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一、选择题1.(2023·河北沧州调研)公元前4千纪末,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2千纪中叶,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这些可用来证明,人类文明()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B.因社会的不同分工而产生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D.起源于国家和文字的成熟2.(2023·广东广州模拟)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考古发现埃及约2600年前的墓葬中,有用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陪葬品,共计上万件古埃及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B考古发现一块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楔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C伊朗考古发现波斯帝国时期武士群雕像波斯帝国凭借武力征服西亚D广西合浦汉墓出土一只罗马玻璃碗大量罗马商人来华进行贸易3.(2023·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4.(2023·百师联盟联考山东卷)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A.是埃及文明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明的破坏C.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5.(2023·湖南常德一模)据下表可知()《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种姓《梨俱吠陀》《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婆罗门祭司净行(祭司)刹帝利武士国王、大臣吠舍农民商贾首陀罗奴隶农人贱民—恶人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6.(2023·福建泉州二模)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C.消除了帝国民族间的差异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7.(2023·山东菏泽一模)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率军前往位于埃及腹地的阿蒙神庙祭拜,宣称获得阿蒙的神谕成为埃及的法老并进行正式加冕。这突出说明了()A.文明的相互碰撞 B.宽容的宗教氛围C.埃及文化的复兴 D.政治体制的创新8.(2023·河北沧州一模)在扩张过程中,古罗马人把公民权授予意大利中部广大地区的一些社群。有时,它包括完整的公民权利和特权,包括罗马选举中投票或参选。有时,它只是“无投票权的公民权”,如与罗马人通婚、互订契约和自由迁徙的权利。罗马此举()A.促进了贵族寡头政治逐步建立B.消除了奴隶制造成的危机C.协调了境内各民族的利益关系D.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9.(2023·湖湘名校联考)某学者认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这反映出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剩余产品的出现 B.定居催生了文明C.农业催生了文明 D.早期国家的形成10.(2023·河北邯郸一模)按照古希腊传统,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11.(2023·广东梅州模拟)中世纪早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主的奢侈享受,并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然而到了10—11世纪,众多城市开始兴起,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群体日益庞大,庄园生产逐渐转型,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A.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B.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C.庄园主成为新兴资产阶级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消失12.(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对下表所示思潮作用的解读,正确的是()8、9世纪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的统协下,加洛林王朝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11、12世纪欧洲出现特有的高等教育形式——大学;市民自由的高涨,民族语言诗歌的流行,早期哥特式的艺术,成为创造性的时代标记;还出现了科学的和神学的拉丁语文献的繁荣14、15世纪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宗教观,宗教信仰成为纯粹个人的行为,把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区分开A.颠覆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促进了大学职能的转变C.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D.弱化了国王的世俗权力13.(2023·广东惠州调研)在欧洲中世纪,修道院往往都拥有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里面除了拉丁文本的《圣经》和早期教父的神学手稿之外,还藏有拉丁古典作家西塞罗、维吉尔、奥维德、塔西佗等人的著作抄本。这反映了中世纪教会()A.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B.有利于欧洲文化的传承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控制着西欧的社会精神14.(2023·福建三明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选项史实史论A《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汉谟拉比时期土地私有制较为盛行B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人通婚亚历山大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C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D《大宪章》规定未经教、俗贵族开会同意,国王不得向直接封臣征派补助金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15.(2023·山东名校联盟检测)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16.(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A.孕育君主立宪的雏形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C.民族国家有一定发展D.建立世界最早的联邦制二、非选择题17.(2023·福建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印度历史上,许多富有改革精神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消除或改革这一制度,但没有一个人成功。佛教的创始人被认为是最早反对种姓制度的宗教领袖,其曾抨击种姓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婆罗门教,力倡“四姓平等”。但即便是在佛教最盛时代,种姓制度也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印度历史上统治王朝不断更迭交替,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接一次,但种姓制度一直没有灭亡。——摘编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材料二印度学者维兰德拉·辛格指出,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这个体系十分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和非所有者。——摘编自张红《试析印度的原工业化及其中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8分)18.(2023·河北唐山调研)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类文明史开创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类进化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开始就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文明多样性。进一步说,人类正是在多样性的竞争和融合中取得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从现实来说,正是有了文明多样性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摘编自吴兴唐《文明多样性刍议》以“文明多样性”为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中国、西亚等地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字,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故选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材料“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可知,西亚将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字母文字,故“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特点,而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2.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被发现的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是楔形文字的主要载体,故选B项;仅凭墓葬中的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上万件陪葬品,不能说明古埃及实施了奴隶制,也不能说明其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仅凭武士群雕像不能说明波斯帝国依靠武力扩张,只能说明波斯帝国具有尚武精神,排除C项;仅凭一只罗马玻璃碗不能得出“大量罗马商人来华进行贸易”的结论,该玻璃碗也有可能通过其他外商以间接的方式进入中国,排除D项。]3.C[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东非独立发明了炼铁技术,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故选C项;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排除A项;材料所述史实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但未表现出其相互交流融为一个文明主体的趋向,即未体现“一体”的特征,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C[根据“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雕像反映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材料没有将埃及文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作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战争对埃及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雕像与塞硫古王国无关,排除D项。]5.D[根据材料“《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可知,《梨俱吠陀》中,首陀罗是奴隶,而在之后成书的《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没有奴隶阶层,并且多出了高于农人的商贾阶层,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印度种姓的划分,故选D项;四大种姓记载与古印度文明有关,不能说明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排除A项;题干表格是有关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四大种姓的记载,没有涉及佛教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文献史料并非一手史料,还需要多方印证,材料不能说明《梨俱吠陀》的记载一定比《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更加准确,排除C项。]6.B[根据材料“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有利于罗马的统治,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世纪的罗马是奴隶制经济,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利了帝国内部各民族的交往,但不能消除帝国各民族间的差异,排除C项;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是全国性的,且材料主旨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D项。]7.A[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祭拜埃及的阿蒙神庙,宣称成为埃及法老并加冕,说明亚历山大接受埃及文明,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也将希腊文明带到了埃及,故这个过程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相互碰撞,而不是宽容的宗教氛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对埃及文化的态度,而不是复兴埃及文化,排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亚历山大加冕,但加冕只是一种形式,它不属于政治体制的创新,排除D项。]8.D[材料反映了古罗马人向意大利中部地区扩张,不同程度地将公民权赋予被占领社群,有利于协调罗马辖区内各种社会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材料与贵族寡头政治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仅凭材料无法得知罗马的举措是否协调了境内各民族的利益关系,排除C项。]9.C[根据材料“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可知,该学者强调农业对文明的作用,故选C项;“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农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表明先有农业生产然后才有定居,定居促进了文明发展,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形成”属于文明产生的表现之一,而不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0.C[由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不仅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深受公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说明其旨在加强君主统治权威,故选C项;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希腊文化外传的信息,故排除B项;“传承东方政治体制”只是表现,不是目的,故排除D项。]11.B[根据材料“庄园生产逐渐转型,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可知,当时封建庄园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甚至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的东西,体现了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故选B项。]12.C[根据材料“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大学”“市民自由”“以人为中心”可知,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西欧在思想教育方面得到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其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故选C项;西欧民众在当时一直信仰基督教,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A项;工业革命前大学的主要职能为教书育人,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促成了大学职能的转变,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有利于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13.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欧洲中世纪教会的图书馆除了宗教神学类,还收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说明中世纪教会对欧洲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会对文化教育领域及社会精神的控制,排除A、D两项;材料所列的古典作家主要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等,与科学技术无关,C项错误。]14.A[根据材料“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比较重视规范土地交易的过程,说明当时土地私有制比较盛行,故选A项;“与东方人融合”“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人通婚”说明亚历山大远征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过程,排除B项;“大化改新”是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表现,幕府掌握实权使天皇被架空,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崩溃,排除C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项。]15.C[根据“德里苏丹国……现金缴纳赋税……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可知,这一赋税体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地区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16.B[根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实现了分层管理,有中央对地方的巡查和地方向中央的述职,说明其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故选B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呈现的是印加帝国的地方管理模式,没有体现印加帝国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点等,排除C项;联邦制由美国创立,排除D项。]17.解析:第(1)问,结合种姓制度的作用可知种姓制度适应了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结合种姓制度的内容可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其神圣性的诠释;结合种姓制度的影响范围可知种姓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2)问,根据材料二“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可知种姓制度的长期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社会结构的稳定;结合种姓制度的内容可知较好地协调了神权和王权(世俗权力)的矛盾;根据材料二“这个体系十分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和非所有者”可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行业劳动力的数量;根据材料一“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可知推动了印度本土宗教的发展;从种姓制度对等级身份的限制、阶层的固化、思想的束缚等方面分析可知造成了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固化,阻碍了阶层流动;使印度农业文明难以孕育革命性的变化;导致社会不公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解放。答案:(1)原因:种姓制度以古印度农业发展模式为根基;种姓制度适应了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其神圣性的诠释;种姓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文学原理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探矿工程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熔炼与铸造原理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能源与动力过程控制工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竞技竞赛》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回归分析》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共关系概论》课件2
-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双语)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专业英语2023-2024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股骨粗隆间骨折
- 殡仪馆鲜花采购投标方案
- 智能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解决方案课件
- 办公楼物业服务管理的培训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帆船知识课件
- 企业宣传片项目进度计划
-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讲义
- 奇瑞QQ冰淇淋说明书
- 糖尿病性舞蹈病
- EPC项目承包人施工方投资估算与设计方案匹配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