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也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它是自古以来产生
于任何离家怀乡之人的心中的情感。但是,如果把这一概念限定于自现代社会诞
生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它就有了某种实在的含义。在这里,“乡愁”不只是一种
超越于时空的情感存在,同时也是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所谓的“乡愁”
是在现代性发展观照下的“乡愁”,只有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才能考察它所代表
的时间维度和心灵指向的深层原因,“乡愁”才有作为方法论的可能性。
把“乡愁”作为方法,意味着以此出发,把自己置身于民族生活之流中,去感受
民族生活的种种。鲁迅以一种充满“乡愁”的情感来写《祝福》,他对祥林嫂并
不是简单的“否定”或“怜悯”,而是意识到“祝福”背后深刻的文化属性及这
一属性对个体生命的巨大影响。鲁迅一代知识分子的“乡愁”中包含着启蒙的现
代性的目光,它也是民族自我发现之前提。在这一现代性视野下的“乡愁”中,
他不只发现了“村庄”“乡土”“国民性”与“民族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他
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但是,鲁迅一代所处的语境是西方现代
性观念进入封建帝制的中国之初,“现代性”以绝对的积极因素存在于中国的思
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空间中,在这其中,“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
现的,是被批判的对象。一个世纪以后,除去其中自然的“怀乡”因素,“乡愁”
几乎被固定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反现代性潮流的情绪。但是,以今天的社会
现实和文明发展方向来看,我们却恰恰需要重新反思这一保守主义倾向和反现代
性情绪。因为“现代性”已经成为布满中国生活各个缝隙的事物,尤其是改革开
放以来,它以激进的和强势的推进力瓦解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它的“消
极”因素开始慢慢呈现出来,“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一个反
向的阻碍作用。
在这一情形下,重返“乡愁”,是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乡”
既是实际的乡村、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花草,也指中国独特的文化意义上
的“乡”,乡土生活、农业文明、乡土文化等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一“乡”
内部有怎样的生活样态,这些样态哪些应该属于“需永恒不变的一半”,哪些则
是属于“需变化改造的一半”。而在当代的中国,''乡”似乎逐渐只剩下政治经济
学层面的乡村,而自然、风俗、人情、伦理和“家”的层面的乡村正在丧失。
重回“乡愁”,要以“同情之心”回到民族生活的内部。因为“乡愁”与人最基
本的情感、道德与生命感受相联系,它是观察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尤其是,它也
应该是当代社会各个制度层面发展的起点与终点。只有充满“同情之心”,才能
够正确处理“乡”和“乡村”的问题。
重回“乡愁”,还包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文明那种天人合一的生活
方式和思维形式逐渐为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所代替,每一个人生活在一种类似于
唯物的清明和新的混沌之中,晨昏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都只被看作为可
征服的事物而轻蔑处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疏离,而四时、农业、耕种、农
业文明越来越成为要被遗忘的或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当以“乡愁”的视野来审视
这些变化时,就会发现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丧失了与自身存在之地间的感知
能力。
材料二:近现代以来涌现的各种对传统文化的辩护、维护思潮,产生于东西方
文化的危机意识。文化乡愁更多地体现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主义,但这里的文
化保守主义应该去掉更多价值判断上的贬义色彩,因为持批判保守主义文化立
场的人,习惯于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对举,认为前者是先进的、科
学的、开放的,后者是落后的、愚昧的、保守的。这个逻辑预设,即中华传统
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拒绝接纳中华传统文化,这反而是另一种“保守主义”。
当代“文化乡愁”概念的提出起源于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会
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句令人难忘又启人深思的诗意口号:”让居民望
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
城市居民”。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论述了乡愁的意义。在潮州考察时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
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视察
时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以来的历史重任,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
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
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
文化基因。“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
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在当代,“文化乡愁”增添了以往所不具备的含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前,“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没有实在的含
义。
B.在现代性的视野下,“乡愁”既是一种具体的精神指向,也可以作为一种“方
法论”。
C.鲁迅的“乡愁”,在当时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具有现代启
蒙性。
D.记住历史,记住乡愁,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一代的“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含有保守主义倾
向和反现代性情绪。
B.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使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丧失了与自身存在之地间
的感知能力。
C.包括鲁迅在内的那些批判乡愁是保守主义的人,他们的逻辑预设是中华传统
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D.如今倡导记住乡愁,对“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一个反向
的阻碍作用。
3.根据材料二论述,下列选项不属于“乡愁”所具备的含义的一项是()
A.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义
B.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文意义
C.推动城镇建设的现代意义
D.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乡愁”的样态包含“需永恒不变的一半”和“需变化改造的一半”。有人说
沈从文的《边城》代表前者,鲁迅的《故乡》代表后者,结合两部作品试做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附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
不见,并不生疏。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
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
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是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青春,一别八年,
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街里
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梢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
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
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
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
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
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女人正在叫唤着一个孩子。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老婆把孩
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在外边也
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水生说:“想过。”“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
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
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水生没答话。她拾掇了出去。
回来,插好了隔扇门。孩子睡着了。
女人看着他那日本皮大衣,笑着向:“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起过我吗?”“不
是说过了吗?想过。”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为什么不早些说?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
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
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
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
打仗了,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
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
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
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
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
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
前面有一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
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蹿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
慢一些!”,,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如道我用这床
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女人没有言
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
“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
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
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
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
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
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
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
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生回家前“想起了许多事”,充分表达了水生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对回家
的渴望,又有对家人的担忧。
B.水生嫂之所以会“有些气愤地说着",是因为她作为妻子虽然能理解水生,但
面对久别的丈夫也免不了会有些怨气。
C.水生嫂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并讲述了八年来爹的辛苦和付出,但水生因
任务紧迫未能去。
D.水生嫂说“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既是嘱咐也是承诺,不仅对丈夫
一往情深,同时又对革命充满信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重逢”这一场景,从水生嫂的角度,层层推进,营造了微澜中见
深情的情感描写效果。
B.小说并未描绘宏伟的时代背景,而是选取特定的生活情景来展现人物,拉近
小说与读者的距离。
C.小说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对人民群众的人性美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描写,
形成了独有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D.小说描写水生与妻子间的对话与互动充满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感情质朴动人,
余味悠长。
8.“呆”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请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意蕴。
9.“散文化”是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试做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鳌
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
五世相韩故。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日: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
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
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
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止匕贝U
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
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
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
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
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
所以为子房欤!
10.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需要断句处对应的字母。
夫子房受书A于圮B上之老人也C其事甚怪D然亦安知E其非F秦之世G有隐
君子者H出而试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即祖父,与“大母过余日”中的“大母”是同类称谓。
B.平明,指天刚亮时,与下文中的“旦日”意思相同。
C.见,表被动,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的“见”意思不同。
D.爱,指珍惜,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的父亲二十岁去世,那年韩国为秦国所灭,张良年纪尚小,没有赶上在
韩国做官。
B.张良早年散尽家财,招募刺客,为韩报仇。在苏轼看来,这是匹夫之勇,非
豪杰所为。
C.老人利用“拾履”和“约会”两件事,反复“折腾”张良,既是考验其耐性,
也是折消其锐气。
D.苏轼认为,张良不惊不怒的忍耐性,是他能够打败秦始皇和项羽而建功立业
的主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4.苏轼为什么认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先写春雪之大,视野之广,又写时光倏忽,充满惊喜之情。
B.颈联运用拟人和比喻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意境优美,富有想象力。
C.尾联写桃李在雪中竞相开放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心态。
D.此诗借物言志,情景交融,既是慰友也是自勉,节奏明快,格调高昂。
16.颔联是咏雪的名句,脍炙人口,试做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王羲之喜欢与朋友“流觞曲水"'‘仰观俯察”的饮酒方式不同,陶渊明喜
欢“,(《归去来兮辞》)
(2)与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的隐居生活相似,杜甫也只是在朋友来时才
“,(《客至》)
(3)小刚临摹了一幅秦始皇的画像,假如想他让你帮他题写两句论赞秦始皇功
业的古语,你会题写:“,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内出现夜晚蝉声,人多置疑。置疑有充分的理由吗?有。
国土如此辽阔,南北物候大异,东西地势迥殊,其间又有丘山与平原的差别
(①)乡村与城市的不同。蝉之生态,各地互异,自不待言。蝉
声人人听过,但Ao在下少小居家川西县城,门前古槐聚蝉,噪
声都听厌了。回想起来,确实没有听过夜间蝉噪。后来居住成都,城内人家庭院
多有乔木遮阴,惯听蝉声,不过夜间未曾听过。我未听过,姜白石却听过。“高
树晚蝉,说西风消息”是其名句,可以作证(②)或以为晚者黄
昏时分也,非夜也。那么请读辛弃疾的名句(③)"明月别枝惊
鹊,清风半夜鸣蝉(④)可知B,只是我的耳福太
浅,未曾听过罢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依次填入括号内正确的标点符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
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①,
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
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②,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
人,③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
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恨多于爱的人,
一般容易④感恩之情。心里被怨恨胀满的人,像是被雨水淹没的
田园,很难再长出感恩的花朵。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仰望轻视仰视缺少
B.仰望忽视仰视缺少
C.仰视轻视仰望缺乏
D.仰视忽视仰望缺乏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跑得满身是汗。
B.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C.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
D.这场雨下的是时候。
22.仿照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符合语境。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元的社会需要对话,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等,
可以通过对话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只有坚持对话,人类文化才会展现出共同繁荣、
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2.D3.B4.①运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②首先论述了乡愁在现代性发展观照下的含义。
③接着运用举例论证,以鲁迅为例,论述了百年来乡愁作为批判对象的原因及反
思。
④最后从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以同情之心回到民族生活的
内部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证重返乡愁的方法和价值。5.《边城》
体现出的“乡愁”中“永恒不变的一半”包含:静静矗立的吊脚楼,缓缓转动的
水车,笼钊着朦胧烟雨的山水等优美自然风光;没有战乱,没有匪患,人们安分
乐生的良好社会秩序;淳朴、和谐、友善、勤俭的民风民俗;人与人之间真诚、
纯真的感情等。
《故乡》体现出“乡愁”中需“变化改造的一半”包含:萧索破败的自然景色;
以闰土的思想麻木、杨二嫂的尖酸刻薄为代表的“国民劣根性”;不同阶层间冷
淡隔膜的人情关系;饥荒苛税,兵匪侵抚,官绅压榨的昏暗社会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没有实在的含义”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如果把这一概念限定于自现代社
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它就有了某种实在的含义”,据此不能推断出选项内
容,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对‘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一个反向的阻碍作用”错误,
原文为“‘乡愁’几乎被固定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反现代性潮流的情绪”“‘现
代性’已经成为布满中国生活各个缝隙的事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它以激进
的和强势的推进力瓦解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它的‘消极'因素开始慢慢
呈现出来,‘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一个反向的阻碍作用”,应
是乡愁代表“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对“现代性”起到一个反向的阻
碍作用。
故选D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结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知“乡愁”有保护环境的
生态文明意义。
C.结合“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可知“乡愁”有推
动城镇建设的现代意义。
D.结合“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
信,增强家国情怀”可知“乡愁”有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意义。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所谓的‘乡愁’是在现代性发展观照下的‘乡愁',只有在现代性的视
野下,才能考察它所代表的时间维度和心灵指向的深层原因,‘乡愁’才有作为
方法论的可能性”,首先论述了乡愁在现代性发展关照下的含义。
第二段,“鲁迅以一种充满‘乡愁’的情感来写《祝福》……鲁迅一代知识分子
的‘乡愁’中包含着启蒙的现代性的目光,它也是民族自我发现之前提……在这
其中,‘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是被批判的对象"“‘乡愁’
几乎被固定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反现代性潮流的情绪”,接着运用举例论证,
以鲁迅为例,论述了百年来乡愁作为批判对象的原因及反思。
第三至五段,“重返‘乡愁’,是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重回
‘乡愁’,要以‘同情之心'回到民族生活的内部”“重回‘乡愁',还包括重新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从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以同
情之心回到民族生活的内部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证重返乡愁
的方法和价值。
文章内容层层递进,运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乡’既是实际的乡村、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花草,也指中国独特
的文化意义上的‘乡',乡土生活、农业文明、乡土文化等等。我们要思考的是:
这一'乡'内部有怎样的生活样态……自然、风俗、人情、伦理和'家’的层面”
分析,“乡愁”的含义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风民俗,人们的生活样态等。
二“需永恒不变的一半”,指乡愁中正面的美好的东西,“需变化改造的一半”指
乡愁中保守落后的东西。据此结合文章内容筛选概括即可。
《边城》中,“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翠翠和爷爷生活的环境宁静而美
好,还有静静矗立的吊脚楼,缓缓转动的水车,笼钊着朦胧烟雨的山水等优美自
然风光;
沈从文先生说:“转到家乡凤凰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
正直朴素的人情美”,那里没有战乱,没有匪患,人们安分乐生的良好社会秩序;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
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帽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
恫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渡河老船夫本不要钱,而有人内心不安要给钱,当地民风民俗淳朴、和谐、友善,
人们勤俭勤劳;
爷爷和杨马兵有纯粹的友谊,正直的天保为了成全弟弟的爱情而离家;傩送与翠
翠真心相爱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纯真的感情等。这些都代表“乡愁”中“永
恒不变的一半”。
《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萧索
破败的自然景色;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
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阿呀阿
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
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
在裤腰里,出去了”,以闰土的思想麻木、杨二嫂的尖酸刻薄为代表的“国民劣
根性”;
“‘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不同阶层间冷淡隔膜的人情关系;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饥荒苛税,
兵匪侵抚,官绅压榨的昏暗社会等。这些都代表“乡愁”中需“变化改造的一半”。
6.B7.A8.①第一次“呆”,是在水生嫂听闻久别归来的丈夫竟然第二天又要离
开时,水生嫂因震惊而“呆”,内心满是不舍;
②第二次“呆”,是水生告知水生嫂自己马上要到达目的地时,水生嫂心中的不
舍更加强烈,呆望着丈夫,体现了水生嫂内心的复杂;
③第三次“呆”,是水生下了冰床,即将离开时,水生嫂心中虽有千般不舍,但
为了大义只能目送他离开,再次相见不知何时,让水生嫂凝噎在心。9.①以情
感为主导,虚化人物形象,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具有强烈
的抒情感染力。
②淡化故事情节,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回家、相见、夜谈、送别四个生
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
③淡化社会环境,隐去战争的宏大场面,在描写生活中琐事中,呈现人性的美好
和真情。
④语言的洗练传神,富有诗情画意。如:”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冰床
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蹿过去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面对久别的丈夫也免不了会有些怨气"错误。"‘嗯?我容易,'她有些气
愤地说着”并不是因为丈夫久别,而是水生没有理解父亲的不容易。
故选Bo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从水生嫂的角度”错误。小说是从水生和水生嫂两个人的角度来展开情节的。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①第一次“女人呆了”,是在水生嫂听闻久别归来的丈夫说“就是这一晚上。我
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第二天又要离开时,水生嫂因震惊而“呆”,内心满是不
舍;
②第二次“她呆望着丈夫”,是水生告知水生嫂“你把我送到丁家坞”,自己马上
要到达目的地时,水生嫂心中的不舍更加强烈,呆望着丈夫,体现了水生嫂内心
的复杂;
③第三次“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是水生下了冰床,即将离开时,水生
嫂心中虽有千般不舍,“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
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但为了大义只能目送他离开,再次相见不知何时,让水
生嫂凝噎在心。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小说是从水生和水生嫂两个人的角度来展开情节的,表现了为了家国大义而支
持水生革命的水生嫂的形象,但作者却以情感为主导,虚化了人物形象,反而能
够使水生和水生嫂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感染
力。
②小说只是叙述了水生回家的一个晚上及第二天坐冰床寻找部队的活动,没有强
烈的矛盾冲突,淡化了故事情节,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小说中只用了回家、
相见、夜谈、送别四个生活画面将整篇文章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
文式结构。
③小说的背景是战争时期,但是小说并未描绘宏伟的时代背景,而是选取特定的
生活情景来展现人物,淡化社会环境,描写水生与水生嫂的相见过程中的生活琐
事,呈现出了人性的美好和真情。
④“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水生嫂轻轻地
跳上冰床子后尾时轻盈的动作,体现了语言的洗练传神;“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
蛇一样,抬起头来,蹿过去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体现了水生嫂撑
冰床技艺的高超,语言洗练传神,同时富有诗情画意。
10.CDGU.D12.A13.(1)张良曾在闲暇时悠然漫步在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
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掉到桥下。
(2)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懒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
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14.这是以揣度作结,结合前文可知,这
是苏轼认为子房的状貌也表现出能忍的特征,从而强化张良外柔内刚的人物形象。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良被圮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
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中,“于圮上之老人”是“受书”的后置状语,
而“也”则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C处断开;
“然亦安知……”中,“然”作句首语气词,表示转折,应在其前断开,即D处;
“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整体作为“知”的宾语,“其非秦之世”是
否定判断句的前句,其后断开,即G处。
故在CDG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后一句“见”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普通人
受到侮辱。/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
D.错误。后一个“爱”意为吝惜。句意: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不吝惜珍奇、
宝贵的东西,肥沃的土地。
故选Do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张良的父亲二十岁去世,那年韩国为秦国所灭"理解有误。原文“悼惠王二
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的意思是悼惠王二十三年,父亲张平去世。
他去世二十年之后,秦国灭掉了韩国。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闲”,闲暇时;'‘步游下邳圮上”,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于)下邳
圮上步游”;“衣”,名词作动词,穿;“堕”,掉;“直堕其履圮下”,省略句,应
为“直堕其履(于)圮下”。
(2)“鲜腆”,言语粗恶;“折”,羞辱;“就”,成就。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前文“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可知,张良身上还有刚
强不能忍耐的气度,因此司马迁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但是,结合
材料一和材料二前几段来看,张良身上最显著的是他能屈能伸、外柔内刚的性格
特点。这里的“外柔”,既有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
称的因素,也有他能隐忍的因素。所以,苏轼认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国。父亲张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悼惠王二十三年,父亲张平去世。他
去世二十年之后,秦国灭掉了韩国。张良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
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
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张良曾在闲暇时悠然漫步在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跟
前,故意把他的鞋掉到桥下,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
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强力忍怒,就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替
我把鞋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身而跪替他穿上鞋。
老人伸出脚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感到非常吃惊,就目送他离开。老人离
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还值得教导的啊。五天以后天刚亮
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天刚
亮时,张良去了。老人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后到,为什
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早点儿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
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
兴地说:“就应当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个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第二天天亮时一看老
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
它。
材料二: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过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
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
也不动怒。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圮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
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
具有圣贵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物,也太荒
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
忍,以就大事)。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
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
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剩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
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懒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
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
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而老人认为张良才华有余而担忧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挫辱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
习气,使他能忍住小愤怒而成就大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与张良不是旧交,
突然在野外相遇了,就让张良做捡鞋穿鞋这类奴仆婢妾的差事,而张良也自然而
然地顺从去做而不以为怪,这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慌,而项羽不能使他暴怒的
原因。
太史公司马迁对张良有点疑问,认为张良应是体格魁梧壮伟的人,然而他的外貌
竟然如同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不相称。唉,这也许正是之所以为张良的原因吧!
15.B16.通过叠词和视听结合来描写雪。描绘雪忽大忽小、忽整忽斜、漫天飞
舞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宁静,雪花优美的姿态,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运用拟人和比喻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错误,“风回共作婆娑舞”是以人
的舞姿来描写雪,没有运用比喻,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是写雪由小到大,由疏到密的情景。“夜
听”“晓看”是时间的推移。结合“疏疏”“密密”“整整”“斜斜”分析,运用叠
词。视听结合。“疏疏还密密”本是写落雪由稀疏到稠密的状态,诉诸人的视觉。
但诗人别出心机,从听觉上状描夜睡时听到的由小到大的落雪之声。''整整复斜
斜”是晨起时看到的落雪情景,表现了环境的宁静,雪花优美的姿态,增添了诗
歌的韵味。
17.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秦王扫六合虎视
何雄哉(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觞、酌、眄、缘、蓬、合、履、鞭笞。
18.A.并非每个人都听过夜晚蝉声
B.夜晚蝉声定是有的19.①逗号;②句号;③冒号;④句号加外引号。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处和“蝉声人人听过"为转折关系,即并非人人听过蝉声,结合后文“夜间
蝉噪”可推知,是并非听过夜蝉,应填“并非每个人都听过夜晚蝉声”。
B.结合诗句“清风半夜鸣蝉”可知,此处说确有夜晚蝉声,应填“夜晚蝉声定是
有的”。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处在两个并列的宾语之间,宾语为两个偏正短语,应用逗号;
②处为前文的总结,句意完结,应用句号。
③④处为直接引用的开始和结束,应分别为冒号和句号加外引号。
故选B。
20.C21.B22.像是被风雨侵袭的庄稼,很难再结出感恩的果实;像是被乌云遮
蔽的夜空,很难再泻出感恩的月色。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仰望:抬头向上看。敬仰期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结对帮扶协议书范文
- 交通运输工程战略合作协议书
- 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作协议书
- 网络主播与平台的劳务合同
- 病患术后护理管理制度
- 疾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 金融行业品牌信任建设制度
- 中小学生科学实验培训合同
- 公共交通工具清洁与乘客安全制度
- 社交媒体与品牌推广制度
- 我国的社会保障-说课稿
- 焊材库管理规范
- 高海拔项目及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方案
- GB∕T 13908-2020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9个实验报告汇(可用于填写实验报告单)
- GSP表格药品养护质量汇总分析季度报表
- 《实干才能成就梦想》(修改)公开课
- 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提升总结报告5篇
- 《技改方案模板》word版
- 《小熊开店》ppt课件
-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条形统计图(二)(信息窗2)》教学课件(共12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