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王武丁统治时期,频繁用兵。对被征服的方国,武丁或将其部族迁于他地,或就地安抚,予以册命,使之成为商王朝外服。此外,武丁还通过与外服联姻、让外服参加祭祀等方式,密切外服与商王朝的关系。武丁的这些举措A.造成了“外重内轻”的统治格局 B.体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原则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巩固和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分权给就公,郑庄公因此质问周王,周王予以否定。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以王子狐在郑国为人质,郑国公子忽在周王室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体现了当时A.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B.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C.宗法观念趋向瓦解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3.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现象体现了当时(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D.中央集权影响社会生活变迁4.《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由此可见,当时汉代A.统治者赞同实行分封制 B.儒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D.孔子地位已被统治者神圣化5.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643年,唐太宗下诏:“汉、魏以来,或赐牛酒,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其男子年七十以上,量给酒米面。”714年,唐玄宗下诏:“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公私贱隶犯者,先决杖六十,然后科罪。”这些做法(

)A.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 D.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7.汉初察举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这一制度的实施()A.有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 B.推动了贵族政治彻底终结C.使得地方政府完全控制了用人权 D.保证了官员队伍廉洁高效8.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式令,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9.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A.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B.守内虚外的管理策略C.吸取了前朝的历史教训 D.分化事权的政治智慧10.金朝建立后,一改原先北方少数民族“贵壮贱老”的习俗。章宗泰和年间,规定“祖父母、父母无人伺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虽旧有徒二年之罪,似涉太轻。其考前律,再议以闻。”这反映出金朝(

)A.理学正式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B.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C.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D.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11.北宋密州高密县板桥镇(今山东胶州)滨黄海,西集京东、河北、河东诸路的丝绵、绫绢、杂货等,东接两广、福建、浙淮北上海船舶来的乳香、犀象等,有集有散,“交易繁夥”。朝廷于元祐三年(1088年)三月决定设置市舶司。据此可知,板桥镇的兴盛(

)A.与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 B.反映出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D.促进了村庄公共设施完善12.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13.1728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主持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事宜。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控制 B.主要依靠土官来统治土民C.强化了土官的管理权限 D.助长了地方官员割据倾向14.史书记载,入清以后,不仅作为农村副业的棉麻纺织、养蚕缫丝有了普遍的推广,而且在全国各大小城市和市镇之中,大都存在着磨坊、油坊、机坊、纸坊、酱坊、弹棉花坊、糖坊、木作、漆作等大小手工作坊。这说明清代前期A.个体手工业得到发展 B.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C.手工业管理体制完善 D.手工业经营秩序规范15.1793年9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的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使团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在礼节上与清廷产生了分歧——英国使节坚持行单膝下跪礼,而清朝认为应该行三跪九拜礼。最终结果是个折中方案,英国人下跪但不磕头,而清朝官员则上奏皇帝说洋人的膝关节和中国人不同,无法磕头!访问也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谈判成果。材料说明(

)A.中英两国外交观念迥异 B.中英两国政体根本不同C.晚清政府天朝心态自居 D.礼节纠缠导致谈判失败16.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部分幸存的官员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叙述。这说明他们.A.强调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B.主张顺应维新变革的潮流C.逐渐萌生民主共和的观念 D.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局限性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7.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而促使这一切的动力,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摘编自【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材料二

《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简述东周时期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认同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什么角度进行华夏认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民族认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庆桑弘羊开宗明义地讲,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促,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摘编自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再评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一,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所采取措施的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以及所学,列举汉武帝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可以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自拟论题,论述有据,论述准确,表达清晰)参考答案1.D【详解】武丁对于被征服地区,采取了外服制度,同时通过与外服联姻、让外服参加祭祀等方式,密切外服与商王朝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巩固统治,加强商王朝的政治影响,D项正确;外服制度并不会导致外重内轻,当时商王主要的控制区域是商王部族所在区域,更多的是内重外轻,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确立的,排除B项;商周时期并未确立中央集权,因此不能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换人质说明王室衰微,故选择B项;材料与家国一体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观念的瓦解,故排除C项;根据时间可知当时刚刚进入东周,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汉时期取名出现了以武、勇、霸、雄、胜、广、兴、奋等字和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来命名的新取向,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这种命名取向体现了积极进取、崇尚武力以巩固政权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据所学,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与秦朝时郡县制的推行有关。这一转变表现为贵族势力的衰落,君主任免官吏,以此来打击贵族世袭的特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所示现象与这一转变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秦朝时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汉初主流思想是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汉武帝及其后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主张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维护春秋大一统等;秦汉时期主流思想的变化无法解释材料所述的取名新趋势,排除B项。据所学,中央集权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所述的取名用词和含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根据材料“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可知,《春秋公羊传》所宣扬的“天下共主”思想符合汉代大一统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思想领域,“天下共主”虽体现分封制的相关信息。但不能说明统治者赞同实行分封制,故A选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儒家思想的政治化而不是其来源,故B选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而不是孔子的地位,故D选项错误。5.C【详解】孝文帝改革让鲜卑族改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①正确;孝文帝规定了鲜卑人八大贵姓和汉族四大贵姓,他们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C;孝文帝规定了鲜卑人八大贵姓,强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排除②,故排除AD;孝文帝改革前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③,故排除B。【点睛】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的中国。材料表明汉魏的时候,牛多有宰杀,而唐代不认可这种做法,并且规定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可知政府重视对耕牛等劳动力的保护,这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重视农业,但不涉及抑制商业,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得不出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政府重视农业,但不是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察举制的程序和试用考核等做法可知,这有利于考察官员实干水平,选拔有才干的官员,故选A项;贵族政治“彻底”终结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汉开始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地方“完全”控制用人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程序和官员试用,与官员的考核监察无关,无法保证官员的廉洁高效,排除D项。8.D【详解】根据材料“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唐时期,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唐朝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对外政策相对保守,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D项正确;根据所学朝贡贸易体制史实可知,唐朝时期我国朝贡贸易体制没有废弛,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没有强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现象,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不同历史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没有强调唐朝对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据题意可知,宋太祖的这些举措体现了对文人的重视,说明他是吸取了前朝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这些举措说明宋朝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并不是为了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文轻武,并不能体现守内虚外和分化事权,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改变其“贵壮贱老”旧习俗,采用律法强制推行养老、敬老的做法,反映出受中原文化影响,金朝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理学在金朝正式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与“祖父母、父母无人伺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板桥镇凭借滨海优势,成为国内外各类货物的集散地,商业活动繁荣并受到政府重视,特定在该镇设置市舶司,反映出板桥镇的兴盛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板桥镇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排除A项;坊市制度被打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市舶司是政府设置的收税机构,其设立不能说明村庄公共设施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时要注意《大明律》是由皇帝主持编纂的,其“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内容均是为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综合分析后即可判定其体现的是明朝皇权大大强化这一本质。BCD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13.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改土归流,使得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削弱了土官的管理权限,排除C项;改土归流不会导致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材料中的“有了普遍的推广”“大小手工作坊”等信息说明了个体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中不会有“作为农村副业的棉麻纺织、养蚕缫丝”,故材料中记载的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管理体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只记载了个体手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经营秩序,不能说明规范性,排除D项。15.A【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英两国的礼节之争,清朝奉行的是“宗藩外交”思想,认为不知来自何处的红毛英国人属于夷人,当为“天朝上国”的藩属臣国;而处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下的英国人,虽执礼拜寿,但其真实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外交上则属于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自然不会行臣属三跪九拜礼,A项正确;中英两国虽然政体不同,但材料期主旨是双方外交观念而非政体差异,排除B项;C项表述是原因之一,但缺少了英国角度,C项片面,排除C项;无实质性谈判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外交观念的差异且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使然,礼节纠纷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由图表中“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海军章程,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等信息可知,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逐渐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故D项正确;1888年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成立,号称亚洲第一,早于题干中“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时间“1895年”,排除A项;图表中未提及政治主张,排除B、C两项。17.(1)生产力发展;农业进步;向中原移民;与汉族频繁接触;华夏文化的优越性(2)角度:血缘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上:传承了中华文明。(3)史实: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18.(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