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汇编之文言文二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卷(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鹿园记清·黎光地①鹿园,昔人驯鹿地也,或曰古隐者居焉,取“鹿豕与游”之义。背崇冈,枕连麓,开平原之远势,汇双溪之碧流,茂树周映,遥峰对峙,洵幽人之逸景也。□以僻在村隅,虽好游者未暇过而问焉。是其所遭之犹有不幸也。②岁己未,余始得而宅之。俯曲凭夷,为屋数椽而已。其中藻井荷池,药圃疏畦之属,皆位置有所。于是幽杉荫檐,密竹霭窗,蒸雾流烟,弄翠欲滴。图书几席之间,盎然增润。至于丛花掩径,时鸟交声;微雨过林,凉蝉疏引;素月流空,梧影当砌;残雪在树,寒香绕帏。四时之胜无尽。往往与幽怀相触,则奇趣勃发,心目之际,信有会焉,而未易言也。当夫朝霁辨色,归云敛空,村原庐舍,麟次可数,炊烟分缕从树间出,瞩览无厌,亦悠然有悟。③初,斯园之隐没于荒烟草莽也,其佳胜自若世无知者,不以为恨也,迨余相度而居,景物毕露,蔚然光目,始稍稍有为余贺者。顾亦窃自喜,若矜独获焉,而不欲为人宣也。是园之秘而有待,不使非分者据焉,抑其所遭之果有幸耶。④嗟夫,境之取舍由人,显晦有时,乃竟若此,则亦安知昔之隐于斯者,其始得之也,不与余今日同?况又何知后世有余之复处于此,而仍享其胜也?慨彼逝人,风迹莫存,又已感斯园所遭之如是。故为之记,以贻来者。21.第①段方框中可填的虚词是()A.夫 B.且 C.顾 D.则2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①段以“古隐者”居之和“好游者”不至两相对照,突出了鹿园之幽与隐。B.第②段描绘了鹿园的景致,重在其能触动幽怀,使人有所感悟,而畅所欲言。C.第③段写自己与鹿园相契深切,自己是鹿园的选择,鹿园也是其独享的天地。D.第四段转入议论,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写法相似。23.自选角度赏析第②段的景物描写。24.作者是如何理解“不幸”与“幸”的,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21.C22.B23.示例:写景的顺序,本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四季变换之景。“至于丛花掩径,时鸟交声;微雨过林,凉蝉疏引;素月流空,梧影当砌;残雪在树,寒香绕帏”分别描绘了鹿园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时节的美景。(可选角度:写景的顺序、动静明暗、多种感官综合、整句等;景物特色:清幽、充满生机等)24.答案示例:①作者认为鹿园虽然美好,然而隐没于世,无人理会,是其不幸。②但是能为古隐者与自己所赏,是其幸运。③可是鹿园的幸与不幸都不由自己,而是由人决定,这又是极大的不幸。④作者在其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自古才能之士的遭际往往取舍由人而不由己。(或:贤士虽有才华,而往往难以获得赏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顾,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上文写这里景色优美,下文写这里位置偏僻,上下文之间形成转折的关系。句意:只是因为这里位置偏僻在乡村野外。夫、且、则均不表示转折之意,“夫”放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且”放在句首,一般表示“况且”,“则”一般表示“那么,就”。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而畅所欲言”错误。根据文中“心目之际,信有会焉,而未易言也”可知,心里展望的图画和眼前看到的风光往往能在远处交接、重叠,的确能够让人对自然人生有所领会,却不能够轻易地表达出来。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写景的顺序。“至于丛花掩径,时鸟交声;微雨过林,凉蝉疏引;素月流空,梧影当砌;残雪在树,寒香绕帏”意思是这里的春天,百花掩映着小径,鸟儿们交相歌唱;夏天,微雨过后的林中清新而生凉意,那或短或疏的蝉叫,让人误以为那是秋后的蝉鸣;秋天,仰望皎洁的月亮在高天漫步,梧桐树影正好投射在台阶之上;冬天,残雪还贪恋在树梢,梅花的香气早已透过幔幕。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鹿园的四季之美,春花、夏雨、秋月、冬雪,四时不同,景色也各有各的美丽。动静明暗。“幽杉荫檐,密竹霭窗”“丛花掩径”“素月流空,梧影当砌”“残雪在树,寒香绕帏”“村原庐舍”是静止的景色,“蒸雾流烟”“时鸟交声”“凉蝉疏引”“朝霁辨色,归云敛空”“炊烟分缕”是动态的景色,动静结合,自有一番妙处。“丛花掩径,时鸟交声;微雨过林,凉蝉疏引”“朝霁辨色,归云敛空”是明亮之景物,“幽杉荫檐,密竹霭窗”“素月流空,梧影当砌”是幽深之景物,明暗相间。多种感官综合。有听觉描写,如“时鸟交声”“凉蝉疏引”;有视觉描写,如“幽杉荫檐,密竹霭窗,蒸雾流烟,弄翠欲滴”“霁辨色,归云敛空,村原庐舍,麟次可数,炊烟分缕从树间出”;有嗅觉描写,如“寒香绕帏”,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鹿园景致,引人神往。整句。文中多用四字短句,如“幽杉荫檐,密竹霭窗,蒸雾流烟,弄翠欲滴”“丛花掩径,时鸟交声;微雨过林,凉蝉疏引;素月流空,梧影当砌;残雪在树,寒香绕帏”“朝霁辨色,归云敛空,村原庐舍,麟次可数”,整齐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景物特色:清幽,充满生机。文中通过对幽杉、密竹、蒸雾、流烟、丛花、时鸟、微雨、凉蝉、素月、梧影、残雪、寒香、归云、村原、庐舍、炊烟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鹿园中各种景物的生机勃勃,充满生气,营造出宁静幽深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文中第一段“背崇冈,枕连麓,开平原之远势,汇双溪之碧流,茂树周映,遥峰对峙,洵幽人之逸景也。顾以僻在村隅,虽好游者未暇过而问焉。是其所遭之犹有不幸也”可知,鹿园背靠高冈,头枕群峰,视野广阔,清溪环绕,茂树掩映,山峦耸立,确优美宜人的好环境。只是位置偏僻,无人问寻,鹿园这样的遭遇,让人感到不幸。根据文中第一段“古隐者居焉”,第二段“瞩览无厌,亦悠然有悟”,第三段“顾亦窃自喜,若矜独获焉”可知,无论是古代的隐士,还是作者自己,都喜爱这里的美景,喜欢这里的意境,发现了这里的妙处,懂得了这里的与众不同,这样看来,又是幸运的。根据文中第四段“嗟夫,境之取舍由人,显晦有时,乃竟若此”可知,这里的一切美好能不能被知道,被欣赏,被喜爱,被传扬,都不是由这里的情况所决定的,而是由来到这里的人决定的,不由得让感慨鹿园的不幸。作者通过本文中对鹿园兴废沉浮的描写,实则借园喻人,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知遇境况的感慨,鹿园的取舍由不得自己,在于他人的评判。作为有才能的士人,他们的遇合也不是由自己的决定,而取决于他人对自己是否具有的知遇之能。参考译文:鹿园,前人驯鹿的地方,有的人说古代隐士曾在这里居住,应该是取自孟子“鹿豕与游(与鹿猪相处)”的意思而得名。这里背靠高高的山冈,头枕连绵不绝的群峰,豁然开阔的是接向远方的广阔田野,两条碧绿的清溪交汇于此,茂树掩映四周遮天蔽日,远处的山峦相对耸立,的确是幽隐之人打发光阴的好环境。只是因为这里位置偏僻在乡村野外,即使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没有时间前来问寻,这样看来,鹿园的遭遇,还是有些不幸令人同情的。己未这一年,我终于买下鹿园这块地,并在这里安家居住。依照弯曲的山势,凭借平坦的土地,勉强修建了几间房屋罢了。其中建筑天井的天花板的装饰、修筑的种植荷花的池子、种植草药的田地、稀疏的菜地这一类,各自有各自合适的处所。在这里,幽深的杉树遮蔽着屋檐,浓密的竹枝像云气一样包裹着窗子,雾气蒸蒸,云烟流沔,浓浓的翠绿仿佛一碰就会掉下来。坐在几和席上读几本书籍,闲适的气氛趣味浓厚,增加了许多光彩。这里的春天,百花掩映着小径,鸟儿们交相歌唱;夏天,微雨过后的林中清新而生凉意,那或短或疏的蝉叫,让人误以为那是秋后的蝉鸣;秋天,仰望皎洁的月亮在高天漫步,梧桐树影正好投射在台阶之上;冬天,残雪还贪恋在树梢,梅花的香气早已透过幔幕。这里一年四季的美景不胜枚举。这些往往和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相碰触,一种奇妙的情趣陡然产生,心里展望的图画和眼前看到的风光往往能在远处交接、重叠,的确能够对自然人生有所领会,却不能够轻易地表达出来。每当雨过天晴的黎明,云消雾散,看远处的村庄和农舍鳞次可数,家家户户的炊烟从树间袅袅升腾,尽力观赏也不会满足,还会在悠然间似有所悟。当初,这个园子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其美丽的风景不被世人知晓,也不感到遗憾和后悔,等到自己通过考察估量,选择在这里居住,景和物都全面开发显露出来,而且美丽亮眼,才渐渐有人来对我表示祝贺。回过头来想这件事,我也内心偷笑,好像夸耀自己独独得到这个地方,又不想被别人散布出去,那么,这里的秘密风景会成为一个永待解开的奥秘,没有让有非分之想的人得到这个园子,抑或它曾经遭受的结果还是很幸运的。哎,对于境况的取舍决定于人,显耀和隐藏都有一定的时机,竟然像这样啊,那么我也知道从前隐居这里的人,他们最初得到这个地方,不和我今天的境况相同吗?况且又怎么知道后世有我又来到这里居住,却仍旧能够享受到这里的美景叫呢?感慨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他们的风节、踪迹没有保存下来,又已经感慨这座园子遭遇像这样的经历。所以写了这一篇文章,来赠送给后来的人。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王君静安将刊其所为《人间词》,诒书告余①曰,“知我词者莫如子,叙之亦莫如子宜。”余与君处十年矣,比年以来,君颇以词自娱。余虽不能词,然喜读词。每夜漏始下,一灯荧然,玩古人之作,未尝不与君共,君成一阕,易一字,未尝不以讯余。既而暌离,苟有所作,未尝不邮以示余也。然则余于君之词,又乌可以无言乎?②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嘉、道以后之词,非不谐美也,然无救于浅薄者,意竭于摹拟也。君之于词,于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于北宋喜永叔、子瞻、少游、美成,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盖鲜,尤痛诋梦窗、玉田②。谓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其持论如此。及读君自所为词,则诚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沈,直而能曲,不屑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殆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君始为词时,亦不自意其至此,而卒至此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③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求之古代作者,罕有伦比。呜呼,不胜古人,不足以与古人并,君其知之矣。世有疑余言者乎?则何不取古人之词,于君词比类而观之也。光绪丙午三月,山阴樊志厚叙。(选自王国维《人间词》甲稿序)材料二:①去岁夏,王君静安集其所为词,得六十余阕,名曰《人间词甲稿》,余既叙而行之矣。今冬复汇所作词为《乙稿》,丐余为之叙,余□敢辞,乃称曰:②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③余与静安,均夙持此论。静安之为词,真能以意境胜。(选自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有删改)【注释】①《人间词甲稿序》与《人间词乙稿序》,署名均为樊志厚,然据学者考证,实际上,皆是王国维自作。《人间词甲稿序》写于1906年,《人间词乙稿序》写于1907年。②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冯正中,为五代词人冯延巳,美成,为北宋词人周邦彦,白石,为南宋词人姜夔,梦窗,为南宋词人吴文英,玉田,为宋末元初词人张炎。21.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A.之 B.其 C.而 D.则22.下列语句均摘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请选出对词的分析视角与上面两则材料不同的一项()A.明季国初诸老之论词,大似袁简斋(袁枚)之论诗,其失也纤小而轻薄。竹垞(朱彝尊)以降之论词者,大似沈归愚,其失也枯槁而庸陋。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C.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D.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3.材料一中称赞王国维所作的词“往往度越前人”,请联系两则材料具体内容,分析其理由。24.材料二指出王国维所作词的特色是“能以意境胜”,这也是王国维拿来衡量前代词人水平高下的标准。请结合材料二第②段的内容,选择高中学习过的一首词作,运用“意境”标准对此加以评析。【答案】21.B22.C23.六百年来,词风不振,原因在于用词堆砌雕琢却失之于浅薄。而王国维则深情感人,写物细腻,寄托深远;从欧阳修以来,王国维作词言近旨远,最为工巧。24.所谓“意境”指的是以外在的意象境界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构造意境水平的高下,决定了词水平的高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梦中老去十年的诗人与停留在去世时样貌的亡妻悲欣交集的相会场景,与现实中明月短松构造的亡妻埋葬地凄凉场景,虚实对照,映衬烘托,构造了沉重悲戚的意境,真实而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可见苏轼不愧为王国维所推崇喜爱的词家高手。【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原文“余□敢辞”,其语境意为:面对静安的邀请,我难道敢推辞吗?“其”可以用作语气词,表示反问,填入方框最合适。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从“篇”与“句”的角度评论唐五代之词,两则材料都没涉及“篇”与“句”这个角度。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等内容,可知在作者看来,六百年来,词风不振,原因在于用词堆砌雕琢却失之于浅薄。而王国维则不同,“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意即写物细腻,寄托深远。并且“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认为从欧阳修以来,王国维作词言近旨远,最为工巧。【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依据“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等内容,可知:所谓“意境”指的是以外在的意象境界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构造意境水平的高下,决定了词水平的高下。以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例,就营造了沉重悲戚的意境,“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对照,映衬烘托,词人把对亡妻的怀念同个人的仕途坎坷与生活困顿结合起来,深挚、凄迷,情调幽冷感伤,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感受融汇贯通,笔园墨净,情韵兼胜。足可见王国维对苏轼的推崇。参考译文:材料一①王君静安将刊发他所写的《人间词》,送来书信告诉我说:“懂我词的人没有比得上你的,作序页没有人比你合适。”我与他相处十年了,去年以来,他很喜欢以词来自娱。我虽不能作词,但是喜读词。每夜沙漏开始计时后,点着一盏灯明晃晃的,玩赏古人的作品,何尝不是与他一样呢,他写完一首词,改动一个字,不曾不拿来找我咨询商量。不久之后闻名分开了,如果有所创作,未尝不邮寄展示给我看。既然这样,我与他的词,又怎么可以不说一下呢?②自从南宋以后,作词的风尚不能振兴已经很久了。元明及清朝初年的各位前辈,并不是没有无警句,然而不免于狭隘拘束,气韵困宥雕琢华丽;嘉庆道光以后的词作,并非不和谐优美,不免于浅薄,意境模仿前人不免枯竭。他对于词,在五代词人中喜欢李后主、冯正中,在北宋词人喜中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在南宋中除了辛弃疾、姜夔外,所喜欢的很少,尤其厌恶吴文英、张炎。认为吴文英堆砌文字,张炎堆积句子,一个雕琢,一个敷衍。其弊端不同,但可以一同属于浅薄类,六百年来词不能振兴,实际从这时就开始了。他坚持的论断就是这样。等读到了他自己写的词,则确实反复幽咽,动摇人心,轻快而又深沉,直接而又婉转,不屑于玩弄言词技巧,也能名句不时冒出,大概往往还能超越前人。至于他的言近而旨远,意思果决而又言辞委婉,自欧阳修以后,大概没有工巧如他的。他开始创作词的时候,也没想到能到这个境界,但是最后达到了,这是上天的安排,不时人力能强求的。③至于观察事物的细微,寄托兴致的深刻,那么又是他诗词的特色,探求古代的作者,也很少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哎!如果不能胜过古人,就不足以与古人并列、相比,他大概是知道的吧。世上有怀疑我这个说法的人吗?那么为何不找古人的词,和他的词比较观赏呢。光绪丙午三月,山阴樊志厚作序。材料二①去年夏天,王君静安将他所作词汇为一篇,共六十馀首,名为《人间词甲稿》。我为他作了序并已刊行。今年冬天,静安君又将他所作汇集为《乙稿》,请我为他作序,我难道能推辞吗?我认为:②所谓文学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应当能够充分地抒发情志;对于读者来说,应当有强大的感染力,关键就在意和境两个方面。第一流的作品意和境融为一体,其次是以境取胜,或者以意取胜。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方面,那就说不上文学。文学作品的工与不工(即优与劣),应当看它有意境或无意境,以及意境的深浅厚薄如何,才能判定。③我和静安,都一直持有这种看法。王静安作的词,真是能以意境取胜。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借阁记【明】金之俊①借松风鸟语以为吾耳,借江山云树以为吾目,借翕张吐纳以为吾口,借花馨草馥以为吾鼻,借三坟五典以为吾腹,借古今人物成败得失一切可悲可舞可法可戒者,以为吾之心思智虑。人生天壤间,无一而非借也。②借则灵,否则块然而已矣。张旭善借而能书,米颠善借而能画,坡仙善借而能文,庄周善借而能为逍遥游,无之乎弗借也。无之弗借则无之弗灵也,此吾友姜开先之所以有借阁也。③开先缃帙①满胸,云烟满楮②,四方贤豪满座,千秋气谊满眉宇,其□得于借者深乎。若夫野月来眠,邻花恣闯,此仅可以摹借阁之景,而借之之义则浩浩乎、落落乎,吾不得而涯际之矣。倘有能明乎其义,则愚公之山不必徙;娲氏之天不必补;鹤之巢,鸠不必夺;蜂之膳,人不必烹;不必城市,不必丘壑。登斯阁也,盖有快焉至足而无憾于天地间者也。④开先唯唯,遂借余言记之。【注释】①缃帙:泛指书籍。②楮:指纸张、作品。21.第③段方框□处的文字有污损(如图),该字应是()A.绐 B.骀 C.诒 D.殆22.以下对本文分析错误一项是()A.第①段所借之物多为可以尽情享用但不会消耗的东西。B.第②段所借之物多为艺术创作的技法、素材、灵感等。C.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这不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D.懂得“借”的要义的人,在城市或者山野都可以安身。23.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说理上的效果与不足。24.第④段收束全文的方式很巧妙,请加以赏析。【答案】21.D22.C23.运用排比,有雄辩之风,能增强说理的气势,举张旭、米芾等著名人物的事例,能增强说服力,但仅凭4个例子,就得出普遍的结论,逻辑上不严密。24.第④段写开先同意我的说法,并用“借阁”为自己楼阁命名,点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表达了对开先善于借的赞扬,再次印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由原文“开先缃帙满胸,云烟满楮,四方贤豪满座,千秋气谊满眉宇”可知,开先器宇轩昂,其应该(恐怕)是得之于善于借鉴,故选“殆”。A.绐:欺骗、哄骗B.骀:本义指劣马,后引申为庸才。C.诒:给、遗留、赠送。D.殆:近于、几乎、大概、恐怕。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不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错误。原文“倘有能明乎其义,则愚公之山不必徙;娲氏之天不必补;鹤之巢,鸠不必夺;蜂之膳,人不必烹”可知,“明乎其义”的“义”是学会借鉴他人他物的长处,就不会“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故“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原文“张旭善借而能书,米颠善借而能画,坡仙善借而能文,庄周善借而能为逍遥游”,由四个“善借”构成排比句,使用排比句来说理,句式有雄辩之风,气势更为强烈,能增强说理的力度。举张旭、米芾等著名人物的事例,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由历史名人证明更加让人信服。不足之处:仅有四个例子,都是文化领域的人物,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就得出“无之弗借则无之弗灵也”普遍的结论,缺乏论证过程和更多论据的支撑,逻辑上不严密。【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原文“开先唯唯,遂借余言记之”,姜开先恭顺谨慎的应答,于是借我的文章记录了它。先表明阁楼的主人同意我的观点,进而用我的观点“借”来命名自己的阁楼,与题目《借阁记》相呼应,点出了文章论点的普遍性,点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即通过本文为姜开先的阁楼命名,深层意图是表达作者的观点。也由开先赞同我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友情深厚,也有对友人明智的赞赏之情,故而志同道合。并且通过友人的附和和命名行为,从侧面印证了作者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为读者接受观点进行铺垫。参考译文:借阁记【明】金之俊①借松树林间的风和鸟语为了我的耳朵,借大江大河和云彩树木为了我的眼睛,借嘴巴的一张一合为了我的口,借花草的馨香为了我的鼻子,借上古时代的书籍为了我的腹中的学问,借古今人物的成功与失败,一切可悲可喜可效法可警戒的,为了我的思想和智慧。人生之间非常的不同,就像天地之间的距离,没有一个不是借用而来。②借用(借鉴)就灵活有生气,不借鉴就木然无知。张旭善于借鉴就能写出书法,米芾善于借鉴就能绘画,苏东坡善于借鉴就能做出文章,庄周善于借鉴就能逍遥游,无不是善于借鉴啊!没有借鉴就没有灵魂和生气,这就是我的朋友姜开先之所以有借阁。③姜开先学识渊博,有很多挥洒自如的墨迹,四方的贤者和豪杰都与他有交往,眉宇间重情重义,就是因为他深谙借鉴的道理。至于月亮映照,邻舍的花伸进来,才可能描摹借阁的景色,而借鉴的含义是深刻的、宏大的,我对其了解的却很少。如果有能明白其中道理的,那么愚公就不必移山;女娲就不用补天;鹤的巢穴,鸠就不必夺取;人就不需要吃蜂蜜;不需要有城市,不需要有山丘。登临这个阁楼,感到最大的满足,在天地之间也没有了遗憾。④姜开先恭顺谨慎的应答,于是借我的文章记录了它。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坦轩记[明]祝允明①赐佥苏州卫指挥使司事隆亭华君世宏,以“坦”名其轩,乞记于予。坦,安也,平也。尝得其义于孔子之书,曰:“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君子以之。又得其义于周公之书,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_______________,幽人以之。又求其义于天地万物,皆然也。惟人也可不坦乎?《书》曰:“王道平平。”《诗》曰:“周道如砥。”_______________,有可以不坦者乎?②彼不然者,秦政、汉彻,以求仙并夷,病天子之坦;七雄刘濞之徒,以逆纪兼类,病诸侯之坦;仪、秦、鞅、睢、莽、卓之属,以攘位窃国,病公卿大夫之坦;王衍、宋齐丘之辈,以矫名窃利,病士之坦;以至乎蚩蚩之氓,干纪厉众越分以自恣者,病庶人之坦。皆以坦为不足而抗之张之,以极其私欲者也。然卒之有不贾祸而并亡其坦者乎?故坦不可不由也。③今华君之才,豪敏而果利,行之必达。其世以孝义传袭甚华,其身受国家三品爵,冠弁金紫,昻然荣其家。广第宅,连阡陌,厚生用,无欲而弗遂。自他人视之,高远阔大,不可易得而兼有也,而皆君之常□。君乃不然,唯执一坦以自居,此其尽道迪吉,度越于人远甚。④以是日用,而自然其心;宁其行,达其志;申其言,从其家;肥其乡邦,重而尊之。一身泰康,百福应集,盖坦之效大而远也本如是,而君独能获之,君殆知天地万物之道,而周公之所谓幽人,孔子之所谓君子者乎?述之,以赞于久。(选自《祝允明文集》)2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A.矣 B.耳 C.也 D.焉22.以下句子按顺序分别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①居中安下,履道而正者也②循天理而无外虑,无往而不平也③由天子以至于庶人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23.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作用。24.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作者对坦轩的命名“以赞于久”的原因。【答案】21.B22.B23.示例:运用排比,罗列天子求仙、诸侯逆纪、公卿大夫窃国、士人矫名窃利、庶人放纵自己等祸患强调“不坦”的危害性,富有论辩气势。呼应了第一段从天子到庶人都不能不坦的道理,也自然引出下文遵循“坦”的重要性使结构更加谨严。24.示例:首先,从义理而言,作者认为“坦”是圣贤书中所认可的天地万物运行之道;从国家而言,若视“坦”为不足并与之相抗来满足私欲,会导致天子到庶人招致祸患;从华君而言,他家世显赫,却以“坦”自居,超越一般人的境界,有幽人、君子之风,作者对其表示赞;从社会而言,坦也有助于君子修身,并使家乡富裕受人尊敬,能够长久地让后世学习效仿。【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矣”侧重陈述;B.“耳”意思是“罢了”,在句末表感叹语气,与前文“而”照应,符合语境;C.“也”在句末,表判断或陈述语气;D.“焉”,可在句末表陈述语气或在句首表反问语气。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第一处,由前文提到的“君子坦荡荡。”可知,后文强调君子的没有外虑,心怀坦荡,故选②;第二处,由前文提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可知,语境强调遵守正道的作用,与①句中“履道而正”紧密相连,故选①;第三处,由后文“有可以不坦者乎?”的反问可知,语境强调人人都要做到“坦”,故选③。②①③正确。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此题可从内容、结构、艺术特色等角度鉴赏分析。此段运用“……,以……,病……”的五个基本相同的句式,组成一组排比,罗列天子求仙、诸侯逆纪、公卿大夫窃国、士人矫名窃利、庶人放纵自己等祸患强调“不坦”的危害性,富有论辩气势,更加严密和详尽全面,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结构上,与“由天子以至于庶人,有可以不坦者乎?”相呼应,阐述从天子到庶人都不能不坦的道理;再结合下文“君乃不然,唯执一坦以自居,此其尽道迪吉,度越于人远甚”和“以是日用,而自然其心;宁其行,达其志;申其言,从其家……”可知,此段自然引出下文遵循“坦”的重要性,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使结构完整紧凑,谨严清晰。【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分条加以概括归纳。结合“尝得其义于孔子之书,曰:‘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之。又得其义于周公之书,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幽人以之。又求其义于天地万物,皆然也。……”可知,作者引用孔子之书、周公之书等从义理而言,作者认为“坦”是圣贤书中所认可的天地万物运行之道;结合“……皆以坦为不足而抗之张之,以极其私欲者也。然卒之有不贾祸而并亡其坦者乎?故坦不可不由也。”可知,作者列举五组事例,论证若视“坦”为不足并与之相抗来满足私欲,会导致天子到庶人招致祸患;结合“今华君之才,豪敏而果利,行之必达。其世以孝义传袭甚华,其身受国家三品爵,冠弁金紫,昻然荣其家。广第宅,连阡陌,厚生用,无欲而弗遂。自他人视之,高远阔大,不可易得而兼有也,……唯执一坦以自居,此其尽道迪吉,度越于人远甚。”可知,从华君而言,他家世显赫,却以“坦”自居,超越一般人的境界,有幽人、君子之风,作者对其大加赞扬,情感真挚;结合“……肥其乡邦,重而尊之。一身泰康,百福应集,盖坦之效大而远也本如是,而君独能获之,君殆知天地万物之道,而周公之所谓幽人,孔子之所谓君子者乎?述之,以赞于久”可知,从社会而言,坦也有助于君子修身,受人尊敬,周公所谓的幽人、孔子所谓的君子,记下了,来长久地赞扬于后世。参考译文:苏州卫指挥使司事隆亭华世宏,命名书斋为“坦”,向我求记。坦有心安宽舒之意。从孔子得其义,道:“君子坦荡荡。”遵循天理没有外虑,到哪儿都是坦途,君子如此。又从周公得其义,言:“独守恬淡的人固守本分就能吉祥。”君子居中正平易近人,安守本分执正道而行,幽人如此。又从天地万物得其义,都是如此。只有人能不坦吗?《书》:“国家治理有序。”《诗》:“周朝的政治清明。”从天子到庶人,有可以不坦的人吗?不这样的话,如像秦始皇、汉武帝刘彻求仙吞并四夷,是天子之坦有缺损;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举兵发动“七国之乱”,违背纲纪,是诸侯之坦有缺损;张仪、苏秦、商鞅、范雎、王莽、董卓这类,令国君让位窃国,是公卿大夫有缺损;王衍、宋齐丘之辈,违背名节窃取利益,是士之坦有缺损;以至乎无知百姓,影响法度逾越本分放纵自己的,是庶人之坦有缺损。这些视坦为不足,就抵制反对他人来尽自己的私欲的。然而到最后有失去坦却不招来祸患的吗?所以坦不能不遵循。华君有才华豪迈聪敏,办事果断利落,身体力行。身世以孝义传袭,受国家三品爵位,着华贵服饰,器宇轩昂是家族荣耀。家中有宽广的宅邸,连绵的田地,家世富裕,虽然他没有欲望却不随愿。他人来看不容易皆有之物,而华君却视为平常。华君却对此不以为然,一以贯之地秉持坦自居,这也都被世人称赞吉祥安好,远远地超越了别人。因此日日用坦让心自然澄明;行为安定,实现志向;表达言说,依从家训行事;让乡邦富庶,乡民尊重。一身康泰、百福应集,大概坦的效用之大之远本就如此吧,而独有华君能获得,大概你也知道天地万物的规律,周公所谓的幽人、孔子所谓的君子吧?记下了,来长久地赞扬于后世。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录田父语【宋】宋祁①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①,厥声载路。□□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汁者满篝,稆者如茨,饁者弗仇饷,锄者无德色,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欣欣然以尽四肢之敏。②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曰:“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而百,大则万箱。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③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曰:“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跨跂竭作,扬芟掉中,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遂去不顾。④先生引车而归,从者曰:“夫子何让也?我直彼曲,请得还辩之。”先生曰:“不可。浅丈夫悼悻然,盗天功以私己力,乃自记之矣。奚独父之诛焉?”【注】①宋祁:宋仁宗时工部尚书,文中“先生”乃自称。②漆漆繁盛的样子。③位者:送酒食到田间的人。④扬芟掉中:除去各种杂草。⑤表征:按土地肥瘠程度征税。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然而 B.且夫 C.已而 D.于是21.下列对第①段京郊之景的描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户安居故土,人丁兴旺。 B.粮草堆积如山,五谷丰熟。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 D.人人开心劳作,各司其职。22.田父认为作者“言之鄙”并予以反驳,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加以分析。23.第④段画线句仅仅是批评田父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看法。【答案】20.D21.C22.田父认为作者“丰收靠上天的保祐和皇帝的恩赐”的看法是浅陋的,我既不靠“天”也不靠“帝”,我的丰收之“获”是自己懂得并能顺时辛勤耕种与收藏,丰收之“乐”是自己能按时纳税,官吏不能剥夺我劳作的权利和成果。23.答案示例一:作者记下田父这番话,批评田父仅凭勤劳不能享受丰收之乐,也委婉地讽刺一些自以为是的执政者,将天时地利及百姓创造的功业都归为自己,同时也警醒自己不能做贪功之人。答案示例二:作者借此话批评田父的刚愎自负,田父把丰收仅归为一己之力,孰不知丰收除了辛勤劳作还要天时地利,享丰收之乐还要公平税赋制度的支持。【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语境中,“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是在“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厥声载路”这一前提条件下,故可用“于是”。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错误。“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指农民们不禁止邻近的人来买粮食,也不斤斤计较承担官租的多少,故“无需互通”错误。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作者看到京郊丰收、百姓安乐的景象,认为“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对此,田父进行的反驳“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田父认为“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跨跂竭作,扬芟掉中,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即丰收是因为自己懂得并能顺时辛勤耕种与收藏,丰收之“乐”是自己能按时纳税,官吏不能剥夺我劳作的权利和成果。【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示例一:此文名为记录一位老农的话,实为托老农之口言作者自己想言而不便言者,因有所顾忌,而故施曲笔之法。老农所说的“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是本文意旨之所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天命和王道之类说教的有力谴责。作者是赞同老农的观点的,但为避忌讳,作者采用了一种诙诡的手法,指责老农“盗天功以私己力”,其实,老农所说的真实情况,正好说明“盗天功以私己力”的是封建统治者和剥削者。也委婉地讽刺一些自以为是的执政者,将天时地利及百姓创造的功业都归为自己,同时也警醒自己不能做贪功之人。答案示例二:也可以认为作者田父“丰收归为一己之力”的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丰收除了辛勤劳作还要天时地利,享丰收之乐还要公平税赋制度的支持。参考译文:①时值初冬十月,京城周围的县处处是一片大丰收的景象;原先流亡在外的人家都已回到家乡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乡村里没有因饥饿而病死的人;村村寨寨人丁兴旺,处处都是欢歌笑语。在这种情况下,我叫仆从准备好了一辆柴车,到郊野去看看收获的情况。只见卑湿之地所产的谷物,也足以装满竹笼,收获的谷物堆得象一座座草屋一样高。送饭的人不占夺耕种的人的饷食,按时做好送到田里。在田里干活的人,也不以自己的劳动有恩德于送饭的人而自矜。农民们不禁止邻近的人来买粮食,也不斤斤计较承担官租的多少,大家都喜乐自得地尽自己的体力和才能在耕作。②我对一个老农作了一个揖进而慰劳说:“老人家田间劳作日晒雨淋非常辛苦啊!今年收成不错,少的人家收了上百个圆仓,多的人家收了上万箱,这是老天爷的保佑,皇帝的恩赐啊!”③老农听了笑得前俯后仰,说:“你的话真是庸俗鄙陋啊!看来,你根本不懂得农业生产是怎么回事呀!春天地气上升、土地润湿之时,夏天太阳暴晒之时,我都竭尽力气拼命干活,割草、拔草、整地,以不错过春夏地气润泽之时及时耕种;秋天,万物的生机开始收敛,冬季,万物都伏藏了起来,我又全家聚集在一起,不迁移到别处去,抓紧时间急忙修盖好野外的草屋,整治好土地,以恢复地力。今天所获得的丰收,完全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哪里是什么老天爷的保佑啊!我随时随地都在劳动,一刻都没有闲过,冬天要在里宰那儿合耦,为春耕作准备,还要按时间按土地的肥瘠等级交纳租税,以力求得到更大的收获。我懂得按农时季节耕种的重要性,官府不能剥夺我按时耕作的权利,也不能强行夺走我劳动所获得的余粮;今日的欢乐,是我自己创造和享有的,哪里是什么皇帝的恩赐啊!我年岁大了,经历的天下事多了,从来没有见过不勉力劳作而可以靠老天爷保佑、靠皇帝恩赐过上好日子的。”说完老农头也不回就走了。④我乘着车返回家,跟我一起去的仆从说:“老爷,你为什么对他这么退让啊?我们有道理他没道理,我们回去找他论辨去!”我说:“不要这样做。气量狭小的人受了一点点气才恼怒不平。现在,有些人把别人的功劳都说成是自己做的,记在自己的帐上。何必独独去责备这个老农呢?”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木假山记(宋)苏洵①木之生,或蘖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④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③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⑤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选自《嘉祐集》卷十五)【注】①蘖:树木的嫩芽。②拱:两手合围,常用于表示树木粗细。③濆:水边。④数:气数,命运。⑤阿:曲从迎合。19.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而 B.则 C.焉 D.何20.以下关于“幸”或“不幸”的阐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A.有“幸”被用作栋梁的树木,仍不免被砍伐,也是“不幸”的。B.被大风拔起的树木是“不幸”的,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C.被流水飘走的树木,即使有“幸”不破损或腐烂,仍多遭遇“不幸”。D.作者家中“木假山”所用之“木”,符合文中所言“最幸者”的标准。21.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下列说法最不适切的一项是()A.善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B.善用借喻,含蓄而生动。C.以叙述树木成长过程为主,议论为辅。D.由此而及彼,拓宽了事理的适用范围。22.南宋楼昉评论本文说:“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合,有无限曲折,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结合全文,赏析其“无限曲折”的妙处。【答案】19.A20.B21.C22.答案示例:首段层层推演从“木”到“木假山”的艰难历程,“幸”与“不幸”交替,迂回曲折,巧妙凸显出“木假山”形成之难;次段复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却不是叹之前所叹,而是转向对“数”与“理”的思考,在回环往复中越转越深,发人深思;尾段抒发对“木假山”的情感,由爱而感,由感而敬,一句一转,主旨逐步凸显和深化,耐人寻味。纵观全文,可谓“无限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首或句中连词,可用于表示递进、顺承、转折等,此处“有斧斤之患”的“则为人之所材”的结果,故可用“而”表顺承。B.可表承接,但前文“则为人之所材”已有“则”字,会导致重复。C.一般用为句末语气词。D.一般用作疑问代词或反问副词,与此处语意不符。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也就是那些不破折不腐朽的才能有幸为人所用。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建设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叙述树木成长过程为主,议论为辅”错误。原文中叙述树木成长过程的内容与议论内容交替使用,并无非常明显的主次之分。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中,通过对树木“幸”与“不幸”的层层对比,逐步推演出从“木”到“木假山”的艰难历程。作者先是论述小树苗“蘖而殇”“拱而夭”的不幸,然后进一步论述与之相比“幸”者又会遭遇的不幸“伐”“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又再次指出相对“幸”者能够“不破折不腐”的不幸“有斧斤之患”。最终,作者终于引出“其最幸者”——“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在这迂回曲折的过程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木假山形成之难。若说第一段说的是大部分的现象,作者第二段则先指出“予家有三峰”,拉近木假山与作者的距离,然后进一步说明“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中间复写木假山形成过程的内容“且其孽而不殇……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看似回环往复,却不是叹之前所叹,引出新的议论与思考内容,也就是“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这一对“数”与“理”的思考。最终,作者在最后一段直抒胸臆“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借此进一步生发议论,说明“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所蕴含的气节让自己由爱而感,由感而敬的情绪变化。由此,文章主旨逐步凸显和深化,耐人寻味。由此可见,本文可谓“无限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参考译文: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有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然而,我的喜爱木假山,不光是喜爱它的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回友笺(清)毛奇龄①东林非党也,有抗东林者而党始名,然而不敢显居于抗之者也,于是甘于抗东林者必文曰中立,夫使抗之者不敢显居于抗之而乃曰中立,则东林尊矣。②今之抗王李①之文者亦然,明明诋其文而不敢显居于诋之之列,必文曰都不观某某两家之书,则其文益尊矣。③吾之抗王李不如是,必极观王李之书,使彼肝胆显然,一无所逃,而后乃坦坦白白而上之,斯足贵耳。不然,是欲以暗昧胜之也。暗昧胜之,非胜也。若来旨云东林容有小人,抗东林者必无君子文,或稍异是耳。【注释】①王李: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与李攀龙。21.阅读第①②段,下列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称东林为党始于反对者的出现。B.反对者对东林党持中立的立场。C.反对者不敢公开诋毁王李之文。D.反对者使得王李之文更受尊重。22.分析文中第①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3.第③段作者提出自己对王李之文的批评方法,请评析作者的批评方法。【答案】21.B22.第①②段先论反对者批评东林党、王李之文的错误方法,然后正面提出自己的批评方法,先破后立、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23.作者不赞同阴暗、傲慢的批评方法,而是在全面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公开坦诚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以平等、尊重为前提,说理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更有利于建立起透明、健康的社会批评环境。这样的批评态度与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有其积极意义。【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反对者对东林党持中立的立场”错误。据第①段可知,反对东林的人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者之列,只能在文章中声明持中立的立场,是无奈之举,而不是真的“对东林党持中立的立场”。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的能力。①“夫使抗之者不敢显居于抗之而乃曰中立,则东林尊矣”、②“明明诋其文而不敢显居于诋之之列,必文曰都不观某某两家之书,则其文益尊矣”,反对者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地位竟然称中立的立场,反而显得东林党尊贵;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文章的人诋毁他们的文章却不敢明显地处于诋毁者之列,反而显得王李的文章尊贵。第①②段先论反对者批评东林党、王李之文的错误方法。结合③“吾之抗王李不如是,必极观王李之书,使彼肝胆显然……而后乃坦坦白白而上之,斯足贵耳”可知,作者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章不这样,一定会遍观王世贞与李攀龙的书信,让他们的真心诚意显露无疑,然后才直率地崇尚他们,足见其尊贵。由此可知,作者通过先破后立正面提出自己的批评方法。③“不然,是欲以暗昧胜之也。暗昧胜之,非胜也”,不这样,就是想要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是真正的胜利。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鲜明地表达观点。【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第③段作者提出自己对王李之文批评方法,即“必极观王李之书,使彼肝胆显然”“而后乃坦坦白白而上之,斯足贵耳”,一定会遍观王世贞与李攀龙的书信,让他们的真心诚意显露无疑,坦率地崇尚他们,这是在全面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公开坦诚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不然,是欲以暗昧胜之也。暗昧胜之,非胜也”,不这样,就是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表明作者不赞同阴暗、傲慢的批评方法。以全面的理解、认识为基础,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作者这样的批评更有针对性,说服力更强,更有利于建健康的批评环境。由此可见,这样的批评态度与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值得提倡。参考译文:东林原来不是党派,有反对东林的人开始以党派为之命名,但是又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者之列,于是乐于反对东林党的人一定在文章中声明持中立的立场,让反对者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他们并且竟然称中立的立场,那么东林就尊贵了。现在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文章的人也是这样,很显然诋毁他们的文章却不敢明显地处于诋毁他们之列,一定在文章中说甚至不看王李两家的书信,那么王李的文章就尊贵了。我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章不这样,一定会遍观王世贞与李攀龙的书信,让他们的真心诚意显露无疑,无所遁逃,然后才直率地崇尚他们,这样才足见其尊贵。不这样,就是想要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是真正的胜利。如果来信的旨意说东林容纳小人,反对东林的人一定不会写出高尚的文章,或者于此稍有不同罢了。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五)(11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兴山水清远图记赵孟頫①昔人有言:“吴兴山水清远”。非夫悠然独往有会于心者,不以为知言。②南来之水出天目之阳,至城南三里而近,汇为玉湖,汪汪且百顷。玉湖之上有山,童童状若车盖者,曰车盖山。繇车盖而西,山益高,曰道场。自此以往,奔腾相属,弗可胜图矣。其北小山坦迤,曰岘山。山多石,草木疎瘦如牛毛。诸山皆与水际,路绕其麓,远望唯草树缘之而已。中湖巨石如积坡陀,磊磈葭苇丛焉,不以水盈缩为高卑,故曰浮玉。浮玉之南,两小峰参差,曰上下钓鱼山。又南长山,曰长超。越湖面东与车盖对峙者,曰上下河口山。又东四小山,衡视则散布不属,纵视则联若比鳞,曰沈长、曰西余、曰蜀山、曰鸟山。又东壤,曰毗山。远树微茫,中突,若覆釜。玉湖之水,北流入城中,合苔水于城东北,又北东入于震泽。春秋佳日,小舟泝流城南,众山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舡低昂,洞庭诸山苍然可见,是其最清远处耶。材料二:题江矶图卷后柳贯①此《江矶图》,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余初见先生钱塘湖东,年已七十馀,疏髯秀眉,颀身逸气,如古图画中仙人剑客,时时为好事者吟诗作书画,韵度冲远,往往出寻常笔墨畦町之外。时余稚齿,方出游诸公间,虽不敢牵率先生为之,而心实企慕焉。②此图为弁阳周公谨作,公谨故家,多蓄法书名画。先生之死,盖后公谨数年,而公谨之子孙今尽弃其所藏,余在燕尝见其三四。暨来豫章,见《集古录》蒋洪仲家。今又从盱江周道益见此图。然不知此尤物何以能无胫翼而飞行至是耶?钱塘故都未及百年,风流文物扫地尽矣。独其书画之所存,犹可想见其仿佛,此固重夫揽古者之一慨云耳。20.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亲身经历与体悟是创作的重要条件。B.材料一实写个人乘舟游历山水领略到清远之境。C.材料二刻画了一位超凡脱俗极具创作个性的画家。D.材料二交代了《江矶图》离奇的流传过程及价值。21.材料一第②段在刻画山水景致方面独具特色,试作简要赏析。22.作为题画之作,两文均不着意于画作本身,在写法上各具特点,请结合上述材料作简要分析。【答案】20.B21.本段通过多变的视角刻画吴兴山水,整体上以鸟瞰视角总览山水;并采用远近结合、纵横交错的视角,移步换景分门别类地刻画吴兴山水的特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吴兴山水,以客观笔触具体刻画山水,最后,以泛舟水上的想象之景,突出对山水之清远的领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刻画山水,如“童童状若车盖”“草木疎瘦如牛毛”“若覆釜”等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水之形态。22.赵文纯以吴兴山水描写为主,与画作题目相关,但对画作本身未着一笔;柳文简介画作者及为谁而作之外,对画作本身未着一笔。赵文细笔描绘吴兴山水之景致,首尾呼应中凸显画作之主旨“清远”,文字与画作交相呼应,巧妙地为画作作注。柳文以画作为线索,先后交代作画之人、藏画之人以及画作的遭遇,借以传达对龚氏气度的赞美与追慕,以及对画作主人几经更迭的感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实写个人乘舟游历山水”错误。“春秋佳日,小舟泝流城南,众山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舡低昂,洞庭诸山苍然可见,是其最清远处耶”是泛舟水上的想象之景,是虚写。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段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此文写吴兴山水的全貌,以城南三里的“玉湖”和玉湖上的“车盖山”为焦聚中心,然后有层次地向四方铺展,延伸:其西“山益高,曰道场”;其北“小山坦迤,曰岘山”;其东“与车盖对峙者,曰上下河口山”;其南就是“出天目(山)之阳”的“南来之水”,又“北流入城中,合苕水于城东北”“入于震泽”。所记清历可数,山水宛然在目,这是通过多变的视角刻画吴兴山水,俯瞰吴兴山水的全貌。除俯瞰吴兴山水的全貌之外,对其各路山水胜景,作者又采此法给以细致描绘。如:“越湖面东与车盖对峙者,曰上下河口山。又东四小山。衡视则散布不属,纵视则联若比鳞,曰沈长、曰西余、曰蜀山、曰鸟山。又东壤,曰毗山。远树微茫,中突,若覆釜”,采用远近结合、纵横交错的视角,引导读者,步步看,面面观,这是移步换景地再现自然景观。本文写玉湖以北的景观,是实写,“其北小山坦迤,曰岘山”,对其远景仅只一句勾勒其轮廓:“远望唯草树缘之而已”。再如写玉湖,车盖山以西的景观,“繇车盖而西,山益高,曰道场。自此以往,奔腾相属,弗可胜图矣”其对高山,大山,远山的描绘,就用了虚写,仅以粗线条勾勒,以示其境界的苍茫、深远。最后写“春秋佳日,小舟泝流城南,众山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舡低昂,洞庭诸山苍然可见”,以泛舟水上的想象之景,突出对山水之清远的领悟。这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吴兴山水。此外,写山水之形态又多运用比喻修辞,如“童童状若车盖”“山多石,草木竦瘦如牛毛”“若覆釜”,刻画山水生动形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材料一标题是“吴兴山水清远图记”,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到“吴兴山水清远”,第②段是“记”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赵文纯以吴兴山水描写为主,与画作题目相关,但对画作本身未着一笔。材料二题为“题江矶图卷后”,文中介绍了画作者,“此《江矶图》,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说明为谁而作,“此图为弁阳周公谨作,公谨故家,多蓄法书名画”,同样未对画本身着笔。在画作之外,赵孟頫的文中写俯瞰吴兴山水的全貌,并对其各路山水胜景细致描绘,结尾“是其最清远处耶”与开篇“昔人有言:‘吴兴山水清远’”,是首尾呼应,凸显了画作之主旨“清远”,文字与画作交相呼应,是巧妙地为画作作注。柳贯的文中,以画作为线索,先写“此《江矶图》,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交代作画之人,并写“虽不敢牵率先生为之,而心实企慕焉”,表达了对龚氏气度的赞美与追慕。后写“此图为弁阳周公谨作,公谨故家,多蓄法书名画”,说明为谁而作。写“暨来豫章,见《集古录》蒋洪仲家。今又从盱江周道益见此图”,是介绍藏画之人,写“钱塘故都未及百年,风流文物扫地尽矣。独其书画之所存”,是交代画作的遭遇,流露了对画作主人几经更迭的感慨。参考译文:材料一:吴兴山水清远图记赵孟頫前人曾说:“吴兴山水清明广远”,如果不是悠然独往而心领神会的人,就不会认为这是真知之言。南来的流水源出天月山之南,到城南约三里的地方,汇成玉湖,又深又广将近百顷。玉湖之上有山,茂盛的样子就像车篷一样,叫车盖山。由车盖山往西,山更高,叫道场。由此而往,奔腾相连,不能一一描绘了。它的北面有小山平坦延伸,叫岘山。山上石头很多,草木清瘦如牛毛。群山都与湖水相连路径盘曲,在山脚远望,只看见草树围绕在前面而已。中湖巨石堆积不平,错落的山石间长满了芦苇,不因水的涨落而或高或低,因此称为浮玉。浮玉山之南,有两座小山交错,叫上下钓鱼山。再往南的长山,叫长超。越过湖面在东边与车盖山对峙的,叫上下河口山。又往东边的四座小山,横看则分散不相连,纵观则像鱼鳞般排列,叫沈长、西余、蜀山、鸟山。东边接壤的,叫毗山。远树微茫,中部隆起,犹如覆盖着一口锅。玉湖之水,向北流入城中,在城东北与苕水汇合,继而向东北流入震泽湖。春秋佳日,在城南坐小船逆水而行,众山环绕,就像翠玉削琢空浮在水面,与船一同起伏,洞庭群山深青可见,这是吴兴山水的最清远的地方啊。材料二:题江矶图卷后柳贯这幅《江矶图》,是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我初见先生是在钱塘湖东,先生年纪已七十多,疏髯秀眉,修长身材具有超脱世俗的气度,如古图画中仙人剑客,时时被好事的人吟诗作书画,气韵风度冲和高远,往往出寻常笔墨界限之外。当时我是少年,正外出在诸公之间交游,虽然不敢牵缠先生作画,而内心委实仰慕他。此幅图是为弁阳周公谨创作,公谨是是世代仕宦之家,蓄藏了很多法书名画。先生去世,大概晚于公谨几年,而公谨的子孙如今尽弃了他的所藏,我在燕曾经见过其中的三四幅画。到来豫章,见《集古录》在蒋洪仲家。今又从盱江周道益那里见到此图。却不知这样珍贵的物品因何能够无腿和翅膀而飞行到这里的呢?钱塘故都未建到一百年,流风余韵和文物全部丧失尽了。唯独他的书画存在,还可想见其隐隐约约的情形,这本来就是看重说古的人的一点感慨罢了。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五)(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余所僦①屋有牖外大树一,挺然当牖中,盖柞属也。日夕视之,若贞人介士,高冠长剑,端俨自持,而庸夫孺子凛然莫敢犯。②主人翁曰:“公爱兹树乎?侬②先世手植兹树,将百年于兹。日者,荆楚暴卒蚁聚城邑。凡亭榭、道路、丛薄、丘陇之植,不问老弱坚脆,悉罹斧斤。于是树之生意尽矣。而吾庐之植独存。侬不知天故遗此耶?抑造化之所钟,而厚于他植也?”③余叹曰:凡物之生,有幸不幸。时当无事,家给人足,宫室器用,公私毕作,良工师来度材,为栋梁,为樯楫,为琴瑟,为俎豆,其幸也。一遇丧乱,暴殄于卒伍之手,为栅,为橹,为弧,为枪,特不幸尔。今兹树也,其寿与否,非吾所能知,夫既不殄于卒伍,苟遇良工师,将舍之耶,抑取之也?余将为翁为树庆矣。且吾闻之,昔者山阴陆公务观之帅蜀也,于其舍处见大楠四,皆历岁数百者。公以蜀故僭国③也,王氏、孟氏尝极土木之侈而四楠者无恙,为楠记之。□此树者不两以相比,不三以相参,而涉历世变,与彼四楠者无异。吾亦将为兹树记。(节选自明徐一夔《独柞轩记》)材料二:①昌老④以书属予曰:“国宁之楠,几伐以营缮郡。人力全之,仅乃得免。惧卒不免也。”②予且叹且喜:“夫勿剪憩棠,恭敬桑梓⑤,自古已然。姑以蜀事言之,蒋堂守成都,有美政,止以筑铜壶阁,伐江渎庙一木,坐罢,书于国史。且王建、孟知祥专有西南,穷土木之侈,数十里间而独四楠不取,彼犹有畏而不敢者。今圣主以恭俭化天下,专阃方面⑥皆重德伟人,岂其残灭千岁遗迹,侈大栋宇,为王、孟之所难哉?意者,特出于吏胥梓匠,欺罔专恣,以自为功而已。使有以吾文告之者,读未终篇,禁令下矣。然则安可不书?”(节选自南宋陆游《成都犀浦国宁观古楠记》)【注】①僦,租赁。②侬,我。③僭国,割据政权。这里指五代十国中的前蜀和后蜀。④指国宁观主持蘧昌真人。⑤《诗经·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周人以此诗怀念召伯德政。《诗经·小雅·小弁》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人以“桑梓之地”为故乡。⑥专阃方面,指地方官员。20.下列适合填在材料一第③段□处的一项是()A.乃 B.顾 C.则 D.故21.分析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22.下列对两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主人翁对柞树得以幸免原因感到好奇,故求教于作者。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树木被工匠制作成各种日常工具就是幸运的。C.材料二中,国宁观的四棵古楠因当地需营造宫室,差一点被砍伐。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砍伐古楠的想法,只是胥吏木工的私心作祟。23.材料二中,作者梳理了四棵古楠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对独柞留存的原因也做了探究。请结合材料二,评析材料一写作意图的思想价值。【答案】20.B21.画线句以疑问的方式,启发主人老翁思考:如果树木不毁在兵卒手中,被做成工具其实也不是一件幸事。这是对上文以“罹斧斤”为“不幸”,以被做成工具为“幸”的否定;也引出下文对这棵独柞何以能够保存至今的探究。22.B23.材料二认为四棵古楠不遭砍伐,是中国人爱护树木的优良传统以及地方统治者面对千年遗迹不敢造次的决定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材料一还认为独柞得以保留,与其“若贞人介士”“端俨自持”的精神面貌有关,表达了作者对柞树耿介品格的赞美与向往;作者写此文意在赞扬独柞的高尚品质,暗含着善待人才的期望;启迪当今的人们也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人格。【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顾”解释为“只是”,作者在将这棵柞树不遭砍伐的原因与陆游笔下四棵古楠不遭砍伐的原因做类比之后,补充指出,此独柞能留存,还有其独立傲岸之品格的原因。这是对上文原因的补充,故用“顾”,其余三项均无此义。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第③段画线句的意思是:如果能遇到优秀的木工的话,他们是会放了它呢,还是砍了它来做工具呢?此句为选择疑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可知,这是作者在与主人老翁对话当中的一句,这一问句的运用,应是启发主人老翁思考。思考什么呢?就是第三段开头提到的“凡物之生,有幸不幸”,作者起先分析了“幸与不幸”的情况:“时当无事……良工师来度材,为栋梁,为樯楫,为琴瑟,为俎豆,其幸也”,“一遇丧乱,暴殄于卒伍之手,为栅,为橹,为弧,为枪,特不幸尔”。但在对这棵柞树而言,没有遇丧乱,暴殄于卒伍之手,那么是不是遇良工做成工具说是它的“幸”了呢?很显然作者是认为如果树木不毁在兵卒手中,被做成工具其实也不是一件幸事。因此这句话是对上文以“罹斧斤”为“不幸”,以被做成工具为“幸”的否定。另外,此句后面的内容是作者对这棵树能够留存原因的分析、探究,因此它的作用还有引出下文对这棵独柞何以能够保存至今的探究。【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B.“作者认为树木被工匠制作成各种日常工具就是幸运的”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确实提到了“幸与不幸”,而一句“苟遇良工师,将舍之耶,抑取之也?”实际上是以疑问的方式,启发主人老翁思考:如果树木不毁在兵卒手中,被做成工具其实也不是一件幸事。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写作意思的思想价值的能力。两则材料都探究了树木不被砍伐的原因,并因之为树作记。四棵古楠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在陆游看来,材料二第①段的“国宁之楠,几伐以营缮郡。人力全之,仅乃得免”是国宁观主持蘧昌真人对陆游讲述的四棵古楠未遭遇砍伐的原因之一。第②段中陆游引出《诗经》中的内容“夫勿剪憩棠,恭敬桑梓”及举实例“彼犹有畏而不敢者”,应该说这是他认为的古楠未遭砍伐的另一原因,即中国人爱护树木的优良传统以及地方统治者面对千年遗迹不敢造次的决定。那么材料一中独柞能留住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徐一夔用了一句“此树者不两以相比,不三以相参,而涉历世变,与彼独柞者无异”指出独柞与古楠留存的原因的一致性,但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止于此,材料一开篇提到“日夕视之,若贞人介士,高冠长剑,端俨自持,而庸夫孺子凛然莫敢犯”,他认为独柞像是一个方正耿介之人,正直庄重,矜持克制,而平庸之辈、小儿之徒会害怕而不敢冒犯它。这其实是道出了其能留存的另一原因,即它的精神面貌,正因为它的正直耿介,才让人望而却步,这棵树才幸免于难。表达了作者对柞树耿介品格的赞美与向往。而这棵树的精神品格不正像正直的人吗?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看似写树,实际是写人,意在赞扬独柞的高尚品质,暗含着善待人才的期望;启迪当今的人们也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人格。参考译文:材料一:①我所租赁的屋子窗外有一棵大树,十分挺拔,正对着窗口,大概是柞一类的树木。我早晚观看,它像是一个方正耿介之人,戴着高冠,佩着长剑,正直庄重,矜持克制,而平庸之辈、小儿之徒会害怕而不敢冒犯它。②房东老人说:“您喜爱这棵树吗?我的先辈亲手种植了这棵树,到现在差不多有一百年了。近日,荆楚一带凶残的士兵像蚂蚁一样集结在城中,所有的亭台馆榭、道路通衢、低矮草丛、田园菜地里的树木,不论老弱坚脆,全都遭到砍伐。于是树木的生机就耗尽了。而我们屋子里的这棵树还在。我不知道是老天漏掉了这棵树,还是这棵树本来就是大自然所钟爱的,于是对这棵树更加偏爱呢?③我感叹说:万物生长,有的幸运,有的不幸。当时天下没有战火,日常家用就能消耗得起,制造器物,也都能满足公家和私人的用途。优秀的木工来量材,(把树木)做成栋梁,做成桅杆船桨,做成琴瑟,做成祭祀器皿,这些都是他们的幸运。一旦遇到国家动乱,他们就被糟蹋在兵卒手里,做成了栅栏、盾牌、弓箭、木枪,实在是不幸啊。现在这棵树,他的寿命长久与否,我不知道。它不被糟蹋在兵卒手里,如果能遇到优秀的木工的话,他们是会放了它呢,还是砍了它来做工具呢?我将替你和这棵树庆幸啊。而且我听说,过去山阴陆游在四川统领军队的时候,在他的屋舍处见到四棵大楠木,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陆游认为前蜀、后蜀都是割据政权,王建、孟知祥等人曾经极尽土木工程的奢华,但这四棵楠木无恙,于是为这四棵楠木做了一篇记。只是这棵树不是两两成对,也不是三棵鼎足,却能经历世事变化,和那四棵楠木没有差别。我也将为这棵树做记。材料二:①蘧昌老真人写信给我说:“国宁观的楠木,差一点儿被砍伐用来修建郡衙,亏得大家尽力保全,才刚刚得以幸免。恐怕最终也不会幸免啊。”②我又叹息又开心:“(《诗经》里说)不要剪去憩棠,要对桑梓恭敬。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姑且用蜀地的事情来说:蒋堂在成都执政的时候,有良好政治措施,只是因为造铜壶阁,砍伐了江渎庙的一棵树,因此被罢官。这件事写在了国史上。况且王建、孟知祥割据西南,极大地耗尽了土木,方圆几十里间,这四棵楠木在当时没有被取用,他们还是有所畏惧而不敢砍伐的。更何况今天圣上以谦恭俭朴教化天下,而地方大员都是重视德行的高尚君子,又怎么会毁灭这千年的遗迹,用来扩大自己的栋宇,做王建、孟知祥都觉得为难的事呢?想来,(这种砍伐树木的主意)都只是出于胥吏木工,欺骗上级,想要为自己邀功而已。假使拿我的文章给他们看,也许他们还没读完,禁止伐木的命令已经下达到他们这里了。既然这样,那么我又怎么能不写下我的这个记呢?”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五)(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黄杨(清初)李渔①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②分毫,至闰③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值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④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沙学院《卫星通信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述职报告招聘留存模板
- 职业导论-房地产经纪人《职业导论》名师预测卷5
- 同学聚会发言稿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十四)巧数图形(含答案)
-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有答案)
- 二零二五版全国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商标转让及运营管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国际贸易仲裁条款适用合同模板2篇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地图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产权技术合同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优化路径研究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
- 法人代持免责任协议书(2篇)
- 产业链治理协同性
- 闸站监理实施细则
- 高三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 2024年初三数学竞赛考试试题
- 窦性心动过速的危害
- 深基坑工程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降水施工方案
- 2024年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解析答案
- 医药制造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以贵州百灵为例
- GB 31335-2024铁矿开采和选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