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毕业考试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_第1页
2023年初中毕业考试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_第2页
2023年初中毕业考试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_第3页
2023年初中毕业考试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_第4页
2023年初中毕业考试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福建龙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仲淹官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

选。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咒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

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久仲淹日:“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日辞不拜,愿与韩

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

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日:“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不得

诛。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懦默:懦弱,不出声。

④参知政事:官职名,相当于宰字相。⑤除:拜官授职。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仲淹为将为:⑵速改参知政事遂:

⑶圉辞不拜固:(4)含王伦寇淮南会: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走娜的项是()(3分)

A.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B.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D.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2分)

(2)守令皆得不诛。(3分)

9.选文里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述。(3分)

(-)(15分)

6.(4分)

(1)担任;(2)于是;(3)坚决;(4)恰遇、适逢

7.(3分)C

8.(1)(3分)因此敌军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辄”,轻易;“境”所统辖

的地区;各占1分;语言表达1分)

(2)(2分)(因而)守城的州县官员都没有被处决。(“诛”,被处决;占1分;语言表达1

分)

9.(3分,每点1分)

(1)仲淹为将有方,善于带兵,纪律严明,爱护士卒,诚恳待人;;

(2)仲淹为人正直,不存私心;

(3)仲淹为官秉公处事,直言善谏。

参考译文:

范仲淹担任将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

任不疑,因此敌军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

授予枢密副使之职。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职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

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

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

一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恰遇王伦进犯淮南,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依法处决。

范仲淹说:“平时忌讳答讲完善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

应该吗?"(因而)守城的州县官员都没有被处决。

(2023•福建南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苏轼)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

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

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以出,筑东南长堤,

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

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G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

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诣]A.轼诣武卫营()

B.遍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2)[属]A.首起戏马台,尾展于城()

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分)

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16分)

6.(1)A.到B.拜访

(2)A.相连,连接B.同“嘱”,嘱咐,嘱托

7.(3分)B

8.(6分)(1)(3分)(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皆”

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

尽力。

9.(3分)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

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意对即可,一点1分)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

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

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

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

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

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为您效力。”于是

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锚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

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2023•福建中考)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氏者,苻承祖®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

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每遗其衣服,多不

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

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

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

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ti):抬。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①强与之()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2)【具】①母再以语之()②各昙情态()(《核舟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

(2)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

9.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6.(1).给(2).欣赏,领悟(3).详细(4).具有,有7.B

8.(1)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

(2)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9.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匕“无忧之乐”;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

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与】①强与之: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与,给。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答谢中书书》

(2)【具】①母具以语之: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具,详

细。②各具情态:各有各的情态。具,具有。(《核舟记》)

【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我夫家世

贫(我丈夫家世代贫寒)/好衣美服(漂亮衣服)/则使人不安(就会让人心中不安)。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亲姻,所有的

亲戚。皆,都。唯,只有。不欲,不想要。(2)今,现在。何所,什么。乏少,缺少。

而,去使,让。如是,像这样。

【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这里的“痴”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般人不一样的想法

和行为。(1)结合“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

若妹有无忧之乐。'”可概括: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2)结合“终不

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概括: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

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3)结合“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

言:'尔欲杀我也!’”可概括: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点睛】译文:杨氏,是宦官苻承祖的小姨。家境贫寒没有产业。当苻承祖被太后宠幸

发迹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巴结苻承祖,想从中获得好处,唯独这个杨氏不肯(巴结苻

承祖)。(杨氏)经常对她的姐姐说:“姐姐你虽然享有短哲一时的荣华富贵,但比不上

妹妹我一辈子不担惊受怕所带来的愉悦。”每当杨氏的姐姐送给她好衣物时,她大多是

不接受的。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她就说:“我丈夫家世代贫寒,(让我们突然穿

上这些)漂亮衣服就会让人心中不安。”终于没有接受姐姐的馈赠。有时从她姐姐那接

受了衣服,她基本上是不穿的,暗中埋了它们。苻承祖每次见到杨氏一家贫寒的模样,

深深的埋怨他的母亲,认为没有提供给他们,于是就对他母亲说:“现在我苻承祖让家

里什么都不缺了,(可母亲为什么如此小气)而让小姨如此贫困呢?”苻承祖的母亲详

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苻承祖于是命令人驾着马车去杨氏家接她。命令人

将杨氏强行抬上马车。于是杨氏在马车上哭得十分悲痛,说:“你们这是想让我死啊!”

由于这样,苻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将杨氏叫做“傻小姨(痴姨)”。

(2023•广东中考)

(二)(9分)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学法度,祯每进谏。明日:“寡

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馋,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

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生杀之。明后果

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冬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范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至碘的一项是(3分)

A.不彳加法度(遵照)B.恩宠不可修(倚仗)

C.被捕而林杀之(用杖刑)D.以及于此(比得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D选项中“及”是“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不是“比

得上”。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

事乎

【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通读文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及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再

把词意串联起来,明确大概意思。最后,根据句意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断句即可。

11.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示例: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

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以上三点都可从文章前后找到对应的事件,作答时要结合

事件来分析。采用人物性格+具体事件的格式答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参考译文】

孔祯,唐高宗时任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为刺史,不照法令,孔祯常常进谏。李明说:

“寡人是皇上的弟弟,难道还怕丢失王位吗!”孔祯说:“恩宠不可倚仗,大王如果不

奉行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

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的人欺凌老百姓,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他。李明后来果

然因犯法被贬谪到黔中,他对人说:“我惭愧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2023•广东广州)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然①,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

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电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土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家无余

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净■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

广不尝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镶:箭头。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广亦算射杀之②广之将兵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答案】(1)竟:最终;将:率领,带领

(2)①武艺高强,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②勇敢,敢于射杀老虎。③廉洁,家中没

有剩余的财物,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④慷慨,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⑤体恤

部下,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李广不喝不吃。

【点睛】译文: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

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再不能够射进石

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

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

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

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

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绝不去喝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他绝不去吃饭。

(2023•贵州安顺)

(二)古代诗文阅读

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②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

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日:“徐行之,尚

开也;速进,则阖久”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④,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予爽然⑥,

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

子捆扎。③阖髭: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6.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夕阳西下时,我渡者的一番话语书童摔倒、书册

们离耳的地大约激励着我们喜悦!能落,我们赶到

还有两里路地快步前行时城门已锁

A.AB.BC.CD.D

17.“渡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18.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

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1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馀行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国问渡者罔不用势象形(魏学伊《核舟记》)

D.而前门已牡下矣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案】16.C17.A

18.参考示例:豁然开朗的样子。“思渡者言近道”中“思”表现作者在错过进城时间

后,冷静思考渡者的提醒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豁然开朗,悟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欲

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19.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C.结合原文的“予愠为戏,趋行”可知,当我听了渡者的一番话后,以为他是拿我开

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故C项理解有误,答案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意蕴的理解。

A.“小奚怒气冲冲”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错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当我最初听到渡者的一番话时,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

很生气;但结合后来发生的“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

矣”这些事可知,这一切现象都在渡者的预言之中。所以在错过进城时间后,我进行了

冷静地思考,突然明白了渡船工说的“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个欲速则不达

的道理。故此处“爽然”应解释为“豁然开朗的样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徐:两个都解释为“慢慢地”;

B.以:用/同“已”,已经;

C.因:于是/顺着,就着;

D.已:已经/停止;

故选Ao

【点睛】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进入打算到蛟川县城去,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

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

还有约摸两里路。于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

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

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就快步赶路。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

着没有马上站起来,把书理齐捆好。但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

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

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

(2023•黑龙江绥化)

(二)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14-16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

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

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

阴以湿。予尝囤于丛棘之后,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

竹,瞄®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

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日“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

阻滞。⑤前(shi):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4.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C.“予尝圃于丛棘之后”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

词“的”。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

16.结合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

室不陋”的。(至少答出两方面)

【答案】

14.B

15.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

16.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

【解析】

【14题详解】A.“以":以为、认为;C.“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是一个陈述句;D.第

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B。

【15题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

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予,我。因,于是。名,取名、命名。

【点睛】译文:

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简陋。孔子说:“君

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简陋的呢?"我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蔡国属地以外的

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

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

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后边开园种菜,老

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遮蔽

它,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

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

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

(2023•湖北随州)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T5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装弘、师襄、老聃。邦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

④不:通"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无顿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风的一项是()

A.是故圣军圣,愚益愚香远窗青,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对之十年春,齐西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学业解惑也乡为身死而不擘(《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以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5.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

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2.B【解析】彼童子之师(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是教他

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

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故选B。

13.A【解析】A.更加/更加;B.以……为师/军队;C.传授/接受;D.来/因

为;故选A。

14.(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

15.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

教学方式。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足不出户,“名师”任求;学习更便捷、

高效。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示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

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点睛】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

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疑难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

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

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

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

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

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

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装弘、师襄、老聃为师。那子这些人,他们

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

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

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

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023•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T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

上,况上印绶,使者岁之,一宿无还意。恂勤兵人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目:“天

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目:"非敢胁使君,窃便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

未掌,使君建节②衔命,以临四方,那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

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旦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史人所

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

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

①沮:毁坏。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无项的一项是()

A.使者细之纳:收下B.恂勒兵入见使者勒:率领

C.窃例计之不详也伤:担忧D.国信未尊宣:宣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耳砸的一项是()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乏颐的一项是()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答案】8.D9.A10.D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国信未宣:国家的信用还未宣扬。宣:宣扬。故D错

误,选D。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且耿府君

在上谷(况且耿府君在上谷郡)/久为吏人所亲(一直都被官吏百姓所拥戴)/今易

之(现在如果更换太守)/得贤则造次未安(即使能找到贤才也不能在仓促之间安

定局面)/不贤则只更生乱(用了不贤能的人就只会更加混乱);故选A。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

恂进取印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可知,寇恂劝说后,使者沉

默,并没有下令召来耿况,是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寇恂上前

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故D错误,选

D,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答案】1L(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为,为了,替;计,考

虑;莫若,不如;复,恢复;以,来;安,安定。

【点睛】译文:

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

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灭亡后,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国,说:“先投降的人就保存他的爵

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

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

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使者,只是暗自

担忧您的计划不周全,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未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

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如今

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

令其他的郡国呢?况且耿府君在上谷郡,一直都为官吏百姓所拥戴,现在如果更换太守,

即使能找到贤才,也不能在仓促之间安定局面,用了不贤能的人,则只会更加混乱。我

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

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

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2023•湖北咸宁)

(-)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阳新博士学黄老、

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

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理,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

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久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

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九龄日:“文事武备,一也,士而吁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

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宅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

有剽劫者在其门,必相戒日:”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

者号“二陆”。尝目:“人之惑有难多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

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

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

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

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新博士学黄老闻:听说。B.与语大说说:通

“悦”,喜悦。

C.士而驻此耻:以……为耻。D.有剽劫者过其门过:拜

访。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吾所愿学也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本子弟习射臣之妻私臣

I).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属予作文以记之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

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

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

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

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

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答案】

17.D18.D19.B

20.(1)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把“归家”译为“回到家乡”;

“从”译为“跟着”;“益力”译为“更力口卖力”或“更加出力”;“讲学益力”

译为“讲学更加努力/卖力/出力”;都对。)

(2)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把“是家”译为“这家”;“命中”译

为“射中”;“多命中”译为“命中率(很)高";把“无”译为“别”;把“无

自取死”译为“不要自己去找死”或“不要自寻死路”;都对。)

【解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有剽劫者过其门: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

口。过:经过。故D错误,选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我文言虚词。A.虚词,表判断/虚词,表判断;B.那么/那么;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D.凭借/来;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

门人多不悦”可知,陆九龄的门人弟子不乐意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

义社,故B错误,选B。

【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遂,于是。

从,跟从。益,更加。力,努力。(2)是,代词,这。射,射箭。多,多半。无,

不要。自,自己。取死,寻死。

【点睛】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端庄。年纪稍大时,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

很长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学说,不遵循礼法,他感慨叹息说:“这不是

我乐意学的啊。”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

很有名望,退除居住在临川,跟他谈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献全部告诉他。从此

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阅百家书籍,日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

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

教授,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

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请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

九龄说:“文官的事务和武装力量,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从事武备为耻,那么豪侠武

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

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他)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

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一定互相告诫说:“这家人射

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

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的疑惑有难

于凭借话语争辩的,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能自己明白过

圭”

>7^-o

(2023•湖北襄阳)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

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久穆宗政僻②,

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目:“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

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

文恭俭,帝举袂③日:“此支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

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谆明赏罚。服潸濯之衣,乃小节耳。”时

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

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灌hudn濯:洗。⑤同对:一

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幼隋学嗜: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于: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译/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净/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净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净/明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进谏。

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

都用了的写作手法。(2分)

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2分)

【答案】

1.(1)爱好(喜好、喜欢等)(2)在

2.A

3.学I: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

4.穿洗过的衣服衬托

5.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解析】

3.关键词是“皆”“俭”“唯”“言”要译出

(2023•湖南常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5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

行乎?④”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精于辨

音。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④孰与昧行乎:点亮蜡

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22.填空。(2分)

⑴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的意思,他觉得“吾

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

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炳烛之喻。

2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答案】22.⑴晚(晚了),迟(迟了)(2)天黑(天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