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运用(共29分)班级举行读书分享会,小方在写发言稿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帮助他解决。阅读经典,领略不同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读《纪念白求恩》,我们从白求恩的事迹中懂得对工作要___①___,不能见yì思迁;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从惊慌失cuò的男孩身上体验克服障碍、收获自信的心路历程;读《动物笑谈》,我们从___②___的实验方法里感受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读《皇帝的新装》,我们从荒诞滑稽的情节中biàn别人性的真伪……请带着纯粹的心,秉持___③___的精神,去开启我们的阅读之旅吧!1.有些字音和字形小方把握不准,请你根据拼音或加点字的提示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A.异错jī辩chuì B.义错jì辩chuìC.异措jī辨cuì D.义措jì辨cuì2.为了让发言稿语言更精炼,小方想运用几组四字词语,请你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组放入①—③的横线处。A.精益求精怪诞不经刨根问底B.不求甚解变化莫测刨根问底C.不求甚解变化莫测神采奕奕D.精益求精怪诞不经神采奕奕3.这段发言稿引起了班级同学的热议,请你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发言稿中多次运用的“我们”是代词,连用四个“我们”,句式更加整齐。B.“感受不一样的人生”中,“感受”一词和“体会”意思相近,可以替换。C.在“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一句中,“专注忘我”充满了对科学工作者的赞美,是个褒义词。D.《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走”是动词,“一步”是名词。【答案】1.C2.A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见异思迁:jiànyìsīqiān,看见别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惊慌失措:jīnghuāngshīcuò,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好。滑稽:huájī,(举止言谈)诙谐而引人发笑。辨别:biànbié,根据事物的特点,加以区别。纯粹:chúncuì,指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杂质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也指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一空,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句中形容白求恩对待工作的态度,用“精益求精”恰当;二空,怪诞不经:古怪荒唐,不合常理。变化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句中形容《动物笑谈》中的试验方法不合常理,用“怪诞不经”恰当;三空,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句中形容读书中的精神,用“刨根问底”恰当;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D.“一步”是数量词;故选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紧要的民生工作,也是目前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实现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C.教育部在做出这项战略部署时,特别强调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引导,避免不再出现片面的“考证热”。D.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A项,词义重复,把“目前”去掉;B项,正确;C项,滥用否定词,把“不再”改为“再”;D项,语序不当,把“研究、整理、搜集”语序调整为“搜集、整理、研究”。【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A.孔子、曾子及《诫子书》中的“子”,都是古代时期对男子的尊称。B.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童话、神话和寓言。这三种文体大都使用夸张、想象及拟人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C.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一书,借写海外的奇风异俗,以提倡男女平等,否定封建官场,讽刺科举制度,揭露社会丑态。D.绝句每首四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秋词》就是一首七言绝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诫子书》中的“子”是儿子的意思,并非“对男子的尊称”;B.神话不一定使用夸张、想象及拟人的手法;D.“绝句每首四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误,应是律诗;故选C。6.读下面的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有损人品、有亏德行,()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讲规矩,既是凝聚人心需要,也是事业兴旺的保证。A.文段中加点的“规矩”意思是一样的,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都是名词。B.文段中的括号内可填入关联词语是“不但”“而且”。C.“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条理分明,更具逻辑性。D.画线句“这样的人”指的是“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答案】D【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包含了词性、关联词语、修辞手法等知识点,需要在平时注意及时进行归纳总结。D项的表述不正确,“这样的人”指的是“讲规矩”“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人。7.默写填空。(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4)在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诱惑时,我们当“志存高远”,静心修身,正如《诫子书》中用双重否定句式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时光的流逝往往会引发古人的感叹,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所说“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答案】①.便引诗情到碧霄②.僵卧孤村不自哀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何当共剪西窗烛⑤.却话巴山夜雨时⑥.非淡泊无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逝者如斯夫⑨.不舍昼夜⑩.落花时节又逢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碧霄、僵、戍、烛、逝、昼夜。综合性学习。(7分)8.班级组织“共读《西游记》”读书交流会,请你参与下列任务。(1)请为交流会推荐两个值得探究的专题。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趣谈人物名称(2)请在“趣谈人物名称”的横线上填入恰当内容。孙悟空的形象随着名称的变化而逐渐丰满。他在花果山勇闯水帘洞后,被尊为“___①___”,表现了追求美好的天性;他在大闹天宫时,自称“___②___”,宣扬了蔑视强权的思想;在拜唐僧为师时,得名“___③___”,一路斩妖除魔,西天取经,彰显了勇往直前的精神。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3)探究孙悟空“有情有义”的性格特征时,有同学推荐了“精读”和“跳读”两种读书方法,请你分析阅读下列哪一回时可以选择跳读,并结合章回的主要内容说明理由。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______回适合跳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示例:取经故事会②.话说唐僧师徒孙悟空的成长之路等(2)①.美猴王②.齐天大圣③.孙行者(3)①.第五回②.理由:第五回是写孙悟空大闹天宫,表现了孙悟空的勇武和敢于挑战天宫的反抗精神,与探究话题孙悟空的“有情有义”无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答题时要注意活动主题是“共读《西游记》”读书交流会。我们常常可以想到的活动有: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板、故事分享会、座谈会等。结合相关活动,仿照形式答题即可。示例:《西游记》阅读分享会,评说唐僧师徒,跳读章节之我见,精读精思话西游等。【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掌握。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它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为孙悟空在花果山发现了水帘洞,为猴群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被猴群尊称为“美猴王”;后来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自封为“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五百年之久,唐僧救出孙悟空时,以为孙悟空没有名字,于是就给孙悟空起法名为“孙行者”。【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为了探究《西游记》中孙悟空“有情有义”的性格特征,凡是与表现孙悟空有情有义的性格有关的回目都应精读,与其无关的回目都应跳读。据此可知,第5回适合跳读。因为第5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表现了他敢于反抗的英勇精神,与“有情有义”无关;第31回适合精读,因为这一回记叙的是唐僧被黄袍怪陷害,此时孙悟空已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八戒与沙僧不敌妖魔,实在无法,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孙悟空不计前嫌,重回取经队伍当中,救出了唐僧,表现了他有情有义的性格。第41回适合精读,记叙的是孙悟空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差点丧命;因为救不出师父,孙悟空竟至于伤心落泪,表现出了他有情有义的性格特点。二、阅读理解(共41分)(一)(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句写潼关古城自古以来被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B.第二句引入“秋风”和“马蹄声”,打破了画面的静态,增添了动感。C.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北方山水写活了。D.这首七言绝句把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婉约而又凄凉。10.“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中的“河流”“山”其实是诗人自身精神的投射。请说明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答案】9.D10.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形象。【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这首七言绝句婉约而又凄凉”表述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合诗句理解人物。“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此句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焉?”父曰:“圣人之言,先忤①而后合,其事未究②,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③子而食,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节选自《列子》)【注】①忤:违背。②未究:未见结果。③易:交换。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奈何忧崩坠乎(2)其人舍然大喜(3)宋人有好行仁义者(4)其父无故而盲12.下列文言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A.“身亡所寄”中的“亡”,读“wú”,是“没有”的意思,和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读音和意思都不同。B.“若屈伸呼吸”中的“若”,译为“你”,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若”意思不同。C.“之”的用法有多种,“姑复问之”和“久之,目似瞑”中两个“之”都是代词。D.“积块耳”中的“耳”是语气词,表示“罢了”的意思,和《狼》中的“止增笑耳”中的“耳”意思相同。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2)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焉?1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两段选文的体裁都是寓言,且都围绕着要阐述的道理展开情节和对话,人物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B.成语“杞人忧天”出自【甲】文,讽刺了那些为了不必要的忧虑而担心的人。C.【乙】文阐述的道理和成语“塞翁失马”一样,都是阐述善恶相连、祸福相倚的道理。D.两段选文都出自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列子》,《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答案】11.(1)为何,为什么(2)同“释”,解除、消除(3)喜爱,爱好(4)缘故,原因12.C13.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14.(1)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2)上次问了他以后你的眼睛就看不见了,再问他干什么呢?15.D【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是: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奈何:怎么。(2)句意是: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3)句意是:宋国有个好行仁义的人。好:喜爱,喜好。(4)句意是:他的父亲无缘无故就眼睛瞎了。【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姑复问之”,句意是:姑且再问问他。“之”是代词;“久之,目似瞑”中“之”字是一个音节助词,不译。C.中说两项都是代词表述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壮年都上城作战,死亡的人超过了一半,这父子两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战。根据语法结构来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是一个主谓短语的句子;“死者大半”是战争的结果;“此人”是句子的主语,所以在“此人”之前要停顿一下。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重点词语:只使,即使;坠,掉下来;中伤,伤害。(2)重点词语:前,上次;何,干什么。【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D.“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列子》”表述错误,《列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乙】宋国有个好行仁义的人,三代都不懈怠。家中的黑牛无缘无故地生下了白牛犊,便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过了一年,他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家中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犊,他父亲又叫儿子去询问孔子。儿子说:“上次问了他以后你的眼睛瞎了,再问他干什么呢?”父亲说:“圣人的话先相反后吻合,这事还没有最后结果,姑且再问问他。”儿子又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也无缘无故地瞎了。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老百姓交换儿子杀了当饭吃,剔下骨头当柴烧,青壮年都上城作战,死亡的人超过了一半,这父子两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战。(三)(12分)阅读《猫》(节选),完成下面小题。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⑨妻听见了,也匆匆的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的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16.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猫常望鸟,“我”担心→鸟被咬死,“我”_________→惩戒小猫,“我”愤愤→真相大白,“我”_________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18.“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选文中猫被冤枉,前文有多处暗示,请找出其中的三处。19.联系全文说说第⑳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答案】16.①.愤怒②.悔恨/自责17.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我”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悔恨和自责的程度之深18.示例1:大家都不喜欢它。示例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示例3: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示例4: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者什么。(答出任意三处即可)19.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所以“永久”不养猫,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愧疚和悔恨。【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鸟被咬死后,由第⑧段的“我很愤怒”可知,应填“愤怒”;得知真相后,根据第⑯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可概括为“难过”“悔恨”“自责”等填空。【17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针”;联系上句“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痛苦和“我”为棒打第三只猫而产生的极度愧疚自责的心理。同时也表现了“我”的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18题详解】本题考查伏笔。找出选文中猫被冤枉伏笔并加以赏析。示例:结合③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可知,对花白猫经常凝望鸟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心中认为猫想要吃掉鸟,这也为后文作者冤枉猫这一情节埋下伏笔。【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中句段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结构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此段处在文章末尾,总结全文;开头交待几次养猫的结果“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以“永不养猫”结尾,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结合第⑬段“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可知,因“我”主观猜测,又无情毒打,最终猫死,是“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的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以至于“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所以“永不养猫”。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出于愧疚和良心的谴责,作者永不养猫。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四)(11分)阅读下面选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穿裙子的士①南开大学的教学楼里,一位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的老人刚到一间教室的门口,上课铃就响起。只见她背微弓,脚微颤,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然而,当她踏上讲台的那一刻,马上展现出坚韧的力量,再没有一丝摇晃。她用干枯的手托了托眼镜,接着,抑扬顿挫地朗诵起《采莲曲》,清晰婉转的声音勾勒出一幅夏日荷塘的美景。台下座无虚席,但静得出奇。一首诗诵罢,掌声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响彻开来,表达着对老人无限的敬意。②这位老人,便是94岁的叶嘉莹先生。③叶嘉莹,本姓叶赫那拉,是蒙古裔满族人,从小背古诗,学国学,写汉字。17岁那年,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传承古诗文,让国粹发扬光大。④动荡年代,叶嘉莹经历了家道败落、丧母之痛、父子失联、丈夫家暴、女儿女婿车祸双亡等一系列打击,但都没有影响她对信念的追求。数十年间,她辗转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但无论在哪儿,她都会把自己的知识、见解倾囊相授。⑤为了让世界了解汉文的精妙,叶嘉莹42岁时重新学习英语。她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面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意境,你翻译成‘Isawthesouthmountain’,这是什么?”⑥1974年,50岁的叶嘉莹终于踏上了阔别30年的故土。兴奋之余,她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在火车上,叶嘉莹看到一位年轻人正捧读《唐诗三百首》,深深感到,尽管这个民族历尽磨难,但诗歌的灵魂仍在。⑦1978年,叶嘉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的学校需要教师,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这一生没有什么是我能决定的,这是我第一次自主选择”。她情愿回国教书,自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也不要任何报酬。⑧1979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叶嘉莹的申请,安排她去北大教书。不久,她又应邀去了南开大学。⑨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讲授汉魏南北朝诗。同学们反响极为热烈,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以致于有时叶嘉莹想要走进教室、步上讲台都十分困难。⑩南开大学无奈规定: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这引起了其他院校学生的不满。天津师范大学一个姑娘竟然用萝卜仿刻了文学院的图章,自制了一个假听课证。一时间,真假听课证统统洛阳纸贵。每次上课,教室的阶梯和墙边,依然挤满了或坐或立的人。⑪此后的三十多年,每逢假期叶嘉莹就飞回国内讲学,直到2014年定居南开。⑫很多人知道叶嘉莹,是从1857万元的捐款开始。⑬2018年6月3日,在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叶嘉莹通过视频宣布,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尽管校方遵从了叶嘉莹和家属的意愿,对捐赠做了低调处理,但消息还是在网上传开了。⑭如今,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依然站在讲台上,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20.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依次补充完善叶嘉莹先生事迹。确定人生目标——辗转各国执着追求——_________——踏上故土,回国教书——_________——依然站在讲台2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一位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的老人刚到一间教室的门口,上课铃就响起。只见她背微弓,脚微颤,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22.文章第⑩段写“南开大学无奈规定”有什么作用?23.题目“穿裙子的士”含义丰富,意味隽永。请你结合文章,说说题目的含义与作用。【答案】20.①.重新学习英语②.捐赠全部财产21.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叶嘉莹先生因年纪大而行动不便的形象,突出了她敬业、坚韧的品质。22.侧面描写,说明叶先生的课受欢迎的程度,侧面烘托了叶先生的知识渊博,教学水平精湛。23.“穿裙子的”表明叶先生是女性,“士”点明叶先生是才华与品德出众的君子。“穿裙子的”与“士”,既交代了主要人物及特征,又形成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表达了对叶先生的崇敬、赞美之情。【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一空:根据第⑤段“为了让世界了解汉文的精妙,叶嘉莹42岁时重新学习英语。她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面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意境,你翻译成‘Isawthesouthmountain’,这是什么?’”可知,为了让世界了解汉语,叶嘉莹在42岁重新学习英语,概括为:重新学习英语;二空:根据第⑬段“2018年6月3日,在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叶嘉莹通过视频宣布,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尽管校方遵从了叶嘉莹和家属意愿,对捐赠做了低调处理,但消息还是在网上传开了”可知,叶嘉莹宣布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概括为:捐赠全部财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划线句“一位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的老人刚到一间教室的门口,上课铃就响起。只见她背微弓,脚微颤,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中,“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背微弓,脚微颜”是外貌描写;“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嘉莹先生年纪大、行动迟缓艰难的情形;联系第①段“然而,当她踏上讲台的那一刻,马上展现出坚韧的力量,再没有一丝摇晃。她用干枯的手托了托眼镜,接着,抑扬顿挫地朗诵起《采莲曲》,清晰婉转的声音勾勒出一幅夏日荷塘的美景”可知,叶嘉莹先生年纪虽大,但仍坚持教学,展现出坚韧的力量,表现了叶嘉莹先生敬业、坚韧的品质。【22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联系第⑨段“同学们反响极为热烈,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以致于有时叶嘉莹想要走进教室、步上讲台都十分困难”可知,大家非常欢迎叶先生讲课,这是第⑩段“南开大学无奈规定”的原因;联系第⑩段“每次上课,教室的阶梯和墙边,依然挤满了或坐或立的人”可知,这些规定说明了叶先生的课受欢迎的程度,侧面烘托了叶先生的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的形象。【23题详解】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联系第①段“南开大学的教学楼里,一位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的老人刚到一间教室的门口”,第②段“这位老人,便是94岁的叶嘉莹先生”可知,题目交代了本文主要人物:“穿裙子的”说明叶先生是女性,“士”说明叶先生是才华与品德出众的君子;“穿裙子的”与“士”形成错位,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第①段“然而,当她踏上讲台的那一刻,马上展现出坚韧的力量,再没有一丝摇晃”“一首诗诵罢,掌声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响彻开来,表达着对老人无限的敬意”,第⑭段“如今,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依然站在讲台上,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可知,“士”包含了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