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老街案例分析一、概述中国传统老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老街不仅仅是一条条街道,更是承载着当地独特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本篇文章的《中国传统老街案例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老街的特点、价值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我们将通过对一系列老街案例的详细分析,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与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挖掘保护和发展传统老街的路径与方法。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为传统老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老街的背景、特色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路径。1.简述中国传统老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中国传统老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建筑、商业活动与社区生活的缩影。这些老街大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代甚至远古时期。随着时光的流转,老街不仅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展现地。历史背景方面,中国传统老街伴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自古代开始,各大城市的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商业活动日益兴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街不仅是交易的地方,也成为了社交、娱乐和信仰的中心。许多传统手工艺、商业活动和文化习俗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价值方面,中国传统老街是文化遗产的宝库。这些老街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老街的布局、建筑风格、传统工艺以及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和习俗,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老街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许多传统的手工艺、表演艺术和商业活动都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老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传统老街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2.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选取案例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老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建筑特色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老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境挑战,从而为保护和振兴中国传统老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分析对提升历史文化保护、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将强调传统老街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在选取案例的标准方面,本文充分考虑了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地理区位优势、建筑风貌特色以及现代发展活力等因素。老街需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或地域文化的独特特征;地理位置要优越,具有一定的交通便利性和区域影响力;再者,建筑风貌独特,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魅力;现代发展活力是评价一个老街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前景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些标准,本文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老街作为研究案例。二、案例选取与概述在撰写《中国传统老街案例分析》这篇文章时,我们精心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老街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这些老街不仅历史悠久,且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我们选择了位于江南水乡的周庄老街。周庄作为江南古镇的代表之一,其老街保存完好,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老街的两侧商铺、民居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雕花窗棂,展现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这里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人和技艺,如制茶、纺织等,为老街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我们选取了位于北方的平遥古城老街。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其老街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古老的商铺、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展现了古代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老街的石头路面、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以及古色古香的街灯,都透露出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位于西南地区的丽江古城老街,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汉、藏、白等多民族文化特色,古街上的纳西族传统建筑、独特的木雕艺术以及热闹的集市,吸引了众多游客。还有位于华南的潮州老街,这里的建筑风格精美细致,石雕、木雕和瓷艺等体现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老街案例各具特色,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老街的特色和价值,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的参考。1.第一个案例: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老街,如上海的南翔老街。上海南翔老街,作为中国传统老街的典型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南翔老街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自唐宋以来便逐渐成形。街道两旁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髓。南翔老街以其独特的石板路、传统木结构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这里不仅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也留下了众多的传说和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南翔老街虽然面临现代化的冲击,但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成功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街道的修复与改造工作注重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融入现代商业元素,使其成为游客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门目的地。在南翔老街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深入探索老街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分析老街的建筑风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探究老街的文化特色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历史文化底蕴;研究老街的保护措施则可以为其他老街提供有益的参考经验。南翔老街作为中国传统老街的缩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老街的历史画卷和文化底蕴。通过对南翔老街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老街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之路。2.第二个案例:再选取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街,如福建土楼群中的某条老街。福建土楼群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个背景下,选取其中的某条老街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细致地探究传统老街的魅力和特色。这条老街位于福建土楼群的中心地带,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老街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墙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出精湛的木工技艺。这些建筑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是老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街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上。这里曾是当地商业繁荣的中心,各种手工艺品、特色小吃、传统戏曲等汇聚于此,为老街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每逢传统节日,老街都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老街的开发与保护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地政府在保护老街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的也注重将老街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推动老街的经济发展。通过引入文创产业、手工艺品制作等现代元素,老街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老街还注重旅游体验的提升,为游客提供多种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老街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平衡老街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商业发展,如何在保持老街独特魅力的同时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承,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为老街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福建土楼群中的这条老街是一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老街案例。通过对老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老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为其他老街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3.对两个案例进行简要概述,包括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在对中国传统老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个老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我们将选取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简要概述。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中心区域保存最完好的老街之一,可追溯到唐朝。这里汇聚了传统木结构建筑和典型的福州民居风格。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以传统木穿斗式为特色,青石板路、雕花的檐角、精美的木雕都展示了福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三坊七巷不仅是福州历史文化的缩影,还承载着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上海豫园老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条保存完好的明清老街。这里汇聚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古朴的石库门建筑、曲折的小巷、流淌的小河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豫园老街的历史沿革丰富,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商贸繁荣。这里的文化内涵深厚,不仅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商业文化,还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展现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这两个案例都展示了中国传统老街的魅力。无论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风格,还是上海豫园老街的江南水乡风貌,它们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老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案例分析在中国众多传统老街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老街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其传统特色、历史价值及现代发展。老街位于省市,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当地著名的商贸集散地。这条老街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石板路、窄巷、古朴的民居和传统的手工艺品店构成了其独特的景观。当地政府对老街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同时注重保留其传统风貌,使得老街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实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YY古街位于省YY市,是一条集商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老街。古街两旁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古街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开设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意店铺,使得古街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通过对老街和YY古街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传统老街在保护和发展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在保护方面,这些老街都注重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其历史风貌。在发展方面,这些老街都注重引入现代元素,如文化创意产业、举办文化活动等,以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些措施,传统老街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和旅游胜地。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为其他传统老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在保护传统老街时,应注重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现代元素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还应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传统老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1.规划设计在中国传统老街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空间布局艺术。这些老街并非简单的商贸场所,而是融合了历史、文化、社区和经济的多维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自然:传统老街的规划设计首先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街道的走向、建筑物的布局、水系的设计等都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空间布局:老街的空间布局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街道宽窄相间,商铺与住宅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的街巷空间。通过绿化、水系、石桥等元素,营造出宜人的步行环境。人文关怀: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社区生活的需求。老街不仅是商贸场所,也是社区活动的中心。茶馆、戏楼、庙宇等公共设施的存在,丰富了老街的功能,也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历史文化的传承:老街规划设计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古建筑、历史遗迹等,都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庙会、节庆等,使老街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展示窗口。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中,还充分考虑了未来的发展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老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中国传统老街的规划设计是一个融合了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在尊重历史和文化的也注重现代生活的需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城市规划的智慧。2.建筑特色中国传统老街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梁、柱、枋、檐等构件组合成各式各样的建筑形态。老街建筑注重细节处理,如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技艺。老街的建筑群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多数建筑沿街而建,形成连续的街景,彰显了古代城市的繁华景象。老街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如商铺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商业的繁荣,民居则反映了古代百姓的生活状态。中国传统老街的建筑特色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傍水而建的老街,其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老街的建筑还注重绿化和水利设施的布置,使街道环境更加宜居。中国传统老街的建筑特色是其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其建筑风格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商业和生活状态,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3.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老街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载体。在现代城市发展与老街改造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老街的文化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老街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案例分析中,研究者需要对老街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商业活动、民俗传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老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实地考察,可以还原老街的历史风貌,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老街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建筑、街巷格局、传统工艺、商业活动以及民间信仰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明确哪些元素是需要保护的,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应采取修缮、维护的方式,保持其原貌;对于传统工艺和商业活动,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对于民间信仰和习俗,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和文化节庆,进行传承和普及。在新时代背景下,老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融入创新元素。通过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对老街进行数字化再现,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体验老街文化。结合现代商业理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老街文化与旅游、艺术、设计等领域相结合,创造经济价值的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老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在案例分析中,应鼓励居民参与老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通过社区活动、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对老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中国传统老街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通过历史文化的深层挖掘、文化元素的保护与应用、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以及社区参与和文化自觉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促进老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注入文化的活力。4.经济活力要强调的是老街在旅游经济中的突出表现。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兴盛,传统老街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如广东的老街,凭借其特色的岭南建筑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拍摄胜地,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沿街商铺琳琅满目,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满足了游客的购物和美食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活力。老街在新兴产业的融合中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一些老街开始融入现代商业模式。例如电商平台的入驻,使得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得以在线上销售,扩大了市场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老街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蓬勃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将老街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和投资商。老街在社区经济中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作为社区的一部分,老街通过振兴地方产业、举办各类社区活动等方式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与活力。在老街上的各类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老街上的各类集市、庙会等活动也促进了社区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老街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商业模式,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社区的和谐稳定等是摆在老街面前的重要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规划和引导,确保老街在经济发展中既能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国传统老街在经济活力方面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通过旅游经济、新兴产业的融合以及社区经济的贡献等多方面的努力,老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加强规划和引导,确保老街的可持续发展。四、案例比较与启示在多个中国传统老街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与差异性。如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南翔老街和苏州的观前街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通过比较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在保护和发展策略上,成功的老街案例都注重了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传承。他们尽可能地保留了古老的建筑、街道格局和传统文化,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韵味。他们也注重融入现代元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些成功案例在商业模式上也各有千秋。一些老街依靠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如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而另一些则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举办各类活动,如传统节庆、民间艺术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这启示我们,在老街的保护和发展中,应结合当地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商业模式。社区参与在这些案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成功的老街案例都注重与当地居民的合作,让居民参与到老街的保护和发展中来。这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对老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为老街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从案例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老街的发展需要政府、商家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商家需要创新商业模式,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而社区居民则需要积极参与到老街的保护和发展中来。通过案例比较,我们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在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老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商业模式,并注重社区参与。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老街,让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1.对比两个案例在规划设计、建筑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经济活力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在中国众多传统老街中,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深入揭示老街在规划设计、建筑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经济活力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案例一的老街在规划设计上保留了古老的街巷格局,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以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为特色。而案例二的老街则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下进行了重新设计,引入了现代元素,同时融合了传统建筑风格,呈现出古今交融的特色。两者在规划设计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差异则体现在对古老街巷格局的保留与改造程度不同。案例一的老街建筑以古朴典雅的木质结构为主,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案例二的老街在建筑特色上虽然也融入了传统元素,但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如石材、玻璃等,呈现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风格。两者在建筑特色上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差异则在于材料和风格上的不同选择。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两个案例都重视对传统习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传承。案例一更加注重对老街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庆典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而案例二则在保护传统文化的也注重引入现代文化元素,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差异则体现在传承方式和创新程度上。在经济活力方面,两个案例的老街都通过发展旅游业、商业等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了老街的经济活力。案例一的老街更注重对本地特色商品的推广,通过扶持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带动本地居民的经济发展。而案例二的老街则更注重引入创意产业、高端品牌等,提升老街的商业档次和吸引力。两者在提升经济活力方面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借助了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差异则体现在发展策略和重点上。两个中国传统老街案例在规划设计、建筑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经济活力等方面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对比分析,能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老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2.总结两个案例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中国传统老街保护和发展的启示。在深入研究两个中国传统老街的案例后,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为未来中国传统老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案例一的老街在保护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经验在于对原始风貌的尊重和保护。他们成功地维护了老街的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和街道格局,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他们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手工艺、传统艺术等,使得老街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这对我们启示是,保护传统老街要尊重其历史和文化,注重保护其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案例二的老街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在保护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元素,推动老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他们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体验。这启示我们,传统老街的发展需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但也需要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其原有文化特色。综合两个案例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保护传统老街需要政府、社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保护和发展要并重,既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也要推动经济发展;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这些启示将为未来中国传统老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我们需要吸取这两个案例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去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老街。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结论传统老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的冲击、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资源开发不当等。通过政府的有效管理、社区参与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导,老街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传统老街的改造与保护应当注重特色挖掘和文化传承。每个老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改造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和保护这些特色,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老街的改造也应注重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的营造,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区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老街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中国传统老街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让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中国传统老街案例分析》文章中的“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段落内容:2.强调中国传统老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传统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资源。这些老街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记忆和情感。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老街,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老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老街的独特建筑风貌、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面临消失和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老街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机遇。如何在保护老街传统文化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未来发展方向上,中国传统老街应以保护为前提,注重文化挖掘与传承。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推动老街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引入现代商业理念,发展特色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老街的活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老街的智慧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应注重老街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与城市的有机衔接。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应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民众意愿,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共同推动中国传统老街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老街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实现老街的永续传承与繁荣。参考资料: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的万安老街,街道整体沿横江发展,其中主街道全长1000米,总面积17平方公里。随着徽商的崛起与发达,万安独特的地理位置日益凸现,成为下通歙县、杭州,上连县城并通达黟县、祁门的要道和重要水运码头,万安老街成为当时徽州地区最繁华的集市之一,被誉为古徽州的“清明上河图”。2019年12月25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休宁县万安老街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在黄山南麓、齐云山北边、横江之畔,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镇,它的名字叫万安。作为古镇形象和灵魂的代表,万安老街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以久远的水街文化和古朴的徽派建筑而声名远播。万安古镇建于隋朝末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自三国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万安曾为休宁县县治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末战乱时,歙县人汪华拥兵自保,先后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重地,汪华自号吴王,将郡治从原来的黟县迁至万安镇东侧的万安山(后又称古城岩、万岁山、寿山),使万安成为统辖六州的一方重地。在明、清鼎盛时期,店铺多达400多家,行业100多种,雄居休宁九大街市之首,享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之美誉。2008年被录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重点中学、全国名校——休宁中学坐落其间。据明代《新安名族志》当时在万安老街居住、经商的有俞、汪、任、吴、戴、黄、何、闵、邵、曹、游11个大姓。万安老街在明清鼎盛时期,店铺达400余家,行业达100多种,街长5华里,雄居休宁县九大街市首位,享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的美誉。合肥市区——合肥绕城高速——朝铜陵/福州/安庆/G3方向,进入京台高速——朝铜陵/黄山/福州方向,直行进入S103——朝九华山/黄山市/芜湖/宣城方向,靠左行驶——从市区1/休宁出口离开后靠右行驶——左转进入齐云大道——抵达万安老街万安老街南临新安江上游支流横江(又称汶江),东倚古城岩,西南面为玉几山,北面是松萝山。老街区西南横江两侧有古塔两座,镇区东部古城岩有古塔一座,三塔鼎立构成独特的古镇制高点轮廓,控制着古镇的空间格局,展示了万安古镇“山、塔、江、桥”的大山水风貌。横江在万安老街南侧由西向东流过,如练的江水由于东部古城岩的缘故,在这里做了弧形的弯曲。按照传统的“风水”横江形成了万安老街南面的一条“腰带水”,也为整个古街设置了理想的水环境。万安老街的风貌及格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主要体现在“小桥、流水、人家”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和与横江平行发展的鱼骨状街巷空间风貌上。万安老街除横江外还有松萝水、榔源水等支流穿越古镇,有古桥“富来桥”“轮车桥”等联系镇区交通,沿河建筑与古桥、小溪形成亲切宜人的江南水乡环境,生活气息浓郁。万安是古徽州重要水陆码头之一,主街巷道紧靠横江,依江而发展,通过水路东经横江至屯溪,下经新安江直达杭州;西溯横江而上,经休宁县城达黟县渔亭。构成其鱼骨状的街巷系统格局——街巷,垂直其街衍生出十数条巷子,仿佛是鱼的肋骨。这样一条并不复杂的道路结构长期服务着古镇繁忙的内部交通和日常生活,构成古镇独特的街巷空间格局。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和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巷”,构成了老街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万安老街两侧原有大小商号、店铺400多家,沿街开敞的店铺和传统民居封闭式立面,形成蜿蜒弯曲、不尽相同的风貌。这是一条在安徽省内保存完好、不多见的、风貌古朴的古代商业街。由于许多商业活动在店堂内,由建筑的山墙构成的空间“巷”在宽度上明显比街道低一个等级。依势而下临码头的巷以河道为底景,并不显得非常狭窄。万安老街作为古镇的中心,在历史上一直承担着新安江上游乡村农副产品交换的吞吐口,活跃休宁县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是当时古徽州重要的贸易中心。万安老街作为传统商业街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营特色。万安古街沿街建筑大部分由各种店铺组成,街面上现存旧有店铺100余家。在众多的商家中,除少数为当地居民服务外,大多数兼有批发、贸易货栈的功能,其经营既有多样性又有特色性。多样性是指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商品;特色性是指徽商“四大行业”——盐、典、茶、木在万安都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街道空间特色。古色古香的街道和两侧建筑构成了一个宽高比为1∶5至1∶2的街道剖面空间。两侧店铺的木排门在营业时完全打开,把街道空间引入室内,商业活动空间明显加大。人们选购货物、洽谈业务都在店堂内进行,而不影响街道上人流的行走。万安街随地形而自然曲折,在线性空间的基础上,又富于变化,如沿街道有风雨廊可供人们休息、观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富来桥北头,街道做了直角拐弯,视觉空间顿生变化,引人入胜。三是临街立面特色。沿街建筑的立面形成了传统商业街的风貌,万安古街最主要的特色是以其单体建筑的无个性而表现出的整体个性。原商业街有八成以上的建筑为木排门,基本上是两层,檐口高度多在5米到5米范围内变化,无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商业建筑按传统的开间划分,建筑的大小只是开间的增减,以单开间和三开间为多。单开间是店铺的基本细胞,多开间的户主由于分家、出租等原因,也可分成两至数个店面。万安临街的二层木排门建筑具有极为相似的立面。但这种开放式立面,两侧无封火山墙的形式,又使其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封闭式立面、突出的门罩完全不同,使这条商业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四是建筑形式特色。古镇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房屋,大致可分为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和坊宅混合式4种。前店后宅式房屋的主人大都是做贩运、批发生意的,需要较多的储藏空间。房屋前进开店,中间的天井平时供日常生活所用,货物多时也可临时堆放。前店中坊后宅式房屋是一些自产自销的商号,拥有自己的作坊,出于功能上的安排和与固有的住屋形式相适应,这类房屋多在头进安排了“销”二进作为生产的“坊”,后进用作居住的“宅”。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往往头进和后进的房屋稍大并有雕刻装饰,而二进空间则比较简单而局促。下店上宅式房屋由于受宅基地的限制,无法在纵向轴线上开展建设,因而形成了这类结构紧凑的建筑结构形式,楼下经营部分高大而宽敞,楼上较为矮小,临街开窗。坊宅混合式房屋多为手工艺人所有,由于所需场地并不十分宽敞,主人也不富裕,因而产销往往就混合在住宅的起居部分进行。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产销,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坐落在休宁县万安镇东侧,以众多的古迹遗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寿山旭日的奇特景观而闻名于世。国家AAA级古城岩景区由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投资修建开放。万安老街的文物古迹是以明清及民国初期为主,万安镇现存古塔3座、古桥4座。气势宏伟。古塔分别是古城塔、巽峰塔和富琅塔。古城塔位于古镇东部的古城岩,又称万寿塔,建于明嘉靖初年。高6米,底层红麻石为基座,六角七层,镂有花卉藤草与波浪图案,向东南方倾斜。塔顶1958年坠落,计重2400公斤。巽峰塔在横江南岸玉几山东翼,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保存最为完整。塔高35米,砖砌楼阁式,每层4个拱门。内置168级盘旋形梯道,塔刹为葫芦状,风格颇类唐代佛塔。塔内四壁绘有壁画,虽经历了420多个春秋,线条仍然清晰可辨。富琅塔原称水口神皋塔,位于富琅村前,与古城、巽峰两塔相峙。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倡建,二十四年竣工。塔八角七层,外观保存完整,内部已损坏。砖砌叠涩出檐,工艺精细。塔砖上有“万历癸巳寅”或“万历癸巳宿”字样。古桥中富来桥、轮车桥和观音桥均处于镇区内,分别与周围的建筑、溪流共同组成“小桥、流水、人家”尺度宜人的风貌景观。古城桥则与古城塔、古城岩、横江水共同构成一幅气势宏伟壮观的绝妙画图。位于万安老街入口处的“吴鲁衡老罗经店”就是万安罗盘制作工艺重要的传习所。位于皂荚巷内的吴尔宽私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启蒙馆,是老街上一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外地的游客来老街没有不去参观陶行知启蒙馆的,令人欣慰的是,该处遗迹保存的还较为完好。老街还有民居(含店铺)38处(如惠安布店、鸳鸯礼书、德泰裕米行、垣丰自运官窑瓷器、锅发行等)、其中清末和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含店铺)130余处;古水埠码头12处(1个渡人码头、11个货运码头);10条巷弄(大社巷、森茂巷、皂荚巷、石灰巷、当铺巷、林亭巷、火烛巷、屯溪巷、益隆巷、1个无名巷);“汪华故宫”、“还古书院”、“寿山初旭”、“松萝雪霁”等至今遗迹尚存。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蜿蜒曲折的街道和凉亭无一不印证着昔日的繁华。而随着旅游的升温,万安老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片商都来到老街拍摄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如《血战落魂桥》、《新四军》、《王稼祥》、《大转折》、《徽州女人》、《聊斋》等。最佳摄影时间:拍射全景及重点部位四季皆宜,若拍横江水面及万寿塔则以早晨日出、晚上日落时刻为佳,雨天拍老街街景则别有风味最佳摄影地点:老吴鲁衡罗盘店、油芯行、胡建设等宅、吴德华等宅、邱立人宅、洪冬九宅、管仁惠宅、汪吉民宅、初旭堂、陶行知启蒙馆、程文顺等宅、万双琴等宅、谢立远宅、轮车桥、富来桥、观音桥、钟塘桥、钟塘老渡口、水埠头。拍全景图可在钟塘渡口或对面水南村。老街还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今全国仅存的手工制作罗盘的产地。万安罗盘的传统制作工艺沿袭600余年,工艺流程严格规范,所制罗盘、日晷等产品规格全、品种多、精度高,是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和遗存标本,万安罗盘制作工艺2006年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实用价值。罗盘是利用指南针原理制作的一种传统工具,既用于航海辨别方向又用于城市乡村建筑选址定位。中国古代罗盘按产地划分有内地型和沿海型两类。沿海型以福建漳州和广东兴宁为中心,其功能主要是用于航海指向。内地型则以安徽休宁万安为中心,其主要功能为测定房屋建筑和墓葬的方位及平面布局。万安生产的罗盘在历史上称为“徽盘”。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点,其选料制坯、车圆磨光、划盘分格、书写盘面、涂油上光、安装磁针等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万安罗盘历史上著名的字号有方秀水、胡茹易和吴鲁衡。万安老字号罗经店生产的罗盘、日晷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工艺品首次获国际大奖。万安罗盘制作工艺2006年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万安老街入口处的吴鲁衡老罗经店是万安罗盘制作工艺重要的传习所,同时也是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炒青鼻祖”之美誉的松萝茶因产于万安镇800米松萝山而得名,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松萝茶历史悠久,为中国最早的名茶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在松萝山寺庙里修行的一位名“大方”的和尚所创制。明万历《休宁县志》记载:“邑之镇北曰松萝,茶未有也。远麓为琅源,山僧偶得制法,名噪一时。”松萝茶为炒青绿茶中的极品,其制作工艺后来为皖南山区炒青绿茶制作所普遍采用,形成了皖南制茶业的独特制作工艺。松萝茶数百年来盛名不衰,除了它是一种色、香、味皆优的饮品之外,还具有特别的药用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等功能,因此被广泛誉为“茶中珍品”。《本草纲目》述:“徽州松萝,专用化食。”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论述:“松萝茶产地徽州。功用:消积,消火,降痰。”松萝茶在中国茶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除有独特的品质以外,更重要的是其独树一帜的制作技术备受后人推崇。松萝的制作方法就是后来炒青绿茶的制法,尤其是后来崛起的外销茶“屯绿”更是继承了这种制法的基本要领。所以有专家论述:“松萝是屯绿的始祖。”中国茶叶博物馆珍藏了哥德堡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松萝茶;2007年“松萝茶”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同年松萝茶制作技艺被安徽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龙庙会是万安镇特有的公共防火演习活动。在老街当铺巷附近还有水龙庙遗址,一面墙壁上还嵌有古代修建水龙庙时的石碑。水龙庙原来除因封建迷信因素供有菩萨外,主要用于存放公共消防设备。每年农历四月初十,镇上各店家聚会,将水龙庙内的消防设备陈列在庙前的空地上,进行一年一度的检修,各店家也将自备的消防设备一并拿出,在河边试用消防用的水枪。连续演出三昼夜,称“火烛戏”。戏目多与水有关,如《水漫金山》、《水淹七军》等。以传统的“天人合一”风水理论为指导,选址布局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注重在“山、塔、江、桥”的大山水风貌下,追求“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皖南水乡风貌和与横江平行发展的天地人和环境。万安古街的建筑风格布局,街巷空间呈鱼骨状。与主街垂直,向南、北衍生出10多条巷子,南面的巷子起着前面通街,后面通河的交通运输功能。北面的巷子则起到进入居住区的作用。建筑结构以砖、木、石为主,重在实用。房屋建筑体现了古镇的商业性质特色。水运码头是万安古镇重要的特性要素,是古代新安江上游水运历史的见证。万安老街是目前黄山市保存原始风貌最完好的一条明清古街,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89年,万安千年古镇就已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万安老街的部分徽派建筑破损,新建筑风格混乱,老街石板破损严重。休宁县按“修旧如旧”对万安老街进行综合整治,修缮破损的徽派古建筑,并对老街电网、自来水管道、消防栓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将破损的石板一律更换。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万安古镇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山市和休宁县非常重视古镇和老街的保护,万安老街的传统风貌没有再受到破坏,周边环境得到保护和整治。2007年,休宁县成立万安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万安镇成立专职保护单位老街办,加强对万安老街的管理和保护,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形成政府主导、街道社区自治、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良好局面,老街的历史遗存和整体风貌得到有效的保护,老街的人文气息得以延续传承。2009年底,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以来,激发了万安老街居民的保护积极性,县政府和万安镇政府整合资源,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对老街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修复修缮老街石板路,整治完善给、排水系统,修复修缮传统商业街危房,修复修缮富来桥、轮车桥等古建,修复加固沿江护岸,修缮修复老街水埠码头,整改空中电力、电信线路,增加环保、消防设施等,老街环境大大改善。万安老街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背景,完整地保留城镇和乡村原貌及附带的历史信息,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以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形成的商业型居住聚落,呈现出与大部分徽州传统村镇迥然不同的面貌,是集中反映明清时期徽州商业交通文化和工艺的杰出代表。休宁县将推广、组织、实施万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品牌、万安老街旅游品牌开发、规划建设万安老街、万安横江游乐、酒店、酒吧、娱乐单体、联体高档休闲度假屋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等。在2009年10月8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千年历史古镇万安老街修缮综合工程全面启动。2012年6月3日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结果已出炉,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老街“榜上有名”。10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除休宁万安老街外,其他9个入围的老街分别为厦门市中山路、四川尧坝古街、西藏加日郊老街、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南京市高淳老街、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临海市紫阳街、长春市新民大街、深圳市中英街。2019年12月25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休宁县万安老街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连云港老街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又称“连云老街”、“连云古镇”,为连云港市的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四条老街(海州古城、民主路文化街、连云港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之一。老街自1933年连云港建港,经民国政府管理、日寇侵华占领及1948年解放后,山城石街石房的特殊地理风貌和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时代印记,形成了具有一定自然特色和人文积淀的海滨山城石镇。2013年,以“陆桥起点、老窑港埠、山海石城、中西杂糅”为特征定位的老街建筑性具体计划取得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同意。重建后的连云港老街集民国神韵风情、传统民俗文明、滨水酒吧文明、时髦精品购物与海景休闲休假于一体,是一座别具山海港城特征的海边石街。连云港老街,又称“连云老街”、“连云古镇”。原是黄海岸边、云台山脚下的一个小渔村,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定居。这里曾是犯人流放烧窑的地方,所以它被人们称为老窑。1935年后,随着连云港海岸线东移,原大浦港船只经常搁浅,港口遂于1933年迁至老窑,又在老窑出现一埠,名为“连云”。当时陇海铁路局廖秋杰局长认为港口建成后仍称老窑太土,便从港口北边的连岛和南边的云台山各取首字拼成“连云港”后来在路过宿迁的火车上遇见时任县长的王公屿,二人商讨后取得共识,遂以登报公布。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列“海州”港为中国急需建设的四个二等海港第二位,1933年,孙中山先生的宏大构想开始实施,而实施的地点就在昔日的“老窑”、连云老街。开始建港后,小渔村逐渐热闹起来,并逐步形成连云老街。这座老镇面积仅37万平方米,却历经荷兰建港、民国建市、日寇占领和解放战争不同时期的风雨沧桑。“果城里建筑群”、“上海大旅社”、“海峡巷朱氏民居”、“连云港人民影剧院”和“连云港火车站旧址”等遗存的民国建筑极富中西特色,依稀可见昔日丰姿。尤其是荷兰人在此建港时建造的“果城里建筑群”,异域风情浓郁。日军侵华、连云港保卫战、国民党伞军三团起义、国民党黄安舰起义、林则徐与连云港、孙中山与连云港、万毅与连云港保卫战、谷牧与连云港、张振汉与连云港,故事很多。这里不仅是横贯中国大地的陇海铁路东段起点,而且是我国沿海脐部的重要港口连云港港的所在地。这里曾是连云市的建市发源地,连云区委、区政府的所在地,是连云港市连云区的政治、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东陇海线的起点。又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第一镇,见证了大港起步,成为亿吨大港的发源地。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纷繁往复,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连云港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根据连云港港口建设历史和中国历史大背景,现代连云港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建港前;1933年建港后——1949年;1949年解放后。历史上连云港早就成为中国的东方良港,其前身海州朐港秦汉时就开始同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往来,素有“海道第一程”、“海上丝绸之路”之称。海州朐港可沟通外海内河,北通登、荣、胶、烟、南连通、泰、江、淅;清康熙年间,成为朝廷“钦定口岸”,征收海船货税。1668年,海州发生8级地震,海水退后30里,朐港报废。1905年,新浦地区的大浦作为海州的商埠开放。1921年2月,大浦以“胶海关海州分关”正式对外开放。1925年7月1日,陇海铁路徐海段通车至新浦、大浦。大浦港经过多年的营建,开埠时已有五座码头(位于大浦镇西端的挡海堤外),3000吨的货轮可以进口停泊。新浦、大浦的开放,更加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新浦和大浦两相依托,河海双向联运,更促进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大浦港所在的临洪口是沭河的主要入海口。历史上受黄河夺淮的影响,蔷薇河口上游的青伊、桑墟诸湖,日渐淤淀。每当夏秋山洪暴发,在原湖区大肆泛滥,致使临洪口与秦山之间形成拦门沙,再遇潮汐顶托,交融“凝絮”,极易“海涨沙淤”。1933年临洪口淤塞更为严重,又不值得全力疏浚,不得不在孙家山、老窑(今连云港港)另筑新港。1934年随着连云港港口的一号码头投入使用,大浦30年发展繁荣,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新浦繁荣与发展也不得不迟缓了步伐,进入了城市衰微期。1933年以前,连云港港口尚未正式开始建设,老窑(今连云港老街)的基本经济形态是落后贫穷封闭的小渔村,1925年后,随着连云港海岸线东移,原大浦港船只经常搁浅,港口遂于1933年迁至老窑(今连云港老街),港口发展已现雏形,1925年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把连云港建设成东方大港的梦想为连云港以后的发展描绘了蓝图。1933年连云港港口正式开始建设,这是连云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1935年,连云港筹备建市,1936年港口一期建设完成。连云港的发展前景似乎很美好,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连云港的发展困难重重。连云港的发展在动荡中前进,奠定了东方大港的基础。1933到1949年的时间里,几个标志性事件将这一阶段分成特点鲜明的几个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连云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更是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百年前的东方大港梦想终于就要实现了。张振汉(1893-1967年),连云市的第一任市长张振汉,江苏省铜山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2期炮科毕业,中将。北伐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北伐军,1928年任国民党革命军48师142旅283团团长,1930年任第48师旅长,1931年任41师中将师长。1935年在湘鄂围剿红军,在忠堡战役中被红军俘获,亲自操炮投入龙山围攻战,并随红军参加长征。1937年,蒋介石被迫接受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毛泽东在枣林接见了张振汉,劝他到蒋营区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经过反复思考,接受了党的安排,带着周恩来亲自安排的“安家费”,途经西安返回汉口,后又移迁重庆,利用国民党中将高级参谋的名义为党做了许多统战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9月被任命为连云市市长,实际到任时间为1946年4月1日,1947年4月辞职。市政厅设在上海大旅社。张振汉任连云市市长,前后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政绩主要体现在通过考察、测量,整理出连云市发展建设思路。制定了《连云市建设刍议》,在《连云市建设刍议》他提出了连云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市政建设和海港建设计划。张振汉对连云市的规划,气魄是比较大的。他看到了连云市的独到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文中写道:“连云地处我国中部海滨……横贯东西陇海干线,将来如照国夫计划,展筑是路(陇海铁路)至新疆,与苏联之西伯利亚铁路相接,则连云不但为我国西北各省之重要门户,也将成为国际交通之枢纽、东方重要之水陆联运站。”他提出,用“三十年”使港口吞吐量达每年“四千五百余万吨”,城市居民“增至一百五十余万人”,要使“连云市成为一现代化都市,连云港成为一现代化海港”。关于海港规划,张振汉要讲连云市建设成为“堪与上海相仲伯,以较青岛远过之”的大港。关于都市建设规划。在市区296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功能定位,从老窑港区向西至墟沟车站,凡铁路以北沿海一带填平之地。民国37年5月辞职后投奔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受任为参议;1949年随程潜率部起义。担任湖南省政协常委,1956年迁居北京,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张振汉一家被定位国名党特务,被关进北京秦城监狱。次年张振汉夫妇于狱中病逝,儿子张天佑(著名科学家)两年后出狱。文化大革命后,张振汉夫妇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被平反和恢复名誉,全国政协为张振汉等被迫害致死的委员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谷牧(1914-2009),新海连市(连云港市的旧称)解放后首任市委书记兼新海连警备区政治委员。1973年2月,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这是我国港口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3月2日,国务院成立以粟裕为组长、谷牧为副组长的“港口建设领导小组”。4月25日,谷牧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彭冲的陪同下来到连云港视察,具体调研落实港口建设问题。谷牧说:“从全国港口合理布局考虑,连云港处在我国沿海中部,可以充分利用陇海铁路,应该承担西北地区和川、苏、皖、豫、鲁部分物资的进出口任务,这些省区的货不必绕道上海和青岛,这样既可以减轻港口和铁路的压力,又可以减少中转环节,节省运输费用。1935年民国江苏省政府第718次会议决定设立连云市,并决定调他任连云市筹备组的组长,全权负责连云建市的各项筹备事务,赖琏也是拟议中的连云市第一任市长。赖琏多次拜会了陇海铁路办事处负责人钱宗泽,两淮盐运史缪秋杰以及当地的一些绅士,多次考察东西连岛,大桅尖,为连云市的城市规划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艰苦的工作,一个东方大都市规划逐渐形成,规划以老窑一带为港务区,墟沟为住宅风景区,大浦为工业区,黄九堰一带为市政中心和商业区。这是我市最早的,具有现代理念的城市规划。但由于抗战爆发,政府已无暇顾及新都市的建设,连云市的筹备工作也告一段落。尽管海滨大都市的建设中途夭折,但是赖琏及其筹备组的开创性工作永远为海属人民所记忆。2012年10月22日下午,由连云港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王绪年编著的《山海石城——品读连云老街》一书在连云区举行首发仪式,同时向连云区各部门和乡街赠书,市领导滕雯、李广成出席仪式。连云老街依港而建,有着独特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2011年起,连云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连云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古镇历史文化,连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连云古镇的规划建设采取“文化先行”先期邀请王绪年深入挖掘石城老街的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文化积累,并筹划编著了《山海石城——品读连云老街》一书。《山海石城——品读连云老街》一书站在时代和人民的高度回眸历史、展望未来,系统整理并归纳了连云老街的历史和文化,寄托了连云人对家乡的热爱。新书作者王绪年此前还出版过《海边纪事》、《盐的记忆》而本书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全市文艺界的一件盛事,更为连云古镇未来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文化支撑。市文化界的学者、专家以及作者王绪年分别从新书创作的意义和对连云古镇开发建设乃至连云区城市发展的不同角度作了点评和阐述。这里诞生了连云港历史上第一个市政府办公楼——原上海大旅社。被改为了连云港第三招待所这里,诞生了连云港国民党陆军司令部。这个颇具西式私人别墅,曾于1976年7月25日接待过来连考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这里保存了日军摧残中国劳工的血证——十三道房。这是一座人间炼狱,十三排房子,最多的时候拥挤了四五千人,大量的劳工在这里被折磨死。这里有蜿蜒绵延的盘山公路;这里有古老斑驳的青石板路;这里还有在别处遍访不到的法国梧桐。连云火车站钟楼(原连云港东站)位于海滨大道上,民国22年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交南京复兴公司下属方纪公司承建,民国24年竣工。为连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西洋式平顶建筑4层高17米,东侧钟楼10层高40米,第6层装大钟,建筑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钢架混凝土结构。该楼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钟楼一直是连云港标志性建筑之一。2009年停止客运服务。2012年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连云港老火车站西半部改为连云港港口历史博物馆,东半部改为陇海铁路连云港历史博物馆。为了让游客对老街的历史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老街历史文化馆将成为“城市记忆体”,展示连云港老街的“前世今生”。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馆作为全方位展示老街的重要场馆,反映老街百年的风采,集中展示老街印象、老街文化、今昔对比等专题内容。老街历史文化馆于2013年9月底完成。老街历史文化馆建设双管齐下,统筹安排时间进度,一方面加大老街历史文化馆外部改造,一方面加快展品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外部工程于9月完工;老街历史文化馆内部展厅主体布局工程基本完成。为进一步丰富老街历史文化馆的展品,展馆组带着方案走访老街现有居民、港口老建设者,并通过媒体发布征集信息。热心市民向老街赠送了部分反映老街变迁的历史物品。收集相关历史老照片,访问地方知名文人,进一步收集资料和相关实物。陇海铁路连云港历史博物馆位于老连云火车站的博物馆,投资超过1000万元,2013年9月20日基本建成,10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分室内展区和室外展区两个部分。室内展区共有三层,二层为史料展示部分,以大量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并配以实物,展示陇海铁路历经满清、民国,蹒跚起步、分段修筑、艰难延伸,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全线贯通的历程。三层为科普和体验区,介绍火车诞生、发展的历史。室外展区位于博物馆东部,将以公园景点的形式呈现,主要是在老连云火车站站前广场展示三个实物火车头,这三个火车头分别代表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三个火车发展的不同时代。新建BRT站台、过街天桥等设施,汇集中国铁路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设置火车餐厅用餐,身穿铁路制服留影,在怀旧的乐曲中眺望繁忙的港口,回想老车站近一个世纪的往事。博物馆的展品征集工作得到市民的热烈响应及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陆续接收社会各界的大量捐赠展品,有蒸汽火车头1个、火车货车厢2节、守车(挂在货物列车尾部运转车长乘座的工作车)1节,以及涉及铁路电务、机务、工务、通信等展品100多件,另有一批珍贵的照片和陇海铁路债券、大许家车站奠基石、陇海铁路局长云台山洞题字、沿途车站速写等实物。陇海铁路连云港历史博物馆还将兼具科普功能。其中将考虑设置一个4D影院,用现代化的手段模拟乘坐火车的实际感受,开展科普教育。2013年,连云港港迎来开港80周年,连云港市投入6000万元,建设一座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计布展面积1400平方米的特色鲜明的港口博物馆。港口博物馆选址确定为连云港老火车站西半部,在展示内容规划上,以时间为主线、重大事件史实和史料实物展陈为内容,反映世界港口、中国港口的发展历史及从秦汉时期到连云港港口的历史由来。还将运用现代科技,复原历史场景和模型制作,将港口博物馆打造成为集展示、收藏、教育、科技、旅游、学术研究于一体,传承港口历史、港口文化的馆藏基地,体现国际性、专业性、互动性、娱乐性的国际国内领先的专题性现代博物馆。港口面向社会通过捐赠、收购、代管、借用等方式征集与连云港港建设和发展历史有关的实物资料。范围涵盖反映连云港港历史的重要文献、文件、手稿、信函、照片、音像、书刊、标语、布告、传单、勋章、徽章、纪念章、印章、奖状、证章、证书、证件、牌匾、旗帜等实物资料。反映连云港港建设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实物及图片、音像资料。连云港港建设初期,参与港口建设的创业者珍藏或保留的有纪念意义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以及各种票证等实物。反映连云港开港80年来港口发展变化的实物及照片等以及反映连云港港历史沿革、人文历史及地理变化状况的实物及照片等。港口历史博物馆共有港口源起(秦汉—1905年)、大港初建(1905—1948年)、港通天下(1933—2013年)、跨越未来四个展区,分布于一层、二层、三层。它主要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事件和史料实物展陈为内容,反应世界港口、中国港口历史脉络史以及连云港地区港口的历史由来,特别是连云港港开港80年以来的发展道路和历程。除了上述四个展区之外,连云港港口历史博物馆还将配套游客商品服务中心、文化创意展示区以及相关的办公设施(位于展馆一层东侧)。民俗工艺馆旧址为原国民连云市农民银行,建于1931年,基本保持着民国时期的原貌。馆内设面塑、根雕、葫芦烙画、剪纸、传统布饰品、锣钿画、连环画收藏、嘉连玉器展品等展厅。2010年被市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民俗工艺馆被确定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天海传奇”系大型沉浸式魔幻主题光影秀,讲述了人鱼公主和海盗船长不畏重重艰险,勇战黑巫师,最终让海洋重现和平与光明的故事。果城里位于胜利社区果城里巷,是一座独立小城。由荷兰人在此建港时建造。建筑风格如同乔家大院,工艺考究,据说日军曾在此开过慰安所,房檐、房顶通透的圆窗是青砖砌成的江南气息,而立柱、窗户及门框皆是西洋的格调,共有四座相同的四合院落组合而成。独特的建筑样式似天外飞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它从布局到细节,都是三十年代建筑中的精品,它曾经见证着历史的变更,荷兰人、日本人、国民党驻军等不同的人住过这里,给它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和传奇。果城里民国建筑群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十大新发现”。原市第三招待所(又称上海大旅社),位于胜利社区胜利路。民国22年由上海人马某建,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建筑面积861平方米,中式起脊屋顶,红瓦铺顶。正门额上装饰有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浮雕(“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前门两侧为龙盘主。民国34年,连云市政府曾驻此。市长为张振汉,是一位跟随红军长征的国民党中将。1949年初,陈毅曾派人在此社办华东青年干校。2010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江苏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胜利路中部,为原市政厅遗址,保存有原市政厅建筑。现状为闲置华东石油宾馆。由于占地规模和建筑体量相对较大,标志性地位显著,对市政厅进行文物保护修缮,整体地块规划整治为港口文化博鳌论坛综合体,包括商务会议、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等复合功能,为连云港城的重要地标。七一民俗广场紧邻临海路,原为老镇的传统小吃街,现状为镇区最大的开放空间,广场内简单布置有球场和健身设施场地。广场周边东侧为6层农商银行;南侧为6层海军宿舍楼;北侧4层临海社区中心、幼儿园、2层的搭建酒店和棚户用房;西侧为3层原连云镇政府招待所、2层鑫裕大酒店;西侧通过广场巷和邮局巷与与与云台路相通达,广场与云台路间现状为改建的夕阳居养老中心、原渔业销售部家属院、海军家属大楼、闲置以及插建的棚户房等。创建于1878年的中兴煤矿公司,到1936年已成长为拥有3座大型近代化矿井和台枣、台赵、临枣3条运煤铁路,兼营中兴轮船公司等资产超过千万元的大型综合型企业。这块香气四溢的“肥肉”,引来日本入侵者垂涎欲滴,并于1938年占领了中兴公司。直到1945年10月25日,铁道游击队受我鲁南军区委派,在津浦路微山湖畔举行受降仪式,枣庄一带700余名日军低头缴械投降,枣庄矿区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日军入侵之前,公司办事机构已迁往武汉,矿井全部停产。1938年4月,中兴公司董事会在汉口作出决议;“绝不与日人合作!”并责令连云港分厂经理浦禹峤炸毁码头、装煤机等设备,用中兴轮船公司“中兴号”、“大宝号”、“盖荪号”三艘巨轮沉船封港,以阻止日军的侵略步伐……1949年10月,周总理亲切接见了朱启钤和黎绍基,详细询问了中兴煤矿公司和中兴轮船公司的情况后说:“中兴公司的资本家是爱国的。”1956年9月28日,中兴煤矿公司实现公私合营,改称为公私合营枣庄煤矿;1958年8月16日改为国营枣庄煤矿。如今,在百年中兴这方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已成为跨国界、跨行业的现代综合性大型业,2012年,产煤达2617万吨,企业收入达512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和全国十大商品煤出口基地。中山东路向东,梅岭北麓山脚下有一块地方依次建有十三排房子,当地人称他为“十三道房”。这是侵华日军利用陇海铁路和港口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强迫中国人为其做苦役,残酷摧残中国劳工的一座人间地狱。“十三道房”位于连云港港口南边的云台山脚下,依山势而建。经过近半个世纪风雨侵袭,有的还保存原样,有些已经成为残垣断壁。每排房子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4米,高约5米,灰沙石头墙,顶上盖有灰瓦,是典型的中国平房。为了住更多的中国劳工,日军将高度仅为三米多的房子分隔成上下两层,在房间里是不能直立行走的。每一层又被分割成若干校格,人们称之为“格子间”,每个格子住五个人,人在里面直不起腰来,400来人住在一排房子里。由于住的人太多,每道房子的下檐,建有通风的烟囱,用于排气。据史料记载,后来整个“十三道房”,居然住着4500-5000名中国劳工,其拥挤状况可想而知、“十三道房”内空气污浊,卫生条件极差,臭虫、苍蝇、蚊子乱飞乱咬。据幸存劳工连云港港务局退休干部俞正富等老人回忆,在“十三道房”每天都有三五个工人死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是1942年伤寒病大流行,病死的人就更多了,最多的一天就从“十三道房”里抬出了27具尸体。惨无人道的日军将工人的尸体丢弃在梅岭、马腰山的山谷中,臭气熏天。国民党连云港陆军司令部约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石木结构。主体建筑两层,面宽五开间,中部开间约5米,两侧两开间约3米,左右对称。北立面临海,东、西两山墙建一层带门廊披屋,每间宽约3米,门廊分别朝东北、西北向,整个建筑跨度为9米,东西长2米,门廊廊柱直径53公分,有圆形柱础与柱帽。屋盖两坡落水,机制青平瓦,挑檐约50公分。整体建筑石墙为整毛石砌筑,水泥砂浆勾凸缝。南、北石墙砌筑方式为立砌,每层有过墙石,不超过三层高度找平一次,平砌石较少,原则上每一至二层找平一次,为典型的连云地区20世纪40年代建筑方式。东、西山墙石墙砌筑方式具有东、西洋风味。由于石墙面宽大,考虑石墙面砌筑美学组合图案效果,增加了平砌石、立砌石、方条石、过墙石的组合,既为构造牢固的需要,又增强了图案的效果,较为美观。该建筑保存完好,现为驻连部队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来连视察时曾在此居住。在连云港老街胜利路边上,离原国民党连云市市政厅,后又叫“上海大旅社”、连云港市第三招待所不远,有一幢二层旧楼和部分民房,它就是原国民党连云市港口小学旧址(现连云邮电局东民房),该校址部分还在,它的前身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该小学从1932年创办,已有8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民国时期(1932-1936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8-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从3名教师开始,先后经历了十九任校长,培养了七十二届学子,1945-1948年的港口小学校歌,它的词作者就是当时的校长朱俊林先生,歌词为“云台苍苍,我们的学校,环境秀丽,港口美风光,在此读书乐无疆,愿各勉励探讨学业莫怠荒,锻炼身体品行端正,莫愧父母和师长,前程万里浩荡”。据原市八届政协委员、港口小学二届毕业生,我的老师朱泗林回忆,解放前的连云港,有铁路、公路、码头,四通八达,历来为海防军事要塞。当时原连云市又是国民党江苏省的模范区,统治当局者重视,而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也重视。仅在连云港口小学为数不多的教师中(9名在职教师)就有三位来自山东的丁亚华老师、湖南的刘秋贤老师和江苏的章家乐老师。他们都是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不知,事后方明)。他们利用课堂内授课的形式,字里行间向学生宣讲祖国疆土的辽阔,幅员之广大、物产之丰富,人民应团结起来捍卫她;利用音乐课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毕业歌”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几位平易近人的老师,当时和学生的关系,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的关系密切,记忆犹新(章家乐老师曾任江苏淮阴中学校长、书记,丁亚华老师曾任山东省副省长)。具有民族特色的石屋、石墙、石街、石路也在延续着老镇的文脉。老镇内传统街巷格局、街巷和胡同名称、四合院形态几乎都保留原状,传统街区风貌鲜明,形成了以传统商业建筑为主体,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点缀其间的时代特征,独具中国文化的建筑风貌和精致多彩的建筑艺术。从连云港火车站、新浦汽车总站、连云港电视台乘坐连云港快速公交(BRT)B1K路车至五羊路站换乘B13连云古镇站;从海州客运站乘坐B1路车至五羊路站换乘B13至连云古镇站;从连云新城乘坐B3路公交车至终点站连云古镇站。韩岭老街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韩岭村,属于东钱湖风景区,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一面临湖,山水相依。感受明清集市的商业繁荣,体验水乡古村民俗风情;尽揽钱湖南岸湖光山色,享受现代田园休闲生活。韩岭村历史源远流长,据传早年有韩姓居此而得名。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东钱湖疏浚后已有居民。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王安石治鄞时重建湖界,韩岭村已形成逢逢十的定期集市。南宋丞相史浩(公元1140年)经韩岭去祖居下水村时,留下《东湖游山》一书中就有“中有村,渔歌樵斧声相参”足见韩岭集市在当时已小有名气。此后的几百年里,韩岭曾是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韩岭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浙东水乡古村。清澈如带的小溪环绕全村,秀丽如画的青山映衬左右。烟渡浩渺的南湖风光、古朴沧桑的百年老街,九曲如练的街巷里弄,绿意盎然的农家田头,众多传统民居的椽、廊、曲、枋、天井、石板小路、古桥、古井无不映刻着岁月的风雨侵蚀和历史留下的踪迹,呈现出古朴苍老的凝重,令人感到时光于此倒流,陶醉于水乡古村的旖旎风光。淳溪老街即高淳老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古镇的西南部,总面积约6公顷。淳溪老街(高淳老街)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时建立的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淳溪老街(高淳老街)分布有吴家祠堂、杨厅、关王庙、建于明代的襟湖桥、乾隆时期的古井等建筑。高淳老街内成片的明清建筑群傍水而列,并配有古朴典雅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2002年10月,淳溪老街(高淳老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淳溪老街始建于明朝,在明清时称作“正仪街”,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历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的不断建设,形成了一条长800余米(最初为1135米)的商业街。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正仪街”易名“中山大街”。1984年,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将老街原貌保存较好的长345米片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和管理。2002年10月,淳溪老街(高淳老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名“淳溪老街”。由于淳溪老街(高淳老街)是以商业街区的形态形成的,所以它的房屋大多是前店后宅,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在平面布局上体现了财富的理念。它的平面形状类似于货币口袋,表示财富聚集在口袋里。这些建筑大多是商住楼,既可用于商业用途,也可用于住宅用途。前后空间划分为功能边界,后屋主要用于居住。前面的商店可以用作商业用途。因为老街的经营主体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因此老街建筑桃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保留典型的江南风格的同时又揉进了徽派风格,是“皖南徽派与苏南象山派的过渡类型”,反映了其作为连接苏皖经济文化走廊的历史定位。老街的的街道广泛利用条石、块石、片石砌筑道路,整个老街空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老街房屋的勒脚、基础、外墙,加之带有明清特色的古建筑傍水而立,产生了自然与建筑一体化的效果。淳溪老街(高淳老街)的内部为点状空间设计。老街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工业废弃物处理职业健康与环保防护协议3篇
- 2024年船舶改装设计及建造合同3篇
- 保安监控系统招投标文件目录
- 糖果店店员岗位协议
- 隧道工程机械租赁合同
- 医疗紧急事件应对策略
- 2025年度KTV联盟商家品牌合作推广与权益交换协议3篇
- 医疗器械招投标文件封条格式
- 航空航天场地暖施工合同模板
- 2024年防腐刷漆项目承包合同3篇
-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试九年级英语期末试题
- 超声内镜穿刺护理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心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答案(1-4)最全
-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培优篇)
- 缅怀伟大领袖,争做时代新人征文
-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说课课件
- 教练技术工具之:平衡轮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管理案例分析》2023年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4)
- 战略目标新设计-BLM
- 科技创业项目计划书
- 高中数学-高三专题复习裂项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