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_第1页
谈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_第2页
谈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_第3页
谈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_第4页
谈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内容丰富多样,对于阅历尚浅、知识基础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较为有限,照本宣科式地开展教学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甚至容易使其产生厌学心理。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并且小学科学课文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源于一些生活常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因而,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可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方针,组织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活动,以此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一、以生活现象解释科学常识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体现的形式并不唯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也要打开思路,可通过引入学生们熟悉的日常案例来作为学习知识的参照物,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拉近与科学知识的接触距离,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使其自发地展开探究和学习科学知识。对此,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收集一些生活素材资料,围绕教学主题,通过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案例来解释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从而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1]小学科学教材中记录了很多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科学现象,但是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将这些科学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只是将其当作科学理论进行讲解,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更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实际意义。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情况,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态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并将其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创设富有生活特色的教学方针,增强课程教学的生活化色彩,以此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学小学科学科教版二年级《土壤——动植物的乐园》一课。在上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不同土壤的图片,如褐色、黑色、黄色等等诸多质地和颜色的土壤,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并引导他们利用放大镜等工具,仔细地观察土壤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学生们在观察一阵后,发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事情,例如土壤中有着一些微小生物和枯叶,有的土湿润,有的土干燥,有的土上面长着植物,有的光秃秃等等。这时候笔者用生活现象来引导学生围绕科学知识展开探索和思考,并提出如下问题:“你们知道新闻报道中常说的水土流失是怎么形成的吗?开动脑筋,结合你们观察的土壤及动植物来想想看。”学生们在一番讨论和观察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他们认为水土流失与土壤松散有关,因为在他们观察到的土壤中,但凡是结构比较松散的土壤都没有生长植物;其次,水土流失与缺乏植物有关,因为有植物的土壤,土质都很紧密,不容易松散。由此可见,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土壤本是随处可见的生活事物,但只要留心观察,即便是土壤也蕴藏着许多独特的科学知识。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发现与探索未知,并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展开自主思考和探究,以此培养科学思维,促进对科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二、以生活情境培养科学思维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情境为依托解读科学知识,这对于清除学生认知障碍,优化科学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讲到一些需要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内容时,创设具体化和形象化的问题情境更便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和掌握。教师不妨从课堂知识点出发,引入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素材,以生活化背景为依托,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并鼓励学生们灵活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生活阅历展开独立探析,以此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小学科学科教版二年级《地球家园有什么》一课。在开展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生活的地球中有什么?”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很快便给出了回答,有人说有植物,有人说有土地,有人说有海洋,有人说有动物等等。笔者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缺失了其中一样会怎么样呢?如地球中没有植物,会怎么样呢?没有动物呢?没有海洋呢?”学生表现出疑惑,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自行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发放给每人一个记录本,要求他们定期记录生态瓶中的变化。同时,每隔一段时间,指导学生们适度改变试验变量,并提出问题:如减少给水量,生态圈中的鱼儿生活会怎么样?推测:鱼儿的生存环境变差。实验方法:做对照试验,观察水多和水少的时候鱼儿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在反复的试验中,学生们终于明白了,生态圈中的任何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植物可以造氧、栖息,为动物创造食物;而动物可以排放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食物等。如果动物消失,植物就缺少二氧化碳从而死去;如果植物消失,那么动物也会因为缺乏氧气而死。总的来说,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限,通过围绕他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并鼓励他们灵活地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生活阅历,展开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以此培养灵活高效的科学思维,促进科学素养全面发展。三、利用生活材料解释科学原理教师在组织与设计探究性的科学活动教学时,要灵活地引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具有浓厚的生活化色彩,而学生也能够自如地使用这些材料,合理拓展实验探究空间,不仅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知识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新发现和新思考,还能更好地探究实验背后的知识原理,真正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科教版二年级《做一顶帽子》一课中,笔者先为学生准备帽子的主体材料:布料、报纸、一次性塑料碗、塑料袋等,以及辅助工具,有剪刀、胶水、橡皮筋等,同时准备各种帽子的图片和制作帽子的流程图。首先,引导学生们围绕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帽子展开讨论,说说不同帽子之间具有的共同点是什么?很快有人便找出了答案,不同的帽子有着不同的功能,如保暖、遮阳、安全、防水等等。教师可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帽子具有不同的功能?很快有人再次找到答案,因为他们使用了不同的材料。笔者继续追问:“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特性,如塑料可以防水、纤维可以保暖等,并就材料的特点询问学生,如纤维做的帽子可以防水吗?同时,组织学生利用手中准备好的废旧物品,制作出不同功能的帽子。很快有学生利用一次性塑料碗做出了一顶安全帽,有学生则利用塑料袋做出了防水帽等等。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材料,设计趣味化和生活化的科学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还能使其感受到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明确日常生活中材料的性质,并将其创设成新的物品,以此可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2]四、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实验观察是科学实验活动中的重要技能之一,所有的实验结果都需要实验组织者通过观察与分析来获得。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不妨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组织学生通过探究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使其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有利于提高其实验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然而,实验观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探索欲望较强,但耐久性较差,这也导致其很容易在观察途中半途而废,导致观察结果缺乏实验价值。而兴趣是维持实验观察的源动力,为让学生能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必须为其指明方向,设立简单且有趣的生活观察任务,如任务内容较为复杂,则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合作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目标,充分体会科学实践的乐趣,强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3]例如,为使学生更加了解植物的性质,同时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笔者便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任意观察一种植物,并记录其形体、特点和原理等。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笔者选择了含羞草这一“神奇”植物作为观察对象,并提出问题:“含羞草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害羞?”这项观察课题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例如有学生将含羞草描述为:“体型矮小,茎细直;你只要轻轻碰他一下,他就会自动合上叶子。”最后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找到含羞草“害羞”的原因: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中有许多水分,一旦触摸叶子,就会导致水分流到别的地方,从而自动合叶,而这种主动合叶的技能是为了保护植物本身不受到动物或自然气候的威胁。通过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其在搜索相关资料时,知识视野得以拓展。五、组织生活化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以此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要灵活地结合教材内容和目标,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生活化和趣味化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以此感受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同时,生活化科学实验还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创新性强等特点,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以教学《土壤——动植物的乐园》一课为例。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探索欲望和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笔者便以与土壤密切相关的动物——蚯蚓为主题,设计科学实验活动。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蚯蚓展开讨论和探析,先提出如下问题:“关于蚯蚓,你知道哪些知识?”许多学生对蚯蚓都非常熟悉,个个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对蚯蚓的认识。在谈论结束后,笔者拿出一个装着蚯蚓的昆虫箱:“有没有想要摸一摸蚯蚓的啊?”许多学生一听都很兴奋,都争先恐后地来摸,在所有学生都摸完蚯蚓后,笔者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后继续提问:“有没有人知道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泥土!”学生们回答。笔者又问“那么为什么蚯蚓会喜欢泥土呢?”学生们都表示不知道。此时,笔者就通过一个简单的对照试验,来说明蚯蚓的习性:首先将蚯蚓放到箱子中间,用黑布盖上一半,五分钟后观察,看看蚯蚓是到了黑暗还是光明的那一边,再将一些沙土放入箱中一侧,放入湿润的泥土在另一侧,这一次彻底盖上幕布,五分钟后再次观察蚯蚓在哪一边,由此可以得出试验结论——蚯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