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材全程辅导-苏教版_第1页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材全程辅导-苏教版_第2页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材全程辅导-苏教版_第3页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材全程辅导-苏教版_第4页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材全程辅导-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材全程辅导山东郓城一中李召峰【课文解读】被战争挟裹的人——《兵车行》中的“人”●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邮编:)■张勇《兵车行》的“人”是被战争挟裹的人,是被战争扭曲和异化的人,他们没有做人的体面和尊严。动作被扭曲和异化。文章一开头就把他们放在身不由己的环境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命运如何,未来怎样,一切都是未知。战事紧急,队伍快速前进,于是出现了下面的一幕“耶娘妻子走相送”,“走”,跑也,一反一般文学作品的送别缠绵悱恻的常态:“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长亭送别》)“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哭声更是前所未有,“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和以往文学作品中哭的场景截然不同:“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长亭送别》)生命轨道被改写。如果没有战争,男人女人各司其职:“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但目前男人却是“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从而出现了“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荒凉景象;女人为生活所迫,拿起了锄头,异化为“健妇”,而不是只知道柴米油盐的“贱妇”。虽然异化为“健妇”,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更何况“县官急索租”,

“健妇”的温饱问题不能保障,未来更是堪忧。女人如此,男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被驱赶,被奴役,更悲惨的命运在等着他们,“边廷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武皇开边”所导致的恶果。入土为安,成了一种奢望。思想观念被转变。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

这一改变在白居易笔下也曾有过体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如果说白居易笔下的人们观念的改变带着几多感慨,几多艳羡,但杜甫笔下的人们观念的改变却包含着几多无奈和心酸,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战争的多么严重的摧残啊!其实,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生女又能如何,做“健妇”,还是寡妇?战争和战争后果同样可怕,疾病、饥饿、暴行、土地的荒芜,情绪的粗野化、人性的堕落、道德的败坏,是二者的必然产物。动作被扭曲和异化,生命轨道被改写,思想观念被扭转,但“武皇开边意未已”,等待“武皇”的会是什么?《旅夜书怀》中的“大”和“小”●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邮编:)■张勇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岁,知天命的年龄,他却行无定踪,居无定所,且常年有病,当时国家时局不稳,人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常会有渺小和无力感,杜甫也不例外。景物的大与小。“草”是细草,“风”是微风,“舟”是独舟,而且是在黑夜里飘荡,作者是描写自己身处的客观环境,但是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不动声色向我们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自己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野”是“平阔”的,江是“大江”,这和上两句中的“细”和“微”形成鲜明的对比,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我们仿佛想象,月光的照耀下,江水闪着波光。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渺小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人凄苦狼狈,踽踽独行在生命的瓶颈处。现实的强大,个人的渺小。“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道出了作者感到渺小和无力感的根本原因。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如果说前四句诗人还有些游离于景物之外的话,诗歌的最后两句则走进了眼前的景物。以渺小的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杜甫诗风的主要特征杨静杜甫是唐代律诗的集大成者,他采用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将比兴与声律结合,并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加以提炼,最重要的是,他在诗歌当中融入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最终铸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总体的艺术风格,也是他自己提出来并被历代所公认的诗风。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在这里,我们分别叙述沉郁顿挫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律诗进行说明。

首先,之所以形成“沉郁”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杜甫生世艰辛,才有机会一步步的走向人民,从而将残酷的社会现实折射在他的诗歌当中,使之具有深刻性和厚重感。二是因为杜甫的个性,子美常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在当时安史之乱的特定背景下,又不免多忧愤、凄苦之情。同时,他又将此种心绪借助比兴手法化的广远而深曲,所以不免使得诗歌悲壮苍凉而又深沉内敛。可见,杜甫沉郁的风格正是源于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如名作《新安吏》有云:“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有母送”描述出母子生死别离之恨,“独伶俜”又是茫茫然的无堪告语。青山脚下,白水东流,水流呜咽,和人们的哭声搅成一片。再用一个“暮”字烘托出悲戚的背景。《垂老别》有云:“数值十四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分明是“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却仍要知寒问暖,从而更深入的写出了老夫妻间的相怜相惜,更加说明天下百姓的无辜。其次,之所以形成“顿挫”的特点,原因有二:一是杜甫独到的艺术表现力,主要表现为对诗歌语言的精心锤炼。如名诗《蜀相》有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概括了隆中对,“两朝”概括了出师表,“老臣心”一面表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思想,也表现了杜甫千回百转的心情。二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读书仕宦之家,从小接受儒家用世的教育观影响,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人生的基本准则,在同情民众的同时,却又必须“忠君”,而这双方的矛盾注定使杜甫在矛盾中挣扎。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则表现为常常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极有力度却又戛然而止的涌动。如《新安吏》有云:“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在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人们极深切的同情,同时,他也指出:民众已经被逼到了绝路,是否还有义务为朝廷做出牺牲。但就在此时,诗人却陡转方向,写出“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的诗句,足可见其心中的矛盾。他“忧国”却不能因此而逃避事实,“忧民”却又不能背弃王朝的利益,这种矛盾而痛苦的感情在诗中就形成了欲罢而不能的脉流。

杜甫在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就,不仅源于他对文学技巧的不断探索与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心怀天下,眼见国家破败,百姓流离,自己却已日近西山,力不从心。如此巨大的矛盾与落差融入在诗歌当中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说历史成就了杜甫,而杜甫也成就了经典。(选自《文学教育·下半月》,年第期)思考板块:“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总体的艺术风格,结合我们学习过的杜甫的作品,谈一谈这一艺术风格是如何体现的。【习题设计】一、课内阅读、阅读唐诗《兵车行》,完成后面的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诗眼”,是诗歌的眼睛,是指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兵车行》的“诗眼”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本诗通过描写所见情景,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对此持何态度?()、本诗通过描写所见情景,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对此持何态度?、阅读唐诗《旅夜书怀》,完成后面的问题。()、本诗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后世传诵不息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好在何处。()、古人云:诗言志。请你概况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杜诗一贯讲究章法的运用,请结合本诗分析作品结构布局的妙处。、阅读唐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完成后面的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为什么?()、“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字运用传神,被后人称道,你如何理解?()、请你鉴赏分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联的妙处。、阅读唐诗《客至》,完成后面的问题。()、首联写出了草堂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试分析本诗后两联的表达技巧。()、请你鉴赏分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的妙处。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莹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ú,过去,逝。()、诗人为什么以“倦夜”为题?有什么作用?,试分析。()、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杜甫的《月夜》,完成后面的题目。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阅读上面内容,概况这首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以构思巧妙著称,结合全诗分析其构思特点?()、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得到很好的运用,请概况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题。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轩:长廊;楹:柱子;赊: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句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这两个字试具体分析。答:()、结合全诗,请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三、语言运用:、请用一句话概况下面一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字)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风格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四、写作训练:、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作文。“据说,今天杜甫很忙,开完摩托骑白马,送水过后卖西瓜。”一幅普通的语文课本插图,最近被网友涂鸦成“杜甫很忙”系列,让诗圣杜甫瞬间成了“微博红人”在这些涂鸦“再创作”中,杜甫涂鸦成狙击手、送水工、肌肉男,高达战士、神龙斗士、孔雀王爷、杰克船长等角色,只有原画中杜甫冷峻深思的脸没变。对此,网友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些人闲来无聊的恶搞,不值得大惊小怪;有人则认为这反映了现代人内心的浮躁;也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迷失,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敬畏感、认同感的缺失……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选好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字以上的文章。【拓展阅读】杜甫,杜甫钱红莉紧随年龄的痴长,越来越喜欢杜甫。他这个人的胸怀以及他诗风的磊落清苦,一再在我的心间低回。年轻的时候,也曾嗜好意象纷繁的句子,仪式感强,总归混个热闹的局面,到后来什么也没能留下,丝毫不能触及最本质的内核。只有等到把一切都涤荡的年岁,才会渐渐懂得些杜甫。

那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午后两点多钟才找到杜甫草堂,饿得心慌,都没力气走路,像样的饭店打烊了,街头小吃铺几乎闭门谢客。但饿归饿,既然来了,总是要进去看看的——当年的草堂虽早已不复残存,就当是一种缅怀的仪式吧。

那公园真幽静,大得走不到边,雾气缭绕,寒气逼人,冷得我一再把脖子缩了又缩。但到处溪水潺潺,美木繁荫。若随便找一棵树访问一下年纪,怕都有上百岁了。尤其竹子,几十株挤在一起,简直参天高木,必须仰头,方能一窥全貌。

回合肥后才知道,今年是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一个伟大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写下一千五百多首诗后。岁月把它们统统留在册页里,一直不会消逝,永远不会消逝。只有伟大的人,才不会被时间打败,他的诗以及他的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一千三百年的光阴似箭,怎不叫人感念?我常常翻翻《杜工部诗集》,意绪沉沉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里都埋伏着一种怎样温厚的情怀?

回来以后,查了一下资料。杜甫是四十岁那年冬天去成都浣花溪畔居下的。开始他们一家寄居于古寺里,安顿下来后,便着手营建新家,杜甫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自己的经营和亲友的资助下,到第二年春天,草堂才建成。当年,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诗人疲惫的身心在此地得以休憩。杜甫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比如他写: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为农》)。尤其写: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还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杜甫先后在成都草堂居了近四年,写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回顾老杜一生的创作史,在成都写下的田园诗应该是最快乐的吧。其中,闻名的《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都创作于此。

可见,成都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气场对于一个文人太重要了,其次,才是内心的平和。只有把气养足了,灵感的火山才会喷薄。成都这个地方水汽丰沛,最适合养气——但凡气足,才谈得上内心的平和。自古文采,都是养出来的。

话说到开头去——我为什么喜欢杜甫?大约是源于他为人的憨厚老实吧。在做人方面,他简直太憨实了。他一直崇拜李白,一生中写了许多首诗给李白。在安史之乱后,李白参加了永王磷的幕府,被唐肃宗判了“从逆”之罪流放。其时李白被认为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杜甫“吾意独怜才”。老杜常常梦见李白,甚至连续三个夜的梦里都有李白:“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并担心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他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而李白呢,偶尔心血来潮,只礼貌象征性地回杜甫一两首诗而已。老杜丝毫不感到受挫,一如既往地对李白评价那么高。如今,这年月,到哪里去找这么实诚的人去?文人大概都讲究个相互捧场相互抬爱的吧。年轻的时候,我非常不解——老杜为什么要这样巴心巴肝地推崇李白——何况在别人一再地对自己冷淡的前提下。如今,算是明白些,这就是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隔山回应待以同级别的唱和。只有一个胸怀仁爱的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单单老杜对待朋友的爱这一层面上,都能照出我们灵魂的小来。

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老杜,跟盛唐时期的许多文人都是朋友,李白不用说,他跟王维、高适、岑参等都是好友。但同样享有盛名,你听说过李白跟王维有过交集吗?他俩同一时期都在长安混过,愣是装着互不相识,都傲气着得瑟着,两人同时瞧不上对方,以致没有一句唱和的纪录。而老杜对于李白的推崇,又彰显着一种何等的仁慈精神,总归是一位大境界的人。

可是,就这样一位高蹈之人。他的一生几乎都过得贫困,在贫困中,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五十八岁那年,在一条船上饿了数月,是一块牛肉把他给噎死的——因为饥饿,吞咽太快。这样的收梢,总是令人忧伤。我去成都,又怎能不去他的草堂望一眼?(选自《散文》年第期)文章开头说“紧随年龄的痴长,越来越喜欢杜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文中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杜甫草堂的环境,试分析这里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在文中给我提及到“我为什么喜欢杜甫”,请结合全文概况作者喜欢杜甫的原因?参考答案:一、、()、采用通俗口语,明白如话,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本诗的诗眼是:点、行、频。作用是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死去,田地荒芜的根源。()、深刻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对战乱的痛恨,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火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运用反常化的语言,最大限度的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与控诉。其实摆脱苦难的根源并不在生男生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一联写景名句。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当然,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当然,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意味也显露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两句的描写,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的形象已能隐约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深深感慨。()、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很有特点。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抒感怀,布局整齐。写景部分,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书怀部分,与景交融,自然贴切。结尾将自己比作“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景相应,“一”与开篇“独”字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严谨而有章法。、()、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画面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这两句运用对偶,内涵却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本诗后两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联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二、、()、本诗前六句写景,写诗人从月升到月落,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后面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过去。诗人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为国事忧心,一夜未曾合眼,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倦夜”点明了题意。()、诗眼是“悲”字,诗人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又报国无门,而彻夜难眠,“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月夜》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身陷长安之时,抒写了对妻子思念之情。()、这首诗构思巧妙。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思念自己。可想而知,诗人也是长夜不眠,望月思归,从末句“双照泪痕干”看,诗人早已珠泪涟涟了。这种写法把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艺术的感染力也更强。()、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的月下妻子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出和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欢欣地游到水面上来了;燕子的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出”,写出了鱼的欢欣,而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此两字刻画细腻自然,描写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沉郁”和“顿挫”成为杜诗风格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作文略五、现代文阅读答案:、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嗜好杜甫的意象纷繁、仪式感强的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了杜甫的个人胸怀和磊落清苦的诗风。、草堂的环境幽静、烟雾缭绕、寒气逼人,寄寓这杜甫一生的贫困、清苦。草堂里的竹子参天高木,必须仰头,方能一窥全貌,象征着杜甫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令人仰慕的诗篇。、杜甫为人憨厚老实;杜甫是一个胸怀仁爱、无私的人;杜甫身上彰显着仁慈的精神,是一个大境界的人;杜甫在贫困中,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课外牵引】拜谒杜甫钱海这一天成了我人生个轮回最长的旅程。沿途的颠簸,到达成都习惯晕车的我已成了一滩软泥,骨架被旅程蒸煮抽空。

到达广安,离开广安,我人生的一大夙愿在心海奔涌了多年后得以靠岸。天下谁人不识君!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他的诗无人不知。从古至今,他的诗文造诣像灵魂一样追随着每一个人。

曲径通幽处!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的足迹与杜甫的足迹一次次出现重叠。茅舍、柴门,门前相互对望的青松,不需导游介绍,从意境中我的大脑里立马搜索出杜甫的诗行。游览了数个景点,脑中就想起杜甫的数首诗。目睹完杜甫的书房、卧室、客厅、厨房,看着那简陋的房屋和比房屋更简陋的家什,我的眼睛已被涩涩的泪水所浸泡,触景生情,记起了杜甫与草堂的渊源:坐落于成都浣溪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小来到成都,在此营建草屋而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就有首,正是这些诗篇才赋于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这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草堂的清泉倒映出大唐的一段历史,那一刻我顾忌不了身前身后有人,嘴里失态地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杜甫的那首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的步子好重,每走一步,眼睛看了不算还要多此一举的摸一摸,在我的心里,草堂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上还留着杜甫的指纹,诗圣所摸过的东西都留有指纹,也留着仙气,留着才气。

小桥流水亲眼目睹过杜甫吟诗起居,它们对杜甫的生平最有发言权,只可惜它们都不会说话。草堂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杜甫艰苦环境下的诗歌创作。杜甫与李白一道成为唐代诗坛上的泰山北斗,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翻遍中国古代近代史册,无人能比。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永远记住他们。在“情系草堂”陈列室、“草堂影壁”、“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诗史堂、“草堂留后世”陈列室、浣花祠、工部祠等展室收藏着杜甫在草堂四年间的文学成就,收藏着杜甫流寓草堂时的生活,收藏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到此考察指导的剪影。

离开草堂,我的身心方从杜甫早已远去的生活境地中走出。同是舞文弄墨者,此番到来,对于杜甫我有了一番更多更新的了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落不曾像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默诵着杜甫的《客至》,在一步三回头中离去。我羡慕草堂的一花一草一木。羡慕它们能与杜甫长相厮守这么多年,它们听着杜甫的诗生长,听着杜甫的诗死去,相比天下其它花花草草,它们是幸福的、幸运的。草堂,肯求你保管好诗圣的万卷诗书,有草堂在,杜甫的灵魂就在。草堂。杜甫。杜甫草堂。杜甫的草堂。我记住了,你们是我心中撇不下的财富,等我攒足钱后的某一天,我还来,还来与你们相聚。(选自《花溪·下半月》,有删节,年期)赏析:杜甫的草堂,草堂的一草一木,如同有了灵性,纪念着这个登上诗歌圣坛的诗人。拜谒杜甫,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自己的足迹与杜甫的足迹一次次出现重叠,走进那能谛听到他创作心声的地方,品味着他的辛酸、苦楚、怜悯、壮志……一切的一切成为心中撇不下的财富,给我们带来一次心灵的上洗礼。人生需要远望戴清宇一直很纳闷,杜甫写下的为什么是《望岳》,而不是《登岳》,资料上说杜甫到达泰山脚下时已是傍晚,来不及登山了。诗中的“归鸟”一词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但我心中始终对此不能释然,按理来说,明日登山也不迟,登上五岳之首的感觉定是相当震撼的。直至今年暑假,我随家人去华山,其险峻的山势、耸立的峭壁以及蜿蜒的石阶,真将“天下第一险”演绎到了极致。登山途中遇到一位北京来的老人,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来过华山,那时候华山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开发,山路陡峭得多,但是他却在夜间登上华山,听得我目瞪口呆。转而思绪又回到那个让我不能释然的念头:华山如此险峭的山尚可以在夜间攀爬,想必杜甫没登泰山并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他就是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阅读泰山。

是的,杜甫是在仰望泰山的过程中产生攀登的愿望的,这里有他心灵上渐渐变化的过程。我们都说青年时的杜甫胸怀壮志,所以登上绝顶俯视群山才是他的性格,但杜甫就是杜甫,他饱读儒家诗书,他选择“望”,一个“会当”,便把一份响当当的壮志温柔地安放。

人生需要远望,这样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选自《新语文学习》年期)赏析:《望岳》与《登岳》一字之差,境界大不相同。“登”是一种雄心壮志的施展,“望”是学会把响当当的壮志温柔地安放。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远望”的心态领悟生命的意义。诗词真题鉴赏■刘燕【真题展示】(·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分)答:、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分)答:【诗词赏析】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长期受禅寺山林生活的浸润和影响,其诗清雅淡远,形成了其清美的独特诗风;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腐败黑暗的一面常使得他的心情陷于苦闷的矛盾状态中。这首《秋斋独宿》就是这种心情的体现。山中的月亮皎洁明亮,风儿不时吹动竹林,半夜里鸟儿不时被惊起,只有屋里的人独自静静的安眠。在这里,山中明月、林间清风、夜半惊鸟……加上恰当的比喻修辞,所写之景具有浓浓的田园特色,给人一种恬淡清新之感。一个“惊”字,是作者由“景”到“情”的一个转折,让作者由眼前的清新之景色想到内心的难以排遣的孤愁。所以说,本诗即景抒情,景是清新恬淡之景,愁是一种淡淡的孤寂之愁。作为一首附和诗,赵诗也表达一种孤寂之愁,但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