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基本概念: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实现路径的不同西方国家长期奉行所谓“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其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一条军事征服、经济掠夺、文化殖民之路。哈佛大学历史系斯文·贝克特教授曾用“战争资本主义”来界定早期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欧洲人的贸易网络扩张到亚洲、非洲和美洲,主要靠的并不是价廉物美的商品,而是靠武力屈服竞争者,以及欧洲商人在世界很多区域的强制性存在。”

——刘志刚《中西方现代化的不同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与价值追求》工业化初期英国刚进城的农民工“资本主宰”下的西方式现代化,对内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弱势群体,对外对其他落后国家开展野蛮征服与殖民掠夺,其实质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按照“人民逻辑”来展开的,是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驱动的现代化,讲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及其实质1956—1976年二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自主绘制折线图,表示1949年——1976年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953-1956)(1)背景:经过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措施,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2)内容: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经过三大改造

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2.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1956-1976)3.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1978-至今)(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4)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2022·福建三明·统考)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和政府A.认识到经济建设需要综合平衡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目标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2022·河北石家庄·高三模考)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DA(2023·江西宜春一模)1961年,中国共产党印发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文章,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等问题。这一指示旨在()A.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地位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施行C.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D.指导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2021·天津卷)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BD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4.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5.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提供了条件。6.21世纪初:农村改革废除农业税,允许农民土地适当流转,延长土地承包权等,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三线建设1964年开始,以加强国防为中心进行战略大后方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2)结果“备战、备荒、为人民”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1)背景建设地点过于偏僻,耗资巨大但成就有限。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难以改善民生物资匮乏现状。推动中西部工业化,有效缩减东西差距。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的地方逐渐步入工业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的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打下一定的基础。尊重国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重视客观经济规律重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要科学发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避免追求过高的公有化程度,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经验教训十六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项目改革前改革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统一分配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流通体制统购统销产业结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3年,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1983年以来,国家减少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和数量,逐步开放农村市场积极发展多种经营,1984年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2006年取消农业税;2018年“三权分置”2017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①第一阶段(1978-198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是“分田单干”;②第二阶段(1985-1992):发展乡镇企业,核心是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

本质是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③第三阶段(1993-2005):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

本质是把农民从乡村解放出来允许农民在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创业发展;④第四阶段(200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0-19521953-19561958-19781978以来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满足工业化需要错误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程度可以促进生产力人民公社体制弊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制度(私有制)将小农土地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公有制)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公有制)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道路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挫伤积极性,破坏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调动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2)过程:(3)内容:(4)意义:中心环节:项目改革前改革后管理体制计划管理;政企不分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组织形式政企合一扩大自主权,政企分开按劳分配方式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自主权扩大和竞争机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有企业等政企合一,缺乏活力,职工积极性低;①1979.5局部试点

②1984年全面展开

③1993.1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物品计划牌价市场价格冷轧薄板900元4602元铝4000元16077元烧碱600元2986元价格双轨制是指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因同时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运行机制而形成。主要涉及粮食价格及生产资料价格。这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是1979年至1993年间中国所实施的渐进式增量改革(体制外优先改革)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双轨制的特点是同时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随着体外价格机制的逐渐发育、壮大,最终让体制内价格丧失其显赫地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拓展

价格双轨制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8-1984):放权让利;②第二阶段(1985-1992):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③第三阶段(1992-1997):(十四大提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④第四阶段(1997-):实施债转股政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鉴于国有企业负债高和偿债能力低,国家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2003.1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79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了生产队的鱼塘,获利后他雇工扩大经营规模,这一做法因违背上级文件而引发众多争议。后来《南方日报》发文肯定了这位生产能手。上述现象反映了()A.改革初期政策的不断调整B.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曲折发展C.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创造性D.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逐步深入(2021·山东高考)《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A.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B.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开放稳定企业改革DD(2022·河南开封·统考三模)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体制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间,“地下经济”(主要指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期中都有迹可循,呈现某种程度的周期性起伏。“地下经济”的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