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意,恨为
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
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一一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
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
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
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
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
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
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
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
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
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
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
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
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
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
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
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
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
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
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
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
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
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
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
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
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
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
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
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
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
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
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
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
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
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
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
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
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
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
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
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
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
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
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寄《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
不畅。
B.“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
作品。
C.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
大小。
D.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
借鉴。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
作规律。
B.文章将“有意义的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
吸引力。
C.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
的道理。
D.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
空白
(5)文章第七段中前代诗人曾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请结合原文对这一现象
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
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
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
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
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
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
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
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
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
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
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
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
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
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
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红耳赤,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
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方念桥喊了他一声,虞
世明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不知多少润资?”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
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
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目光茫然,纹
丝不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
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把虞世明请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
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
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
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个书家写过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
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桌上。方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
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
虞世明不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
“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
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世明轻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
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
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
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
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
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
C.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的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
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
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也有助于
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语含讥讽,表明方念
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3)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
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
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
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般、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
以季隽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
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
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常因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
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
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
材料二: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
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
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
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外于,富有四海,而身为禽
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口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
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
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
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为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其势居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
C.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
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
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
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
D.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
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②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5)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正夫、朋元游陈侍御园
范成大
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
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
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①犹办醉生涯。
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
【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自然景物的变化。
B.“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
C.“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志趣相投。
D.“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
(2)尾联中“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一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认为大同社会中人应该“,”,孟子倡导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这种思想的传承。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一句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
作用,“”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3)古代文人常用“白发”来写自己仕途的坎坷、功业的难成,如
“,”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猜想,桅灯的本意可能是指挂在桅杆上的灯,是航行的信号灯。
在乡村,桅灯也曾大有作为。早起拔秧,夜查田漏,防汛巡逻,打老黄豆等等,都有它
热情地参与。在过去的岁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
村的二部分°秋高稻熟,傍晚时分,走到村外,选定一处,嵌入桅灯,微弱的灯光可以把潺
潺细流照得清清亮亮。
如今,有线的和无线的电光源层出不穷,桅灯“不怕风不怕雨”的优势已不明显。船上
是不会挂这种桅灯作航行信号了,也没人用它帮助捕鱼,或打田鸡、斩黄靖泥纵了。即使家
里有盏桅灯,也没有煤油卖了。桅灯虽然已经退出田园,成了文物,但它既室的那段岁月,
依然熠熠闪光。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是水稻、黄豆、农事、乡村的一部分”,语义基本
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照亮”,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涉得晶亮晶亮。
B.操笔为锄,松标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C.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咏陋在长竿上,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
D.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姻淮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13分)
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
结果,也就是说,②,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
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
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
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
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
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
不了真功夫,③,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谩长磨砺和数
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二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
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
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和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
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B.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
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C.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
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D.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和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
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余华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文学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最近一次,我跟
学生说,今天下午我们见个面,聊聊你写的小说。他说,老师,我今晚要去跳舞。我说,好
吧,玩得开心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意,恨为
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
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一一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
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
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
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
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
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
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
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
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
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
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
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
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
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
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
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
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
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
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
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
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
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
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
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
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
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
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
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
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
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
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
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
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
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
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
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
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
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
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
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
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
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
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雷《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
不畅。
B.”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
作品。
C.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
大小。
D.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
借鉴。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B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
作规律。
B.文章将“有意义的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
吸引力。
C.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
的道理。
D.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
空白
(5)文章第七段中前代诗人曾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请结合原文对这一现象
加以分析。
【解答】(1)A.“在艺术创造中”错误,结合“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
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
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可知。
故选Ao
(2)B.”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结合“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一一
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
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可知。
故选B。
(3)B.第五段论证的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
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本项不能体现这种强烈程度。
故选B。
(4)A.”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错误,结合“这个有名
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一一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
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
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
罕见”可知。
故选Ao
(5)结合''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
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
’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
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
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
信号”可知,“寸心”即灵感,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
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
的追逐抓握。结合”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
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
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
来没有的光彩”可知,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
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答案:
⑴A
(2)B
(3)B
(4)A
(5)“寸心”即灵感,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
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
抓握。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
佳配合,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
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
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
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
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
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
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
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
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
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
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
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
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
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己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
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红耳赤,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
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方念桥喊了他一声,虞
世明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不知多少润资?”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
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
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目光茫然,纹
丝不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
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把虞世明请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
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
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
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个书家写过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
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桌上。方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
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
虞世明不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
“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
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世明轻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
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
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
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
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
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
C.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的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
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
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也有助于
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语含讥讽,表明方念
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3)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
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A.正确。
B.“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错误。由“五日后,县衙贴
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可知,虞世明自立门
户是要挣钱建桥。
C.“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错误。这只是虞世明的借口,实际上表现他的刚正不阿。
D.“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Ao
(2)B.“直接描写心理”错误。心理描写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选B。
(3)①由“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
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
是。'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可知,他要完
成师父遗愿。
②由“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
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
子,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可知,报答师父恩情。
③由“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
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可知,为
师父正名、挽尊。
(4)①由“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
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可知,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
明的忍辱负重。
②由“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
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
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可知,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
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思考。
答案:
(1)A
(2)B
(3)①完成师父遗愿;②报答师父恩情;③为师父正名、挽尊。
(4)①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②打破读
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
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
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骰、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
以尊售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
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
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的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
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
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
材料二: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
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
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
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禾干,富有四海,而身为禽
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
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
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
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为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其势居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
C.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
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
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
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
D.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
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②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5)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解答】(1)“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为句子主语,较长,应在其后断开;“常
为诸侯雄”为判断句,其后断开;“此岂世贤哉”为反问句,应在语气词“哉”后断开,
综上应在DFH三处断开。句意:自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常常是诸侯中
的领先者。难道历代君王都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
(2)C.“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有误,从原文“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
救败非也”
来看,应是指子婴。
故选:Co
(3)D.“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
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有误,原文为“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
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大意是“秦国如果能使本土安定,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待
诸侯疲困,接纳弱小国家,扶持衰微的国家,以此摆布大国的君王,就不用担心在天下
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
故选:D。
(4)①燔烧:焚烧;小:小看;邈:轻视。译文: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
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
②足己:自满;过:坚持错误。译文: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
不去改变。
(5)文中说到“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
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自身才能平庸,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还说到“当
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
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愿谋。
答案:
(1)DFH
(2)C
(3)D
(4)①燔烧:焚烧;小:小看;邈:轻视。译文: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
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
②足己:自满;过:坚持错误。译文: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
不去改变。
(5)自身才能平庸,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愿谋。
参考译文:
材料二:
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靖山以东地区虽然动乱,三秦
之地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地被山带河,形势险固,四面都有天然关
隘险阻。自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常常是诸侯中的领先者。难道历代君王都
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但都为险阻所困而
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只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虽然只是
小城,但之后攻取,兼并了大城,并在险要的关隘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因为利益而
联合起来,并没有帝王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百姓也不亲附,名义上是要灭亡
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秦国如果能使
本土安定,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待诸侯疲困,接纳弱小国家,扶持衰微的国家,以此摆布大
国的君王,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自己
却被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是错误的啊。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坚
持错误而不改变。秦二世继承王位,因循这些错误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
立无人亲附,危弱而没有无人辅佐。三位君主昏庸糊涂,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
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
纠正主上之过,原因就是由于秦朝的政治有许多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出口自己就被杀戮
了。所以使得天下人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代君主
迷失帝道,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
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正夫、朋元游陈侍御园
范成大
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
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
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①犹办醉生涯。
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
【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自然景物的变化。
B.“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
C.“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志趣相投。
D.“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
(2)尾联中“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一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态度?
【解答】(1)D.“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错。由诗句中的“不妨”“犹办”
可知,诗人乐观洒脱。
故选D。
(2)尾联“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城中马上”之人,他们满身尘
土官帽都已偏斜。而描写“城中马上”之人满身尘土官帽都已偏斜为了个人的名利荣辱,
四处奔波忙碌的一种生活状态;
由诗歌前三联“沙际春风转物华”“处处梅皆旧识花”“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犹办醉生
涯”可知,诗歌前三联写诗人与友人赏梅、饮酒、吟诗的生活;而尾联写“马上”之人
的生活状况,故尾联与前三联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城中官员(或者“以往的自
己”追名逐利、庸俗不生活恶,对不以虚名为念、保持自在性的悠闲生活方式的喜爱和
向往。
答案:
(1)D
(2)①尾联描写了“城中马上”之人,他们满身尘土官帽都已偏斜,为了个人的名利荣
辱,四处奔波忙碌的一种生活状态;
②尾联将"马上”之人的生活状况与前三联中诗人与友人赏梅、饮酒、吟诗的生活形成
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城中官员(或者“以往的自己”追名逐利、庸俗不生活恶,对
不以虚名为念、保持自在性的悠闲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认为大同社会中人应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倡
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这种思想的传承。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自古一贤能制难”一句强调人才对国家的
重要作用,“谁与宽些尺度”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3)古代文人常用“白发”来写自己仕途的坎坷、功业的难成,如“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35模式合同范本
- 修建学校租地合同范本
- 亲属转让合同范本
- 保温设备出售合同范本
- DB33-T 1401-2024 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规范
- 农村代建合同范本
- 住宅借款抵押合同范本
- 供销合同范本格式
- 买卖房屋委托服务合同范本
- 产品拍摄授权合同范例
- 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讲教材解读(集体备课)
- (2024年)师德师风学习内容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内容通用多篇
- GB/T 3452.3-2005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
- 信阳矿产资源概况
- EN779-2012一般通风过滤器——过滤性能测定(中文版)
- 形位公差测量方法
- 车辙防治指导意见(确定稿)
- 一个近乎完美的微信引流招生方案
- 门诊特殊病种审批表
- T_CEC 102.1-2016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 第1部分_总则_(高清-最新版)
- 国际形式发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