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1(全国乙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1(全国乙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1(全国乙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1(全国乙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1(全国乙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1(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古代诗文创作发达,亦有各种创作范式。在各种范式中,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是主张苦心孤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郑燮)。然而,还有一种与此完全相反的范式,其反对精心酝酿构思,反对千番推敲、万般润色,反对苦心布置经营,总之,反对一切理性思维主导下的绸缪和创造。这种创作范式可用“直出即是”四字提要钩玄,其中包含着文学创作的源始范式和后起的一种颇有深意的创作理念。萧子显为“直出即是”创作范式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之一。他言自己创作的情形:“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萧子显因何主张“直出即是”?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文学观念和逻辑。《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萧子显主于“情”的文章观可上溯到儒家的文学本体论——“诗言志”。与这种文学本体论相应的文学发生论,以“感物”为创作灵感、创作冲动产生的原因。感物过程中萌生的情思因于物、因于观物者之心,情思之所因会随时空的变换而变换,甚至转瞬便不再,因而,从感物到下笔成文不能有理性思维的过程。惟有“直出”,文章才会成为“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由此可见,“直出即是”实为儒家文学本体论内在要求的创作范式。如何“直出即是”?“感物”既为创作冲动产生的原因,对世界敞开怀抱、观世界就是必要的主体活动。至于观照的世界,儒家文学论偏重人伦社会,如《诗大序》中的“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萧子显则偏重于自然风光,如其描述的催生创作冲动的感物:“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另外,在这种创作范式中,虽然感性情思承担了全部的诗性,但就创作实际而言,心灵之敏钝关乎创作冲动的有无,文笔之好坏关乎文章的高下。博学多思有助于敏感心灵、班马文章的养成,当为这种创作范式的充分准备。还有一种后起的“直出即是”范式,即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通达世界的特殊方式——“悟”。悟性世界的文学书写过程不仅不需理性思维介入,而且理性思维无法介入。理性思维不能介入对悟性世界的文学书写,应当秉持和践行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就唯有“直出”。然而,悟性世界不同于感性直觉的世界,又与理性思维相抗,这决定了此类“直出”文本的特殊。感性情思之直出,语言素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和反映世情的作用;悟性世界之直出,往往语言清透玲珑,指向未被语言和逻辑归化的世界,也拒绝将其归化,从而言而未言,创造出一种“沉默的文本”“宁静的文本”。这类文本在创作者方面要求的是“悟性”,在欣赏者方面吁请的是“意会”“以心传心”式欣赏。基于以上,如果文学还保持着反映我们的现实处境、启发我们对世界进行深入思索和体验等功能,那么感性情思之直出、悟性世界之直出,依旧为文学的价值所在。就此而论,“直出即是”这种诗文创作范式及其内蕴的文学观念,应当在传统文学观念和创作范式创新性发展的视域当中。(摘编自田淑晶《“直出即是”——诗文创作的一种古典范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出即是”与“苦心孤诣”这两种创作范式有对立性,前者不需要借助理性思维。B.萧子显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很少动用心思,不花气力构思,而等待创作灵感自来。C.基于对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观照,萧子显以“感物”的创作冲动创作主“情”的作品。D.悟性与感性直觉同属“直出即是”的创作范式,它们都与理性思维创作范式对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这种直观的论证手法,明确了至今仍被很多人追捧的“苦心孤诣”的创作范式。B.文章按照主次的关系,分别论述了两种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直出即是”的创作范式。C.文章引用萧子显的创作理论,并以其创作实践为例,证明其运用“直出即是”理论的超前性。D.文章尾段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强调了“直出即是”这种创作范式在当下文学创作中仍有存在的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袁枚、郑燮等古代文人注重诗文创作时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苦心布置,但这种创作范式遭到一些人反对。B.“直出即是”的创作范式强调从“感物”到下笔成文不能有理性思维的过程,唯有“直出”,才能表达出真性情。C.所谓“感物”,是指外物触动了观者的情思,从而使观者产生了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感物”带有瞬时性。D.在创作实践中,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感物”的体验,只有那些文笔好的作者,才会有更多的“感物”体验和创作灵感。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中国人看来,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叫做大团圆。一桩冤案,最终总能得到昭雪,或由被害者死后化为鬼魂复仇;才子佳人的离别,总能以重逢和喜庆为结局;公子的落难总能以及第高中而结束。有的故事本是以悲剧结尾的,在流传过程中也渐渐改成了喜剧的结尾。如元稹的小说《会真记》本是以女主人公莺莺被抛弃为结局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戏剧《西厢记》就成了大团圆的喜剧结尾,最后一本的题目是“张君瑞庆团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戏剧《牡丹亭》,故事情节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相似之处,但结局颇不相同。《牡丹亭》里的女主角杜丽娘死而复生,她和柳梦梅的爱情得到圆满的结果。《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朱丽叶死而复生之后,看到罗密欧已经自杀,便也跟着自杀了。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他的作品里也浸透了乐观精神。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最后总是战胜残暴的压迫者。他总是给观众以希望和鼓舞,不肯让人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去。有一些戏,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出人意料之外,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在欢乐中结束了全戏。《窦娥冤》里的窦娥虽然被杀,但剧本还是以窦娥的鬼魂复仇成功为结局的。在古代小说里,大团圆型的故事也不少见。如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宋代话本《冯玉梅团圆》,明代的拟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等许多小说,写的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他们的喜爱。乐观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入世的诗歌,也有出世的诗歌即山林隐逸一派,但少有厌弃人生的诗歌。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的田园诗绝不是厌世之作,相反地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他的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陶渊明笔下无不生意盎然。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后期受佛教影响,有些诗歌的情调比较冷寂,但即使在这些诗里仍然有一种生活的情趣。他的《终南别业》《田园乐》,虽然是写隐居,但仍然以极大的兴致在搜寻着山水的胜境,并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杜甫因为比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疾苦,又常常抒写自己的忧愁,也许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坚强乐观是他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不论时局多么恶劣,他个人的遭遇多么不幸,杜甫从来也没有丧失过信心,从来也不肯放弃理想。即使是在揭露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时候,他仍然怀着希望。他的代表作《北征》,就是一首渗透了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这是当时最坚强、最乐观的声音了。又如《登楼》,在万方多难、国土日蹙之际,杜甫把自己的国家比做高悬于天空的北极星,坚信它不会沉沦。可见杜甫虽然忧愤深广,但并没有被忧愁压倒。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回旋着,形成他所特有的风格。(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绪论•乐观的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与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B.因为中国人认为,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所以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C.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在戏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D.《窦娥冤》里的窦娥与恶势力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有相似之处,但《牡丹亭》结局圆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悲惨,说明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B.中国古代小说,写的基本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说明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C.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出世的诗歌,其乐观精神也表现得十分突出。D.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绝不是厌世之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诗人的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B.王维的《田园乐》其六写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作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C.文章通过列举中国古代戏剧小说、诗歌作品中包含的乐观精神,充分阐释了中国文学往往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的观点。D.杜甫的诗既反映人民的疾苦,又抒写自己的忧愁,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在他的诗歌中回旋,杜甫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傻子袁良才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蛳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饭。韩班头说,伢子要不要来一碗?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傻眼了!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更“高”的还在后头呢!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高傻子一“战”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呼,每顿给高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点头应允。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高傻子果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割泾补太”之说。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请”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梨园鼻祖是唐明皇。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下一片。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者的兴趣。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的人生。C.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日道路的经过。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2)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之情。B.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C.枣木灵位从高傻子手中脱落,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要屈从日本人。D.大家“四散而逃”,是因为都想坚守民族大义,不愿意当汉奸、为日本人唱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韩班头这一人物形象。(4)有人认为故事到“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就可以结束,后面的文段作用不大,可删去,但不删比删去的表达效果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文本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节选自《说苑•君道》)(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B.王孙,泛指一般贵族官僚的子弟,与《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中“王孙”相同。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左右”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②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5)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诗题“村行”,点明时令和地点,写出诗人信马徐行山间小道,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颈联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借代“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C.诗歌以村行为线索,抓住乡村特有之意象,以多彩之笔描绘乡村山野的迷人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D.全诗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尾联作者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2)王禹偁的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赏析颔联佳在何处。六.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两句是:,。(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想象从侧面烘托箫声悲凉的两句是:,。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1分,每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①)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②)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③)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1)下列句子中的“淋漓尽致”与文中加点的“淋漓尽致”,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破碎的阳光穿过橡树和一百尺高的山核桃树,把秋天的颜色演绎得淋漓尽致。B.在《阿Q正传》中,鲁迅把“精神胜利法”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C.生命就是让我们珍惜每分每秒,活的淋漓尽致,活的辉煌灿烂。D.他将这个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真不愧是本届影展的最佳男主角。(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改写为“水波中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荡漾着,便形成了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副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的心理感受,也能表现事物的某种状态。请补出文中括号内略去的副词。八.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提到高新技术,往往令人想到“大国重器”“精密制造”等硬科技。如今,A,已成为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数字技术现在在高新技术中产业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并有持续领先的势头。高新技术企业的划分,并不是以行业规模大小来判断,而是以它本身代表的技术的发展迭代速度,以及它的增长率和社会影响度。①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②我国数字化经济投入持续增强,③预计到2025年,④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60万亿元。⑤在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中,⑥涌现出许多朝气蓬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⑦一头连着消费方,另一头连着供应方。⑧用数字科技彰显着中国经济的活力。引导平台企业向着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常态化、规范化的治理手段,B,更是一种保障。(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九.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为克服日军“扫荡”封锁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喊出了气壮山河口号:“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全旅官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硬是将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麦浪起伏的“陕北的好江南”,同时创造了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今天是否值得提倡?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菁优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1(全国乙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古代诗文创作发达,亦有各种创作范式。在各种范式中,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是主张苦心孤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郑燮)。然而,还有一种与此完全相反的范式,其反对精心酝酿构思,反对千番推敲、万般润色,反对苦心布置经营,总之,反对一切理性思维主导下的绸缪和创造。这种创作范式可用“直出即是”四字提要钩玄,其中包含着文学创作的源始范式和后起的一种颇有深意的创作理念。萧子显为“直出即是”创作范式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之一。他言自己创作的情形:“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萧子显因何主张“直出即是”?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文学观念和逻辑。《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萧子显主于“情”的文章观可上溯到儒家的文学本体论——“诗言志”。与这种文学本体论相应的文学发生论,以“感物”为创作灵感、创作冲动产生的原因。感物过程中萌生的情思因于物、因于观物者之心,情思之所因会随时空的变换而变换,甚至转瞬便不再,因而,从感物到下笔成文不能有理性思维的过程。惟有“直出”,文章才会成为“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由此可见,“直出即是”实为儒家文学本体论内在要求的创作范式。如何“直出即是”?“感物”既为创作冲动产生的原因,对世界敞开怀抱、观世界就是必要的主体活动。至于观照的世界,儒家文学论偏重人伦社会,如《诗大序》中的“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萧子显则偏重于自然风光,如其描述的催生创作冲动的感物:“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另外,在这种创作范式中,虽然感性情思承担了全部的诗性,但就创作实际而言,心灵之敏钝关乎创作冲动的有无,文笔之好坏关乎文章的高下。博学多思有助于敏感心灵、班马文章的养成,当为这种创作范式的充分准备。还有一种后起的“直出即是”范式,即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通达世界的特殊方式——“悟”。悟性世界的文学书写过程不仅不需理性思维介入,而且理性思维无法介入。理性思维不能介入对悟性世界的文学书写,应当秉持和践行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就唯有“直出”。然而,悟性世界不同于感性直觉的世界,又与理性思维相抗,这决定了此类“直出”文本的特殊。感性情思之直出,语言素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和反映世情的作用;悟性世界之直出,往往语言清透玲珑,指向未被语言和逻辑归化的世界,也拒绝将其归化,从而言而未言,创造出一种“沉默的文本”“宁静的文本”。这类文本在创作者方面要求的是“悟性”,在欣赏者方面吁请的是“意会”“以心传心”式欣赏。基于以上,如果文学还保持着反映我们的现实处境、启发我们对世界进行深入思索和体验等功能,那么感性情思之直出、悟性世界之直出,依旧为文学的价值所在。就此而论,“直出即是”这种诗文创作范式及其内蕴的文学观念,应当在传统文学观念和创作范式创新性发展的视域当中。(摘编自田淑晶《“直出即是”——诗文创作的一种古典范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直出即是”与“苦心孤诣”这两种创作范式有对立性,前者不需要借助理性思维。B.萧子显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很少动用心思,不花气力构思,而等待创作灵感自来。C.基于对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观照,萧子显以“感物”的创作冲动创作主“情”的作品。D.悟性与感性直觉同属“直出即是”的创作范式,它们都与理性思维创作范式对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这种直观的论证手法,明确了至今仍被很多人追捧的“苦心孤诣”的创作范式。B.文章按照主次的关系,分别论述了两种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直出即是”的创作范式。C.文章引用萧子显的创作理论,并以其创作实践为例,证明其运用“直出即是”理论的超前性。D.文章尾段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强调了“直出即是”这种创作范式在当下文学创作中仍有存在的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杜甫、袁枚、郑燮等古代文人注重诗文创作时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苦心布置,但这种创作范式遭到一些人反对。B.“直出即是”的创作范式强调从“感物”到下笔成文不能有理性思维的过程,唯有“直出”,才能表达出真性情。C.所谓“感物”,是指外物触动了观者的情思,从而使观者产生了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感物”带有瞬时性。D.在创作实践中,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感物”的体验,只有那些文笔好的作者,才会有更多的“感物”体验和创作灵感。【考点】论文;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C(2)A(3)D【分析】(1)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找到题干所属的阅读区间,两相对照,找出错误的理解和分析。(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需要掌握论证方法的基本知识,比对题干阐述的论证方法是否正确,排除错误的项,找到正确的选项。(3)此题考查合理推断能力。注意条件关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的推理是否合乎事理。【解答】(1)C.“基于对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观照”理解错误。原文是“感物过程中萌生的情思因于物、因于观物者之心”,没有提及双重观照之说。故选C。(2)B.“按照主次关系”错,应为时间先后顺序;C.“证明其运用‘直出即是’理论的超前性”错,应为证明其运用“直出即是”理论的传承性;D.“因果论证”错,应为假设论证。故选A。(3)D.“只有那些文笔好的作者,才会有更多的‘感物’体验和创作灵感”推断有误,条件关系推理不成立。故选D。答案:(1)C(2)A(3)D【点评】此题难度中等。此文本一反大多数人所提倡的写作要推敲的观点,介绍直出即是的古代的创作理念,并提出在传统文学观念和创作范式中进行创新性发展的观点,具有现实意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中国人看来,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叫做大团圆。一桩冤案,最终总能得到昭雪,或由被害者死后化为鬼魂复仇;才子佳人的离别,总能以重逢和喜庆为结局;公子的落难总能以及第高中而结束。有的故事本是以悲剧结尾的,在流传过程中也渐渐改成了喜剧的结尾。如元稹的小说《会真记》本是以女主人公莺莺被抛弃为结局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戏剧《西厢记》就成了大团圆的喜剧结尾,最后一本的题目是“张君瑞庆团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戏剧《牡丹亭》,故事情节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相似之处,但结局颇不相同。《牡丹亭》里的女主角杜丽娘死而复生,她和柳梦梅的爱情得到圆满的结果。《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朱丽叶死而复生之后,看到罗密欧已经自杀,便也跟着自杀了。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他的作品里也浸透了乐观精神。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最后总是战胜残暴的压迫者。他总是给观众以希望和鼓舞,不肯让人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去。有一些戏,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出人意料之外,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在欢乐中结束了全戏。《窦娥冤》里的窦娥虽然被杀,但剧本还是以窦娥的鬼魂复仇成功为结局的。在古代小说里,大团圆型的故事也不少见。如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宋代话本《冯玉梅团圆》,明代的拟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等许多小说,写的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他们的喜爱。乐观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入世的诗歌,也有出世的诗歌即山林隐逸一派,但少有厌弃人生的诗歌。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的田园诗绝不是厌世之作,相反地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他的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陶渊明笔下无不生意盎然。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后期受佛教影响,有些诗歌的情调比较冷寂,但即使在这些诗里仍然有一种生活的情趣。他的《终南别业》《田园乐》,虽然是写隐居,但仍然以极大的兴致在搜寻着山水的胜境,并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杜甫因为比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疾苦,又常常抒写自己的忧愁,也许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坚强乐观是他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不论时局多么恶劣,他个人的遭遇多么不幸,杜甫从来也没有丧失过信心,从来也不肯放弃理想。即使是在揭露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时候,他仍然怀着希望。他的代表作《北征》,就是一首渗透了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这是当时最坚强、最乐观的声音了。又如《登楼》,在万方多难、国土日蹙之际,杜甫把自己的国家比做高悬于天空的北极星,坚信它不会沉沦。可见杜甫虽然忧愤深广,但并没有被忧愁压倒。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回旋着,形成他所特有的风格。(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绪论•乐观的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与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B.因为中国人认为,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所以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C.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在戏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D.《窦娥冤》里的窦娥与恶势力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有相似之处,但《牡丹亭》结局圆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悲惨,说明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B.中国古代小说,写的基本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说明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C.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出世的诗歌,其乐观精神也表现得十分突出。D.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绝不是厌世之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古代诗人的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B.王维的《田园乐》其六写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作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C.文章通过列举中国古代戏剧小说、诗歌作品中包含的乐观精神,充分阐释了中国文学往往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的观点。D.杜甫的诗既反映人民的疾苦,又抒写自己的忧愁,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在他的诗歌中回旋,杜甫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考点】论文;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A(2)C(3)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说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曲解文意。错在“《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与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原文第一节末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原文只是说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并未说它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源头。故选A(2)A.“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文中没有相关表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朱丽叶死而复生之后,看到罗米欧已经自杀,便也跟着自杀了”,不能由一个推出都如此,选项以偏概全,说法绝对。B.逻辑有误。结合文本第二、三节内容的理解,正确表述应是“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因此“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C.正确。D.张冠李戴。原文,“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的田园诗绝不是厌世之作,相反地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所以,该选项把对陶渊明的点评强加于王维身上。故选C。(3)D.错解文意,错在“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原文,“也许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坚强乐观是他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可见忧郁不等于悲观,从原文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不认为杜甫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故选D。答案:(1)A(2)C(3)D【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傻子袁良才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蛳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饭。韩班头说,伢子要不要来一碗?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傻眼了!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更“高”的还在后头呢!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高傻子一“战”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呼,每顿给高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点头应允。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高傻子果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割泾补太”之说。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请”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梨园鼻祖是唐明皇。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下一片。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者的兴趣。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的人生。C.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日道路的经过。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2)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之情。B.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C.枣木灵位从高傻子手中脱落,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要屈从日本人。D.大家“四散而逃”,是因为都想坚守民族大义,不愿意当汉奸、为日本人唱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韩班头这一人物形象。(4)有人认为故事到“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就可以结束,后面的文段作用不大,可删去,但不删比删去的表达效果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答案】(1)D(2)C(3)①为人善良。高傻子饭量大,大家都嫌弃他,但韩班头菩萨心肠,执意留下高傻子。②知人善用。韩班头发现高傻子力气大,就安排高傻子专干粗笨活,获得众人称赞。③能屈能伸。在乌石垄唱戏,被索要“地皮钱”,为戏班能唱戏,宁愿花钱消灾。④具有爱国情怀。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先委婉拒接,拖延时间,后参加抗日武装,保家卫国。(4)①结尾通过对高傻子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暗示了灵位落地是高傻子故意为之,丰富了高傻子心怀民族大义,不屈服于日本人,敢于抗争的形象。②结尾的叙述,间接交代了灵位落地的原因,照应前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赞扬了以高傻子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爱国情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错误,梅如雪推荐高傻子参加比赛,一是因为感谢武县长,二是因为她知道高傻子有本事,一定会为太平县争光。故选D。(2)C.“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要屈从日本人”错误,根据文末意思,“枣木灵位”被摔碎其实是高傻子有意为之,他懂得民族大义,不愿大家做汉奸为日本人效力,希望通过摔灵位的方式给大家一个精神上的信念支撑。故选C。(3)根据“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可知,高傻子饭量大,大家都嫌弃他,但韩班头菩萨心肠,执意留下高傻子。可见,为人善良。根据“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可知,韩班头发现高傻子力气大,就安排高傻子专干粗笨活,获得众人称赞。可见,知人善用。根据“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可知,在乌石垄唱戏,被索要“地皮钱”,为戏班能唱戏,宁愿花钱消灾。可见,能屈能伸。根据“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可知,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先委婉拒接,拖延时间,后参加抗日武装,保家卫国。可见,具有爱国情怀。(4)根据“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可知,结尾通过对高傻子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暗示了灵位落地是高傻子故意为之,丰富了高傻子心怀民族大义,不屈服于日本人,敢于抗争的形象。上文提到“忽听‘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结尾“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交代了灵位落地的原因,照应前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高傻子故意松手摔断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赞扬了以高傻子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爱国情怀,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答案:(1)D(2)C(3)①为人善良。高傻子饭量大,大家都嫌弃他,但韩班头菩萨心肠,执意留下高傻子。②知人善用。韩班头发现高傻子力气大,就安排高傻子专干粗笨活,获得众人称赞。③能屈能伸。在乌石垄唱戏,被索要“地皮钱”,为戏班能唱戏,宁愿花钱消灾。④具有爱国情怀。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先委婉拒接,拖延时间,后参加抗日武装,保家卫国。(4)①结尾通过对高傻子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暗示了灵位落地是高傻子故意为之,丰富了高傻子心怀民族大义,不屈服于日本人,敢于抗争的形象。②结尾的叙述,间接交代了灵位落地的原因,照应前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赞扬了以高傻子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爱国情怀。【点评】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1.理清故事情节。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4.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5.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6.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形象。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文本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节选自《说苑•君道》)(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B.王孙,泛指一般贵族官僚的子弟,与《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中“王孙”相同。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左右”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②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5)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考点】历史事件;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C(2)B(3)D(4)①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②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5)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句式一致,分别成句,排除B;“先王之通谊也”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排除A;“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为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2)B.错误。“王孙自可留”中“王孙”指诗人自己。句意: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故选B。(3)D.“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原文是“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赵武灵王是说不承袭古制国家兴旺;承袭古制,国家衰败,所以泥古守旧无补时政。原文是因果关系。故选D。(4)①“释”,舍弃;“袭”,照样做,套用;“畔”,通“叛”,背叛;“学者”,圣贤。译文: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②“属”,类,一类人;“以”,因为;“奸之属也”“贼之类也”,判断句。译文: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5)赵武灵王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认真听取多人对待“胡服骑射”的看法,最终能坚守自己的主张,根据文本二“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可知,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答案:(1)C(2)B(3)D(4)①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②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5)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参考译文:文本一: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玉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国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时候,中山国依恃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式不同,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赵造规劝说:“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诲,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并且遵循原有办法没有什么过错,奉行传统制度不会偏离正道,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胡服的话了。”文本二: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如何掌握做国君的方法?”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急于任用贤能;广开耳目,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见,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目光远大,见解卓越独到;经常检查考核官员的政绩,以此驾驭臣下。这就是做国君要掌握的方法。”晋平公说:“好!”【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照应诗题“村行”,点明时令和地点,写出诗人信马徐行山间小道,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颈联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借代“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C.诗歌以村行为线索,抓住乡村特有之意象,以多彩之笔描绘乡村山野的迷人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D.全诗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尾联作者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2)王禹偁的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赏析颔联佳在何处。【考点】山水田园;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形象;鉴赏诗词语言;鉴赏诗词技巧.【答案】(1)B(2)①动静结合:“万壑”之中的天籁之声是动,“无语立斜阳”的“数峰”是静,凸显了山村傍晚的沉寂;②视听结合: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③融情于景:将野游悠然之情融在拟人化的景物中,似与景物交流。④颈联写景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色彩艳丽“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赏析写景诗句,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要准确理解这两联,再答出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B.不是借代,应该是比喻。意为棠梨的落叶红好似胭脂般红艳的颜色,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的如同雪一般。故选B。(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意思是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万壑有声含晚籁”抓住人的听觉描写景物,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数峰无语立斜阳”抓住人的视觉描写景物,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所以运用的手法是视听结合。除了视听结合外,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是动景,无语立斜阳的数峰是静景,以动衬静,突出乡村山野之寂静。“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中,“无语”“立”拟人的动作情态,数座山峰静默无声地站在斜阳下,表现了山峰的宁静。颈联棠梨的落叶颜色如胭脂一样红,这是看到的。荞麦花如白雪一样洁白,香气四溢,这是闻到的。视觉与嗅觉相结合,写出了游览之惬意。色彩艳丽,有红有白,对仗工整。答案:(1)B(2)①动静结合:“万壑”之中的天籁之声是动,“无语立斜阳”的“数峰”是静,凸显了山村傍晚的沉寂;②视听结合: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③融情于景:将野游悠然之情融在拟人化的景物中,似与景物交流。④颈联写景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色彩艳丽“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赏析: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六.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