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商贸活动的史实,认识商业贸易的起源、发展和古代的商贸活动及贸易通道。2.了解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古代中国不同时期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概况,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学习重难点】重点: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及作用。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业的发展。【预习新知】知识点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一)商业贸易的起源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2.原因: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的产生,出现了交换3.目的: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二)商业贸易的发展1.古代中国(1)“市”的出现: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的概况①商朝:商朝出现独立商人,商业贸易范围广泛,商业主要掌握在和贵族手里。②战国时期:“”的格局被突破。③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④隋唐到两宋:城市制度逐步瓦解,出现了纸币。⑤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形成。2.古代世界(1)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交换产品的场景;国家控制了。(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十分活跃。(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的贸易。(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活动范围广。3.东西方贸易:(1)路线:①是古代贯通亚欧的重要贸易通道。②唐宋以后,,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红海和红海沿岸地区。(2)商品:①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②输入中国的商品:欧洲和的奇珍异宝。(3)管理①唐宋以后,官府设立“市舶司”;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立。(4)贸易方式①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一处,对外贸易皆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三)影响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通道,与国外进行物种和物品交流。(1)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知识点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一)私有制(二)(2)官府;工商食官;坊市分区;商帮(1)对外贸易(2)海外贸易(4)欧洲市场上(5)中介贸易(1)丝绸之路;海上贸易兴盛(2)西域各国(3)公行(4)朝贡贸易;广州知识点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含义: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所有者与市场关于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2)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3)发展表现:①中国在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③,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4)意义: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2.信贷(1)含义: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2)特点:偿还性;增值性;流通性。(3)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4)世界古代各地区信贷的发展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的雏形。(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①春秋时期: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②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③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④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盛行起来。⑤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3.商业契约(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2)特点: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3)发展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已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4)作用: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知识点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交换权(3)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4)一般等价物(1)借贷(4)借贷合约;汇票(5)飞钱;金融机构(1)文书商业契约【巩固训练】1.据下图,分析推动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相对安定 B.政治中心始终在南方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3.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4.汉以前的官吏薪俸,都是以谷和粟等实物来支付的;到了西汉,官俸名义上虽然叫若干石,但在实际发放时,有的发一半谷粟、一半铜钱,有的则完全发钱。这反映了当时()A.粮食产量减少 B.拜金主义兴起 C.中央集权加强 D.商业贸易发展5.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6.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7.《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A.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 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 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8.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 B.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日益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9.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奴婢)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据此可知()A.商品买卖的契约形式已被使用 B.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C.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D.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10.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式多样,贸易主体多元,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其中,主体是政府,政策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贸易形式是()A.官方的朝贡贸易 B.民间的月港贸易 C.传统的丝绸之路 D.边境的榷场贸易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扇形图可知,长江流域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1078年,即北宋后期,其人口比重占到了一半以上,充分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其人口比重也出现增多现象,故选C项;南方相对安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人口向南迁移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两项;南宋之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排除B项。故选C。2.答案:B解析:交子的发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直接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交子发行的总量,并且发行交子需要准备金保证兑换,此目的是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B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政府发行交子是为了增加财政收人,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不出交子的发行是为了维护商人利益,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战国时赵国铸造多种货币,其中刀币是为了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受秦国影响铸造的圜钱明显是因为秦赵之间存在商贸往来,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项错在“最发达”,表述绝对化。B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项不合史实。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材料可知,汉以后薪俸逐渐由实物过渡到钱币,说明汉代钱币量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钱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薪俸的钱币化是商业贸易发展的结果,选D项;汉代薪俸逐渐钱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反映当时粮食产量减少,且粮食产量减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汉代薪俸的钱币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反映当时拜金主义的兴起,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地方各方面受控于中央,而材料中的现象并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演变。货币的形状与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相似,说明货币的演变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选B项。6.答案:C解析:“以券书(契券)从事”等字眼意在强调官府通过契约来规范、约束市场行为,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不能得出。7.答案:C解析:结合题中高频出现的词“市”可知早在传说时代就有了用于交换的场所——市,C项正确。题中限制的是交易的时间而不是空间,A、D两项错误,排除;材料中不含有官府垄断的含义,B项错误,排除。8.答案:B解析:根据嘉兴的王江泾镇以织绸居多,百姓不务耕作,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追求绫绸之利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中丝织业逐渐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这表明明朝江南某些城镇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织丝,而不是织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重农抑商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