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别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此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回顾复习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明确此文批驳的观点和主张的观点。2.引导学生分清论点、论据,梳理全文论证结构,明确论证过程。3.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把握此文的语言特点。回顾复习教学重难点第一课时
在90多年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了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是谁呢?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回顾复习学习情境预习任务
字音字形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cháxuánxǐngmiǎojíkuāng预习任务
根据释义明确词语慨叹:玄虚:诓骗:渺茫:摧残:有所感触而叹息。空而不切实,不可信。说谎话骗人。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预习任务根据释义明确词语抹杀:诬蔑:为民请命:怀古伤今:自欺欺人:一概不计,完全勾销。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预习任务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
和
。1918年第一次以“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
》,随后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
》,另一篇是《
》另有散文诗集《
》,散文集《
》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预习任务文学常识(此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文批驳的方法:其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其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其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预习任务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学习任务一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指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5):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指出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的是“自欺力”。第三部分(6—8):正面立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中国人没有都
失掉自信力。第四部分(9):得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
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结论。
学习任务一2.自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明确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引出对方错误观点的方法: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①盲目骄傲,夜郎自大;②盲目崇拜,借助外援;③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习任务一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1)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不信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斥了对方的论点。(2)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3)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1.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分析,梳理此文的论证结构。(1)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①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信神。
②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直接反驳。
①失掉的是“他信力”。
②发展着“自欺力”。(3)间接反驳。
①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4)最终结论: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学习任务二2.深入阅读第1—5段,进行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先确认对方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斥对方的观点奠定基础。学习任务二(2)第4段有一段加着重号的文字,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加着重号的文字揭示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所做的“求神拜佛”之举总自欺欺人的,与“自信力”无关,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论点。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学习任务二课堂小结这是一篇驳论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驳论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摆出对方论点,然后通过驳论证批驳对方的观点,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晰,论证严密,有说服力。1.基础型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并积累本课词语。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阅读突破-课内建构”习题。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找出了这篇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并一同梳理了论证结构。今天,我们将从语言的角度具体赏析和感受这篇文章的意蕴。回顾复习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一
品读第6—9段,小组合作讨论: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指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人。
他们往往来自社会底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中国社会长期在专制统治之下,“大家”对许多事情不能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广大民众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大家”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衍化成了“不愿知道”。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鲁迅把“状元宰相”和“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他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学习任务一
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等。②“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英雄。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等。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疾苦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等。④“舍身求法的人”:指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的人,类似“舍生取义的人”。如:玄奘、鉴真等。学习任务一
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学习任务一
5.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人呢?请说一说。示例: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等。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等。他们是做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1.(1)第1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可以。“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示“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心理。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如果删去,则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学习任务二(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学习任务二(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学习任务二(4)揣摩下面两句话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表达效果。①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②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总”暗示社会的黑暗程度之深,间接地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败屡战的精神。告诫广大的中国人民不要被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争的光明前途。
“简直”一词表明了作者的坚定态度,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学习任务二2.深度解读,体会感情。阅读链接资料,回答问题。(1)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链接资料链接资料链接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链接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胸外科护士工作心得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单摆铣头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倒置行星滚柱丝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虚拟试穿平台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汽车天线定位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重载有轨穿梭小车(RGV)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丝素蛋白敷料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直线式桁架机器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装运前检验(PSI)服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电子钥匙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含解析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GA/T 2145-2024法庭科学涉火案件物证检验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版)
- 2024年度窑炉施工协议详例细则版B版
- 第一届山东省职业能力大赛济南市选拔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技术工作文件(含样题)
- 尿毒症替代治疗
- 【课件】2025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小作文讲解课件
- 基底节脑出血护理查房
- 工程公司总经理年终总结
- 2024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企业盈利能力探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