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含答案(基础题)_第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含答案(基础题)_第2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含答案(基础题)_第3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含答案(基础题)_第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含答案(基础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物体在阳光下都能会有影子

B.只有不透明的物体才会产生影子

C.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朝向会发生变化2.地图或地球仪上的蓝色表示(

)。A.海洋

B.沙漠

C.耕地3.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影子变化的实验中,手电筒和木圆柱分别模拟的是(

)。A.光源和挡光物

B.挡光物和光源

C.光源和影子4.(

)中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观。A.《天体运行论》

B.《八十天环游地球》

C.《天体的光环》

D.《自然哲学》5.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太阳

B.月球

C.火星6.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是(

)。A.一周

B.一个月

C.一年7.地球的天然卫星有(

)颗。A.1

B.2

C.无数8.关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主要是火山爆发遗留下来的

B.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主要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C.不确定9.下列关于月球的运动轨迹的图形,正确的是(

)。A.B.10.下列关于月相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形状在变化

B.天气条件的不同产生了月相变化

C.月相是我们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二.填空题(共10题,共42分)1.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

)的星球。2.1519年,航海家(

)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接受了(

)的观点。3.请你写出可以验证地球是球体的两个证据(

)和(

)。4.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是(

)。5.航海家(

)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

)的观点。他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

)。6.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

)。7.如下图所示,将用铅笔做的简易日影观测仪放在阳光下。一天中铅笔影子的(

)、(

)都要发生变化。8.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的(

)、(

)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的(

)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

)有关。9.(

)上有黑子,(

)上有环形山。(选填“太阳”或“月球”)10.太阳上有黑子,(

)上有环形山。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浑天说思想,即天似鸡蛋,地似蛋黄。(

)2.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人体体重的65%。(

)3.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4.除了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来确定方向,我们还可以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5.太阳和月球离地球一样远。(

)6.月亮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

)7.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各占地球的一半。(

)8.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物体,影子的长短可能相同。(

)9.月球与地球的距离38万千米。(

)10.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四.连线题(共1题,共6分)1.连线题。

满月

新月

上弦月

下弦月

蛾眉月

凸月五.填表题(共1题,共8分)1.填表题。小芳想制作月球档案卡,请你帮助她一起完成。六.简答题(共5题,共26分)1.先往一个大的塑料盆中装2厘米厚的沙子。再从20厘米高的地方向塑料盆中扔一些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然后取出玻璃弹珠,观察玻璃弹珠下落形成的坑的形状。再把沙子弄平,从50厘米高的地方向塑料盆中扔一些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然后取出玻璃弹珠,观察玻璃弹珠下落形成的坑的形状。你认为从多少厘米高的地方向塑料盆中扔玻璃弹珠,玻璃弹珠下落的速度更快?2.写一写你的家乡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规律?3.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有哪些资料来源?4.为什么太阳和月球的大小看上去差不多呢?5.夜晚,怎样利用手电筒在卧室天花板上看到鸭头形状的影子?七.材料题(共1题,共12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太空城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航天站起步和发展的时期,一些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在航天站的基础上很快就会建设太空城,凭借密闭生态循环系统和丰富的太空能源,太空城将自给自足地独立发展,以达到向太空移民的目的,描绘出了一幅人类融入太空的美好景象。

人类融入太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阳光、空气、水和食物的供应、辐射防护以及重力适应等。为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奥尼尔博士设计了“奥尼尔三号岛”,此岛的总体外形像两把并列张开的没有伞衣的大伞。伞柄是两个巨大的圆筒,直径6500米,长32000米,为居住区,可容纳百万人。

在圆筒四周对称设置四面玻璃窗,窗外是盖板,盖板内侧是阳光反射镜,合上盖板,遮住阳光,里面是黑夜;盖板张开,阳光反射镜将阳光折射进圆筒,里面就是白天。调节盖板的张角,可以控制阳光的强度。整个太空城是一个巨大的密闭生态循环系统,可以解决空气和水的循环供应问题;食物供应则由设置在伞盖边缘的一个个农牧业舱室解决,将众多的舱室调节成不同的春夏秋冬季节轮回,使任何时候都有四季蔬菜、瓜果和肉蛋供应。辐射防护则可由居室的金属结构外壳解决。为了解决重力问题,在两个居住圆筒之间有传动带相连,使它们以两分钟一圈的速度旋转可产生与地球重力相当的人造重力。太空城的能源则由太阳能解决。

通过阅读,太空城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

)、(

)和(

)辐射防护以及重力适应等。八.综合题(共3题,共26分)1.让影子发生变化,用简图记录下来。让影子的长短发生变化

让影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让影子的方向发生变化2.某小组为了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他们及时记录下了影子的长度(125厘米),并且每隔30分钟去测量一次影子的长度。测量时,他们发现影子在12:00最短。下面是他们测量的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表。请仔细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该小组是在一天中的9:30开始测量的,由上面的数据表我们能推测出,该小组是在(

)结束测量的。2.由上面的数据表可以推测,如果进行第10次测量,这时竹竿影子的长度大约为(

)厘米。3.由上面的数据表可知,从第1次测量到第6次测量这段时间里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的长度逐渐(

)。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阅读资料回答问题。关于月球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分裂说: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同源说: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浮动星云内同时形成。碰撞说: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地球与一个较大天体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激射到太空中的地球物质和该碰撞天体的残骸不断相互吸引,最终形成了月球。有科学家用下图形象地描述了月球的一种形成过程:你认为这种图示描述的是月球形成的哪种假说?并写出你的依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A3.A4.A5.B6.B7.A8.B9.A10.C二.填空题1.水2.麦哲伦;地球是球形3.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麦哲伦环球航行(合理即可)4.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5.麦哲伦;球体;环球航行6.手影7.长短;方向8.位置;方向;距离;形状9.太阳;月球10.月球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如下:五.填表题1.四分之一;四十九分之一;八十分之一;六分之一六.简答题1.从50厘米高的地方向塑料盆中扔玻璃弹珠,玻璃弹珠下落的速度更快。2.早上影子在西边,中午影子在北边,傍晚影子在东边。早晚影子长,中午12时影子最短。3.资料可以来源于科学书籍,也可以来源正规的网络资源,还可以是家长或自己拍摄的照片。4.当一个距离我们比较远的物体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大,我们看到的该物体越小。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5000万千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万千米,虽然太阳的体积更大,但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地球太过遥远,导致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在我们看来是差不多的。5.手电筒朝向天花板,在手电筒上方用手做出鸭头的形状,影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