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1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2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3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4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

题纸上;在试卷上做答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中华文化的使者”(共26分)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金属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中华土地

上的古代先民每一次对其重铸,就象征着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书写。某校学生以“铜一中华

文化的使者”为主题开展了自主性探究学习,过程如下:

1.任务一:收集中华先民使用铜的考古证据。

序号考古发现名称历史意义

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是

遗址我国目前发现铜采冶延续时

①间最长、规模最大、采冶链

最完整、采冶技术最高、保

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

半圆形铜残片与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

两截铜管落遗址,可能是目前我国已

②知的最早冶炼产物

ra网格纹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

址,是中国迄今所见时代最

③早的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

鼎”。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

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

系最完整古代青铜车马,是

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

1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1)对上列文物的解读,可以推断中华文明最早拥有铜金属制品开始于(单选,2分)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万邦”时代D.夏商时代

(2)上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中华大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是(单选,2分)

A.©B.®C.③D.④

(3)上列④号文物能够反映秦朝的(单选,2分)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宰相制度

2.任务二:收集文献中有关铜钱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

②“(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

③“(北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用也。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十九年,公铸粗备,文

日,太和五铢”

(1)上述材料中“元狩”“元始”“武德”“太和”属于(单选,2分)

A.谥号B.庙号C.年号D.字号

(2)上述材料。孝文帝属于(单选,2分)

A.匈奴族B.鲜卑族C.女真族D.蒙古族

(3)三则文献史料共同反映中国古代(双选,4分)

A.政治制度建设B.货币名称变化

C.货币制度改革D.赋税制度演变

3.任务三:解读文物背后的中华文化。

A明代仿宋针灸铜人B晋归义羌王铜印C战国曾侯乙编钟

D明代的天文观察仪器简仪E源于西域“汗血马”F五台山显通寺明代铜殿

的汉代鎏金铜马

任意选择上列文物中两件,依据示例,尝试多角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6分)

^3:(F):中外文化交流下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中国古代宫殿式大型建筑文化特色。

(1)():O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务四:结合本题中提供的文物,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6分)

二、数据背后的时代(共24分)

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往往会对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为相关的史学研究提

供新的资源、视角和方法,帮助历史学家更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历史。

表一:欧美大国钢铁产量(1890-1913年)

(单位:百万吨;1890年为生铁产量,以后年份为钢产量)

国别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美国9.310.326.531.8

英国8.05.06.57.7

德国4.16.313.617.6

法国1.91.53.44.6

奥匈帝国0.971.12.12.6

俄国0.952.23.54.8

意大利0.010.110.730.93

5.(1)表一数据反映欧美大国钢铁产量增长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单选,2分)

A.英国美国B.俄国德国C.美国德国D.美国俄国

(2)表一数据反映欧美钢铁产量出现增长的原因是(双选,4分)

A.钢铁产业部门的新技术改造B.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C.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D.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表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别占有殖民地数/个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553.9亿

法•国296235万

德国101307万

比利时11500万

葡萄牙8968万

荷兰83741万

意大利4139万

6.(1)表二是列强对世界瓜分的结果,其中几乎完全被殖民地化的大洲是(单选,2分)

A.拉丁美洲B.非洲C.亚洲D.美洲

(2)对表二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双选,4分)

A.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B.揭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序幕

C.形成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D.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表三:欧美大国总人口(1890-1920)(单位:百万人)

国别1890年1900年⑼0年1913年1920年

俄国116.8135.6159.3175.1126.6

美国62.675.991.997.3105.1

德国49.256.064.566.942.8

奥匈帝国42.646.750.852.1—

法国38.338.939.539.739.0

英国37.441.144.945.644.4

意大利30.032.234.435.134.7

7.(1)表三中1890-1913年欧美大国人口普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选,2分)

A.社会保障体系建立B.工业革命影响C.医疗体系建立D.城市化推动

(2)表三中1913-1920年欧美大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单选,2分)

A.疫病流行B.人口迁移C.环境污染D.世界大战

8.结合上述内容,概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发展趋势。(8分)

三、回到历史的现场(共23分)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5周年,社区设想以《回到历史的现场--共和国历史回眸》为主题

的多个板块内容进行宣传。邀请你协助筹备其中第一板块,以下是初步收集的资料:

材料1:民众游行,广场三十万人,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

以来,殆未有之盛典。”

——民主党派代表黄炎培1949年10月1日日记

材料2: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强迫售

我……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

铲此烟毒,一雪此奇耻。

—1949年10月1日出版家张元济私人书信

材料3:北京和延安一样充满了歌声/五星红旗在这绿色的城市中上升/密集的群众的海

洋:无数的旗帜在掌声里飘动,就像在微风里颤动的波浪。(1949年10月1日创作)

—诗人何其芳诗作《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材料4:材料5:0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

都北京的庆祝大会上,由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

主席所宣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以无比的巨响震撼着

全世界。他宣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诞生!

>

国家博物馆馆藏1949年10月1日照片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

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

9.依据上列资料,请为宣传活动第一板块以“的回眸”形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

由。(4分)

10.材料2中“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中的“会”、“我公”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请判定材料2是否符合第一板块主题的选材要求并简要说明。(4分)

11.从史料收集的角度看,上列资料来源有何特点?(2分)哪些资料能够形成互证?(4分)

12.如果要为第一板块资料进行优化和补充,你会对工作人员提供哪些操作性建议?(5分)

四、“中体西用”的流变(共27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为“中体西用”,是近代晚清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其主

张是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求自强。

材料一:近代“中体西用”大事年表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愚则以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

为得之……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最早阐

发了“中体西用”思想。

1864年,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

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是“中体西用”思想实践的主要代表。

1895年,学者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救时策》一文中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

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首次明确使用。

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

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出版《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

体西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0世纪初,“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被边缘化。

材料二:在晚清中国,官方宣导“中体西用”的论调,其隐而不宣的一个前提就是不管

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自身进行怎样的改革,绝不可以触动现政权的统治基

础……一个“中体西用”的命题,竟然成为晚清权贵阶层拒绝变革、抵挡世界潮流于门外的借

口和绝佳的挡箭牌。

—余治平《“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

材料三:“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

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

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

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3.材料一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初提出者是(单选,2分)

A.林则徐B.魏源C.徐继畲D.奕诉

14.阅读材料一,概括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流变的时代背景。(4分)

1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两位学者对近代“中体西用”思想认识不同的原因?(6分)

16.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流变?(15分)

参考答案

一'、(26分)

1、(1)B(2分);(2)C(2分);(3)A(2分)。

2、(1)C(2分);(2)B(2分);(3)B、C(4分)。

3、A、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理论诊断方式治疗手段/独特的治疗方式/中国针灸

学临床实践和教学水平;B、民族交融/独特印章文化/国家与社会治理;C、独特的青铜文化

/礼乐文化/分封制度宗法制度;D、领先世界的古代天文科技/科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E、

丝绸之路等商路中外物质技术文化等交流/中国对外来物种文化的吸收;(任意两点大意相近

即可,共6分)

4、结合文物概括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悠久性、本土性、多样性、连续性、包容性、

凝聚性等。(共6分)

二、(24分)

5、(1)C(2分);(2)A、C(4分)。

6、(1)B(2分);(2)A、D(4分)。

7、(1)B(2分);(2)D(2分)。

8、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旧

产业部门通过技术改造焕发了新的活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人口出现明显增加;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逐步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形成了资

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经

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矛

盾不断加深,引发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视角概述,大意相近即可,8

分)

三、(23分)

9、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庆典。(2分)材料获取主要信息(时间地点与场景):时间是1949

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宣告新中国成立,并举行盛大群众游行。(大意相近即可,

4分)

10、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