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青海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青海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青海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青海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青海省西宁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润州①二首(其一)杜牧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③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桓伊:东晋“江左一”吹笛好手。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起势恢弘。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回忆昔年游览的情形,点出季节、地点和事由。B.颔联抒写诗人下亭游览所见之景,用类比的手法写出先朝遗寺的荒凉与河边酒楼的繁华热闹。C.颈联再转,诗人由眼前景物想到南朝和东晋在此处嬉戏过的士人们,借他们的情事而感慨。D.尾联中诗人长时间沉浸在遐思中,被笛声唤醒,不由想到东晋吹笛好手桓伊的笛声,借此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15.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表达上跳跃性极大,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答案】14.B15.示例:①前两联:诗人从眼前的景物写起,再一笔荡开,追忆起昔年游览的情景。接着又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现在,写眼前所见景象,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②后两联:诗人思路又从眼前之景飞跃到前代,联想到东晋和南朝士人们的生活情事,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最后又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在时空上浑然融为一体。③诗歌忽而眼前,忽而昔日;忽而写古,忽而写今;忽而写个人哀愁,忽而写千古情事。在时空和情感上的表达跳跃性很大,体现了“气俊思活”的特点。【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用类比的手法……”错误,颔联先写先朝遗寺的荒凉冷落,再写河边酒楼盛景,一衰一盛,对比鲜明,形象地反映了此地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风格类型,答题时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①诗人先写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写眼前所见景象,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②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此处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尾联,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③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盛物的瓦器。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出辽阔田野的生机和高耸山峦的翠碧。C.尾联笔法荡开,今昔对比。过去愁在少粮和少酒,如今联想粮食丰收缺少盛放容器,似愁实乐。D.全诗虚实相生,构思巧妙。前两联实写雨后的景象,生动而鲜活,后两联虚笔想象,由景转情。15.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六句中“立鹭自惊”的艺术效果。【答案】14.D15.①作者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鹭以人的情态,使白鹭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诗歌灵动性。②关联前一句中“行人相语”以形成视听结合,使雨后的形象被表现得更加立体鲜活。③照应题目,不写雨而有雨,雨后树枝积水易断,白鹭立其上而惊飞,使全诗结构更加严谨。④作者借“白鹭惊飞”的描写,寓情于景,借景趣来写情趣,暗含春雨带来的欣喜。【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后两联虚笔想象”理解有误。颈联仍是实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行人和白鹭在雨后的行为。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作者用“自惊”描写白鹭,赋予其人的情态,为拟人手法,使白鹭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增强了诗歌灵动性。②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使雨后的形象被表现得更加立体鲜活。③题目是“喜雨”,本句不写雨而有雨,雨后树枝积水易断,白鹭立其上而惊飞,照应了题目,使全诗结构更加严谨。④“白鹭惊飞”,描写风雨中白鹭受惊而展翅飞起的生动画面,寓情于景,启人想象白鹭不知树枝经雨易折而受惊的状态,景趣蕴含情趣,深含喜雨之意。青海省大通县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渔家傲其一①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游亭新水漫。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寄身山寺时所作。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此处指词人骑驴缓行。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季节是初春,同时交代词人居住的山中环境。B.良辰美景引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汴亭之游。C.下片中“僧床”“素幔”表明词人寄身山寺的境况,也突出其生活清寂素雅。D.“悲急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容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呜咽悲鸣。1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而这首词作于词人罢相后退居金陵时,两者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14.A(“傍晚”错,词中说“灯火已收”,“灯火”指元宵节彩灯,“收灯”之说可见并非傍晚。)15.①《渔家傲》上片通过写词人探奇览胜、醉心春色,抒发词人退隐后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感情,下片通过写词人梦断松声、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词人虽身居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②《登飞来峰》通过写诗人登临高处的感受,表达了初入仕途的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青海省百所名校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红树①吴融②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注]①红树,枫树。②吴融,晚唐诗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薄宦京华,写此诗时,已年逾五十,体弱多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在大雁南飞的哀鸣声中,枫树的叶子已先于其他树而变红。B.“孤根”二字写出了枫树在北方的艰难处境,点出了其“先红”的原因。C.“莫惊他木耐秋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莫惊”写出了诗人的淡定从容。D.“阴全薄”“影半空”形象地描绘出了枫树兀然独立、枝干光秃的情状。15.尾联由实入虚,移情于物,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尾联诗人由眼前枫叶凋落的实景,想起曾经在洞庭湖畔畅游,当时万千枫树漫山遍野,与绚烂的晚霞争奇斗艳的景象,由实入虚。②将北方枫树凋零与南方茂树荫荫的景象进行对照,移情于物,委婉地传达出诗人流寓他乡、有志难伸的困境。【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莫惊’写出了诗人的淡定从容”错,“莫惊”意思是“不必惊讶”,与上句“自是”相连,表达的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故先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的诗意,让诗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诗人曾经流连忘返的洞庭湖畔。那时,万千枫树挺拔而茂盛,与晚霞争艳,将整个秋天都染上了热烈的色彩。这壮观的秋日胜景,如同诗人的记忆一般,历久弥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由实入虚的写法,将眼前的枫叶凋落与记忆中的洞庭湖畔的枫树繁盛进行对比,使得诗歌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南方景色的深深眷恋,更委婉地传达出诗人在异乡流寓、有志难伸的困境。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深刻,让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整首诗以枫叶为媒介,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诗人通过对枫叶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日画卷。这幅画卷既有实景的细腻描绘,又有虚境的深情回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秋天,与诗人一同感受着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期待,还有着身处宦游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青海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协作考试模拟预测(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沁园春·示诸儿陈著①信书成痴,捱到如今,无生可谋。奈浑家梦饭,谷难虚贷,长年断肉,菜亦悭搜。风雨潇潇,江山落落,死又还生春复秋。八十岁,是这般多活,堪吊堪羞。休休。盍自回头。要铁汉须从穷处求。那袁安②闭户,恬然僵卧,少陵任妇,长是贫愁。一等清风,千年佳话,蚁蚋看他金谷楼③。是是是,笑出门天阔,一片云浮。【注】①此词作于宋亡之后。陈著曾在宋为官,因“独持风裁”“清正廉明”,深得民众拥戴。②袁安:袁安年轻时家境贫寒,天降大雪,别人出门乞讨,袁安不愿麻烦别人,独自安卧雪中,为时人称道。③金谷楼: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后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第一句,词人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一生读书,却没有谋生的能力。B.上阕第二句写出了一家人的穷困状况,无米下锅,无肉可吃,蔬菜也很少。C.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