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教案【教学目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理清诗歌抒情脉络,体会青春的困惑与希望,理想的坚毅与执着的情感美;领悟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学习任务】在单元学习大任务下,我们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读,我们将完成“读品赏写”4个小人物,品鉴诗中的青春象征与青春对话,体悟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交流分享】小组交流,梳理诗歌的基本内容,分享课前的学习收获。在学习生活当中,我们要把握这一课的基本内涵——“何为意象”。余光中在《论意象》中有这样的描述: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意象”的特征。“意”,心意,它包括了我们生活当中所说的情感或者是哲理。像是物象,它包括动物,植物或者是器物。当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时,就会变成不同的意象。比如,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看到的“花”与“鸟”。当我们用悲伤的情绪去包裹它的时候,它会变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我们用快乐的情感去浇筑它时,它会变成“儿童奔走近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以一个意象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心情。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一个意象——蜡烛。同学们都来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有关于蜡烛的诗句当中,有哪些是明显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的?是的,比如李商隐在《无题》当中,他就把“蜡烛”写成是为爱所苦,相思成灾的这样一个意象特征。同样是蜡烛,在诗人闻一多的笔下,它会不会变成新的意象?如果是这个意象,它象征什么?又寄托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闻一多笔下著名的诗篇《红烛》。【学习活动一】听读感悟首先我们来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听读感悟。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和大家分享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欣赏《红烛》的朗诵视频。在这个任务当中,同学们也可以自我朗诵,沉吟其中,含英咀华,来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出的家国情怀。好,经过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之后,我们再看一看第二个任务。在我们的文艺评论当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意象结构”,它是指诗人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不同部分来表情达意。那我们也请大家找出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和李商隐笔下的“蜡炬”这两个意象在诗歌中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如果同学们觉得在这里有困惑,我们也可以暂停播放键来阅读文章,仔细地思考。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李商隐笔下的“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两个部分。而“红烛”则被分解为“色”“灰”“泪”“光”4个部分。其中呢,“灰”和“泪”是蜡炬和红烛所共有的,而“色”与“光”是红烛独有的,“蜡炬”没有的。【学习活动二】品读意象那么为了更好地理解“红烛”的意象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对它独有的那个部分,也就是“色”与“光”来进行品读。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学习活动——品读意象。首先我们来找一找有关于文中对“烛色”的描写。请同学们也暂停播放键,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地方是对“烛色”的描写吧。我们在文中很容易找到在第一节当中有这样的描述,“红烛啊这样红的烛”,作者在这里明确强调了烛的颜色是红色。“诗人啊,捧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作者在这里用了问号,他把诗人的心和红烛来进行比较。同学们,你们说呢?在这里,我们显而易见,它其实是一个无疑而问,也就是说“红心”和“红烛”当然是一样的红。那么问题来了,“红心”的“红”有什么特点呢?是的,在我们的认知当中,“红心”的红啊,它代表着“热烈,赤诚和忠诚”,而作者明确地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同理我们可以得知“红烛”的“红”也代表着热烈,赤诚和忠诚。“红烛”的这种赤诚热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而忠诚?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另外一个部分“光”。好,同学们也可以暂停播放键找一找文中有关于“烛光”的描写。我们在文中找到了这样的诗句,“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需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句当中,我们发现“光”其实就是象征烛的灵魂。烛光照亮别人,先燃烧自己。于是就出现了第二节中闻一多的困惑、矛盾冲突,但很快闻一多进行了化解,明确地给出了红烛的态度——“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所以,就像诗中所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很显然是象征着拯救世人。当然,红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燃烧自己。在这里,它象征着牺牲自我。所以,“光”在这里象征这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而这种理想是恰恰也是赤诚和热烈的。我们通过对“色”与“光”的解读,我们也了解了“红烛”的意象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但是同学们不要忘了,其中还有另外两个部分,也就是“灰”和“泪”。所以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蜡炬”和“红烛”“灰”和“泪”,它们的象征意义又有怎样的不同呢?同学们如果觉得也有困难的话,可以暂停播放件来仔细地思考并阅读全文,找一找“蜡炬”和红烛的“灰”与“泪”,他们的不同特点。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和分析,在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蜡炬的“灰”在这里象征着什么呢?李商隐在诗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显而易见,“蜡”最终变成“灰”是因为受相思之苦的困扰,所以你会发现它是象征着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那么红烛的“灰”呢?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结出快乐的果子”,很显然它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自我牺牲之后,尚且还能够培育花果的脂膏。显然,在这里,“蜡炬”的灰和“红烛”的灰它们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蜡炬的“泪”。蜡炬的“泪”,它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泪;而红烛的泪,它象征这什么呢?在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有一点点的疑惑,我们找一找诗中有关于“烛泪”的描写。诗中有这样的依据“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的流泪”。刚刚我们分析过,光象征着理想。残风来侵你的光芒,那么残风和光芒之间就是对立和冲突的。“残风”在这里象征着理想的阻碍者。当理想的阻碍者使红烛烧得不稳时,红烛才着急得流泪。所以,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至此,通过意象的对比,我们了解了“蜡炬”和“红烛”它们背后所寄托的情感。我们来总结一下:“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学习活动三】赏读“对话”好,下面我们来进行第3个学习活动,赏读“对话”的表达。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显然感受到了诗人闻一多对“蜡炬”这一意象古典内涵的拓展和翻新。全文总体上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的奉献精神。同时,细心的同学也会发现,诗人每次在面对红烛的情绪的时候,它却不尽相同。那么诗人是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来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别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大家可以暂停播放键来阅读全文仔细思考。经过大家的思考之后,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作者一上来就赞颂的情绪来歌咏红烛,接下来作者陷入了困惑,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为什么照亮别人要牺牲自我?当然,这个困惑最终实现了了悟。他恍然大悟到照亮别人,燃烧自己,这恰恰就是自然的法则。当他明白了这一点,便对这一行为给予了激励的情绪。可是,作者的情绪忽然从波峰到了波谷。他陷入了红烛在现实当中,无限牺牲自我的感伤。但他马上对这一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了悟,至此我们叫“彻悟”。既然如此,他又对红烛进行了慰藉和自我认同。文章的最后用了8个字“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寄托了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并将这样的情绪延伸到了未来。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在这九节当中,作者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有困惑,感伤和迷惘,也有肯定和期望。这就像是波峰和波谷不断的交替出现。但最终疑惑、困惑和迷惘让位给了肯定和期望。我想,这正是表达出了作者对理想的坚毅追求。至此,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像不像我们这个单元所讲的主题?是的,它就是“青春”。李商隐在写蜡炬的时候是38岁,闻一多24岁。这就是青春与中年。因为年龄的反差,使他们在诗歌当中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想这跟个性、跟他们的年龄是关系的。但除此之外,这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呢?是的。这背后还有时代的因素。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风雨飘摇的晚唐末世;和李商隐相似的很多文人,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回落黄昏、无树起风的社会现实。他们就像是天边的一抹夕阳,虽然绚烂,但早已是强弩之末,逐渐黯淡。闻一多所处的时代是1923年的中国。那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中国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变化的阵营。接下来我们看看1923年的中国:1923年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的独立;日军在长沙肆意的枪杀中国的平民;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民族的独立,也看到了日军的肆意枪杀,我们也看到了旧国学和新时代。我们还看到了北大校长的毅然辞职,以及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社会大讨论的新气象。这是一个怎样的1923年?它充满着动荡、分裂和不安,也燃烧着绝望的怒火,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那个时候的闻一多24岁,一名清华赴美留学生,在美国的芝加哥和纽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此时此刻他即将要投入到反帝爱国的浪潮中去,并坚定地想要用手中的文字来改变这个旧的时代。并且,激情满怀地愿意为这样的理想而献身。风雨飘摇的晚唐末世,让本身就情丝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