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主题】怀疑与创造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3课时)【课标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教材分析】本单元选编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等4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带有思辨色彩,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对方的错误论调,又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二最后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績密。《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谈创造性思维》由“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并指岀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不是一下子就亮岀中心观点,而是层层推进,不断深入阐发,体现岀纵向深入的思路。同时,在阐述的每个层次,都依靠材料论证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创造宣言》的作者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在本文中提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一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鼓励青年人战胜困难、勇敢创造。文章语言热情洋溢,明白如话,亲切感人。【学情分析】议论文的学习可以说是从初中才真正开始,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及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求知与读书”是全套教材中涉及的议论文单元。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已有所了解。但由于平时阅读议论文较少,也很少练习议论文的写作,因此虽然大部分同学能读懂简单的议论文,但存在答题不够规范,得分率不高等问题。而议论文又是中考的选考文体,因此全面掌握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和答题技巧尤为重要。【素养目标】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驳论的特点,学习驳论的写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议论文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议论文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严谨性。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力量,培养学生简明、清晰、严谨的用语习惯。【评价任务】能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把握作者的观点。把握驳论的特点,学习驳论的写法。能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学法建议】本单元属于相对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有立论,有驳论,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本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等相关知识,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是要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学习过程】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2.整体感知作者的论证思路,并学以致用。【课前任务】1.自读疏通字词。2.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3.了解本文文体知识。【教学过程】1.目标任务一:把握观点,明确文体。◎标注鲁迅先生呈现观点的主要句子,并说说文中有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观点二:◎中心论点是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文中两种观点,作者赞成哪一种?反对哪一种?批驳的观点:主张的观点:◎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说说本文的文体特点。2.目标任务二:个本文划分层次,并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目标任务三:探究过程,学习方法。◎根据下列“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说说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第2课时【课时目标】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学习过程】1.目标任务一:赏析语句,品味犀利语言。◎找出语言犀利,富有讽刺、战斗意味的字词,读一读,品一品。①赏析第1段:“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中的“”②第8段:“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污蔑。”◎赏修辞,请补充试结合原文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原文语句表达效果“他信力”“自欺力”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目标任务二:理解含义,传承脊梁精神。◎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原文语句内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了。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精神的思考。◎针对鲁迅列出的“中国的脊梁”的特征,你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3.目标任务三: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定时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朱磊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②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每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沉淀,那些英雄形象如珍珠一般,熠熠生辉。③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组关于贺龙元帅的文物引人注目。其中一张珍贵的党员登记表,填写细节格外动人,比如“动产、不动产、现金各多少”一栏,贺龙写到“什么都没有”;“在工农军政各界有什么社会关系?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怎样?”一栏,他写到“以前的社会关系。参加革命后都不来往了”。这是革命者的坚定,也照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④英雄壮举,源自坚定如钢铁的信仰,千磨万击还坚劲。1927年南昌起义前,贺龙作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是很多力量争相拉拢的对象,但他不为所动。1927年7月28日,周思来抵达南昌的第二天便来到贺龙指挥部,将起义计划全盘告知,并传达中央决定,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当时还不是党员的贺龙斩钉截铁地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有了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⑤英雄壮举,源自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虽九死其犹未悔。1935年3月,红军已在长征途中面奉命在苏区坚持斗争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不幸被捕,就义前留下一封信,“生是为中园,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在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前面的地面上铺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塔身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碎石,犹如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让瞻仰者心情起伏。热泪盈眶。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念,为崇高事业义无反顾,无数英烈用个人生命的“舍得”换人民群众的“获得”,在历史长河中汇聚起坚不可摧的前进力量。⑥英雄的足迹,犹如夜空中闪闪发亮的灯塔,指引着前行之路。南昌起义失败后,陈毅诚恳地开导同志们,“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革命低潮时,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阐明“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而今,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既定奋斗目标还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还需要发扬英雄精神、激发奋斗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回望百年党史,人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今天尤须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9日)1..文章第⑤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935年3月,红军已在长征途中,而奉命在苏区坚持斗争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不幸被捕,就义前留下一封信,“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2..本文论证语言极富特色,结合第⑥中划线句,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3..本文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论证方式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阅读与人生①白岩松①各位,大家晚上好。这一个月正处在厦门的读书月,我是受出版社的“裹挟”,来跟大家谈阅读之美,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稍显悲哀的事情。②这几年台里都在做读书的推广,我总纳闷一件事,你见过国际上把哪个日子定为“吃饭日”吗?既然没有“吃饭日”,为什么要有一个“读书日”呢?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不吃饭活不下去,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不读书难道不也是活不下去的一件事吗?那么为何现在已经堕落到了要全社会去推广“阅读”?我觉得这件事情恰恰印证了此时此刻中国的某种悲哀——读书是无用的。③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什么叫有用的事?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比如说在我们的学校里,现在的学生提的问题都功利性极强,“我该怎么办?”“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我每次都回答,我治不了“急”病,只能说一些慢道理。现在去中国的书店,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这样几摞书。第一个是关于考试的书,第二个是关于养生的书,第三个是所谓畅销书。这涉及到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要过关,要长寿,要有谈资,怕被时代抛弃,其实全具有功利性。但是有很多好书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有过程,看似无用,实则有用。④我们该怎么重新去理解无用之大用,包括阅读本身?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对汉字的喜爱是在增长的,好多人跟我说,谁这年头还在读诗啊……诗歌里有最浓缩的中文,我要告诉他,中文是每天面临再次发明的,汉字的常用字五、六千字,但是每天当你落笔要写字写文章的时候,你都承载着或主动或被动的重新发明汉字的可能。想想我们厦门的诗人舒婷,很多年前同样路过神女峰,为什么她能写下:“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上痛哭一晚。”这两行诗有哪两个字你不认识吗?但是她把我们熟悉的汉字重新组合在一起,诞生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境,而且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在诗歌里头,同样存在着看似无用的东西,但是汉字每天都可以重新生长,我们要探讨中文的无限可能。⑤我来的路上看的是《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有太多让人热泪盈眶的地方。南开大学在1937年7月29日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的校长张伯苓写了一句话“物质之损失我毫不挂怀,南开之精神将在这个废墟上永远。”张伯苓的儿子从军学了飞行,最后驾驶那种简陋的飞机,在与日本人的战争中阵亡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校长,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校长公子。这都是一些无用的叙事,藏着这种无用的阅读乐趣。你的人格就是在这种无用的事情的一步步熏陶过程中,慢慢健全独立起来。⑥人类的进步是由科学家的好奇推动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杨振宁跟我说过,物理学到尽头是哲学,而哲学学到尽头是宗教,所有的东西是一个大圈。他之所以给我讲这句话在于他经常做无用的事,而且感谢这件事,就是读大量的金庸小说和各种文学作品。⑦谢谢各位。【注释】这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做客厦门大学时发表的主题演讲。4.根据文章内容推测,以下哪种做法白岩松会认为是有用的?()A.某新华书店将教辅用书放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B.某校开展了全学科课外阅读并进行研究性学习。C.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成为浙江富阳招商引资的最大名片。D.某学生考取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却想转到金融系。5.这篇演讲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思路是一致的。结合文章,补全下面空缺处。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先反驳错误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举了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等四种人的例子进行论证。白岩松老师先是反驳错误的观点:①________。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②________。同时举了③________、④________和杨振宁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物理研究等三个例子进行论证。6.分析第2段在全文中的作用。19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课前任务】自读疏通字词。顾颉刚()程颐()虚妄()步骤()懒惰()启迪()停滞()折扣()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学习过程】1.目标任务一:读标题,理解内涵。◎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2.目标任务二:读名言,明确观点。◎既然标题不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出论点的方式,有什么好处?◎文中还引用了几处名言,圈画出来读一读,讨论:它们能不能作为中心论点?3.目标任务三:读关键句,理清思路。◎寻读关键句。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文中有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思路。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学习过程】1.目标任务一:学习论证方法。◎找出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试着从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和读过的课内外名著中,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论点补充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每种论据至少补充一个。(1)道理论据(2)事实论据2.目标任务二:品味精准语言。◎“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说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3.目标任务三:拓展迁移运用。◎培养怀疑精神。同学们,作者希望我们做学问要学会怀疑,那么他的文章有没有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地方呢?◎质疑探索。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别”的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定时训练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语言要干净①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服,还是心灵、思想。”我想,语言也应该要干净。②干净的语言如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干净的语言如绵绵的春雨,滋润他人心田;干净的语言如黑夜的灯光,让人充满希望;干净的语言如寒冬的暖阳,让人感受到温暖。语言干净,才能让人体会到真诚、热情、尊重等一切美好的感受。③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无脏话、语言美。在与人沟通和交际中,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以及文雅、谦逊、有礼貌,这是一个人心灵美在言语上的表现。语言干净语言美,最基础的一点,就是无脏话。有的人说话粗俗、低级、污秽、出口成“脏”,这样的人令人生厌,也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和麻烦。语言干净,声音悦耳,才能让人听着舒服,也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④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真实不虚假。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语言干净,要保证所说的话是真话实话,没有虚假伪装。不说假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一旦撒谎,就很难停下来,为了圆谎,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话,在谎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声名狼藉,一事无成。正如海涅所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⑤语言要干净,就要口吐善言。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荀子·荣辱》有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善心是根,善言是花;善心是内核,善言是外壳。心地善良,才会与人为善。说话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胡言;说话彬彬有礼,而不是恶语伤人。口吐善言的人,说话给人信心和力量,能为人排忧解难,驱赶惨淡的愁云,抚平心灵的创伤,让失望者再燃希望之灯,让失败者永不放弃,让厌世者重整旗鼓,用微笑迎接新的未来。⑥语言要干净,就要摒弃消极、沮丧和哀怨,就要充满积极、乐观和豁达。有的人说话充斥负能量,牢骚满腹,听了让人心情低落、悲观、灰暗。这样的人,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流,因为他的语言里有“毒”。相反,语言干净的人话语里总是充满正能量,让人感到精神愉悦。积极乐观的人,谈吐间处处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德素养。⑦古语有言:“口乃心之门户。”一个人的内心所想,终会体现在自己的言语之中。一个语言干净的人,自然有着不凡的气度、时刻体谅他人的心量、理解他人的胸怀,以及知性大气的修养。内心干净,语言才会干净,所以,净化我们的语言,要先净化我们的心灵。从今天起,修炼内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灵干净、语言干净的人。(文/海岩,选自《演讲与口才》,略有改动)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4.分析下面材料最适合充当哪一段的事实论据,并说明理由。当初,苏东坡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上的生活可以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交无友……”,但他没有沮丧抱怨,反而对前来探望的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如此干净达观的语言,终使他不失掉人生的快乐。5.根据第⑤段论述的主要内容,结合下面的语境补充作答。(不少于30字)语文课上,一位学生到黑板前默写生字。由于他个子矮小、有点儿跛脚,只能斜着身子书写,字迹有些歪歪扭扭。语文老师点评时鼓励他说:“”这番话给了孩子信心和力量,改变了这个自卑孩子的命运。多年打拼后,他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任务】1.自读疏通字词。2.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学习过程】1.目标任务一:梳理观点,理清论证结构。◎找出文中过渡句,并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2.目标任务二: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作者为了论述以上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归纳全文,指出拥有创造力所需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要素:◎你能列举几个创造性思维正面或反面的事例吗?(1)正面事例:反面事例:3.目标任务三:拓展思维能力。◎仿照例句,用“1+1=1”写一句话。要求:富有想象力,体现创造性思维,并有一定的哲理。例句: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国家的希望。4.目标任务四:摘抄积累。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写一点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定时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王尘子①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②胸怀大局,就是坚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冬奥建设者倾力打造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办赛人员严谨专业完成赛事组织工作,医疗防疫人员守护参赛各方健康,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暖心服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赛场上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③自信开放,就是坚持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颁奖时刻,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颁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从可爱憨厚的“冰墩墩”“雪容融”,到大街小巷处处装点的中国结、红灯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折射出中国人民的自信,诠释着中华文化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④迎难而上,就是坚持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面临疫情的严峻挑战,也面对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的体育政治化逆流以及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广大参与者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⑤追求卓越,就是坚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从申办、筹办再到成功举办,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冬奥建设者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⑥共创未来,就是坚持协同联动、紧密携手。世界各国绝不是孤立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同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⑦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2.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这则材料作为②﹣⑥段中哪一段的论据最合适?为什么?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4.阅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弘扬北京冬奥精神。21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归纳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明确材料和观点的关系。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语言特点。4.归纳概括“宣言”文体的基本特点,理解“创造”的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学习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明确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课前任务】1.自读疏通字词。2.搜集资料,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学习过程】1.目标任务一:理清思路,明晰观点。◎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发表自己的“创造宣言”的,完成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理清结构。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批驳的观点又有哪些呢?作者的观点作者批驳的观点2.目标任务二:梳理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第5—11段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观点,找出对应的观点和论据。观点论据◎请你仿照示例,扩展作者驳论中的事例。示例:环境太平凡?平凡无过于一枚桃核,但到了王叔远手里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核雕。生活太单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纪太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太无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陷入绝境?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标任务三:学习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第2课时【课时目标】1.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语言特点。2.归纳概括“宣言”文体的基本特点,理解“创造”的意义。【学习过程】目标任务一:品读“宣言”,体悟“激情”1.品读,发现语言魅力本文题为《创造宣言》,旨在宣传号召人们去创造。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最具号召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2.目标任务二:理解“创造”意义。◎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教师、学生、社会的角度谈谈对创造的理解。3.目标任务三:针对“当代中学生都缺乏创造力”这个论点,运用事例进行驳论,200字左右。【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定时训练一、阅读《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回答下面小题。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朱万曙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③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例如,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创作了《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④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⑤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2008年,云南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⑥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断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两则材料,哪则更适合用作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1)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2)史铁生从困境中找出生命的精彩,他用手中的笔,写出智慧的文字,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4.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活,让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依照示例举出一个能体现文化自信的例子。示例:学习杜甫的《望岳》,我不仅跟随诗人领略了泰山的雄伟阔大,还感悟到了唐诗中传递出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口语交际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讨论的意义和作用。2.掌握讨论的特点与规则。3.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讨论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讨论的意义和作用。2.掌握讨论的特点与规则。【学习过程】目标任务一:引用故事,懂得讨论的意义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子路说完,孔子微微一笑。冉有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公西华则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曾晳说向往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生活。等几个弟子说完,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晳的想法呀!”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子路一点都不谦虚;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赞同曾晳的志向,因为曾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在上面这个故事里,孔子和弟子们围绕什么话题在讨论?对于四位弟子的见解,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呢?目标任务二:比较辨识,明确讨论的规则1.比较辨识之一:讨论=辩论?案例1:辩论案例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正方:我方认为网络对青少年是有利的,理由如下。一是网络可以开阔视野。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青少年在网上浏览网页、认识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二是加强对外交流。青少年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三是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反方:我方认为网络对青少年是有害的,理由如下。一是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掺杂了很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二是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将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击,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三是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了学业。你的看法:板书:紧扣议题,有的放矢。2.比较辨识之二:讨论=争论?案例2:争论案例有一天,嘴和鼻子争论了起来,争论的题目是“谁最有用”。嘴先发言:“我最有用,因为主人吃什么都要从我这经过,如果食物不从我这经过,主人就别想饱,所以说,我是最有用的。”鼻子一听,不太高兴地说:“应该是我最有用,如果我不闻食物,你能吃到山珍海味吗?再说,主人不用我呼吸,他能活吗?所以说,我是最有用的。”嘴一听,生气地说:“我们干脆分开,在一起就是吵,还不如分开!”鼻子说:“分就分,谁怕你呀!”你的看法:3.比较辨识之三:讨论=评论?案例3:微博评论神最右最搞笑12-620:48来自微博扬州夏女士不慎将一枚1克拉钻戒和垃圾一起扔进垃圾桶。8名环卫工花费近两个小时,从13吨垃圾中找出戒指。夏女士说:“非常感谢他们,虽然这个戒指价值十多万,但环卫工人的精神比这枚戒指价值更高。”博友评论:风花雪月动人2015:应该金钱感谢一下人家。悠悠然259695:最讨厌这种人,自己的问题给别人带来一大堆麻烦,让别人帮你解决。你名字我姓氏20110:既然他们的精神比那枚戒指还高,就把戒指送给他们,就当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吧!张晓矢:如果人人都要回报,这世界该多利欲熏心,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别道德绑架。12345让他_87812:这就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世界啊,凭什么她的错误要别人白白奉献辛苦,这不叫道德绑架,只是教她做人呢。你的看法:因此,讨论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上三点,但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有一些规则需要参与者遵守。你还想到哪些规则呢?也请填写在表格里。讨论规则简要说明预先公布相关要求在开始讨论之前,明确讨论目的、问题、注意事项等,这些要求必须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主持人要保持中立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对别人的发言表现出倾向…………由于目的、内容、场合的不同,讨论还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按照目的分类谋求共识共商对策同觅创意……按照内容分类政策讨论环境讨论艺术讨论……按照场合分类法庭讨论会场讨论课堂讨论……目标任务三:口语实践,掌握讨论要领某中学准备在校园中安放一些名人塑像,以丰富校园环境文化。为此,校学生会向同学们征求意见。下面是几位同学讨论时的记录,你觉得他们各自的表现怎么样?如果你与你的同学讨论这一问题,你们会说些什么?不妨找几位同学试一试。甲: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乙:你要把咱们学校变成国学馆是吧?就知道古代,古代就那么好吗?照这么说,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丙:我也觉得不能只有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我们是现代中学生,要全面发展。我觉得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塑像都可以考虑。丁:各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思路打开些呢?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塑像也应该在校园里占有一席位置。讨论:【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讨论方法。2.进一步明确讨论的意义和作用。【学习过程】目标任务一:实战演练,提高讨论能力请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整理出讨论报告,在全班展示。问题1:怎样才算是“有教养”?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问题2:中学生上学应不应该带手机?为什么?要求:以4~8人为一个小组,并在小组中指定主持人、记录人、点评人,其余为讨论者。(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巡查,学生分组展示)目标任务二:延伸拓展,丰富讨论形式1.《罗伯特议事规则》同学们,经过三组问题的讨论,你们已经熟悉了讨论的流程,并运用了讨论的规则。大家知道吗?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很重视这些规则,视之为开民智、聚国力的重要基石。下面,我们来了解《罗伯特议事规则》。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一种议事规则叫作《罗伯特议事规则》。亨利·马丁·罗伯特是19世纪时美国的一位将军。1863年,罗伯特在一次“军民共建”会上做主持人,作为主持的他表现得一塌糊涂。但这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不甘心认输,于是研究如何开会,这一研究就是几十年。经过13年的学习、摸索、实践,罗伯特的开会规则结集成书——1876年《罗伯特议事规则》初版,到现在,《罗伯特议事规则》已经修订到了第11版,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用。而最早把这本书引入中国的,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并且他还把《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思想写进了他的《建国方略》之中。《罗伯特议事规则》里提到的12条基本原则是:第1条,动议中心原则;第2条,主持中立原则;第3条,机会均等原则;第4条,立场明确原则;第5条,发言完整原则;第6条,面对主持原则;第7条,限时限次原则;第8条,一时一件原则;第9条,遵守裁判原则;第10条,文明表达原则;第11条,充分辩论原则;第12条,多数裁决原则。2.中考链接同学们,目前的语文中考更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讨论”这一实用型口语交际题也在中考中多次出现,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讨论规则,大胆展现自己的口才吧!【学后反思】请自助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2.引导学生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3.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例文,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论证要合理”的方法。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课前任务】1.回顾课文,明确“论证合理”。◎回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两篇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与其中一处论据。课文论点论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回顾本单元所学,明确“论证要合理”的概念。【学习过程】目标任务一:结合材料,探究“论证合理”1.逻辑,我思辨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满幻想,鼓足干劲,孜孜进取。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前者终将一事无成,后者将根植梦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说一说这段文字的论题是什么。找出文中对比论证的部分,从论证的逻辑性上说说你的看法。方法归纳:2.材料,我诊断(1)恰当引用材料,论证观点。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儿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的成绩;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生命之于氧气,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①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观点?②你还能补充一个恰当的材料来论证本段的观点吗?(2)深入分析材料,阐述观点。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曾生活上靠弟弟接济,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则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①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证明观点?②小组交流:这段文字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请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方法归纳:3.方法,我辨析辨析下列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①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③舍弃需要勇气,是一种生存智慧。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是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夹夹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逃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④一个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就是在陈旧与新颖之间果敢地选择了新颖。面对同样一颗石头,许多雕塑家都说它是一个不属于艺术的顽石,可是罗丹以他独特的眼光识慧于这颗石头,并把它雕成著名的大卫像。4.结构,我知晓探究文章结构模式,并说说其好处。例文:环境不是成长的决定因素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是“赤”是“黑”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古往今来,成大业者,都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了环境的束缚。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誓言。屈原,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自己。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是“赤”还是“黑”皆在于自己。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代刀”,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现实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中国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醒黑夜中的人们。如果说,环境决定人生,那么,我们将同样失去一个在黑暗中清醒的伟大人物。因此,“赤”或“黑”全在于自己。但丁,这个欧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如果他被环境束缚,那样中世纪的黑暗还将笼罩多久?古今中外,成功者都向世人证明同一个道理:“赤”或“黑”全在于“己”。方法归纳:目标任务二:实战演练,力证“论证合理”《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提示:(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题目中的观点;(2)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写作,并交流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漳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英语联考试卷含解析
- 2024毛竹山林业资源培育承包合同范本3篇
- 2024软装设计合同范本:现代办公环境设计协议3篇
- 2024年上海市《消防员资格证之一级防火考试》必刷500题(真题汇编)
- 2024年公司各部门管理制度
- 【学习课件】第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 2025年度出口合同履行中的国际贸易信用评估与担保协议3篇
- 2024年音乐作品版权协议:录音制品与表演权的分配3篇
- 2025年1A13365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手册分销合同3篇
- 2025年度基础设施BIM模型制作合同范本3篇
- 绵阳小升初数学试题-(绵中英才学校)
-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电气工程设计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2022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四川省泸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4 地表流水的力量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 六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
- 临床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影像表现
- 【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7300字(论文)】
-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2023三常规学校管理心得体会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