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2015年10月25日_第1页
重读鲁迅2015年10月25日_第2页
重读鲁迅2015年10月25日_第3页
重读鲁迅2015年10月25日_第4页
重读鲁迅2015年10月25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读鲁迅《人间鲁迅》林贤治不知为什么,对于鲁迅先生,我仿佛怀有特殊的感情。一直以来,关于鲁迅的书,自己暗暗收集了不少,从全集到评论,从传记到写真,但一直没有时间去细细的品读,最近,反而是一本数年前大学时候买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使自己再次走进久违的鲁迅先生,品味他的人生历程.

辛亥时期的鲁迅是萎靡的,对于辛亥后国家的反复和复古的死灰复燃,先生感到深深的失望,所谓的革命,不过是新瓶装了旧酒,还是那样的一群人,满清的都督,民国的议长,摇身一变,都成了革命派,而真正的革命派反而或者流亡海外,或被操刀屠杀,国家如此,又有什么希望呢,中国就像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主义到中国,都要染成黑色,又仿佛是个铁屋子,醒了的人反倒痛苦,不如就此迷睡直至死亡吧。抄书,抄书,把自己埋在千年的故纸堆里,聊做麻木自己灵魂的迷药。

直到五四的狂飙,同人的呐喊,鲁迅应承朋友的要求,终于作出惊世的狂人与阿Q,吃人,吃人,有没有不吃人的人,或许刚出生的婴儿吧,救救孩子。。。先生用犀利与深刻的笔锋描画出中国社会吃人的本性与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中国的国民就是一群麻木的奴隶,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奴隶的历史,只不过有时候是坐稳奴隶的历史,有时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历史,惶惶中国五千年,至今仍未有变化。那些所谓的四书五经,所谓的鸿篇巨制,所谓的国学经典,不过是教人怎样做一个稳稳妥妥的奴隶,中国的青年要想进步,要想自新,必须少读,或者竟不读中国书,因为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厌世的,也是活人的颓唐或厌世。必须从灵魂上改过几千年来积习的弊病,引入新的思想与思维,非如此,方能救国民,救国家。先生疾呼:中国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凡是有碍于此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制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

鲁迅一生都对中国人的劣根保持很高的警惕性,无论留日时期吴稚晖的狂妄,还是胡适的帮闲,都表示出深深的厌恶,就是后来左联的周扬,亦为鲁迅所不齿,尽管周扬是进步势力的所谓领袖。鲁迅深深知道如果没有对中国人劣根性的彻底革命与自新,那么中国就没有未来,即使一时有革命爆发,也不过是历史的循环,甚至还有可能倒退。所以面对新兴的左翼进步人士,鲁迅说,中国现在诚然很黑暗,但是将来就一定光明,一定没有黑暗吗?只好将来再说,何等的英明与洞见。可也正是这样超越时代的深刻,使鲁迅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细细数来,似乎只有早期的周作人和后期的瞿秋白,有过思想的共鸣,使先生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哀叹,然而这样的两个亲密的人,被鲁迅引为同道者,也因作人的反目,秋白的离世,沉重打击了先生的心,其实何止这些,鲁迅一生都是孤独的,能使先生神采飞扬的,一个是女师大时期的许广平,一个是青年的来访。鲁迅的婚姻是出悲剧,诚如先生所言,那个封建家庭的女子,不过是母亲的妻子,不是自己的,可是为了那个妻子,鲁迅背负了十年的沉重,直到遇到许广平,为她的才气,为她的勇毅,为她深刻理解着自己,为她给自己暮气的精神带来如许的光明。也正是在这个新青年的思想冲击之下,鲁迅走出了围困自己的藩篱,勇敢的与其结合。当然,后来的故事没有了浪漫,尽管在鲁迅身边,许广平也参与过文字的编校,友人的交谈,革命者的庇护,但是由于牺牲于家庭,她的思想再也没有跟上先生的步伐,而终于先生再次感到了无边的寂寞,对此,先生是心存愧疚的。

鲁迅是最爱青年的,因其有无限的未来,有新思想的洗礼,而没有旧思想的羁绊,鲁迅反对读中国书,也与此相关,先生有时候真想背负这沉重的闸门,放青年到那开阔地去,接受新的思想的洗礼,为中国开创出新的光明。与青年在一起,是鲁迅最为欣慰和快乐的时候,青年请求的事情,先生也从不推脱,为新作品引荐,为青年的书写序,甚至花大量的心思编杂志,介绍青年的作品,但是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很多很好的青年失掉了自己的生命,多少年来,鲁迅目睹了无数青年的血,毕磊、刘和珍、柔石、丁玲、杨荃。。。不忍视听,艰于呼吸,还有什么好说呢?屠伯们沾满血腥的手,从来不会放下,而真的猛士,只有奋然的前行,为这渺茫的希望。然而最让人心痛的不是敌人的屠杀,而是友人的暗箭,甚至青年的棍棒。尽管保持足够的忍耐,但先生还是无法承受叛徒、托派、封建余孽的大帽或大棒,甚至鲁迅对共产党的文艺将领冯雪峰说:你们打过来,第一个抓的不会是我吧。鲁迅先生最后一年身体的垮掉,可以说与他与所谓左翼作家的论战,不无关系,青年的不理解与抡起大棒,深深伤害了先生的心,以致先生最后一年希望的越加渺茫,精神世界的越加压抑与苦闷,身心的巨大伤害,直至大病摧残,离开人世。鲁迅先生的过早离世,正是盟友青年的沉重打击导致。可见中国的道路何其艰难,这样的杰出人物,不仅所谓的社会精英们不懂珍惜,不能理解,就是那些为新思想所洗礼的青年,也难以理解。这恰恰反映出国民改造的艰难与中国进步的困境。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先生生前遭遇无数遗老、绅士、权贵、帮闲、风月、叭儿、大家长、所谓领袖的攻击、谩骂、暗箭、明枪。死后却被捧到天上,似乎成了圣坛上的偶像,这不能不令人思考,反省与回味。鲁迅是人,是活在人间的人,是战士,是与中国数千年的积习,中国人积郁的陋习与劣根做斗争的战士,是警惕世界一切黑暗与不平的横站的战士。即使先生活到现在,就像毛泽东所说,不是在监狱里继续写他的,就是长久的沉默。死去的已经死去了,任何纪念碑都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活着的人,要继承先生的衣钵,与世间的黑暗和不平,与人性的劣根,做深刻的反省,做勇猛的前行!主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主讲:温儒敏主办:北大研究生院“才斋讲堂”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中国现代当文学专题研究》(合著,2002)、《文学史的视野》(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5)等。精彩摘要:1、鲁迅的地位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2、鲁迅的批判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3、中国人的劣根性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中国人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但他的批判是建立在自省和自剖基础上,也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带有一种悲悯和无奈。大多中国人不出声,沉默,中国人共同的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地说出来。“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鲁迅)

以下为演讲实录:温儒敏:站这里心里有点不安,你们要是听累了觉得没多大意思,悄悄走就是了。今天这个题目,应该请我们中文系的钱理群老师来讲更好,我也想试图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鲁迅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我还是想讲讲,觉得说不完的。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读鲁迅其实在了解我们自身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现在社会上,包括学术界,对鲁迅、对五四开始有一些批评,一些颠覆,一些否定。鲁迅当然可以批评,问题是批评要有根据,不能因为鲁迅名气大,你批他就出名。另外一个倾向是完全把鲁迅生活化。鲁迅以前被搞成神话,现在把他拉下来,说鲁迅跟某人差不多,关心的也就是吃饭、穿衣、抽烟,说他跟许广平算不算包二奶。以前确实把鲁迅摆得很高,现在有意识让他回到“人间”。但如果把鲁迅完全当做普通人,他做的也是平常生活里的那些东西,那我们就不需要鲁迅了。我选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是回应上面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还需不需要鲁迅?也希望在座的,多少读一点鲁迅,了解一下鲁迅,系统读一些鲁迅的东西。为什么?我是这样看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所以鲁迅的眼光、鲁迅的精神是没有过时的。读鲁迅,是为了了解我们自身,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中国人。鲁迅有一个特点,他的文章并不是知识层面的,而是带有自己痛彻的感触,从生命的体验中总结出来的,读鲁迅可以带给你真正的文化体验。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当然,作为一个作家,鲁迅也并不是完美的。鲁迅的过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利器,在心理学家看来,不一定是很健康的,鲁迅的心理特征有时候不见得好,可以说鲁迅很悲观,对很多事也很悲观,有时甚至绝望,在某些问题上他多少还过于敏感、多疑,有点“病态”。作为一个文艺家、一个哲学家,最高顶端的那个人往往会带一点“病态”,他跟普通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说他是有些“病态”的。之所以这样,他在文学上才能够发酵,才能够做出精品。所以鲁迅现在成为我们的重要遗产,而且弥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中国人精神和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小学就开始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应该珍惜鲁迅思考的方式,鲁迅的智慧,以及写作中对语言应用的灵活、辩证、锐利。40多年前,我刚上五年级,一个老乡跟我说,你读鲁迅就学会写文章了,确实是这样。但学习鲁迅会碰到一些障碍,今天我就讨论这些障碍。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鲁迅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第一个问题,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现在我们感到精神滑坡,学术界有一部分人,开始找原因,就找到“五四”,认为“五四”有非常大的缺陷,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而鲁迅他们这一代人在反传统上的偏激,也是造成中国文化断裂的一个原因,所以导致今天精神滑坡、信仰失落。他们认为中国有两个“断裂”:五四断裂了,接着文化大革命“断裂”了。现实生活中道德的滑坡,是不是可以简单归咎为“五四”时期造成的“断裂”?这是值得探讨的。中国一百年来的文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不能那么简单化,一定要有充分的历史感。首先,我们说鲁迅是不是偏激?我认为确实是偏激的,他有时候就是要走偏锋,把话说得很死,非常绝对,到头了。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评是非常厉害的,断然的态度,简直要推倒一切,不容商量。我们看他很有名的一句话,也经常被人所引用的,“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他说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复杂的形态,全部踏倒他。这样的语言,如果抽出这么一句来看,肯定认为鲁迅是非常偏激的,对传统文化怎么能够这样呢?又譬如鲁迅最受人非议的是1925年,他给青年开书单的时候,说到这么一段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与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句话遭到很多非议,“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句话偏激不偏激?非常偏激。结果鲁迅就被人抓到了,这个问题提出来,鲁迅说这些偏激话语的时候,写这些偏激文章的时候,语境是什么?他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说这句话的?他的批判所指是什么,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对传统的批判是激进的,而且鲁迅的思维跟通常人思维有很大不同,他往往有逆反的心理,大家都这样看,他偏那样看,他容易使人惊愕,所以不习惯,但又觉得是一种提醒,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都带有这样有意的逆反,他采取不合作的精神,这大概就是鲁迅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所以我们读鲁迅,应该放到历史语境下,同时不要把鲁迅看成是在做国学论证,他在写杂文,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种整体的认识。我们现在这些颠覆鲁迅的人,往往用摘记法摘一些句子,抽掉历史感,不考虑语境,也不考虑鲁迅为什么采取一种逆反的思维,就抓到一些偏锋的话,把鲁迅看做一个非常不负责任、非常损、非常苛刻的老头,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现在这些年,我们开始强调传统,认为鲁迅、“五四”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说他们激进,搞“文化决定论”,因此中国这一百年这么坎坷。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你不能把文化大革命算到胡适、鲁迅那一代人身上。我们现在很多事都是“事后诸葛亮”,用后设的观念去想象历史、剪裁历史,这样是不公平的。那些把鲁迅说成是对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偏执狂,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鲁迅曾经说过“不要读中国书”。鲁迅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人家请他写书单,他就说了这么偏激的话呢?那是1925年,“五四”已经过去了,但“尊孔读经”回潮的现象非常厉害,当时是代表守旧的一种观念。鲁迅对当时复古的思潮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不开那个书单,要冲破这种限制,要青年得到思想解放,所以针锋相对地提出“你们不要看中国书,要多看外国书。”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他是有针对性的,认为中国当时不是搞国学的时候,而是应该怎么开放,打破思想僵局,让中国文化走进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另外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国学论文,是杂文,他是谈自己的感觉,鲁迅指的中国书、外国书,是有象征意义的。鲁迅是读了太多旧书的人,那是他一种整体的感受。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这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整体感觉。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缺少活力的。我认为鲁迅的观点大致不差,我们传统文化里有非常优秀的一部分,但也有它的弊病,有不适应当代人的。鲁迅为什么反感那些做法?那时传统还没有打破,现在我们不太感觉到中国传统那种束缚,现在每个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尚未被打破,它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鲁迅要冲破这个“铁屋子”,他认为当时中国是很闷的,就像一个用铁做的、没有窗户的屋子,里边的人都在闷头大睡,他要冲破这个禁锢,所以鲁迅只好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的呐喊,甚至是矫枉过正。鲁迅把所谓的中国书、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批判,他对传统文化的封建性、落后性,批判得非常厉害,不留余地,要提醒人们不要把“五四”当落锤点,马上走回头路。这样来看,鲁迅全盘否定传统是有历史理由的。事实上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体验是非常深的,他说自己是从旧日里出来的,叫反戈一击。现在的我们基本上没读多少传统的书,感觉是不一样的。鲁迅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从这个含义来理解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他这种偏激,就会有一定的理解了。鲁迅确实是偏激的,他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他就是要通过这个偏激矫枉过正,来激活思想,来引导当时的解放。鲁迅太了解中国了,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总是用很形象的语言来形容中国,比如这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有时候西方人就纳闷儿,觉得中国人好像戴个面具,匪夷所思。鲁迅非常了解这一点,他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个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够搬动、能够改装。鲁迅是带着一种体验、一种整体性的把握,所以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利弊,看得很透。那个时期,如果不用那种激烈的态度,很容易被社会的惰性所裹胁。改革就是这样,有时候进两步、退一步,有时候进一步、退两步。现在我们都在谈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优秀的成分,也有糟粕的成分。整体上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难适应现代中国往前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现代转型是焦虑的。我们提倡国学研究,应该加强,但应该保持一份清醒,要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吸收其中优秀的文化,也要看到那些负面、糟粕的东西。如果认同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五四”那一代人的苦心。有学者认为从鲁迅开始,那一代人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这话不负责任。鲁迅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鲁迅在策略层面上猛烈攻打传统,但操作层面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不能轻易说鲁迅割断了传统,全盘否定传统,鲁迅不是虚无主义者,五四这一代人也不是。鲁迅活到50多岁,工作30多年,除了写小说、写杂文,2/3的工夫都在整理古籍,在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他写过《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达到了近百年来最高水准,而且是开拓性的,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鲁迅攻打传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触犯了中国人?第二个问题,也是阻碍我们接近鲁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触犯了中国人?怎么看鲁迅所谓“骂人”?现在有些人很“爱国”,认为鲁迅把中国人说得太丑恶了。的确,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一个正面形象,这些人不了解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做这种批判的,只是对鲁迅这种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认为鲁迅触犯了中国人,伤害了民众的自尊。鲁迅毕生都在批判国民性,批判中国人,这也是他理解文化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他对中国人的批判是非常犀利的,他写小说、杂文,都不忘揭露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是奴性,他最愤慨的就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奴性。他有句有名的话:“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要么就做奴隶,要么奴隶当不成去争做奴隶,历史在循环。他批判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批判中国的看客心态,什么叫看客?在旁边看,无关他人的痛痒。批判中国人的马虎作风,中国人做事认真吗?你晚上到街上转一圈,看看那些霓虹灯招牌,三个字缺两个,半年也不会修好,这就是不认真。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这都是鲁迅对中国人的概括。随便拿出几段话给大家看看,现在的中国人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情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生活好像是看戏,看戏就不当真的。比如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鲁迅说那个话是在30年代,过了几十年,现在情况是不是好转了?我看某种程度更坏了。鲁迅认为国民性里最重的一个病是奴性,《药》不是一种麻木而是一种奴性;《孔乙己》的主角我认为是看客;《故乡》里的闰土是麻木,像木偶一样;鲁迅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论睁了眼看》)”《阿Q正传》里也是这样描写的。中国文化里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中庸,让中国人无论碰到什么都挺过去,就是软的结果,就是妥协,就是奴隶。对凡事都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鲁迅这套是很不符合传统的,特别有悖于常说的“家丑不可外扬”,鲁迅把中国人写得那么丑。作为一个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批判而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清醒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是我们民族改造的苦口良药。所以我们要理解鲁迅的用心,应该承认鲁迅的批评是有启蒙主义的目的,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凤凰涅盘”的一个需要。我们读鲁迅小说,有时感觉是不舒服的,甚至是恶心的,揭短露了丑,但仔细一想,真是细腻,是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没有一点装饰。他的目标就要写出“国民沉默的魂灵”来,大多中国人不出声,沉默,中国人共同的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地说出来,所以读鲁迅可以发现自己,可以发现我们周遭很多落后的行为习惯,甚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却带着悲悯和无奈鲁迅是深刻的,但鲁迅不是居高临下,他是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有一种悲悯和无奈。读钱钟书的书,就看着好笑,很难感受,为什么?因为他缺少鲁迅式的悲悯,《围城》里没有一个主人公他不讽刺的,虽然讽刺得很机智,但有几个人看《围城》被感动呢?这跟鲁迅不一样,鲁迅是另外一种高度。中国是缺少宗教的国家,悲悯之心是非常珍贵的,悲悯以及无奈表现出这种病态的社会,鲁迅痛彻地感到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弊病,所以要批判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鲁迅的文章没有开过药方,药方不是文学家所能开出来的,鲁迅不是写《人民日报》社论,他绝对不会写那种光明的前途,他就是把问题指出来。把病看出来,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我们今天读鲁迅,应该很看重鲁迅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应该感到鲁迅所说的那些病,现在是不是还有?鲁迅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呢?这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深刻的认识有关。1907年,他写过一篇文章,一个国家要厉害,首先人要健康、健全,应该尊重个性的发展,应该把人类的创造力张扬出来。1907年,他就已经提出了“尊重人性、尊重个性,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够崛起,才能够发展”,鲁迅立人的思想贯穿于上,所以他批判国民性也跟这个有关。其实对国民性的关注也并不是鲁迅独有,晚清以来,像梁启超、严复等,都提倡过类似口号。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是清醒的,但又感到无力,他经常说类似的话,他写的文章如一箭直入大海,射一个箭到大海里,有什么效果?几十年来,不断听到“国民性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说法,但是对鲁迅来说,国民性是批判局限性,我们现在从小灌输的都是正面的东西,何来批判?有一点值得注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不光是给别人动手术,往往也是给自己开刀,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建立在“自省”和“自剖”上,他自己也有国民性,中国民众缺少忏悔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鲁迅这种自省的意识,自我解剖的精神。鲁迅的作品富有批判性,这是一种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很痛苦的,我们看鲁迅的东西,会觉得很闷,很沉重,很难受,有一种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读鲁迅有这种感觉,就接近鲁迅了。鲁迅不相信天堂,不相信黄金地带,他扛住黑暗的闸门,把什么放出来?把青年人放出来,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另外一个地方,他自己是不去的,他也不知道那个地方怎么样。所以鲁迅不是给十七八岁的少年男女写的,读鲁迅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人生历练。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不能喜欢鲁迅的作品,也可以理解,这跟年龄有关系,沉下心来慢慢接近就好了。接下来讲一下鲁迅“骂人”的问题。我们很不满意鲁迅的一个“理由”就是鲁迅的文章都是“骂”的,譬如他骂梁实秋,骂“学衡派”。我们看怎么“骂”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认为鲁迅当然“骂”太过分了,但这个简单化了,我们要放到历史情况去理解,鲁迅骂梁实秋,实际上是替左翼解套,当时不光鲁迅政治化,整个环境都是政治化。他给很多画过像,譬如说梁实秋“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还骂“媚态的猫”、“洋场恶少”、“革命小贩”,喜欢给人起个外号“奴隶总管”。鲁迅骂过很多人,不光批国民党政府,也批判左联;鲁迅骂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我认为鲁迅没有私仇,只有公敌。鲁迅对文化转型思考的焦虑物质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素质的提高第四个问题,鲁迅对文化转型思考的焦虑,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鲁迅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的转型有很多的思考,青年的鲁迅,并不想当文学家,最早想当水手,后来学开船,最后到日本学医,早期鲁迅写过很多理工科方面的文章,早期的鲁迅对科技有研究,从科技发展来观察人生问题。1907年,30出头的鲁迅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那时思想未完全打开,他怎么看世界?上个世纪初,鲁迅接触了西方文化,了解了西方科技,他在想中国的问题。当时中国是非常落后的,经济上不用说,文化上、精神上几乎垮了,不是鲁迅他们造成断裂的。清朝末年以后,中国的精神几乎要垮了,所以当时不少先驱者提出要向西方学习。科技救国,是当时普遍的炒作,也有人看出了西方文明的弊病,认为东方文明最好,最终还是要靠东方文明来“挽救”世界,这种思想现在很多中国人那里依然存在,认为未来的世界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界。但鲁迅跟他们看法不一样,比较独立,他不反对学习西方,不反对科技救国,但他更看重“立人”,更看重民族精神的重建。鲁迅对科学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认为中国要发展,肯定要引进西方科技。但是这种改变,在鲁迅看来,带有正负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带来好处,鲁迅说:“那是照耀世界的神圣之光”,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翼;但鲁迅同时又说,不要过高地评价科学对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