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3B/wKhkGWZPzMWAHxBGAAI_3345h3s483.jpg)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3B/wKhkGWZPzMWAHxBGAAI_3345h3s4832.jpg)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3B/wKhkGWZPzMWAHxBGAAI_3345h3s4833.jpg)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3B/wKhkGWZPzMWAHxBGAAI_3345h3s4834.jpg)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3B/wKhkGWZPzMWAHxBGAAI_3345h3s48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祝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祝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错,《祝福》选自《彷徨》。故选B。2.下面人物中,没有参与陷害唐泰斯的人是()A.唐格拉尔 B.弗尔南 C.维勒福 D.阿尔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基督山伯爵的三个最大仇人是唐格拉尔、德-维勒福、弗尔南多-蒙台哥,他们都参与了陷害唐泰斯的事件。阿尔贝是弗尔南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跟他的父亲完全不同,阿尔贝正直勇敢,洒脱不羁,他没有参与陷害唐泰斯。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而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材料三: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而《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因为兴亡盛衰之无常。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A.《罗密欧与朱丽叶》 B.《哈姆莱特》C.《雷雨》 D.《边城》6.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7.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3.C4.D5.B6.)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7.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悲剧的艺术价值;材料三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整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而《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原文是“不是如此”。B.“鲁迅认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是作者的观点。D.“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中来看曹雪芹在创作中不仅没有规避“伤时骂世”,而且从开头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就说明“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原文的表述是“《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B.《哈姆莱特》中有大凶大恶之人,即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这是与《红楼梦》不同的善恶对抗的悲剧。其余三项都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都是各人性格、思想、立场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上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材料二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说明“《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文中还提到“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所以材料二侧重论述《红楼梦》悲剧的艺术价值。依据材料三“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整部作品的社会意义。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红楼梦》选文,完成小题。选文一①(取材于第29回)且说宝玉因见黛玉病了,不时来问。黛玉因说道:“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事,心中大不受用,听见黛玉如此说,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她也奚落起我来。”因此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哪里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的呢。”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道:“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黛玉一时解不过这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起了誓呢,今儿你到底儿又重我一句!我就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呢?”黛玉一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①便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拦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②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①故事背景:黛玉讽刺衔玉而生的宝玉将来会和有金锁的宝钗配成“金玉良姻”,宝玉急得发誓说若有此心便天诛地灭。清虚观的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被贾母婉拒;张道士送给宝玉一个金麒麟,而史湘云也一直有一个金麒麟。选文二(取材于第32回)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知是贾雨村来了,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我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她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③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这里宝玉忙忙地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地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地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得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地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哪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地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④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选文三②(取材于第98回)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她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她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得很了。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地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②故事背景:黛玉听说贾府明确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关系而一病不起。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痴傻,贾母、王熙凤等安排了宝玉与宝钗的婚礼,并骗宝玉说他娶的是黛玉。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摔玉、砸玉是宝玉对“金玉良姻”坚决否定;宝黛初会时,宝玉曾因这位“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而发狂摔玉。B.黛玉因金麒麟心怀不满,因此制止宝玉为自己拭泪;而她又主动地为宝玉拭汗。这说明她对人苛刻,对己宽容。C.黛玉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原因是她早就感觉到了宝玉的深情,而宝玉此番肺腑之言更是明证,不必说破了。D.紫鹃理解宝黛之间的爱情,曾为撮合二人而努力。黛玉信赖紫鹃,临死前攥着她的手,一为不舍,二为有所托。9.下列对选文中黛玉四次流泪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第①处:怕宝玉以为自己诅咒他而着急,因说错了话而惭愧。B.第②处:怕玉被砸坏自己受牵累,因无人及时来劝解而担心。C.第③处:因宝玉与自己互为知己而感动,因自己薄命而悲伤。D.第④处:因自己不便表白而苦恼,因宝玉半天不言语而不安。10.选文三中,临终前的黛玉满怀心腹事,但没有说完“宝玉,宝玉,你好……”这句话就去世了,请结合选文或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分析黛玉说这句话时的心理。11.下面是三位学者对黛玉爱情悲剧的评论。刘大杰认为悲剧缘于黛玉对封建文化的反抗,刘敬圻认为原因是黛玉对封建道德的恪守,而王昆仑认为原因在于黛玉敏感多疑的个性。这些观点角度不同,各有道理。你最认可哪个观点?请结合选文或原著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①刘大杰:(林黛玉)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②刘敬圻:林黛玉的名门闺秀风范,她从所受教育与习俗中养成的自我控制行为,害苦了她。换句话说,她“并不孜孜以求超越自然与社会的秩序,……也不想重新调整价值观”。无怪乎清人感叹说:“古未有儿女之情日以眼泪洗面者,古亦未有儿女之情而终身竟不著一字者,古未有儿女之情而知心小婢言不与私者。”“死黛玉者黛玉也。”③王昆仑:宝钗和湘云存在着一天,(黛玉)和宝玉的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与和谐。……她随时谛听着,有谁的脚步走近了宝玉的身边;随时窥伺着,宝玉的心在向着谁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惊愕之中。……她神经越敏锐,估计敌情越强;地位越孤立,假想的敌人越多,于是只有让深重的疑惧、妒恨、忧郁不断地侵蚀自己,而人生的路径也就非常狭窄了。〖答案〗8.B9.A10.示例一:此时黛玉的内心充满了怨恨。由选文就可以看出,宝玉曾为否认与宝钗的姻缘而砸玉、发誓,而他说的“你放心”,是宝玉对爱情的郑重许诺。宝玉挨打后给黛玉送旧手帕,黛玉感动而题诗,更是二人心有灵犀的证明。但黛玉没想到宝玉最终背叛了自己,因而死前焚稿断痴情,可见其心中的怨恨。示例二:此时黛玉的内心充满了爱恋。由选文二可以看出黛玉明白自己“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且认识到自己“薄命”,因此对爱情的悲剧结局有心理准备。宝黛心心相印,互为知己,彼此信任,所以黛玉说“你的话我早就知道了”。黛玉在临死之前完全有可能心念这份情感,能理解贾府的安排,这正是真正爱情的感人之处。示例三:此时黛玉的内心充满了爱怜。宝黛心心相印,互为知己,彼此信任。黛玉深知宝玉爱的是自己,却要怀着对自己的爱恋与回忆和宝钗生活下去,能有多少幸福可言。况且黛玉深知宝玉品行高洁,特立独行,自己这一去则世间再无懂他之人。念及独剩宝玉在红尘中挣扎,黛玉充满了同情。示例四:此时黛玉的内心极为复杂,很可能爱恨交加,悲欣交集。宝黛二人虽青梅竹马,但“不是冤家不聚头”,其间有众多的误会和激烈的冲突,也有脉脉的深情和相同的志趣,还有郑重的承诺和最后的背叛。黛玉心念真情,可能有“爱”;自己一片痴情而对方背叛,自然有“恨”;未成正果而魂归离恨天,可能有“悲”;此去终可脱离苦海,此生艰难短暂但幸有宝玉的真情相随,也许有“欣”。11.示例一:我认可刘大杰的观点。黛玉是封建文化的叛逆者。比如她不赞成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八股功名及“经济学问”;薛宝琴在诗中写到追求爱情自由的《西厢记》与《牡丹亭》,宝钗反对,而黛玉明确支持。黛玉始终保持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因此临死前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和封建社会的对立使她不可能像宝钗一样受人喜欢,是其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示例二:我认可刘敬圻的观点。黛玉是封建道德的遵守者。比如,她明明深爱宝玉但从来没有明确表达,反而拒绝宝玉的亲近;紫鹃好心劝黛玉明确与宝玉的恋情,黛玉矢口否认并批评了紫鹃。对封建道德的恪守使黛玉几乎对所有人关闭了内心的门,她因此孤独无助,只能自我感伤,其爱情悲剧与此有关。示例三:我认可王昆仑的观点。黛玉爱情悲剧与其自身的性格有关。黛玉敏感多疑,小心警惕。她永远生活在“金玉良姻”的巨大阴影下,比如选文二中她感叹“何必来一宝钗哉”,甚至紧张到去监视史湘云与宝玉的交往,只因为张道士送了宝玉一个金麒麟。黛玉因这些而心事重重,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是其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这说明她对人苛刻,对己宽容”分析错误。她又主动地为宝玉拭汗,是后悔自己之前说错话了,向宝玉赔礼。故选B。【9题详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怕玉被砸坏自己受牵累”分析错误。原文是“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可见黛玉主要是担心宝玉而哭的。C项,“因宝玉与自己互为知己而感动”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可知主要是因自己薄命而悲伤。D项,根据原文“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地望着他”,可知第四处黛玉哭的原因是因宝玉恳切的话语,与自己互为知己而感动。故选A。【10题详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干要求分析“临终前的黛玉满怀心腹事,但没有说完‘宝玉,宝玉,你好……’这句话就去世了,请结合选文或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分析黛玉说这句话时的心理”。考生依据的内容要准确、具体,对人物心理的说明清晰、合理,能合理、清晰地阐释所依据的内容与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一句话并不没有说完,而她到底说了什么只有贾宝玉跟林黛玉两个人知道,因为贾宝玉是懂他的,贾宝玉自从知道了她说了这个以后,便笑了,因此可以知道贾宝玉是懂这个话的。从黛玉的性格来说,不管他说绝情的话,还是让宝玉好好活着,都是可能的,但那个时候,黛玉已经要香消玉殒了,而她的性格告诉我们,她是可以为爱付出一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觉得她是说让宝玉好好活着,好自为之之类的话。但是,黛玉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她应该是以为宝玉是个薄情寡义的人,又因为雪雁的一番内心独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黛玉的绝望,所以推测她会说你好狠心之类的话。【11题详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最认可的是哪个观点。然后结合选文或原著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依据的内容要准确、具体,能合理、清晰地阐释内容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刘大杰的观点是肯定黛玉是封建文化的叛逆者。可结合她不赞成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八股功名及“经济学问”、她追求爱情自由等情节分析即可。刘敬圻的观点是从黛玉是封建道德的遵守者的角度分析的。可结合她明明深爱宝玉但从来没有明确表达,反而拒绝宝玉的亲近;紫鹃好心劝黛玉明确与宝玉的恋情,黛玉矢口否认并批评了紫鹃灯光等情节分析即可。王昆仑是从黛玉自身的性格特点“疑惧、妒恨、忧郁”角度分析的。可结合她只因为张道士送了宝玉一个金麒麟,就去监视史湘云与宝玉的交往等情节分析即可。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接纳。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誉:博取名誉。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邪恶,不正派。13.下列对选文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开宗明义立论,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并以“仁心”推导出“仁政”,顺理成章。B.孟子用“孺子将入于井”所引发的反应以及对这一反应的分析,既论证了中心观点,又增强说服力。C.选文先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再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论证富有论辩力。D.文中“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运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论述了发展扩充“四端”的重要性。14.孟子认为,人应该怎样才有可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请简要分析。〖答案〗12.D13.D14.①孟子认为,“人”区别于“非人”,在于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
②而这“四心”又分别为“仁、义、礼、智”的发端,只有发展扩充这四种发端,才可以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解析〗【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贼:邪恶,不正派”错误。“贼”的意思是“伤害”。句意: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中‘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运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错误。“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是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故选D。【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可知,孟子认为,“人”区别于“非人”,在于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由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这“四心”又分别为“仁、义、礼、智”的发端,只有发展扩充这四种发端,才可以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备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15.这两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16.“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5.内容:同写梅花遭遇不幸却香气不改的品格;手法:都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咏怀)的手法,借梅花表达诗人高洁不屈的品格。16.①对当权者(“东风”),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强烈不满;②对梅花高洁傲岸(“孤高”)品格的热情赞美;③对自己仕途不遇、屡遭迫害打击的无比悲愤。〖解析〗【15题详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这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内容”“手法”上的“同工”之处,即相同之处。从诗歌的标题和诗(或词)中塑造的形象来看,这两首都属于咏物诗(词),所咏对象都是“梅”,两首诗歌中都写到梅花的不幸遭遇,刘诗中“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写梅之飘落,陆词中“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群芳妒”“零落成泥”等也写出梅的遭遇,两首诗(词)中的梅都遭遇不幸,但二者的品格却没有改变,如“偶粘衣袖久犹香”,如“只有香如故”,梅花虽遭遇不幸但香气不改。从手法来看,咏物诗或词中多托物言志,使用比拟等修辞,故考生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16题详析】题干问的是“‘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意思是“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句中的“东风”应是喻指当权者,一个“谬”字,一个“忌”字写出当权者对贤才的打击,流露出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的强烈不满;“孤高”一词是指梅花的品格,表达对梅花高洁傲岸(“孤高”)品格的热情赞美;诗人以梅花自况,借梅花的遭遇来写自己的遭遇,流露出对自己仕途不遇、屡遭迫害打击的无比悲愤。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点石成金』: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或词,故应把握咏物诗或词的特点。咏物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标志如下: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内容情感:此类诗歌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上,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此类诗歌常用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六、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这一场景中,用次要人物的外貌描写来烘托激越悲愤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学以致用。③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商品而言,包装起着包裹、装饰的作用。历史上,包装材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界。随着生产力大幅提升,包装材料逐渐向纸、塑料、玻璃等转变。如今,不仅包装的制作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特别是在网购大量兴起的情况下,包装成为快递运输__________的环节,在保护商品、避免损耗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日益多元,过度包装现象“反复发作”,而且花样不断翻新。从长期来看,过度包装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过度包装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困扰,也成为事关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过度包装__________大量材料带来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包装材料产生的垃圾难处理、难降解,很可能对水、土壤、空气造成长期污染。但是,解决过度包装问题难以__________。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还需携手努力,不弃微末、__________,从源头减少过度包装,才能让“轻包装”、简包装、包装循环利用成为社会新风尚。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或缺消耗一蹴而就久久为功B.不可或缺损耗一挥而就积土成山C.无可非议损耗一蹴而就积土成山D.无可非议消耗一挥而就久久为功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今,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B.如今,不仅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C.如今,不仅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D.如今,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比喻句,并简要分析改写后的表达效果。〖答案〗18.A19.D20.①改写:特别是在网购浪潮滔滔不止情况下。②将网购比喻为滔滔不止的浪潮,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网购已成为人们购物的大趋势的特征。〖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本句话是说在网购大量兴起的情况下,包装也就成为快递运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选用“不可或缺”。第二空,消耗: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损耗:损失消耗一般指不做功的消耗。包装成为快递行业非常重要的环节,但过度包装的话就会使大量材料受到所失而造成资源浪费,所以选用“消耗”。第三空,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挥,挥动。就,成功,完成。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很快就完成了。也作“一挥而成”。本处的陈述对象为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所以选用“一蹴而就”。第四空,久久为功: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常指美好的品行离不开长期的坚守。积土成山:堆积的土多了可以成为山,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来,积少成多,聚小成大。根据语境,本处指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还需携手努力,要持之以恒地减少过度包装或对过度包装进行治理,所以选用“久久为功”。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处错误:一,“包装的制作设计水平”语序不当,应改为“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二,“不仅包装的制作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应改为“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将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本体为“网购”,喻体可以为“滔滔不止的浪潮”。本句话中的本体网购具有大量兴起的特点,而喻体浪潮具有滔滔不止,所以二者具有相似点,运用比喻能够更生动形象地突出网购已成为人们购物的大趋势的特征。八、名著阅读21.下面所列判词内容和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B.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C.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秦可卿D.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后,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话是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的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也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由此可知,C项说的是李纨,不是秦可卿。秦可卿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判词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故选C。22.简述《红楼梦》中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答案〗(示例)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情思。黛玉于是把那些残花瓣拿去掩埋,不由自主地感花伤己,随口念了几句诗,宝玉听到后痛苦不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灵活开放的题目,红楼梦中令人难忘的情节很多,例如:黛玉葬花、刘姥姥乞食、湘云离府、晴雯被逐、元春省亲、探春远嫁、宝湘重逢等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识记情况选择情节进行简述。题目已经明确要求了“简述”,所以作答时既要将情节讲述准确、完整,又要语言简练。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报张飞被杀、荆州被夺之仇,兴兵伐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退回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病逝于白帝城。B.《边城》中,天保向老船夫表示:翠翠不仅要能够听情人唱歌,将来成了媳妇更要能全心全意照料家务。这表现了天保的直率坦诚。C.《茶馆》中的松二爷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典型,他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了。他死后,作为好友的王利发给他化缘化来一口四板棺材。D.《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的首次出场是一封信伴随着,漂泊多年以后,再次在葛朗台家出现的也是一封信。作者不惜笔墨将这两封信全文收入,旨在展露人生的喜怒悲欢。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周围人对他取笑或同情,只有马诺林对他有发自肺腑的深情和信任,而他自己面对这一切是坦然、宽容和自信的。〖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然后根据平时的积累,调动头脑中知识,进行选择。A项,“《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报张飞被杀、荆州被夺之仇,兴兵伐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退回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病逝于白帝城”说法错误。“刘备为报张飞被杀、荆州被夺之仇”错,是报关羽被杀之仇。C项,“《茶馆》中的松二爷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典型,他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了。他死后,作为好友的王利发给他化缘化来一口四板棺材”说法错误。“王利发给他化缘化来一口四板棺材”错,是常四爷为松二爷化来棺材。故选AC。九、材料作文2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小题。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②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是如何看待贫富的?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条概括。从所概括的贫富观中任选一条,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试举一例,谈谈你的认识。〖答案〗略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祝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祝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错,《祝福》选自《彷徨》。故选B。2.下面人物中,没有参与陷害唐泰斯的人是()A.唐格拉尔 B.弗尔南 C.维勒福 D.阿尔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基督山伯爵的三个最大仇人是唐格拉尔、德-维勒福、弗尔南多-蒙台哥,他们都参与了陷害唐泰斯的事件。阿尔贝是弗尔南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跟他的父亲完全不同,阿尔贝正直勇敢,洒脱不羁,他没有参与陷害唐泰斯。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而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材料三: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而《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因为兴亡盛衰之无常。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A.《罗密欧与朱丽叶》 B.《哈姆莱特》C.《雷雨》 D.《边城》6.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7.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3.C4.D5.B6.)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7.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悲剧的艺术价值;材料三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整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而《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原文是“不是如此”。B.“鲁迅认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是作者的观点。D.“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中来看曹雪芹在创作中不仅没有规避“伤时骂世”,而且从开头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就说明“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原文的表述是“《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B.《哈姆莱特》中有大凶大恶之人,即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这是与《红楼梦》不同的善恶对抗的悲剧。其余三项都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都是各人性格、思想、立场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上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材料二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说明“《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文中还提到“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所以材料二侧重论述《红楼梦》悲剧的艺术价值。依据材料三“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整部作品的社会意义。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红楼梦》选文,完成小题。选文一①(取材于第29回)且说宝玉因见黛玉病了,不时来问。黛玉因说道:“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事,心中大不受用,听见黛玉如此说,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她也奚落起我来。”因此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哪里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的呢。”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道:“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黛玉一时解不过这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起了誓呢,今儿你到底儿又重我一句!我就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呢?”黛玉一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①便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拦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②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①故事背景:黛玉讽刺衔玉而生的宝玉将来会和有金锁的宝钗配成“金玉良姻”,宝玉急得发誓说若有此心便天诛地灭。清虚观的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被贾母婉拒;张道士送给宝玉一个金麒麟,而史湘云也一直有一个金麒麟。选文二(取材于第32回)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知是贾雨村来了,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我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她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③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这里宝玉忙忙地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地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地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得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地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哪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地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④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选文三②(取材于第98回)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她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她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公司员工聘用合同范本
- 公司红酒购销合同范本
- 公寓房屋出售合同范本
- 公司监理合同范本
- 2025年手拉单轨行车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分账式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住宅小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索赔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 2025年度地热能开发打井技术服务协议4篇
- 2025年橡塑运输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0-2025年中国眼部彩妆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数学-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和答案
- 2025年春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 《心脏血管的解剖》课件
- 心肺复苏课件2024
- 2024-2030年中国并购基金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河道清淤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各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 环保铁1215物质安全资料表MSDS
- “君子教育”特色课程的探索
- AS9100D人力资源管理程序(范本)
- 《人为什么会生病》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