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创新北师大版讲义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第40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创新北师大版讲义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第40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创新北师大版讲义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第40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创新北师大版讲义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第40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创新北师大版讲义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第40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考点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新中国诞生不久,工业体系尚未建立,科技落后,人才缺乏。(2)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决策:1955~1956年,毛泽东决定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4)成就eq\b\lc\{(\a\vs4\al\co1(①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③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④1975年11月,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5)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背景: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2)成就eq\b\lc\{(\a\vs4\al\co1(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②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信息技术(1)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2)20世纪50年代先后研制成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3)70年代,中国研制成每秒几百万次以上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4)90年代,“银河Ⅰ型”“银河Ⅲ型”“神威”“曙光”“深腾”巨型机出现,“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重大成果。4.袁隆平和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袁隆平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杂交水稻。(2)影响: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国际农学界把袁隆平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考点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eq\b\lc\{(\a\vs4\al\co1(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提上日程。,②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提出:1957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含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4)意义eq\b\lc\{(\a\vs4\al\co1(①“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②“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5)成就eq\b\lc\{(\a\vs4\al\co1(①出现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产品。,②戏剧舞台和银幕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2.对“双百”方针的破坏(1)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2)表现eq\b\lc\{(\a\vs4\al\co1(①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②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肆,意迫害。,③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3)影响: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3.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2)表现eq\b\lc\{(\a\vs4\al\co1(①短篇小说《班主任》产生了较大反响。,②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长江万里图》,《白鹿原》深受读者欢迎。,③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④艺术:杰作频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考点三新中国的教育事业1.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成为紧迫任务。②内容eq\b\lc\{(\a\vs4\al\co1(a.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人民教育事业。,b.确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③措施eq\b\lc\{(\a\vs4\al\co1(a.对高等学校的院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b.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形成了新的教育系统。))(2)教育方针①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②制定: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3)成就eq\b\lc\{(\a\vs4\al\co1(①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1)表现eq\b\lc\{(\a\vs4\al\co1(①各地中小学纷纷“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②高考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2)影响eq\b\lc\{(\a\vs4\al\co1(①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人才奇缺。,②整个民族文化素养大大下降,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背景eq\b\lc\{(\a\vs4\al\co1(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措施eq\b\lc\{(\a\vs4\al\co1(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1985年,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⑤1999年,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3)成就eq\b\lc\{(\a\vs4\al\co1(①基础教育蓬勃发展,②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得到高速发展。,③高等教育大发展)),[巧学妙用]【图示解史】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背景★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核威胁,增强国防实力。【图片探史】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新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的意义:经济上,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因素;国防上,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政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国际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构图解史】理解“双百”方针【图示解史】现代中国的教育【图解历史】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考法1史论阐述类——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就及影响【考题2】(2016·浙江文综,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答案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新中国科技成就角度考查时空观念。★抓关键“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清误区本题属于历史情境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对新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记忆不准确,应为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并非“两弹一星”。『史论链接』“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考法2史料主旨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及原因【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方法突破』★明立意从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注意时间点“1977年”、“1988年”、“2001年”。★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较小。材料阐述新时期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并未明确已经解决了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史论链接』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复和掌握了主权。(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贵州贵阳模拟)阿尔及利亚的一份报纸中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解析由题干中的“1949年”“在短期内”“东方红”等关键词分析可知,应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答案C2.(2018·河南商丘模拟)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解析“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超过日本、西欧的技术,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答案D3.(2018·甘肃调研)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解析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江西九江一中测试)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A.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B.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C.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D.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解析在“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中,都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故A项正确。答案A5.(2018·四川成都模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解析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答案C6.(2018·河南洛阳模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解析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B7.(2018·青海西宁模拟)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解析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革”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答案C8.(2018·河北唐山调研)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答案B9.(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批次留学时间留学初衷第一次晚清的留学热潮①第二次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②第三次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科技救国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③第五次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热潮创业立业A.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C.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晚清的留学思潮主要致力于中国摆脱弱国的形象,实现富国强兵,如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国民政府时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因而此时的留学热潮主要致力于实业救国;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建设国家的任务,此时主要留学苏联,目的主要是建设国家,故A、B、C项错误;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7·陕西五校联考)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解析材料中“职教”招生的绝对数值和比例都是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在淡化,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8·广东珠海调研)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8·四川宜宾调研)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 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 D.脱离生产实际解析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北唐山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据材料“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防闲之法益密”得出选拔方式规范;据材料“取人之道益公”、“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得出公平公正,影响深远。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异:据材料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8分)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分)(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4分)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8分)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3分,言之成理即可)14.(2018·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江西师范大学校史摘要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创立,直属教育部领导。蒋介石发来“训词”,原则上规定实施“文武合一”,“政教合一”的三民主义大学教育。1945年1月底,因日寇进攻,学校撤离泰和,搬迁至宁都长胜。抗战胜利后,学校暂迁至南昌西郊望城岗,1946年元月7日,正式复课。1949年5月22日,解放军开进校园,学校获得解放。1949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出于“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需要,9月6日学校成立了“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1950年2月14日,学校迁至南昌市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1951年5月28日,中央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设立师范部。1953年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此次调整中,南昌大学数学系43人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51人调入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48人调入武汉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39人调入武汉大学,俄文系及俄文科144人调入武汉大学。调整结束后,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学校性质亦由综合性大学改为培养中等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