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_第1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_第2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_第3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_第4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题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阅读下表。“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辞诏(讼),凡九条。”《汉旧仪》“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汉书》上表反映出汉代()A.监察官员受到丞相制约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C.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 D.形成较完善的监察体系2.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 B.选官缺乏选贤任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 D.专制3.乞留是宋代朝廷听取民众舆论、考察和选拔地方官员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胡瑗在地方有德政,离开时百姓遮道乞留,胡瑗严词拒绝,理由是作为地方长官不能违背君主之命。胡瑗的做法()A.反映了民本思想 B.质疑了乞留功效

C.维护了中央权威 D.强化了地方治理4.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5.1898年,梁启超等百余人联合上书,请废除八股取士。当时会试举人闻之此举,如不共戴天之仇,拟殴打上书人。《辛丑条约》规定停止科举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京师几个省都会,通洋文能翻译的人身价倍增,“昔之想望科举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这一变化体现了()A.民族抵抗意识彻底丧失 B.科举制度受到严重挑战C.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6.民国初年,政府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如,司法部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留学的毕业文凭遗失,农商部部员贺某称其在比利时某校毕业但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驻比使馆查复。民国初期的官员甄别()A.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意在保障官员的素质 D.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7.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A.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C.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8.1976年10月以后,干部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恢复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管理机构,接着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A.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 B.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C.说明新时期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9.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文官制度改革法。该法规定:重申和强调公开竞争、公平待遇、择优奖优、廉洁有效、加强培训、保障文官权益;建立新的考绩制度和实行合理的择优评定工资方法;各部门自订的考核方法中应有工作评估标准等等。这些规定意在()A.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B.保障美国政府公共职务普遍民主化C.提高政府官员的福利待遇 D.适应时代需求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10.表: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及分值表科目分值科目分值科目分值英文写作500英国历史500英国语言文学500希腊语言文学与历史750罗马语言文学与历史750法国语言文学与历史375德国语言文学与历史375意大利语言文学与历史375数学(纯粹数学)和混合数学1250自然科学1375伦理学500政治经济学375总分值:7625上表说明,英国早期高等文官的选拔()A.遵循政治中立原则 B.重视通才教育C.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D.强调职位分类11.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选而替换。到1830年,大多数政府部门已经设立常务次官。这一系列举措()A.克服了文官制度存在弊端 B.确保了上下议院权力的制衡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解决了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12.美国文官制度不仅没有长期延续下来的官僚政治传统,而且由于大洋所造成的隔绝性,由于无限的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 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C.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5年7月,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在《中国文库》上讨论东印度公司公开招考职员一事的历史影响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68年10月,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席美国东方学会大会,宣读的论文即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应像英、法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向长期施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他认为这一制度的益处将大于以往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技术发明。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争取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时,即借用丁韪良这一说法,认为考试任官的效用比指南针和火药更大。——摘编自朱学勤、王丽娜《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材料二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人盛赞科举制“效用比指南针和火药更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废除科举制的现实因素和国际因素各是什么?简述学堂制较科举制的进步性是什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美)玛格丽特·撒切尔著《唐宁街岁月》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作者的观点(可任选一位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监察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君权”,具有较大的独立性,A项误读材料,排除;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否尖锐,B项排除;材料主旨是汉代对监察权力的规范,没有涉及监察体系的问题,D项排除。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可知,两晋南朝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中央,这反映了官吏选拔的集权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排除A项;据材料“纷纷参加考试”可知,重视考查才能,体现了选贤任能,排除B项;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可知,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参与选官,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寒门庶族日益崛起,“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胡瑗遵从君主和中央政府之命,拒绝百姓遮道乞留,维护了中央权威,C项正确;拒绝百姓乞留某种程度上是违背民本思想,排除A项;胡瑗严词拒绝理由是作为地方长官不能违背君主之命,并非质疑乞留功效,排除B项;胡瑗调离地方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司法公正,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明朝的司法审判制度,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而不是提高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B项正确: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分工明确,没有权力交叉,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A.中华民族的抵抗意识仍然存在,并没有消失,故A项错误;B.之前遭到反抗时就已经体现了科举制受到挑战,因此变化后的主旨并不是体现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辛丑条约》本身的影响,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C.根据材料“1898年,梁启超等百余人联合上书,请废除八股取士。当时会试举人闻之此举,如不共戴天之仇,拟殴打上书人。《辛丑条约》规定停止科举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可知,废除科举制由遭到抵抗再到无人反抗,体现出学子们已经对清政府已经失望,不再寄希望于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说明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故C项正确。故选:C。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如对毕业证书的审查,其意图是保障官员的素质,故选C项。材料中的“甄别委员会”不能体现人治色彩浓厚,排除A项;材料与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排除B项;这种官员甄别虽有一定的优点,但并不能巩固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得出新的学堂制度改变了过去科考选官的模式,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B项正确;科举制度是1905年废除的,排除A项;当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8.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文革”后,对干部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干部制度的改革,并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干部制度改革不等同于公务员制度确立,排除C项;干部制度改革并非法律制度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重申和强调公开竞争、公平待遇、择优奖优、廉洁有效、加强培训、保障文官权益;建立新的考绩制度和实行合理的择优评定工资方法;各部门自订的考核方法中应有工作评估标准等等”可知,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意在提高文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维护资产阶级统治,D项正确;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保障美国政府公共职务普遍民主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提高政府官员的福利待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有英文写作、英国历史、英国语言文学、希腊语言文学与历史、自然科学等合计12个科目,说明英国的文官考试科目较多,体现出政府重视选拔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才,B项正确;遵循政治中立原则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而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及分值,排除A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也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而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排除C项;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材料未体现官员职位分类,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选而替换”可知,英国政府部门设立常务次官规范了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C正确。设立常务次官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克服政党制度存在的弊端,且1870年文官制度才最终确立,A错误。设立常务次官与议会权力平衡没有关系,B错误。“解决了”一词表述有误,D错误。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一种适合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试制度,即文官制度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B项正确;强调专才的优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专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未体现文官制度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排除CD项。故选B项。13.答案:(1)原因: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家需要专业管理人才;旧的官员选拔制度弊端丛丛;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中国科举制的优势等。(2)废科举的现实因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使清政府转危为安。废科举的国际因素:可以使各国“刮目相看,推诚相与”。学堂制较科举制的进步性:科举制强调人才选拔,该体制下的教育服务于人才选拔制度;学堂教育更加提倡国民教育和普通教育,更有利于开启民智、提高国人素质。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应像英、法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向长期施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和所学可知,可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旧的官员选拔制度弊端丛丛、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及中国科举制的优势等角度进行分析。(2)废科举的现实因素: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和所学可知,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使清政府转危为安。废科举的国际因素:根据材料“观听一倾,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