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小说中的婚恋观比较: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为例11000字(论文)】_第1页
【现当代小说中的婚恋观比较: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为例11000字(论文)】_第2页
【现当代小说中的婚恋观比较: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为例11000字(论文)】_第3页
【现当代小说中的婚恋观比较: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为例11000字(论文)】_第4页
【现当代小说中的婚恋观比较: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为例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小说中的婚恋观比较—《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为例摘要《围城》和《小二黑结婚》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折射出两个时代不同的婚姻爱情观。《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不同表现在择偶标准、爱情观、婚姻选择的方式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等方面。作家的婚恋观、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差异、人物个性差异等是形成《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差异的因素。《围城》与《小二黑结婚》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比较研究,梳理婚恋伦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剖析不同时代的恋爱、婚姻和家庭伦理,对当今婚恋伦理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围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目录前言 1一、 《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不同 3(一)择偶标准的不同 3(二)爱情观的不同 4(三)追求婚姻的方式不同 5(四)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不同 6二、《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差异性成因 7(一)作家自身的婚恋观 7(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8(三)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9(四)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差异 10三、《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局限性及启示 11(一)《围城》婚恋观的局限性 11(二)《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局限性 12(三)《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启示 13结论 14参考文献 16前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表现了作家对爱情、家庭、事业等多方面的思考,涵盖多层意蕴。《小二黑结婚》是现代小说家赵树理所作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解放区青年男女小二黑与小芹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本文以《围城》与《小二黑结婚》的婚恋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婚恋观的差异性成因,探究作品中婚恋观的局限性以及对后世的启示意义。关于《围城》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女性形象方面:以尚福星的《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为代表,论文对《围城》塑造的五四影响下的新时代女性进行研究。第二讽刺艺术方面:以陆慧芬的《<围城>的讽刺艺术》为代表,论文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第三主题方面:以郑志平的《浅析<围城>的多重主题意蕴》为代表,论文对《围城》中的主题意蕴进行研究。对《小二黑结婚》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方面:以章宗鋆的《论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语言的可读效果》为代表,论文从《小二黑结婚》的语言效果进行研究。第二艺术特色方面:以徐绍仲的《<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为代表,论文对《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以及语言进行研究。第三人物形象方面:以陈智强,陈智钢的《论<小二黑结婚>之三仙姑母女形象》为代表,论文从人物命运因时代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对《围城》与《小二黑结婚》的婚恋观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对《围城》与《小二黑结婚》的婚恋观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主要运用以下两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一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以来的关于《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相关研究,明确已有研究的发展、主要成果、不足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二是运用逻辑论证法,通过将《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比较研究,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恋爱的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人们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婚姻生活起着导向作用,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通过对《围城》《小二黑结婚》婚姻观差异性表现方式及差异性成因分析,深刻地把握到一个时代的婚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特质。梳理婚恋伦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剖析不同时代的恋爱、婚姻和家庭伦理,对当今婚恋伦理价值观的导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不同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恋爱的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人们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婚姻生活起着导向作用,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围城》和《小二黑结婚》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折射出两个时代不同的婚恋观,其中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择偶标准的不同《围城》中体现出的择偶观保留了封建思想中“门当户对”的旧观念。文中苏文纨留洋海外,又有博士学历。作为接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新时代女性,她的择偶观并没有被影响,仍然拘泥于封建传统中“门当户对”的教条。她对于方鸿渐的执著谈不上“爱”,单单是因为不讨厌,恰好对方的家世也符合她“门当户对”的标准,才会一直纠缠不肯放手。苏文纨的婚恋观仍保留了一定封建思想的残余。尽管随着近代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中的封建伦理观念已经受到巨大的冲击,但由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那个时期,不止是苏文纨,“门当户对”的思想在大多数人心中仍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的婚恋观。在当时家境的优越与否以及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会作为媒人给人说媒时优先考虑到的因素。方鸿渐与赵辛楣在三闾大学期间,汪太太给二人说媒时就结合了二人的家境及自身情况。赵辛楣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系主任,相对来说处于讲师岗位的苏小姐更适合他;而副教授方鸿渐相亲对象就成了助教刘小姐。尽管范小姐在年龄、长相上都没有刘小姐占优势,但因其讲师身份,好像与之适配的就应该是地位较高的系主任。由此看出,在五四思想影响下的新青年一方面积极接受先进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在面对传统婚恋观时,并没有产生与之反抗的勇气,择偶观方面仍被“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所支配。《小二黑结婚》一文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青年男女的择偶观也随之改变。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在择偶方面更为看重双方是否有相同的思想观念以及阶级立场。文中小芹正是看中了小二黑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又因两人有着相同的阶级立场,才会有“当小二黑面对二诸葛为自己找的童养媳时,对父亲说:‘你愿意养你就养,反正我不要。’;小芹把母亲收的彩礼扔了一地,对母亲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走!’”之类的事情发生。小二黑和小芹在择偶时都没有把家境等外在条件作为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对方的思想以及阶级立场是否与自己相同。《小二黑结婚》体现了50年代社会整体思想呈上进趋势,人们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此外,男女在择偶时没有非常看重长相、身高和家世等外在条件。它与《围城》中“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不同,50年代的文学作品体现了青年男女的婚姻能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思想观念和阶级立场。(二)爱情观的不同《围城》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抗战初期的婚恋观。纵观方鸿渐的几条感情线,发现他在爱情中一直是迷茫的。在回国的船上被鲍小姐稍作引诱就与其发生关系,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对鲍小姐是否有感情。方鸿渐对唐晓芙的感情是他唯一认真的一次,但是他夹在唐晓芙和苏文纨两个女人之间未能及时作出抉择,才会导致苏文纨从中稍作挑拨,就造成他与唐晓芙感情破裂的局面。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唐小姐爱情观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体现了方鸿渐和唐晓芙二人感情的脆弱。尽管互相喜欢,但很容易受到旁观者言语的影响就和对方分手。到最后,方鸿渐在不确定是否喜欢孙柔嘉的情况下与她订婚又迅速的结婚,以此造就了自己的婚姻“围城”。书中的情节表现出“五四”时期的爱情观虽然主张婚姻自由、提倡自由恋爱,但在另一方面,这种新式婚恋观也是彷徨脆弱的。在婚恋中忽视灵魂的交流,只顾肉体上的快感,即使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但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迫使对方选择放弃,以至于痛失真爱。《小二黑结婚》中表现出的爱情观则是坚定不移。小芹的母亲三仙姑喜欢村里的青年们围着自己转来转去,尽管已经四十五岁依然费心的打扮着;小芹却和母亲的为人处世方式不同,虽然表面上与周围人有说有笑,但实际上绝不会和对方乱来,只会与小二黑亲近,也只认准小二黑一个人。当小芹、小二黑面对家里包办婚事、找童养媳的时候,态度也是坚决的拒绝,遇到村里恶势力阻拦的时候没有丝毫畏惧,不被困难吓倒,一心想和对方在一起。相较于《围城》中迷茫脆弱的爱情观,《小二黑结婚》中,那个时代的青年男女在面对爱情时会更加的成熟,在选择上也更加的坚定,更加注重自己的情感。男女双方在婚恋中有着一起抵御困难、解决困难的决心,所以这也是小二黑与小芹最终能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三)追求婚姻的方式不同封建传统的包办婚姻导致当事人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服从家长的安排。近代以来受到“人格独立”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开始渴望冲破传统婚恋伦理的束缚。《围城》表现出那个时期的青年男女对追求婚姻的方式更加大胆,在新式青年的身上传统婚恋观开始失去原有的约束力。苏文纨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方鸿渐时会主动的提出让对方吻自己。而方鸿渐在遇到唐小姐以后也会设法制造与对方相处的机会,开展追求。表面上柔弱内向的孙柔嘉在面对自己的婚姻时也会积极主动,千方百计的去谋求。还有作为大龄剩女的范懿老师,在遇到爱情时也会勇敢的主动出击,比如故意将自己的手包遗落或者在书中加书签,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赵辛楣表露出自己的爱慕。这些故事情节都表现了“五四”时期人们在追求婚姻的方式上更加大胆和主动,遇到幸福时也会积极主动的为自己争取。《小二黑结婚》中对追求婚姻选择的方式则表现为人们开始通过法律途径追求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的婚恋自由权也有了法律保障。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太行山根据地,由于地处农村,思想落后,受传统婚恋观的荼毒十分严重。当地政府为了实现婚姻平等自主,杜绝买卖婚姻、包办婚姻等现象出现,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面对来自双方家庭的阻拦时,小二黑向区上的同志打听,得知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去区上登记。但小二黑遭到兴旺等人“拿双捆”送到区政府,小二黑坚信不管把他送到哪,自己也是不犯法的。以及二诸葛希望区长允许他为小二黑找童养媳,区长说:“凡是不合法的订婚,只要有一方面不愿意都得退!”。这就表现出随着法律条文的推出青年男女可以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婚恋自由权,即使遇到家长包办婚姻也可以进行合理的反抗。对比“五四”时期,人们有了法律保障,以此来追求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四)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不同五四时期虽然反对一夫多妻,追求男女平等,提倡自由恋爱。但新时期的女性还未真正争取到在婚姻中与男性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仍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存在,依附于男人生活。《围城》中受过现代教育的刘小姐有着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尽管生活中一直帮助哥嫂做事、带孩子,是一个贤惠也有能力的人。但是只因为晚婚就被亲人、外界看来很丢人,哥嫂觉得抬不起头,绞尽脑汁为她找婆家。还有年轻聪慧的汪太太,她与大自己20岁的丈夫汪处厚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她是寂寞孤独的。虽然汪太太对于自己的婚姻并不满意,也希望可以打破这种状态,可是因为身体原因和娘家条件不好,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只能依赖于有权有势的丈夫,成为汪处厚的附属品。近代社会并没有完全给予女性和男性享有平等地位的权利,她们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始终弱于男性。文学作品中体现出那个时期的女性在婚恋中渴望与男性有着平等的权力,希望能够挣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婚恋伦理中,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一直弱于男性,也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以及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人民政府的影响下,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此外婚姻自由的思想也开始改变人们的婚恋观。因此在《小二黑结婚》中小芹可以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小二黑在一起,也不用相信迷信的母亲所说:“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顾天意活不成。”而且在遇到传统的包办婚姻时有了拒绝的权利,不再像以前一样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支配。村政委员金旺想占她便宜,小芹坚决地捍卫自己。这就体现出当时女性能顶半边天,并且和男性享有同等的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而在婚恋伦理方面也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不论男女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二、《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差异性成因婚恋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的不同也将影响到人们的婚恋观。《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差异性成因有以下几种:(一)作家自身的婚恋观讽刺小说是用嘲讽的表现手法揭露生活中消极落后和腐朽反动的事物。因此作为一部讽刺小说,钱钟书对于《围城》中的婚恋观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它与作家自身的婚恋观也是相背离的。单从情感经历来说,钱钟书和杨绛的恋情是比较平顺、令人羡慕的。二人初见时,杨绛便觉得钱钟书“蔚然而深秀”,为他倾心。而钱钟书也感觉杨绛自有一番神韵被她吸引。自此两人相互难忘。之后,钱钟书开始给杨绛写信,并约她相会。第一次约会,二人就相谈甚欢,从此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直至双双坠入爱河。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提到,对于唐晓芙的围城方鸿渐想进入却始终没有机会;而自以为已经走进了方鸿渐围城的苏文纨,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她却安之若素,而在钱钟书看来苏文纨的这种生活是最应该逃离的;孙柔嘉的生活方鸿渐其实并不想进入,可他却还是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即使婚后,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方鸿渐被动的性格,促使他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所以方鸿渐婚姻的围城是由于自己玩世不恭的态度还有被动懦弱的性格造成的。以及书中人物对于婚姻的态度更多是随意的,从家庭条件等外部因素考虑的比较多。不只是方鸿渐一人其他人物的围城困境更多是自己造成的。而钱钟书则认为对于婚姻来说物质的门当户对不重要,灵魂的门当户对才是关键,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和杨绛的感情才会数十年如一日。《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基于政治背景,为了达到创作出更能被基层群众所接受的作品,从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为目的所作。因此书中的婚恋观是比较符合大众情感需求的,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为结局,来契合人民大众的心理。赵树理一生有两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守封建妇道的女人,刚结婚时赵树理头脑中还是夫为妻纲那一套。因此最初赵树理的婚恋观还停留在封建传统的婚恋伦理中,他认为对于丈夫所说的妻子只能服从,甚至让母亲以婆婆的身份来压制媳妇,以此来维持纲纪;赵树理的第二任妻子不仅是他家庭里的贤妻良母,还是他当之无愧的知音。由于两人经常聚少离多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身上,而她始终如一毫无怨言,也是在这时赵树理的婚恋观发生转变。他认为人们应该从封建传统的思想中走出来,在生活中女性能顶半边天应该享有和男性同等的地位。《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灵感就源自一起真实案件。赵树理和同驻地房东的亲戚拉家常时得知,那位亲戚的侄儿与刚搬进山里的一个俊女子自由恋爱,结果被几个把持村政权的坏人以“搞腐化”的“罪名”迫害致死。赵树理到案发的村子做调查时发现,受害者两家都不同意他们自由恋爱,村里其他人也持同样论调。而作家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处于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他认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受法律的保护。因此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人们只有从封建旧思想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一直被传统观念所支配。基于作家的经历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此外作家自身婚恋观的差异也将造成文学作品中婚恋观的不同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差异性成因之一。(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围城》是钱钟书被困于上海沦陷区期间所作,那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作家当时的经历和情绪对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在婚恋伦理方面表现为小说打破了传统恋爱中的美好想象,而是与现实相结合引起读者回归现实的思考。从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启程离开三闾大学返回上海时收到高松年的来信,两个人关于回信产生第一次争执。紧接着孙柔嘉不满方鸿渐与赵辛楣一直保持联系,加上二人失业对前途迷茫而产生的焦虑感,现实中的一地琐事一步步打破两个人恋爱初期的美好。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回到上海之后的方鸿渐与孙柔嘉二人又因为夹在两个家庭中间,产生了更多不必要的矛盾。如方鸿渐与孙柔嘉姑妈的冲突,孙柔嘉融入不到方家人中等等,最终造成二人婚姻的悲剧。《围城》表现出抗战初期,在时代浪涛背景下青年男女所产生的焦虑以及面对人生选择时的迷茫困苦,因此在婚恋表达上更多是与现实相结合。通过这一系列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向读者阐述了作品中在婚恋方面的“围城”。赵树理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积极深入群众,想要创作出更能被基层群众所接受的作品,从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1942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公布实施,以此来改变太行山区封建的婚姻观念。但由于当地思想守旧,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为了提高当地群众的思想觉悟,让更多的青年男女能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同时能对《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的顺利实行起到推动作用。赵树理经过实地调查并进行文学加工,从而创作出《小二黑结婚》。但相较于故事原型的悲剧性,作者将《小二黑结婚》中的结局创作为更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大团圆式结尾。小说中最后小芹与小二黑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结局的设定也极具时代气息,而且当地群众也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使自己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三)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海派文化”是在欧美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围城》以写上海的生活情景为主,展现出“海派文化”独有的特性。小说讲述了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并且围绕着他们作家还对十里洋场社交生活中的其他人物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在作家的笔下,展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同时通过对书中人物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场景的描写,展现出他们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小说中方鸿渐离开上海到三闾大学入职,接着又辞职返回上海,故事最后也没有找到可以落脚的根基,一直处于漂泊状态。作为新型的都市群体,方鸿渐、苏文纨等人一方面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但却与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的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在十里洋场漂泊无依处于精神的孤岛之中。以及书中其他人物生活中的焦虑感、忧郁感,生动的向读者展现了上海的都市文化。《小二黑结婚》则从农民入手,无论取材还是创作风格都极具地方特色,赵树理从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塑造上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山西的地域文化。从小说以“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为开头,如同讲故事一般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乡土语言氛围。又比如,邻居在街上遇到二诸葛时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通过语言描写将农民说话时的神情与口气淋漓尽致的在作品中呈现出来极具时代特征与浓厚的乡土气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于三仙姑的外貌描写进行比喻“小鞋上仍要绣花,……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作家根据山西当地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取材,运用农村地区常见的事物,通过生动的比喻,更加贴近农民从而方便阅读。与《围城》中描写的上海都市生活不同,《小二黑结婚》则极具地方特色,充满了山西的风土人情展现出当地农村的地域文化。(四)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差异《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主人公性格的差异性也是造成婚恋观不同的原因之一,因此造就了二人婚姻结局的不同。《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是被动,软弱的。在感情中从在回国的船上与风情万种的鲍小姐相遇,最后得知自己其实被对方玩弄以后,他自我安慰道“反正自己并没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愿。”这就体现出方鸿渐性格懦弱的一面。方鸿渐对唐晓芙的感情是他唯一认真的一次,但是他夹在唐晓芙和苏文纨两个女人之间未能及时作出抉择,以及果断的拒绝苏文纨向唐晓芙吐露真心。所以才会导致苏文纨稍作挑拨,就造成他与唐晓芙感情破裂的局面。还有最后与孙柔嘉的婚事,从订婚到结婚方鸿渐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在婚姻中,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被动的性格,也不会一步步地掉进孙柔嘉设计好的陷阱中。同时他也没有能处理好家庭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自己婚姻的悲剧。而《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的性格与方鸿渐则恰恰相反,他勇敢积极向上,为了自己婚姻自由努力争取以及和恶势力勇敢的作斗争。在担任青抗先队长期间遭人诬陷受到武委会的批斗时,他就义正辞严地抗议:“无故捆人犯法不犯?”被兴旺兄弟二人以“拿双”为借口捆送到区政府,他也毫不畏惧坚决不要父亲的哀求,始终认为自己“送到哪儿也不犯法”。他对爱情专一执著,非小芹一人不可。同时为了自己的幸福小二黑努力寻找机会,还向区上的同志打听,得知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去区上登记。正是小二黑勇敢、主动的性格为自己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同时因为小二黑与方鸿渐二人性格的不同,才造成在婚恋观念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相对于方鸿渐婚姻的悲剧,小二黑为自己争取到了幸福的大团圆结局。三、《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局限性及启示《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异,通过分析两者婚恋观的差异性以及成因,对当今社会的婚恋观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一)《围城》婚恋观的局限性“五四”时期关于男女平等只是一句浮于表面的口号,并未在当时的社会中彻底贯彻下去。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仍作为男人以及家庭的附属品所存在。尽管近代青年学习西方的平等思想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男女平等观念并未真正的做到落实,人们在心底里依旧认为社会是男人的世界。比如孙柔嘉第一次去方家时,方父就“教导”她说,“女人的责任是管家,对自己的丈夫要服侍得使其称心,如果不是因为逃难家里住不下否则就让她跟着婆婆学管家,不让孙柔嘉出去做事。”可见当时并未给予女性有着和男性同等的就业权利,女性的地位依然低于男性。此外家长在婚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婚恋伦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型。《围城》中方鸿渐与周家小姐的婚事,接受高等教育的他最初也有想过要和对方解除婚约,但是得到父亲的回信后就被吓得打消了这个想法。到后来即使周小姐去世,最初方鸿渐依然以周家女婿的身份在周家生活。可见当时面对子女的婚事,从说媒到嫁娶封建大家长的权威一直存在并且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对于这场婚事的当事人只能被动的去认同去接受。即使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依旧要听从家长的安排,否则将被认为是违背伦理纲常的不孝行为。表现出“五四”时期即使受过先进思想熏陶的新青年,在面对封建传统婚恋伦理时也还是无法反抗只能受其支配,处于矛盾与痛苦之中。(二)《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局限性《小二黑结婚》以太行山根据地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由于地处经济落后的山区,交通闭塞,思想保守。因此在解放区最初人们对新婚姻法中的婚姻自由理解、执行的还不够彻底,不合理的婚姻习俗已经成为思维定式影响着人们。从二诸葛为小二黑找的童养媳以及三仙姑为小芹许下的婚事,表现出在当时太行山根据地关于童养媳,买卖婚姻的情况依旧存在,人民群众仍被封建传统的旧思想所影响。这些不合理的封建陋习也一直以其强大的束缚力禁锢着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在当时早婚也普遍存在,对于整个太行地区来说,“从两三岁起订婚是正常现象。”在十岁出头的年龄都已经完婚,这么小的年龄就订婚结婚,当事人的婚事也就必然为父母包办。由于经济落后买卖婚姻在当地就十分的流行,它将两性的结合当成经济利益的交换,青年男女的婚姻成为了一场交易。这一系列的操作严重摧残了男女青年尤其是女性的身心健康。小芹的母亲三仙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农村落后妇女的代表,封建传统婚恋伦理下的牺牲品。15岁时三仙姑就嫁给了小芹的父亲于福,她的不幸是由于包办婚姻,但三仙姑却在得知小芹与小二黑真心相爱后仍然托媒人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一个死了老婆的退职军官。三仙姑将自己的不幸又传递到了小芹身上,可是她自己却浑然不知。由此可见,传统封建伦理观念就是这样毒害了一代又一代,根深蒂固的在太行山区一直影响着当地的人们。而且这些传统的婚姻制度是极度不合理,也摧残了众多青年男女。(三)《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启示《围城》中的婚恋观告诉人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爱情需要物质基础支持的同时还要具备有“走出去”的勇气。就像刘小姐既然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应该勇敢的迈出去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一直作为哥嫂的附属品所生活。而对于汪太太来讲,聪慧有自己的思想、谈吐不凡还有才艺,她缺少的正是勇敢走出去的勇气。因为与赵辛楣的风波导致汪处厚取消了一切社交活动,在婚姻中只能从属自己的丈夫,那样的生活注定不会幸福快乐。此外也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鲍小姐在回国的船上明知自己有未婚夫还主动的勾引方鸿渐与之发生一夜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她与方鸿渐之间也仅仅为逢场作戏。作家对这次艳遇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启示人们对待感情应该始终如一,还更应该注重精神的契合。《小二黑结婚》以山西太行山根据地为背景,讲述了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的姑娘小芹相爱,但是却遭到小芹母亲三仙姑和小二黑父亲二诸葛的反对,以及村里的恶势力兴旺等人的阻挠。故事的最后小二黑与小芹突破重重的阻碍,利用婚姻法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权利,终于喜结连理。小二黑与小芹的行为鼓舞了千千万万个像小二黑与小芹一样的青年男女,要勇于摆脱封建婚姻的控制,向封建旧势力发起挑战。而且还应重视法律的作用,帮助自己顺利追求到幸福。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提高了基层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同时也推动了《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的顺利贯彻。结论通过正文的初步分析和探讨,我们对《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不同、二者婚恋观的差异性成因以及作品中婚恋观的局限性和启示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在择偶标准上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是以“门当户对”作为标准后者在择偶观方面是受阶级立场的影响。而在爱情观上,《围城》体现了出那个时期青年男女一方面追求自由恋爱但另一方面也是脆弱彷徨的。《小二黑结婚》中的爱情观表现的则是坚定不移的选择自己心仪之人。对婚姻选择的方式两部作品也有所不同,《围城》中表现的方式更为大胆,青年开始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小二黑结婚》中人们开始选择以法律为武器来追求幸福。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开始由《围城》中作为别人的附属品,到《小二黑结婚》女子能顶半边天的转变,女性的社会有所提高。《围城》与《小二黑结婚》婚恋观的差异性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家自身的婚恋观会对作品中的婚恋观产生影响。二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围城》是钱钟书被困于上海沦陷区期间所作,因此书中的婚恋观打破了传统恋爱中的美好想象,而是与现实相结合引起读者回归现实的思考。《小二黑结婚》则是赵树理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基于政治因素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三是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一个是描写上海的都市生活,一个体现出浓厚的山西风土人情因此在婚恋观上也将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四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主人公性格的差异对婚恋的认知也不同。《围城》与《小二黑结婚》中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围城》中表现出“五四”时期关于男女平等只是一句浮于表面的口号,女性仍作为男人以及家庭的附属品所存在。这就告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