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其公称直径或等效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7.6.15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钢筋端部周围的混凝土应采取加强措施。单根配置的预应力钢筋,其端部宜设置长度不小于150mm且不少于4圈的螺旋筋;分散布置的多根预应力钢筋,在构件端部10倍钢筋直径范围内应设置3~5片与预应力钢筋垂7.6.1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承受集中荷载时,应采用封闭箍筋。距板端1m区7.6.1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拉区当部分钢筋施加预应力已能使构件符合抗裂要求时,承载力计算所需的其余受拉钢筋可采用非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同级的冷拉钢筋时,其截面面积不宜大于受拉钢8.1.1单向板、悬臂板承受均布荷载或平行支承边的线荷载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可取单宽计算。8.1.2单向板、悬臂板承受轮压或集中荷载时,其截面弯矩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S167—1)的有关规定确定。8.1.3.1承受均布荷载时,横向分布钢筋不宜少于单位宽度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8.1.3.2承受轮压或集中荷载且板的宽跨比不大于1.0时,横向分布钢筋不宜少于单位宽度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20%;当宽跨比大于1.5时,板中间1/2板跨范围内横向分布钢筋不宜少于35%,其余范围不宜少于25%;当宽跨比在1.0~1.5之间时,横向分布钢筋的数量可在上述规定范围内确定。8.1.3.3承受轮压或集中荷载的空心板横向分布钢筋不宜少于单位宽度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25%。8.1.4受集中荷载的无腹筋钢筋混凝土单向板,其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规定确定。8.1.4.1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式中V₄——板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N);y——板的宽跨比影响系数;λ——剪跨比,λ小于1.0时取1.0;λ大于4.0时取4.0;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b。——受集中荷载时,板的受剪计算宽度(mm)(图8.1.4);h₀——板的有效高度(mm)。8.1.4.2板的受剪计算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中置荷载时偏置荷载时 式中b。——受集中荷载作用时板的受剪强度计算宽度(mm),当b。大于实际板宽时,b₁——集中荷载在垂直板跨方向的传递宽度(mm);h₀——板的有效高度(mm);a——剪跨(mm),即集中荷载中心至支座内边缘的距离。8.1.4.3板的宽跨比影响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偏置荷载时式中γ——板的宽跨比影响系数,当γ大于1.2时,取为1.2;B——板的实际宽度(mm),当相邻板的分布钢筋伸入拼缝中并锚固可靠,且拼缝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相邻板连同拼缝可按整块板l。——板的净跨度(mm)。8.1.5受集中荷载的无腹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单向板,其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式中V₄——板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N);λ——剪跨比,λ小于1.0时取为1.0;λ大于4.0时取为4.0;取为1.2;λ——剪跨比,λ小于1.0时取为1.0;λ大于4.0时取为4.0;端1.5倍板厚范围内每肋中至少按构造配置一肢直径6mm、间距不大于8.1.7受集中荷载作用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其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N₀=A,(σon-G₁) y——板的宽跨比影响系数,按式(8.1.44)或式(8.1.4-5)计算,γ大于1.2时取为1.2;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λ——剪跨比,λ小于1.0时取为1.0;λ大于4.0时取为4.0;h₀——板的有效高度(mm);端1.5倍板厚范围内每肋中至少按构造配置一肢直径6mm、间距不大于s——沿板纵轴方向的箍筋间距(mm);N₀——板计算宽度b。范围内预应力钢筋的有效张拉力(N),当N大于0.3fAA,——b。范围内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mσ——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N/mm²);8.1.8受集中荷载作用的单向板,除计算板的受剪承载力外,尚应按第5计算板的受冲切承载力。受集中荷载作用的四边支承板或中置荷载的宽跨比不小于1.08.1.9.3简支板的跨中受力钢筋在支座处可弯起50%。钢筋的弯起角可采用30°,较厚的板也可采用45°。弯起钢筋的上部弯折点至支座边缘的距离宜为板净跨度的1/10。8.1.10对嵌固在边梁的板,在板边的上部每米长度内应配置5根直径不小于6mm8.1.11当板的受力钢筋与梁的肋部平行时,应沿梁的方向每米长度内配置不少于5根与梁肋垂直的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单位长度内该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板净跨度的1/4(图8.1.11)。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图8.1.10板边构造钢筋配筋图图8.1.11板中与梁肋垂直的构造钢筋配筋图8.1.12叠合式面板连续结构的配筋,在支座负弯矩的配筋面积中,筋为通长钢筋,其余可设为短筋,短筋伸出支座边的长度宜为板净跨度的1/3(图8.1.12)。图8.1.12叠合式面板支座配筋构造图8.1.13悬臂板的上部钢筋应由计算确定,其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1.2倍锚固长度 与支座处截面的有效高度之和,同时每米宽度应有不少于3根通长钢筋(图8.1.13)。在悬臂板上部宜配置每米宽度不少于3根的横向构造钢筋,下部宜配置每米宽度不少于38.1.14引桥端部带斜角的简支板(图8.1.14)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8.1.14.2在斜边宜设置护轮槛。护轮槛范围内的板底层钢筋不宜少于4根,两端伸8.1.14.3带斜角的简支板宜增加平行于斜边的附加钢筋,其直径、间距应与主筋相同。附加钢筋的布置范围不宜小于板净跨度的1/3。板内主筋及附加钢筋的两端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水平段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并向上90°弯至板顶。8.1.14.4板上部斜边侧宜设置附加钢筋,直径宜为6mm,间距宜为200mm,长度不宜小于板净跨度的1/3。8.1.14.5板两端的支承宜采用有适当伸缩的垫层支座。8.1.15码头分段处面板齿形缝两侧承受较大剪力时,应在齿槽的转角处布置抗剪钢筋(图8.1.15)。钢筋直径可采用14~20mm,锚固长度不小于20倍钢筋直径,沿板厚方向可布置2~3层,间距宜为200~300mm。8.1.16板上孔洞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8.1.16.1板上圆孔直径和方形孔洞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的孔洞宽度小于300mm时,应将受力钢筋绕过孔洞边。且在孔洞周边无集中荷载时,应在孔洞每侧主筋平面内配置附加钢筋(图8.1.16-1、图8.1.16-2),其面积不应小于孔洞宽度内被切断的受力钢筋面积的50%,且不小于2φ12,对于圆形孔洞尚应附加2φ8~2φ12的环形钢筋,顶层、底层各1根,搭接长度不宜小于30倍钢筋直径,且圆形洞口应设置放射形钢筋。8.1.16.3当圆孔直径和方形孔洞宽度大于300mm且孔洞周边有集中荷载,或圆孔直径和方形孔洞宽度大于1000mm时,宜在洞边加设小梁。圆形洞口应设置放射形钢筋(图8.1.16.4板内预留小孔或预埋管时,孔边或管壁至板边缘的净距不宜小于100mm。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8.2.1梁内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伸入支座的钢筋数量不应少于2根且不少于下部跨中钢筋面积的1/4。8.2.2梁的上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1.5倍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30mm,下部纵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的最大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2层时,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1倍。8.2.3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图b)8.2.3.2不能满足第8.2.3.1款规定时,应采取专门锚固措施。可在端部将纵向受力座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第7.3.1条规定。8.2.3.4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的简支梁,在距支座边1.5倍梁高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当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所产生的剪力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且V>0.7f;bh₀/γ₄时,带肋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5倍钢筋直径或采取附加锚固措施。长度,其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对光 宜为45°~60°。8.2.5梁的受拉区弯起钢筋可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截面面积之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₀/2(图8.2.5)。按计算需设置弯起钢筋时,支座第一排弯起点至后一排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表8.2.5中规定。支座第一排钢筋弯起点至后一排弯终点的距离(mm)表8.2.5项次梁高h(mm)距离项次梁高h(mm)距离13248.2.6梁内应设置箍筋。梁高大于800mm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梁高小于等于8.2.7.1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8.2.7的规定,当V>0.7f,bho/γ₄时,箍筋的配筋率对光圆钢筋不宜小于0.12%,对带肋钢筋不宜小于0.08%。箍筋的配筋率应按下式中p.——箍筋的配筋率;A——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mm²);b——梁的宽度(mm);梁高h(mm)234绑扎骨架中不应大于15倍纵向受压钢筋中的最小直径,在于20倍纵向受压钢筋中的最小直径,且均不应大于400mm;当同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当同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倍受压钢筋中的最小直径。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且同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不多于4根时,可不设置复合箍连成一体。横向连系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500mm,且不宜大于梁宽的2倍。当根据计算(1)绑扎时不大于15倍纵向钢筋中的最小直径;(2)点焊时不大于20倍纵向钢筋中的最小直径。小于0.15%,带肋钢筋不应小于0.1%;抗扭箍筋应为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式中p…——受扭箍筋的体积配筋率;Aw——受扭计算中沿截面周边所配置箍筋的单肢截面面积(mm²); s——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箍筋的间距(mm);筋率与受扭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受弯构表7.5.1采用。受扭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按式(8.2.9-3)计算,对光圆钢筋,可取0.3%;对带肋钢筋,可取0.2%。Amm——受扭计算中取对称布置的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截面面积(mm²);8.2.10梁内纵向架立钢筋和构造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梁高大于1600mm时不宜小于12mm。当梁高超过700mm时,梁的两侧面沿高度每隔300~400mm应各设置1根纵向构造钢筋,两侧纵向构造钢筋应用连系钢筋相联,连系钢筋直径宜为6~8mm,间距宜为500~700mm,且应为箍筋间距的倍数。8.2.11对于钢筋混凝土薄腹梁,应在下部1/2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宜为8~14mm,间距宜为100~150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