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学习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问题的若干思考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桂春博士张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等。联系方式:0411—82158674(办)chzhang@116029大连市黄河路850号引言:1.解题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什么“低效”或者说“没有效”?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却不会英语,还要到“新东方”再重新学?从小就学计算机,一直学到大学,毕业后还要到“北大青鸟”、“东软”重新学?从小学数学到大学数学、小学语文到大学语文……学校整天教学生“成人”“成事”,但到了社会还是不成人、不成事?这是为什么?2.“马太效应”规则“马太效应”:从前,一个国王要出远门,临走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第一个仆人用一锭银子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把那一锭银子一直包在手巾里保存的好好的。于是国王便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没收,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新约·马太福音》社会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规则。“马太效应”规则的实质:“扶强不扶弱”。对“强者”是“锦上添花”,对“弱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抽瘦补肥”,“逆向分配原则”。结果: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二是代际效应(子女因父母“强”而“强”,因父母“弱”而“弱”,标志性口号——)。“二八法则”:社会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20%的财富。社会资源的应然分配政策:一次分配按投入生产要素和贡献率强制分配;二次分配应该关注“均等性”,弥补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三次分配搞最低保障。1978年前:扶弱不扶强。无效率。1978年后:扶强不扶弱。强调效率,效率优先。职业教育如何做“强”?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一)问题成堆,地位弱势1.教育机会“卖方市场”中的尴尬职教教育机会、教育产品的两个供求矛盾:(1)教育机会供求指教育供给单位与作为教育需求方的个人(家庭)在教育机会上的买卖关系。教育机会的卖方市场:入学难、入学贵。普通学校的“择校”热不减;而职业教育机会却是买方市场(尽管免费、就业承诺,招生依然困难。“穷人的教育”!)。(2)教育产品供求指受过专业教育,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升学资本)的劳动力(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上一级学校招生)之间的供求关系。教育产品的买方市场:升学难,就业难。两个供求矛盾相互激化,恶性循环:“教育机会”供求矛盾的缓解(扩招)加剧了“教育产品”供求矛盾;“教育产品”供求矛盾的激化(失业)又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供求矛盾(优质教育机会的竞争更为激烈)。学校教师与校长的“双重面目”:面对家长学生——;面对上级学校及用人单位——。2.两个“假性”问题一是职业学校的“假性发展”问题;二是职业教育教师的“假性成长”问题。问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校企合作的现实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应性和发展性专业设置、课程重建、培养方式转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声望、生源竞争、市场竞争、学校可持续发展等。弱势:义务教育抓“辍学率”;普通教育抓“升学率”;高等教育抓“就业率”;只有职业教育在抓“入学率”,足以见其“吸引力”。(二)教育系统内部竞争加剧1.学龄人口的变化我国各级教育学龄人口高峰期的变化:小学教育学龄人口(6—11岁):高峰期为1995—1999年,峰顶为1997年,达12915万人,以后将持续下降。小学学龄人口的变化曲线:2019年达到最高峰值,约为11411.3万人。初中教育学龄人口(12—14岁):高峰期为1998—2004年,年平均6652万人,峰顶为2000年,达6935万人,以后逐渐下降。2015年5391万人,以后维持在5335万人。高中教育学龄人口(15—17岁):高峰期为2002—2007年,年平均6700万人,峰顶为2003年,达6924万人。2015年为3886.8万人,2016年开始回升,2019年达到5311.0万人。高等教育学龄人口(18—21岁):高峰期为2006—2010年,年平均为8955万人,峰顶为2007年,达9200万人。2018年为低谷,约为6452.0万人。2.教育机构的变化幼儿园:200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7.58万所,比上年减少5300所;2011年16.68万所,比上年增加1.22万所。2000年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244.18万人,比上年减少82.08万人;2011年在园幼儿3424.45万人,比上年增加447.78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62.3%。2011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49.60万人,比上年增加19.07万人。小学:1993年我国共有小学69.67万所;2000年有小学55.4万所;2010年共有小学25.74万所;2011年共有小学24.12万所,比上年减少1.62万所。(锐减了约65.5%,与撤点并校政策与人口出生减少有关。)2011年招生1736.80万人,比上年增加45.10万人;在校生9926.37万人,比上年减少14.34万人;(1997年在校生为13995.37万人,连续15年下降,减幅达29.07%)小学毕业生1662.81万人,比上年减少76.83万人。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小学校数、学生数继续减少。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0—14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经由2002年的22.4%下降到2011年的16.5%,“少子化”现象突出。初中:2000年全国有初中学校6.4万所;招生数为2295.6万人。2011年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41万所(其中职业初中54所),比上年减少773所。(较之1997年减幅达18.28%)高中阶段学校总数: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04年共有学校31407所。2007年有31255所,比上年减少430所;2011年有学校27638所,比上年减少946所;招生:2011年招生1664.65万人,比上年减少42.01万人。在校学生:2011年在校学生4686.61万人,比上年增加9.28万人。毛入学率:2007年66%;2011年8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普通高中:2000年全国有普通高中1.46万所;2011年为13688所,比上年减少370所。招生: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472.69万人,2011年850.78万人,比上年增加14.54高等学校:200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003所;2011年为2762所,比上年增加3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比上年增加51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比上年减少12所。2011年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高校在校生:200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为939.86万人;2004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2011年为316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9%。
(美国高等学校总数4197所。其中4年制本科以上的高等学校2364所,即授予学士学位以上学位的学校,占56.33%;2年制社区学院及技术学院1833所,即授予副学士或专科证书的学校,占43.6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85%以上。)高校招生增速:1977年招生21万人,报考人数570万,录取比例4%。
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220.61万人,2003年招生382万人,2004年招生420万人,2006年招生546.05万人,2008年招生607.66万人,报考人数超过千万。2010年本专科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加22.27万人。2011年本专科招生670多万人。各项数字都是历史新高。招生人数是30年前的30多倍。研究生教育:2010年全国共有797个单位可授予硕士学位,普通高校481个,科研机构等316个;2007年343个单位可授予博士学位,其中普通高校238个,科研机构和党校等105个。200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26.89万人;2011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6.02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增长4.09%;其中招收博士生6.56万人,硕士生49.46万人。在学研究生:2002年全国50.10万人;2011年为16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0.74万人,增长6.98%。其中在学博士生27.13万人(1982年536人),硕士生137.13万人。毕业研究生:2011年毕业研究生43.00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比上年增长12.09%;其中毕业博士生5.03万人,毕业硕士生37.97万人。国外本硕博的大约比例:30︰10︰1。趋势:多种类型并存,由学术性向职业性发展。曾经有一个计划,未来五年再增加100万,在读规模达到180万人。高等教育大省、强省与弱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83所(2009年):江苏122所(11所211学校)山东114所(3)广东108所(4)湖南100所(3)安徽95所(3)河北91所(1)湖北89所(7)河南89所(1)辽宁87所(4)北京81所(24)四川79所(5)陕西77所(7)浙江77所(1)福建75所(2)江西72所(1)黑龙江70所(4)山西63所(1)上海61所(9)广西59所(1)云南54所(1)天津45所(3)吉林45所(3)重庆43所(2)内蒙古39所(1)贵州39所(1)甘肃34所(1)新疆32所(2)海南16所(1)宁夏13所(1)青海8所(1)西藏6所(1)军事系统院校(3)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3093所,比上年减少779所;招生813.87万人,比上年减少56.5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8.89%;在校生2205.533万人,比上年减少33.1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06%。专任教师88.89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753所,比上年减少185所;招生299.57万人,比上年减少17.04万人;在校生855.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51万人;毕业生270.23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教职工43.50万人,专任教师30.39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2011年全国职业高中4802所,比上年减少404所;招生246.43万人,比上年减少32.25万人;在校生680.97万人,比上年减少45.36万人;毕业生217.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教职工40.67万人,专任教师31.55万人,比上年增加0.85万人。2011年全国技工学校有2924所,比上年减少84所;招生163.90万人,比上年增加4.88万人;在校生430.42万人,比上年增加8.37万人;毕业生119.22万人,比上年减少2.42万人。教职工26.6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9.26万人,增加0.20万人。2011年全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14所,比上年减少106所;招生103.96万人,比上年减少12.15万人;在校生238.73万人;毕业生53.09万人,比上年增加4.29万人。教职工8.13万人;专任教师5.52万人,比上年减少0.18万人。2011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56所,比上年减少267所;招生95.74万人,比上年减少17.54万人;在校生269.25万人,比上年减少37.74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12所,高职(专科)院校1276所。4.中小学校竞争的显性目标教师:名师、有发展潜力的高学历者。生源:a.优秀生源——智力、努力和定力;
b.有知识购买力的生源。经费:a.政府拨款;
b.社会资助;
c.学费和择校费。品牌:学校声望(入口的生源市场和出口的升学市场中的表现)。5.高校系统内部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高等学校的实然排序与竞争(2800所):(1)“985学校”(39所):2所(清华、北大)优先发展大学;7所(复旦、上交大、西交大、中科大、浙大、南大、哈工大)重点建设大学(C9联盟);
30所(南开、武大、山大、大连理工等);(2)“211学校”(共112所;有73所),重点大学;(3)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二本学校;(4)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本学校;(5)无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本学校(1112所本科学校,包括三本);(6)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276所);(7)成人高校、民办高等学校(412所)。高等学校竞争的显性目标:教师:大师、名师、有发展潜力的高学历者。生源:优秀生源——智力、努力和毅力;有知识购买力的生源。经费:政府拨款;学费;社会资助。学科: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与重点学科权。课题: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品牌:学校声望(生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任务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职业教育的四个发展任务(第六章)(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2)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十五)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十六)
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十七)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2.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数量)2015年中职在校生(2009年2179万人)2250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4500万人);2020年2350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4700万人);增加100万人。2015年高职在校生(2009年1280万人)139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080万人);2020年
148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300万人)。增加90万人。3.具体措施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第六章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第十二章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内隐的风险或负面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第六章职业教育)。隶属关系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由“国考”降为“省考”。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降格。“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生源质量下降。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上升,意味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四)职业教育在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系统中的应然地位及职责担当现代教育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由五个子系统构成。1.以为个人终身发展和进入学校学习打好基础为主的学前教育系统幼儿园创始人——德国教育家、“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于1837年,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招收3—7岁的幼儿。学校建在山林中,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他目睹草木花鸟的生趣,把儿童比作植物,把教师比做园丁,把学校比作花园。1840年,他正式命名这个学校为“幼儿园”(Kindergarten),是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幼儿园。他逝世后,在其墓碑上刻有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句话:“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他倡导:“来吧,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儿童之家创始人——20世纪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被世人誉为“幼儿园改革家”。其名言是:“让我们的儿童自己生活吧!”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起点,极为重要。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可以引申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愚,则国愚;少年穷,则国穷。幼儿园的目的与功能:提供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生命的教育手段,使孩子像花朵那样发育、成熟、绽放,幸福、快乐、开心。“不能让孩子在教育竞争的起跑线上落后了”。学前教育为什么不纳入“义务教育”?问题:不重视学前教育,投入少。根据国际经验,学前教育投入至少应该达到整个教育阶段投入的9%,但我国长期以来只有1.3%。入园难,入园贵,毛入园率仅60%。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突出,有权者的孩子上公立园,有钱者的孩子上私立园,农民工的孩子上黑园,留守儿童无园可上。幼儿教育机构办园目的偏移,盈利模式。办园方式上,学前教育小学化,违背教育规律。家庭过度的、非理性的教育投资现象突出;家长的“陪读”、“陪练”现象。源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期望和“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观念,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早教怪像。都是祖国的花朵,命运怎么就那么不同?2.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系统的主干部分。人的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必须打好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的基础。而进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养成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是正规学历教育的特有功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学校将是进行系统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机构。现代学校教育要突破与社会脱离的“象牙塔”办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在实施终身教育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要改变学科递进、自我完善的封闭状态,把重点放到为学生终身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上来。学校教育要在主要完成系统的文化科学教育、正规学历教育的同时,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扩大自身功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学历补偿教育等,为社会各方面成员提供多种教育机会。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和合作,建立起一种学校与社会之间双向参与、相互促进的体制和机制。不能成为“文化孤岛”。学校教育的“低效”与“无用”。3.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企业)教育系统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人一生中最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工作场所度过的。因此,工作场所理所当然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职工的素质成为企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行业(企业)教育已成为行业(企业)的一种重要职能,企业要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和培训系统。这个系统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功能和组织形式。我国“民工”代替“技工”问题;“MadeinChina”的质量问题,主要因为缺少这个系统。这个系统承担三项任务:一是以行业为主的职业资格教育;二是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为主的在职、在岗培训(包括岗位等级培训和知识,技能更新培训等);三是跨行业、跨企业的转业、转岗培训。这个系统要紧密结合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导向,灵活多样地实施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社会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以及培训机构的“上市”,就是因为这个系统的“缺位和无能”以及学校教育的“低效与无能”。国民文化程度偏低,受教育水平较低:
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3年提高到2000年的7.85年。2000年,从业人员的人均教育年限为7.99年,受过高中教育的达到12.65%,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为4.66%。2000年,我国2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42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美国1999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7年。义务教育欠债太多。孩子没有获得真正的“公民”教育,不成人,也不成事。公民少,刁民与暴民多。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新的“读书无用论”。青年就业后,企业在职在岗培训任务繁重。4.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系统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于社会安全与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网络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条件。这种教育网络覆盖社会全体成员,渗透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结构和社会活动场所。老龄社会的到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突显。其主要功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辅助教育;社会化职业培训;闲暇文化生活教育;广播、通讯、影视、娱乐、文化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教育等。5.以信息制造、管理、学习、交流、获取、使用为主的网络教育系统其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科技发展有可能引发教育上的一系列革命,并帮助人类实现教育的“三大梦想”:国际互联网的完善和通讯卫星系统的全球性覆盖,有可能帮助人类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优质教育共享”。最大程度适应每一个人发展要求的高级教育软件和高潜能电脑,有可能帮助人类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电化教学设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生发展水平诊断技术,有可能帮助人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对每一个儿童的“成功教育”。为“有教无类”赋予了新的内容。网络把世界连成了一体,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每个人都可以建构“适应自己特点和满足自己需要的网络学习”,从而获得成功。网络教育中的问题:电子海洛因、电脑黑客等。网络时代将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三大裂变”: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线性的文本阅读,将让位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电子图书、光盘杂志,多媒体软件等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方式转向键盘、鼠标、光电扫描、手写、语音输入等电脑写作,多媒体写作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计算方式的变革:单纯手工计算走向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成为文化。另外,纸质印刷品将很快消失,网络功能及其教育的功能将无限放大。网络信息时代的扫盲问题:全民教育关键在于“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目标”)。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新文盲:第一类是不能读书写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即“文化型文盲”,是我国扫盲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第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称作“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因此有人戏称,“在新世纪里,一不小心你就成了文盲”。“i一代”:由乔布斯等造就的一代:iPod、iTunes、iPhone、iPad、iCloud……。(五)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在三个层面展开:低科技层面主要是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所依靠的技术的竞争;中科技层面主要是重工业和制造业技术的竞争;高科技层面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竞争。以制造科技的发展为例,世界制造科技的发展和竞争呈现四大趋势:绿色制造;与高新技术相互融合;信息技术促进并提高制造技术的水平;极端条件下制造。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低科技产业的组织管理复杂程度低,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不要求技术或者要求不高。中科技产业是基于大机器生产的科层制组织,来自福特主义的组织理论,组织管理复杂,企业以生产流程为中心,生产环节紧密契合。整个企业分为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我国的国企甚至还没有达标)。高科技产业的组织,管理工作通过技术分工而多元化、分散化了,组织结构比较扁平。要求专才,通才没有竞争力。从国家竞争力到企业(公司)竞争力,从生产全过程到企业价值链[价值链(ValueChain)就是把生产过程分解成很多点,然后追求每一个点上的最优]。很多企业采用这种“网络型”组织模式。“好莱坞模式”,所谓“即时性组织”。任务外包(Outsourcing),订单生产。(六)中国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挑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原始社会1.建设小康社会的挑战新型工业化: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制造大国,再到知识创造大国(智造大国)。现代服务业: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前提是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农民知识化、专业化、市民化。转移农民主要依靠工业,靠低科技产业和中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失地、失水、失业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这在中国尤为重要。(三次农村包围城市)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源换资金、换市场、换资本、换项目的发展模式,依靠资源和资本的高投入、高物耗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中国属于世界经济大圈(美、欧、日为中心,创新的发源地)的外围国家,主要接受中心国家的产业转移:制造大国的地位。“世界加工厂”:以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为特征。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玩具、衬衫、裤子、鞋等“低端产品”都消费大量的自然资源。“贴牌生产”的贸易格局:外国人拿走92%的利润,中国人只拿8%。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被视为“比较优势”。适应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市场: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要品种,劳动密集型产品供大于求。我国的产品竞争力日渐下降,低成本“比较优势”丧失。(国内政策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企业提升工资、福利待遇、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贸易磨擦和保护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两类产品属于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具有极强的替代性。(贡献是吸纳大量人员就业)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多(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国际市场多数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部分加工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将移至第三国,以便避开贸易摩擦。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增加产品的技术与知识含量是关键。知识总量、人才素质、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生产与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分工体系逐渐被以技术知识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动因。传统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在我国被曲解和异化成“劳动力成本优势”理论,核心思想是压低工人工资,形成产品出口价格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数量成为竞争优势发挥的保障。)难以形成“竞争优势”(非价格因素竞争)。3.社会就业压力的挑战人口大国,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就业问题突出:“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高峰,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度增长,劳动力总量严重供过于求”。年劳动力资源增量1700多万人;每年65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50万研究生需要就业;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安置就业。高科技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贡献有限,知识经济形态是以高科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特点之一就是不增加工作岗位,甚至是减少工作岗位。机器对人的替代,导致人的“劳动需要”这个问题凸显。21世纪是一个技术化社会,主要需要高学历技术性人才,传统的大文大理学科专业将困难重重。就业岗位层次下移的现实问题。
“双证就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4.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挑战人口包袱和人口素质问题的压力。人口数量:13亿人口,丰厚的人口资源。始终面临人口“分母效应”问题。“国民素质”较低。16岁以上人口文化水平偏低。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到“人力资本”大国。人力资源:指总人口在经济上可利用的最高数量,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和军事人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称为经济活动人口,即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社会对学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提出新的要求:知识时代首先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社会里,知识劳动者将成为劳动力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人成为一个为工作、为公民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而学习的人,要求各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的知识劳动者和世界公民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劳动力市场对潜在劳动力的要求不是某一水平的抽象知识,而是能外显的、充分水平的负责任的行为、职业能力和交流技能。”终生学习力、终生竞争力。因此,教育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效率的、有技能的和有能力的工作者”,“培养成有生产能力的、负责任的公民,更美好明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创造者”。5.教育发展的三大重点基础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国民素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工人素质);高等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精英教育——拔尖人才素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基地”、“就业导向”、“示范学校”、“双师型教师”、“名校工程”、“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会学习”、“集团化办学”、“增强职教吸引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中高职统筹发展”、“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机遇。二、有效教师(一)教师队伍的发展变化
1.现状2011年全国幼儿园教师149.60万;中小学专任教师1068.62万人;中职专任教师86.72万;特殊学校专任教师4.13万人;大学专任教师139.27万。总计有1448多万专任教师,不包括民办学校和成人培训机构的教师。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2010年99.52%,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0.9%。小学的生师比:2010年小学生师比17.70:1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65%,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本科以上学历仅占53.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8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约占2%多一点。生师比15.99︰1,比上年的16.30:1有所降低。中高职学校教师情况: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0年全国教职工43.50万人,专任教师29.50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职业高中:教职工40.32万人;专任教师30.70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67.74%,比上年增长3.97个百分点。技工学校:教职工26.6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9.05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10.3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66万人。中职专任教师85.9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高职专任教师42万,兼职教师5.8万。新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老教师:解决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或“危机阶段”问题。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提高”和“学历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培养目标:旧三级向新三级或二级目标转化:旧三级:中师→专科→本科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二级:本科→研究生大学教师学历目标:硕士和博士教师培养从封闭式定向培养向开放式非定向培养转变。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成为大学的责任。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2003年11月发表《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以上师资比例低于国家标准。国务院学位办2000年在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选取13所高校,2003年扩大至22所,现在增加到29所,招收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专业从39个增到84个。2.供给与需求情况中小学教师结构性过剩(到2010年):小学教师有较大富余,过剩100万;初中教师有所富余,过剩40—60万;高中教师满足;大学教师主要需求博士、学术带头人、“海归”者。教师聘任新制度: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每五年注册一次,打破“终身制”。(二)需要更多的职教名师1.什么是“名师”名师有广狭之义:广义上:名师就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名师的特征有:名师特别敬业,上课特别精彩,特别有水平,特别有修养,特别有个性,特别有成绩。名师的价值:名师是学生的导师,是教师的榜样,是学校的品牌,是地方的名人。狭义上:名师特指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热爱教育,献身进步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创造丰硕的教育成果;生前身后形成广泛的教育影响。这是中外名师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名师的衡量标准不同:第一,看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否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第二,教育理念是否先进。第三,能否对教育作出较大的贡献。又称“双师型”教师: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三是“双证书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四是“双能力论”,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五是“双融合论”,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六是“双结构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组成,但以实践课教师为主。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应为“双师素质”教师。具体定义: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务(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不管是哪种概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一是停留在字面解释上,二是表现为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双师型”教师实际上是艺能型教师(言之教与不言之教)。
2.高效能教师(有效教师)与“有效”(effective)一词相近的词汇:优秀、成功、高超、杰出、上佳、卓越和娴熟等。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学生生活的强烈的个人信念就叫做效能。(效能:能够产生影响或指向结果的力量)有效的教师就是“全面的”教师。能够调节课堂的变化,适应学生的需要,并能够完成必须做到的一切事情,在各种环境下影响、教育不同的学生。有效教师是教育大师,艺术大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复杂而丰富的教学活动:“讲授、建议、咨询、组织、评价、指导、激励、展示、模仿、培训、惩戒、督促、宣讲、说服、劝导、倾听、互动、照顾和启发”。“并不总是衣冠楚楚,按常理出牌”;“把教学提升为一种艺术,他们是大师”;“会用自己的眼神传递纪律要求”;“上的数学课就如同巴赫的音乐,秩序井然”;“这门课就成为了生命课,而不是社会学课”;“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一天成为你的朋友”;“这样的教师和教授改变了你的命运”。高效能教师的十大特征(见下图,引自【美】麦克伊万:《培养造就优秀教师——高效能教师的十大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高效能教师的十大特征(22页):高效能教师的十大特征个性特征特征一满怀使命感和热情特征二积极而真诚特征三具有领导才能教学特征特征四全面关注特征五风格特征六激励技巧特征七有效教学智力特征特征八书本知识特征九社区经验特征十精神生活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个性特征:高效能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特征一:满怀使命感和热情。满怀使命感,视教学为“天职”,热情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特征二:积极而真诚。积极而真诚的,他们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家长及同事,并能公正地对待他们。特征三:具有领导才能。是领导型教师,他们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家长和同事。第二个维度——教学特征:高效能教师做什么特征四:全面关注。能够高屋建瓴,统筹全局,了解并能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课堂组织与管理;学生参与;时间管理。特征五:风格。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能将戏剧性、热情、活力、幽默、魅力、创造性和新颖性融入教学之中。特征六:激励技巧。是一个杰出的激励者,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学生的生活,不断敦促和关注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业保持更高的期望。特征七:有效教学。是一位教学大师:一位富有技巧的沟通者,具有引导所有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行为、模式和原则。第三个维度——智力特征:高效能教师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特征八:书本知识。能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学科结构)和预期目标(学校、学区或州认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特征九:社区经验。对自己的学生、学校和所教的社区了如指掌,并能够利用自身的经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特征十:精神生活。拥有丰富的思维活动,其中包括:元认知、策略、反思、沟通、反应。教师不可能在每一个特征上都表现的很出色。新教师需要时间来培养;有经验的老教师则需要激励和授权。这十个特征可以为教师的自我评价、上级对教师的评价提供一种标准;也为所有教师提供了一整套可以追求的目标。这实际上就是正在起作用的“教学经验或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作为一个专业很难与医生或者牧师相提并论。一个有着20年从医经验的医生能够摸出病人的脾脏是否增大,一个有着20年布道经验的教士或牧师,也知道对一个忏悔者或者罪人说些社么;但是,即使是有着20年从教经验,一般的教师也无法完全掌握自身的专业,因为它一直都在变化,所以教师自己必须随之改变”。(转引自麦克伊万,2007年版,第8页)3.缘何要成为“名师”(1)从社会对好教师的期待看教师的价值:“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的隐喻与明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园丁、春蚕、蜡烛、铺路石、阶梯、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心灵的镜子、天国的引路人;第二父母;教师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美国:“教师是一个国家默默无闻的英雄”。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可谓至美至极,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可谓至高至上。“在人生的某些特定阶段,必须有很好的老师”(马丁努思·韦尔特曼,199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好老师让你感觉站在世界顶峰”(生活世界、工作世界、思想世界)。简单说:教师就是告诉别人道理的人。好教师给人的感觉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2)从教育事业发展来看教育规律:“名师出高徒”;“专家引领”;古人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教育家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在于大师也”。(3)从个人发展来看生活逻辑:人生价值实现。(4)从教师职业发展来看刚性利益: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忠诚”已经不成为问题。(5)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科层制社会”:它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秩序,也反映了社会的一种结构性不平等。社会结构模型:金字塔型;菱形;枣核型;洋葱型。所有的社会都分层。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同,位于社会阶层的地位也不同,人生价值目标实现不同,生活质量也不同,获得社会的评价也不同。
社会资源: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知识技能、职业声望、生活质量,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的几个特点:有用性:为之奋斗。(古人:“天下人熙熙,皆为利来;天下人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享受性:愉悦感,为之快乐。(人一生中想要得到的东西比其实际需要的要多得多)稀缺性:导致竞争。(竞争是永恒的)社会资源可简单划分为三类:组织资源:依据国家行政组织和政党组织系统所拥有的支配社会人、财、物的能力。经济资源: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或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拥有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三种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技术)精英。在社会中,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社会群体和个体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彰显着个人或群体的综合社会地位。它是职业分层的原则,职业阶层的缩影,职业声望的基础。在中国,组织资源(有权)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社会的“官本位”特征。“选拔”与“选举”。在西方,经济资源(有钱)最为重要,在我国越来越重要。社会中的“用钱摆平”现象。文化(技术)资源(有名)升值很快,越来越重要。社会的“身份制”、“名分”特征。也是教育或文凭价位价值高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落后的社会制度或民族文化里,三者的“交易规则”潜在,“交易行为”公开,“交易量”巨大。所谓“通吃现象”。(6)从“名师”的效应或功用看不是简单的个人获利,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个人主义和名利思想等等,而是:名师是“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的“根”。名师——名徒效应:也称师承效应,即名师出高徒。名师——名生效应:竞争优质生源的前提;高徒抬名师。名师——名校效应:学校因名师而成为名牌学校,从而具有了生存力和竞争力。名师——名人效应:个人社会贡献大,社会地位高。到你服务的学校来购买知识的学生获利了。把孩子送到你服务的学校的家庭获利了,教育投资会有可喜的回报。你为其服务的学校获利,学校成为名校。学校所在的社区获利了,人们对学区的学校教育满意了,增强了社区的吸引力。“择校”、“择班”、“择课”在本质上就是“择师”。因此,教师应该成为名师,把自己做强。(三)正确认知教师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自我认知——哪一类教师?1.从教师从业资本(素质、技能、资格、条件)角度看(陈晓端等,2008年)教师经历了“人格型——知识型——专业型”的转型。人格型教师:“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仁者为师”(孔子)。看重教师的人格和道德。“为师者,德为先”,师德高尚、德高望重成为从业的基本条件。进而对教师的教育培养关注道德层面的修养和教化:育人先于教书、修德先于敬业、人师先于经师、伦理先知先于楷模先知。这是教育教育活动遵循的一条铁律。知识型教师:18世纪普及义务教育,知识资本成为教师从业的重要条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入职的通行证。“要教的知识”重于“怎样教的知识”。专业型教师:20世纪教育需求日益高涨、教育规模日趋扩大,优质教育理念产生。教师从业资本从偏重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转向偏重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建立教师资格制度、打造教师职业的专业品性、提高教师的专业艺能等,成为专业型教师的标志。2.从教师的工作方式来看教师经历了“工匠型——技术型——反思型”的演进历程。工匠型教师:文艺复兴以前的教师类型。古希腊的“三哲”、“智者”、我国的“孔孟”、汉代的儒学大师等。无需专门的知识,只需要一定的从事“学问”研究的经历或资质。师生关系就是师徒关系。教师的学问研习活动与新教师的培养活动融为一体。这个阶段的教师属于学者型教师,并不懂得如何教人的艺术。故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匠”或“师傅”。技术型教师:文艺复兴以后,科学的分化、知识的剧增、导生制的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产生等,社会呼唤以知识授受为专门职业的专职教师产生,一部分学问研究者担任专门的知识传承者。赫尔巴特提出“五段教学法”,教师工作方式走向理性化、技术化、程式化,教师成为知识“搬运工”、“装卸工”。教师教育的主体形态是技术型教师教育,内容是传授“教授术”。20世纪50年代的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用“机器”来代替教师的思想。教师就是指那些掌握教授技术或教授法的人。反思型教师: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对所有的问题开始反思,后现代等思潮的影响,反思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智慧。反思意识被引入教育领域后,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体验与教育生活史等就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经路径,教师开始成为自身的教育者。1989年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指导教师发展的著名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敦促了“反思型”教师教育的产生。认识到:教师教育活动的生成决不是教师机械套用头脑中的教育学知识对教育活动作出技术性应对的过程,而是建立在教师凭借自身的反思性智慧来对实践问题作出的境遇化、个性化的判断之上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反思能专业决断能力尤为重要。“专业自我”的建构成为教师成长的关键环节。专业自我:人和环境之间在长期相互作用中生成的一种主观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发展前景等。专业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3.从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看教师经历了“圣职型——劳动者型——专门职业型”的转变。圣职型教师:中国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国外教师与牧师相提并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铺路石”、“阶梯”等等。劳动者型教师:近代,教师地位的神圣色彩开始祛魅,演变为传授知识技能、教人学会做人做事的普通劳动者。专门职业型教师:现代社会,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门性、不可替代性成为改革的追求。建立了专门的教师职业制度。今天称之为智慧型教师或者艺能型教师。(言之教与不言之教)(四)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当今教师职业发展趋势教师职业应该同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他们一样具有很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是由社会优良人才构成。至少需要两点保证:一是教师职务的专业性;二是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2.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的活动。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资料来源: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3.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升专业反思水平反思是进步的开始。反思职教: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反思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是什么?反思自己:我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能存在什么问题?青年教师的短板:教学经验空白或会讲课但不会教学;学科教学能力弱,专业教育水平低;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知识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质量观、评价观等片面;科研意识薄弱,能力不强;缺乏正规严格的教师专业训练;教育信仰和职业信念缺乏,献身精神差,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五)提升自我认知水平1919年韦伯在慕尼黑对一群大学生发表的演讲,题目是《以学术为业》,描述了学者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灵感不是轻易就会来的,刻苦也不一定奏效,而是同时需要一种天赋。走学术道路就意味着走向一条清贫之路。(不学无术;学了不一定有术)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即学术越来越专业化、体制化。一个人所承担的学术不会再像过去——古希腊的明哲和文艺复兴的大师那么宽广。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专家,而且学科可能越分越细,每一个成就都是很狭窄的专业成就,每一段学术发展也都是一种掩埋式的推进。每一个人的一生的心血之作,仅仅在十年、二十年或者五十年就会完全过时,不会再有人去注意。中药铺里的小抽屉。拜师:就是交流,就是交朋友。它是一种学法,也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活法。萧伯纳说过:“你有一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你想知道自己的价值有多少,看看你身边的朋友,选出5个朋友,他们价值的平均值就是你的价值。(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读好书是享受;写作:写好文章是受苦。做教师既要读书又要写作,所以是有乐有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获得“理论装备”
——工具:望远镜与显微镜。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用什么理论来观察(爱因斯坦)。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以无书自通(闻一多)。多读西书:“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梁启超)。大丈夫以凌云之志,俯首书案之间。十年面壁图破壁,不识人间烟火,天道酬勤。传统文化的功利性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发财致富——获得黄金屋;读书可以为官做宦——挣得千锺粟;读书可以抱得美人归——取来颜如玉)当今的中国,成人都不愿意读书,却一起联手逼孩子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民族信仰的空无、精神的枯萎、思想的平庸、价值取向的偏颇、道德水平的下降、责任心的缺失、创造力的贫乏等等都与不愿意读书有关。阅读可以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作品表达能力。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现在睡觉的话,会做美梦;而现在读书的话,会将美梦变为现实”。怎么读——读书有三种境界:身体、头脑和心灵。堪称读书?梁启超:第一遍鸟瞰(粗读),第二遍解剖(细读),第三遍会通(精读)。胡适:精读与博览。冯友兰:精其选,解其意,知其意,明其理。“学者”是我们的理想目标。学者是大师,大师是以人格和学问铸就的,以学养德。我们看大师是高山仰止,但是在他们自己看来,却是数十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学习者”到“学者”,省略了一个“习”字,需要不断地“习”。“习”字的本义:就是“做”;“做中学”、“做中成长”。“成长”、“成才”不是教的结果,而是学习的结果。“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把书读“厚”了,也就把书读“薄”了。“文选烂”,秀才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理。阅读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一,本体性知识:特定专业学科的知识。第二,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与教的知识。第三,文化性知识:特定专业学科以外的知识。第四,技术性知识:岗位技能、学生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校管理、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教育科研等知识。第五,实践性知识:教育职业实践经验(智慧)。个人实践性知识: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种的个人知识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观点见解,他是教师平时教育教学行为中时刻奉行的信念指针。(七)学会研究科研兴校,科研出名师。学科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意识;质疑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成为研究者。处理好“述”与“作”的关系:进入学术界首先是学“述”,然后是学“作”。就是冯友兰先生讲的:先“照着说”,然后再“接着说”,最好能“对着说”。只能照着说,不能接着说,即“述而不作”或“以述为作”。问题是:照着说还说不准,接着说就更成问题,肤浅或苍白。只能卖洋货,食洋不化问题。或者只卖古董,食古不化问题。
(八)坚定职业教育信仰信,指可相信、可依赖;仰,仰望、崇拜、敬畏。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价值体系。信仰就是贯穿于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和正义的信服和崇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没有信仰,就没有兴趣,就没有目标和路标,也就没有动力与毅力,更不会有明显的进步。建立关于“教育”的信仰:什么是教育?教育应该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人的教育?等等。专业信仰:爱,爱社会弱势群体的孩子。职业学校教师的爱的价值:爱是一种责任,爱是教育的伦理,爱是一种道德。职业学校教师的爱的增值:帮助或改变“穷二代”。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城市“反哺”农村,而应该是城市“感恩”农村。改善农村孩子的命运是个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还谈不上改变命运。三、有效教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师关于教学的信念,是教师逐步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指导着教师对教学情景的感知并塑造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一旦确定,就会影响到他对教学过程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影响到他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没有转变自己对教学的看法,就不会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愿望和行动。研究表明,教师一旦形成某种教学观,它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全面理解“做中学、做中教”及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意义。
1.“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行动,回归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原理,即还原了职业教育原来的道理职业教育在数千年的演进变化过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型与变革:职业教育起源于“学徒制”。学徒制本身就是在做中学、做中教的。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或7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从传统的现场训练的学徒制转向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职业教育又转向了制度化职业教育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职业教育有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日本的企业内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美国的综合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等。但职业教育无论是哪种模式,无论怎样演变转型,其中“做”是永远不变的,即职业教育万变不离其“做”。职业教育不是坐而论道。然而,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已经被异化,从“做”而论道变成了“坐”而论道,它背离了职业教育原来的道理。2.“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行动,回归了学习的本义现今的普通学校教育,包括职业学校中的学习,往往是有“学”无“习”。“习”是什么?就是做、练。古人讲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在学中习、在习中学,也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因此说,做是学习的本义。“做”给学生提供了直接体验工作价值及实践应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任务和知识的含义,激发学习动机;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做的结果就是产品,是评价其能力水平的手段。3.回归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是不能脱离动手、动脑、动心的。学就是手脑心的联动,不是口耳传感。不做就不会有“心得”,就学不会。有了心得,就学会了,就不再忘了。当今,“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针对学会认知的,较少针对学会做事”。叶圣陶讲:“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做中教,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通过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需要引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进而引向或转向“车间”、“田间”、“房间”等工作现场。4.回归了学生本身学生的“生”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被忽略了。学什么样的“生”?学“生存”、“生活”、“生命”。只有在“做”、“动”的场境中,学生才能在经历和体验中有所感悟,在做中求悟,在动中求悟,不断地做不断地悟,再做再悟。由此而明事理,懂人性,会生存,做好人。5.回归了学校教育的本质我国的“教育荒废”现象严重,偏重认知学习,忽视行为学习。知行分离是我们的传统,知行分离的问题非常严重。学校教育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生做事做人。陶行知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做”是学与教的载体,是学与教双方的焊接点,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轴线。做是学,做也是教,做也是创造。不做无学,不做也无教。现今的学校教育缺少“做”,所以是以讲代教,以教代学,以听代学,以看代习。导致学生既不成事也不成人。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改革的依据与意义: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符合“成功教育”的理念。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工就是做,做是工与学结合的接口和接点。符合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与价值取向。自由主义的教育信仰和逻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把“做”的观念与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做”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对行动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学习的践履;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工作的过程;也是生活体悟、生存价值认知、生命意义建构的过程。“做中学、做中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最难以做到和做好的。每一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车交易合同标准版3篇
- 生物制造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福建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
- 2024年环保型塑料原料采购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5海南省安全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竞业禁止补偿金核算与支付协议3篇
- 2025天津市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5吉林省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户内计量高压电流互感器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年度沙场新能源设备租赁合伙人经营合同2篇
- 中职班主任德育培训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
- 物业设施设备巡查与维护
- 中科院简介介绍
- 2024年中电投内蒙古西部新能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中语文】《锦瑟》《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医疗机构(医院)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语模拟试卷试题答案详解(含听力MP3+作文范文)
- 24年海南生物会考试卷
- 国家战略思维课件
- 施工单位自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