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主题作文类审题立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解析版_第1页
专题三:主题作文类审题立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解析版_第2页
专题三:主题作文类审题立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解析版_第3页
专题三:主题作文类审题立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解析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主题作文类审题立意复习目标掌握主题作文与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之法。知识图要(一)认识主题作文的特点所谓主题作文,就是指明确规定了写作主题的作文,就是在材料后明确提出本次作文以××××为主题。高考最初采用这种形式是在2020年,之所以未被大家重视,是因为它多以新材料作文或情境作文出现。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或情境作文的升级版,并不为过。主题式新材料作文就是在“新材料”后提出写作主题,主题式情境作文就是在“情境材料”后在任务中提出写作主题。请看下表:类型年份主题式新材料作文主题式情境作文2022全国乙卷主题:跨越,再跨越新高考Ⅱ卷主题:选择·创造·未来2021全国甲卷主题:可为与有为—2020新高考Ⅰ卷主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全国Ⅱ卷主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全国Ⅲ卷主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二)主题作文审题之关键主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把主题与材料结合起来,否则就是偏题、跑题。1.主题先行,理解主题本义主题规定、限制了写作内容与主题,必须先准确理解主题的含义。如2022年全国乙卷主题“跨越,再跨越”。先要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跨越”是指曾经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再跨越”是指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历史性跨越,两次跨越都很有意义,主题词的词眼“再”字展现的是蓝图与未来,是一个不断跨越、永不满足、追求更加卓越的动态过程。2.根据材料,确定主题内涵主题内涵的理解绝不可脱离材料,材料对主题的理解起着规定与限制作用。也就是说,不可孤立地脱离材料去理解主题。仍以2022年全国乙卷主题为例。理解了主题的本义,并不能展开写作,因为所给材料规定了“跨越”的具体内涵。所给材料由表格与文字两部分组成,请看文字部分。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这段文字限制了“跨越”以下内涵:①时间:两次奥运会(时隔14年)。②内容:“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这是中国体育的跨越;“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这是个人成长的跨越,而且是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实现的“再跨越”。再进一步从社会、思维层面分析,就形成了“跨越,再跨越”的丰富内涵:①时间维度:过去+现在+未来,重点分析过去、现在“跨越”,展望未来“再跨越”。②内容维度:中国体育+综合国力+个人成长。③社会维度:中国体育、综合国力与从童年到青年等方面的跨越。④思维层面:个人“跨越”、国家“跨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实现“再跨越”。所以,只有在材料规定的这么多内涵的基础上理解“主题”,进而展开写作,才算是真正的扣题。另一方面,只看材料、不看主题式的审题,是错把主题式材料作文当成新材料作文来审了,没有注意规定了“主题”这个特殊性。如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部分考生写成“学习奥运精神,感受体育荣耀”或“奥运中国,闪耀世界”,均是只看材料、不看主题所致。在把主题与材料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审题的基础上,方可形成以下立意:(1)跨越无止境,民族正复兴。(2)中国在不断的“跨越”中走向兴旺发达。(3)民族复兴伟业继往开来,当代有为青年负重前行。(4)乘国家跨越发展之风,扬民族伟大复兴之帆。(5)在跨越前行中,我们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如果是主题式情境作文,其审题要把理解主题同理解材料、明确其他情境任务结合起来才行。真题演练(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理解主题本义关键词本义两者关系结合材料确立主题内涵形成立意答案理解主题本义关键词本义“可为”的是事,“有为”的是人;“可为”源自客观,“有为”源自主观。两者关系“可为”是前提与条件,“有为”是结果。结合材料确立主题内涵“可为”是指我们这个时代大有可为,当下国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与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息息相关,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机遇、创造的条件;“有为”是指新时代的青年应有所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形成立意①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②把握正确的方向,大有可为。③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转眼间,我们来到高中学校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两年来,我们不仅遇到了满腹经纶、爱生如子的恩师,也遇到了情同手足、朝夕相处的同学;我们不仅有辛勤的拼搏与汗水,更有满满的收获与喜悦。眼下,我们已经进入了高三总复习阶段,2020年高考正在向我们招手,美好的憧憬正在激励着我们度过紧张而愉快的高中时光。请以“我看高中生活”或“我的高中生活”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1)细读材料,找出关键词。(2)细读要求,圈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其意。(3)确定立意。答案(1)高中学校、两年多、恩师、同学、拼搏与汗水、收获与喜悦、高考。(2)要求①:我看高中生活。重点是“我”对高中生活的看法,要求说理。要求②:我的高中生活。重点是“我”的高中生活的经历感受,要求叙事。(3)(参考立意)①我对高中生活的看法;②高中,这样做更好;③我的高中生活是这样度过的。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方向这是一道名句组合型材料作文,兼具限制性和开放性,体现的是学生的哲理思辨性。限制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的真实情景是关于“发声与沉默”的三则名言:一是指出当以声辩声、以言辩言没有什么作用时,沉默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真实情景的限制,阐明了沉默有时是一种无声的反击,比发声更有力量;二是强调在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时,我们不能保持沉默,要勇于发声,这个真实情景需考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明确发声的时代意义;三是恰当的沉默与合时的发声的情景限制,强调发声与沉默都须应合时宜。这是考生联想与思考的基点。第二,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自选角度立意,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首先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准确把握核心概念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只关注一方,只单一选择写“沉默”或写“发声”。第三,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呈现的核心关键词是“发声与沉默”,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蕴含着厚重的时代价值取向,这就需要考生认真体察生活,关注社会,在思辨中准确把握沉默的意义和发声的时代责任感。开放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立意角度自由。“发声与沉默”这一主题包含的是二元关系,如:林语堂认为有时沉默比发声更有效,沉默是一种无声的有力回击;而马丁·路德·金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在这两则材料中二者是权衡关系,考生可以据此写作。“发声与沉默”也可以是互补关系,荀子认为选择“沉默”或“发声”,要视实际情况而定,恰当的沉默和合时的发声,才是智慧的体现。只要扣住“发声”和“沉默”这两个关键词,或辩证思考“发声”和“沉默”的关系,都是正确立意。第二,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站在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延伸思考,联系有关“沉默”与“发声”的素材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鲁迅的名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比如万州公交车事件中乘客选择沉默的悲剧。考生也可以解读“沉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突出“沉默”是为人宽容的一种处世哲学,是暗地里积攒力量有助快速成长的途径。也可以强调“发声”的重要性,与“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入阐述不适当的“沉默”的危害,指出“沉默”是对事实的亵渎、对真理的侮辱、对邪恶势力的妥协、对强权的屈服、对正义的戕害,从而指出“发声”是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负责的一种行为。当然,也可以全面地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所以说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第三,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就这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能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为最佳立意;只关注一方,写沉默或发声的利或弊,则次之;完全偏离沉默与发声的利弊论的,视作偏离题意。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立意:参考立意1.适时地沉默,勇敢地发声。2.沉默不是金,应为正义发声。3.理性审势,不畏发声。4.以沉默修炼己身,以发声护卫良知。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能否把握好度,是衡量作家创作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总是对语言的尺度有所拿捏,对语言的边界有所知晓,该止步时则止步,该留有余地时则留有余地,既不把话说满,也不把话说绝,处处体现出清醒的分寸意识,而过度就是“害”“过度”与“不过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写作材料摘选自网上的一篇文章《散文表达中的分寸感》(详见附录),分析了作家创作与“度”的关系:应该把握好度,如何把握好度。写作任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这种表述方式,首次出现是在老高考新课标四省联考的黑龙江卷的作文题中,要求我们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对现象的思考。从类型上看,这属于“一个中心话题”的话题型议论文,写作策略上,需要以描述判断(即厘定概念)为起点,进行追问,提出新颖、深刻的观点。比较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下:一、“度”是什么?理解“度”的内涵和本质。二、为什么要把握“度”?分析“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怎么“把握”度?怎么把握“度”?分析“把握好度”的态度和方式。“度”是什么?材料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指出,散文创作中的“度”指的是“语言的尺度”“语言的边界”,由此可以横向引申出“度是万物的尺度和边界”。那么这种尺度和边界在哪里呢?由谁来定呢?个人认为,其尺度和边界在事物的内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事物内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