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词阅读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_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因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噪。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L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永平①

顾炎武

流落天涯意自如,孤踪终与世情疏。

冯欢原不曾弹铁②,关令安能强著书?

榆塞晚花重发后,滦河秋雁独飞初。

从兹一览神州去,万里徜徉兴有余。

困①顺治十四年春,诗人自昆山启行北上,第二年秋,从北京到达永平,这首诗就是当时的

感事之作,此时,南明已亡。②冯欢弹快:即冯谖弹铁。快,剑柄。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

干求。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摹写出作者在报国无门、羁旅天涯的境遇下达观自如的情态,而“孤踪”一词,

融自叹与自赏于一体,毫无身世浮沉之感。

B.颔联化用“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典故,以冯谖自比,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期待为君所用,却怀

才不遇,不甘终老林下的忠君报国之心。

C.诗歌“一览神州去”与“天涯意自如”,“万里”与“孤踪”相照应,不仅在结构上首尾圆合,而

且情感表达上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D.这首七律,基调昂扬向上,充溢着诗人顾炎武的傲岸不群,耿介旷达之气,毫无悲戚之态,

有极强的感染力。读后令人振奋。

2.后人对顾炎武的诗有“一首诗歌一字金”的评语,联系全诗,赏析“滦河秋雁独飞初”的妙

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南朝古诗,完成第1~2题。

酬周参军

吴均①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沉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_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四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门见山晌友人诉说悒郁的心情,“忧人”起居颠倒,怅而无欢,无事可做,只得倚门

远望。

B.“江南霜雪重”是泛说秋冬以来的天气,下句诗人自比司马相如,天寒衣单,隐含着无限的

辛酸与不平。

C.嵌人写望远时所见的景色有云景与雨景,云“沉”有质重感,雨“细”有迷蒙感,的确是宛然

如画。

D.全篇以忧怀开端,以琴酒收结,诗人并没有在艰难困苦中哀伤不已而是表现出豁达超

然的态度。

2.“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两句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鹏鸽天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芭②新袍人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

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困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芒(zhO):用白色芝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

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句,写出了送别的季节为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其中“嫩”字,将秋

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B.“春蚕食叶”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应考的人们奋笔疾书的声音,如春蚕

嚼桑叶般的沙沙声。

C.“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写出廓之在成功之后,嘲笑世间的举子正在为功名

而奔波的情景。

D.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

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2.本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工诗

韩滤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久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因①潘邠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

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流:南宋诗人,有高节,入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约40岁。③吴山:

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

隐。

L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

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

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

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

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L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来说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

明你的理由。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贯筲②竞长纤纤笋,哪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困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

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十一被贬至郴州临武,韩愈被贬至阳山(今属广东)。张十一在任

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赏筲:一种生长在水边,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③哪躅:即羊哪躅,杜鹃花科。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

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黄筲竹、哪躅

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鲸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露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诗句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

的心情。整首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2.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

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

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丞。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天气阴晴不定的特点,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

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

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的声音听不到。诗中描写景物之柔美,给

人以惬意之感。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

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

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

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像芳草一样

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念奴娇春情工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②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③

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

晴未?

四①这首词作于诗人南渡之前,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②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

③扶头酒:容易饮醉的酒。

L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三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景象萧条,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兼以细雨斜风,则心

境之凄苦,更觉怆然。

B.柳和花用“宠”“娇”来修饰,运用拟人手法,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爱,表达词人对美

好事物的关心。

C.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诗成酒醒之后,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

番悠闲的欣喜。

D.下片写词人枯坐愁闷,恢恢入睡了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辗转难眠的忧

愁和凄然溢于言表。

2.词中蕴含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寒食书事

赵鼎①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四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

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

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

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

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

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诗人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

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

析。

古代词阅读鉴赏

一、l.C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

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

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

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

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

2.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

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

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

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理想

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

二、LD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

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

2.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

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

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

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

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三、l.BB项,“以冯谖自比,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期待为君所用,却怀才不遇,不甘终老林

下的忠君报国之心''错,与原诗意思相反,诗中“不曾弹''与"安能强”表明诗人誓绝“世情”的

决绝形象。

2.参考答案诗句中诗人以独飞的孤雁自诩,寓意丰厚:一是以失群的孤雁自比,突显自己

心系南明,永葆节操的意志;二是与“孤踪终与世情疏”中的“孤”字相应和,表达自己耿介傲

岸,不向清政府低头的决心;三是引出“一览神州”“万里徜徉”之“兴”,抒写自己翱翔万里的

,吉、向JO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明晰诗句所处位置,此句诗位于“转”的位置,上有“承”,下

有“合”,由此切入,即可赏析诗句之妙;二是从关键词“独”字入手,结合注释,理解“独”字所

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上述两点,即可得出答案。

四、1.D”而是表现出豁达超然的态度”错误,从诗中来看,诗歌从忧写起,由忧及寒,又因

寒增忧,最后“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这是宽慰自己权且以酒与琴相伴度过寒冷的长

夜,是对自己不逢其时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非“豁达超然

2.参考答案(1)提升画面感。运用拟人手法,水传洞庭,风送寒气,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

空旷、高远、肃杀的日暮画面。(2)强化情感。借水的远阔、风的寒冷,强化了诗人寥落

凄凉的情怀。

解析由“传”“送”可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水流之远、风送寒气勾画出一幅肃杀

凄寒的画面;诗人本自忧心忡忡,本自怅然无欢,今既见此远去之水,感此风送之寒,则更增

怅惘之情。远望本为不自觉地排解烦恼之举,不想反增新忧,诗人不直接抒写此时的特殊

感受,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表现他的心曲,借助水和风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情。

五、l.CC项,“却笑人间举子忙”中的“笑”并无“嘲笑”之意,而是想象中试后轻松愉快的

心情,是一种轻松的笑。

2.参考答案①“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

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会试(春闱)的结果,写出了词

人对廓之的信心和良好祝愿。②“鹏北海,凤朝阳”是虚写,写出廓之像鳏鹏从北海展翅翱

翔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以虚喻实,充满对廓之的鼓励。③“明年此日青云

上,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

美好祝福。

解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虚写,一般描写想象、回忆、梦中的情景是虚写;然后结合本词

内容具体分析,本词主要描写了想象之景,想象廓之以后参加考试、蟾宫折桂、青云直上

的情景;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举出三例具体分析。

六、LCC项,“'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分析不当,应是“任”

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

2.参考答案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

前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这如

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诗,拓展

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文已尽而意无穷”的艺

术效果。

解析本诗尾联,诗人以“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来强调古今诗人的共同感受;这感受如何,却

不直说,以景语来表达,也就是以景作结,说“暮潮声卷入苍茫”,通过江潮澎湃,诗人独立山

上,眼观这苍茫景色,来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把意境无限地拓展,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思

考,正所谓“文已尽而意无穷

七、1.AA项,“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这首诗赞颂了精卫填海的诚意、

坚韧不拔的壮志及奋斗到底的毅力,开头的提问其实是蕴含了对精卫的同情与赞扬。

2.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

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

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最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择是诗人的口

吻,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

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

八、1.AA项,不是秋日的风光,而是春夏之交的景色。从嘟躅花开正艳可以看出。

2.参考答案颈联写诗人自己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既表达了作者无辜被

贬、死不甘心的幽怨,又有渴望回朝、再献忠忱的深情。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

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解析根据注释的内容,可知此诗是赠答诗;诗人和朋友均被贬,结合这一背景,不难理解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一联中蕴含的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以及回朝再建

功业的渴望。尾联“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体会“霜毛一半加”的原因,便不难

把握诗人的情感。

九、LD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

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今已误儒生”这

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品九品官

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表

达了失意的情状。

解析两首诗歌都是诗人人生悲惨命运的体现,人生遭遇各种各样的贬谪,如“君去若逢相

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短暂相聚,又无奈分别,如“君去若

逢相识问”“平明送客楚山孤”,展现出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王诗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