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模拟卷(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模拟卷(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模拟卷(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模拟卷(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模拟卷(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

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

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

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

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僧》)。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

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

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

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

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

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

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

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

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

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

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

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

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

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

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

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

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

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

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

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

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

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

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

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

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

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

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

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

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

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

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

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O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

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

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

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

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

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

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

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

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

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

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

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

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

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

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

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3分)

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

揖礼的积极意义。

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

民间视野中淡出。

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

序之间的较量。

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

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措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

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

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

“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

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4.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

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3分)

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5.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

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6分)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

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

书事》)

阐释一:

材料二:22年6月,我省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的“诗画浙江”友好

使者,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

阐释二:

【答案】

1.B【解析「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

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

2.A【解析】“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

乏消极意义。

3.D【解析】D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观点。A项诗句说明

揖让之礼的民俗化有助社会稳定,B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的好处,

C行为体现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成效。

4.B【解析】B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封建’的写照”。

5.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

日常交往的礼仪。(2分。写出“揖礼已成为民间日常礼仪'的意思即可得分)

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海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

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3分。“成为中国名片”和“助力文化传播、国

际交流”,写出1个方面意思得2分,写出2个方面意思得3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

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是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

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竞使他变成一了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

去。在穷得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

有一天,他向他的妻子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

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身上?……”

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讷讷地低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

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

元的身价。”

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

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颠抖。吞吐着问:

“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是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这一天,春雨滴滴淅淅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

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

去了。之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

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

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

出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

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

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老妇人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

才对她的一举一动。

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

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孩。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

流出泪来。

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

亲呆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广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

转向她,注意地静听她说:“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

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啊。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

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

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想广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

秋宝天天成长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的母亲离开这家

的日子也愈近了。

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子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

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

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

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令人昏朦地幻想,秋宝睡在她

的怀里,可是她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近

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

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

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

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

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

就被决定了。

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

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

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

不会了解的。

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妇人回

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

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她的丈夫说:“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

呢!”

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地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

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

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有删节)

1930年1月20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妻子得知丈夫把自己“出典”后,几乎昏过去,虽然很穷,妻子也不愿离开这个

家,更不愿离开春宝。

B.听到丈夫要在她身上挣钱的时候,她“讷讷”“低声”询问,一个没有地位、逆来

顺受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C.典妻并不是丈夫的本意,表面上看,是因受到沈家婆的劝说诱导,实际上是为

穷所迫,完全出于无奈。

D.沈家婆在文中是次要人物,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

加小说的真实性。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的命运,题目中“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

人的同情。

B.小说中多次出现“静寂”一词,也多次写妇人一句话也没有,为人物的命运涂抹

上阴冷压抑的色彩。

C.小说语言耐人咀嚼,画线句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

生命状态。

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

剧的根源。

8.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9.鲁迅曾评价柔石的作品“用了工妙的技术写成”“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本篇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结合妇人的矛盾处境对此加

以分析。(6分)

【答案】

6.D【解析】沈家婆子是次要人物,没有“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也没有起到增

加小说真实性的作用。故选D。

7.D【解析】“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错误。妇人的悲剧虽然和

皮贩、老妇人有关,但归根结底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故选D。

8.①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妇人被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被

婆家卖进深山。②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妇人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祥林嫂想念

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③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妇人最终回到原来

的环境中并陷人内心的煎熬,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陷人更深的悲剧。(每

点2分,意思相近,答对2点即可)

【解析】人物形象除了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外,还包括人物的社会地位、身

份、命运遭际等,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妇人和祥林嫂的相似性。社会地位上,妇人

和祥林嫂都生活在旧社会,完全没有人身权利,可以说都是旧社会的“奴隶”和“工

具”,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妇人被自己的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

在第一任丈夫死后,从婆家逃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又被婆家劫回,婆婆为

了给二儿子娶媳妇,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将其卖给了贺老六。身份上,妇人和祥

林嫂都身为人母,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妇人被迫两次与儿子分离,不是惦念

春宝就是牵挂秋宝,陷人朝思暮想的痛苦之中;祥林嫂在儿子阿毛惨死后,十分

想念儿子,不断向他人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命运遭际上,妇人在秀才家饱受思

念春宝之苦,她为秀才生了秋宝,在秀才家待够三年之后,最终回到原来贫苦不

堪的家中,又陷人牵挂秋宝的煎熬中;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曾从婆家逃

出来,又听信柳妈的话,倾其所有捐了门槛,但还是被鲁镇的人嘲笑唾弃,走向

了死亡。两人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

9.①离家前,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眠等细节,刻画出妇人舍不得离开春宝又不

得不离开的痛苦。②在秀才家时,倦坐时的幻想、眼睛里没有光芒等细节,刻画

出妇人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③回到原来的

家中时,春宝的躲闪、睡在龌龊的狭板床上想秋宝等细节,突出了环境的差异、

思念对象的错位,使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每点2分,意

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实际上要求从文中找到能够体现妇人矛盾处境的细节描写,并分析

其所体现的妇人的悲惨境况。小说中妇人即将离开原来的家时,“一夜不曾睡”,

她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把春宝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移交给他的父亲,

这些细节描写写出妇人虽对春宝有万般不舍,但因被丈夫典当给秀才,不得不离

开的痛苦。秋宝出生后,“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她想要永远在新家

里住下去,但又舍不得春宝,她“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

边”,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她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没有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

来”等细节描写突出妇人希望两个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

的痛苦。小说最后写妇人回到原来的家,“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

了”,“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

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这些细节描写写出妇人回到贫苦不

堪的家中,回到春宝的身边,却因为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由春宝变为秋宝,而

陷入更加深刻的苦痛与煎熬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

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

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

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

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

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

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

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

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

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

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

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日:“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日:“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

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

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

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

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

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

臣于王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O(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

嵇、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

“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

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

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

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

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

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

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

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答案】

10、BDG(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

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

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

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

纵相亲。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D.错误。两

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

胸。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

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

选项曲解文意。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

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

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

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

没有提及。故选A。

13.(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

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

己与小人为伍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受敌人侵

犯。(每处1分)

(2)“下”,谦恭地对待;“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为伍。

(每处1分)

14.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

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

自身处境触觉敏锐。(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

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

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

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

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

亢。

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

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

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

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

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

境触觉敏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

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

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

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

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

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

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

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

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

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渡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

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

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

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

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燕文侯日:“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

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

材料二: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

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

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

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

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

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

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

“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

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

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

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

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

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

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

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

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

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③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

竹寺。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16.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却因秋

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错误,“阻雨”的含义是人遇雨受阻,无法行进,并非

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16.①苏诗写诗人在清幽的佛寺静卧,拨火听雨,冷暖对照,透露出恬然安适的

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情怀;②张诗写诗人羁旅他乡,道中遇雨被阻小店,寒

夜难眠,卧听雨声,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6分。每点3分。结合具体

内容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苏诗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

寺僧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对此是闭门不问,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对着渐

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

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又亮起通红之火,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透露出恬

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情怀。

张诗写诗人在楚桥遇雨受阻,无法行进,被阻小店,最后两句“天寒小店人愁雨,

灯暗孤舟客卧听”写环境和人物心情,天气寒冷,诗人难眠,只好卧听外面的雨

声,渲染一种凄冷的氛围,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到动物也知尽孝,以此引出自己也想奉养祖母余年

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

神奇的色彩。

(3)小刚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站在江边举目远眺,壮阔的景象使人有所感悟,

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诗句“,

【答案】

(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示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星垂平野阔月

涌大江流/潮涌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

案,合理亦可给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

摧、栈、钩、萧、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前段时间,电商平台一款“爱因斯坦的脑子”走红。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

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

心理学家表示,“爱因斯坦的脑子”是一款情绪产品,①这种产品是围绕人的情绪

舒缓、调节、管理等为主要功能而开发的。②类似的产品在网络上还有很多。③

大学生在毕业季,④“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⑤《消失的她》

热映期间,⑥“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⑦让沉溺于痛苦的年轻人向

前看。⑧这些虚拟服务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⑨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

的需要,⑩也是人们探索自我的一种途径。连《人民日报》都评论称,这些花样

百出的情绪产品,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让

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或品牌形象中,_A_。服务人员不再只

是提供基本服务,还需要成为消费者的情感顾问,通过_B_,提供超出预期的服

务体验。这种超预期的服务,往往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情施,让他们对品牌产生

更深厚的感情。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右图是“爱因斯坦的脑子”的淘宝主图,请为商家拟一则合适的广告语,填在甲

处,不超过12个字。(2分)

D斤说1币叁氏脑子?1

开CM巧量。

收交■也*立

官加0笨则i

文庙W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

也不见得。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

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作“黄芽菜”,很名贵。

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

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

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前几年,北京的菜

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

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21.文中有三个“是……的”的句式,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2.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处的标点符号,有人说用顿号,也有人说用逗号,

你赞成哪个?请说说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8.A.更体现在服务过程中B.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评分标准:共4分。A句,写出递进意思1分,“服务”意思1分。B句,写出“消

费者”1分,“理解情感需求‘意思1分。)

19.语句①,删去“为主要”或者把“围绕”改成“以”。

语句③,“大学生在毕业季”改为“在大学生毕业季”。

语句⑥,在“分手”后加“之痛”。

(评分标准:共6分。每句序号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

2。答案示例:

①心诚则“灵”,一试究竟

②自动补脑,聪明到爆

③自动长脑,买过都说好

④脑子从四面八方赶来

评分标准:共2分。商品特点1分,创意(如使用了修辞手法、形式对称、押韵

等等)1分。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

21.①三个“是•.・…的”强调了(1分)咸菜的原料、咸菜汤的制作方法和颜色(1分),

语气肯定(1分),体现作者对咸菜和咸菜汤印象深刻(1分):“是「的”句式的反复

使用(1分),使间隔的三句话在语意上有了连感(1分),连接起了一幕幕熟悉的

生活画面(1分),更能呈现一种朴素的生活况味(1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1

分)。

(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两点4分。按点给分,每点不超过2分。)

22.示例一:赞成用顿号。顿号停顿时间比逗号短,简洁干脆,形象地表现出新咸

菜脆嫩的口感,是作者记忆中的味道,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顿号让

“细”“嫩”“脆”“甜”四个词成为一个整体,与“很好吃”“不咸”“难可比拟”等词构成并列

关系,共同写出了新咸菜的独特味道。

示例二:费成用过号。逗号停顿时间比顿号长,对新咸菜“细”“嫩”“脆”“甜”的四种口

感都进行了强调,表现其独特味道;逗号使“细”“嫩”“脆”“甜”四个词成为独立谓语,

语气舒缓,更能体现作者在回忆新咸菜味道时慢慢品味、享受其中的情态。

(评分标准洪4分。一点2分,两点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的一生充满了礼仪,“冠礼”被誉为礼之始,古代青年成为“成人”必行“冠礼”,通

过仪式宣告自己长大成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被视为一个极具仪式

感,蕴含重要意义的礼仪:“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孩童的美好回忆,天真、自由、

无拘无束;“成人门”的这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

面对'成人”,有人盼望,渴求自主;有人害怕,不想长大;有人心情复杂,五味

杂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

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

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

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

论点的过程。

审题:

材料讲述的是“加冕仪式”,这是古代的成人礼。通过这个仪式,年轻人宣布他们

已经成为成年人。然后材料中提到,成人礼在古代和现代都被认为是很有仪式感

和重大意义的事件。然后,材料列举了对“成年人”的三种态度:希望、恐惧和复

杂的心情。这是我们作文需要表达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构思:成年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