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雄安新区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雄安新区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雄安新区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雄安新区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雄安新区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雄安新区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等。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代国家雏形),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4300~38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同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A.诸侯相侵伐 B.轩辕乃习用干戈C.教熊罴貔貅貙虎 D.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2.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4集名称的一项是()A.《秦汉》《星斗》《天下》《家国》 B.《摇篮》《星斗》《古国》《择中》C.《家国》《星斗》《秦汉》《天下》 D.《摇篮》《古国》《择中》《星斗》3.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A.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B.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C.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D.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B.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C.夏鼐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D.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5.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C2.B3.C4.C5.①“中国标准”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一脉相承。②“中国标准”中的核心要素突出。③“中国标准”中支持核心要素的物化标志丰富而明确。④“中国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B.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C.属于人类驯化野兽,不能证明“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D.符合“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摇篮”即文明的摇篮,最早。“古国”,即古老的国家,具体指“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后”。“星斗”指的是“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后”。“择中”,即“选择中原”,因为“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时间在“距今4300~3800年前”。综上,“摇篮”最早;其次是“古国”“星斗”,二者并列存在,孰先孰后皆可;最后是“择中”。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涉及的是农耕、天气等内容,没有说涉及王权和国家等标志,不属于“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故该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迥然不同”错,依据“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可知二位提出了各自的研究思路,但不一定是“迥然不同”。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可知“中国标准”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一脉相承。依据“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可知“中国标准”中的核心要素突出。依据“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可知“中国标准”中支持核心要素的物化标志丰富而明确。依据“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可知“中国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树□在那里李云风上有一天,我发现家的正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棵树。以前我从没有看到它,它是一下子出现在那里的。这棵树至少五年的树龄了,五年时间我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确实是凭空出现的。它是那种我们这里不常见的松树,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很像回事儿地占有了一小片空间。我到跟前仔细观察过,围绕它的土质浑然一体,没有丝毫人工栽植的痕迹,一些零星的蕨莱和细草很自然地分布在四周,怎么看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它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手触上去有一种坚硬的质感。我用力摇了摇它,它几乎没有动,再摇,还是没有动。我确信了它与下面的大地早已经接通了血脉,交融在一起。这是一小块废弃的空地,除了一些零星的贴地植物,就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如果不是这里突然冒出一棵树,我根本都不会注意这个地方。下我生活在一个小村里,左邻是一个单身男人,他每天除了沉默,就是喝酒,喝酒时会说一些醉话,从屋里传出来,但也不会说得太多。右邻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男孩有着一头柔软的卷发和一双忧郁的眼睛,漂亮,身子很弱,总是围在老人身边。他是老人的孙子,从城里回乡下养病。他带回一条雪白色的狗,也很温顺。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村里人家几乎从不来往,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有时在道上碰见,也会打上一声招呼,说上一两句话,然后各自走开,也不多言。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一天到来,一天过去,没有一丝缝隙。一天,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那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领着一个同样一头卷发,洋娃娃一样的男孩,下了车,进到院子,进到屋里。偶尔会出来,有时是上厕所,有时站在院中往村子的四下望。他们会在院里放一些鞭炮和烟花,但在过年的晚上会放更多,发出的笑声也更大。我和单身男人也从屋里出来,站在自家院中,把目光投向他们。一些过年的气氛从那里飘过来,一些兴奋也会感染过来。但有时等不到他们热闹完,我们就会转回屋中。这时我会打出一个程式化的电话,有时也会接到一个电话。过了一段时日,邻院老人的儿子儿媳就走了,再次领着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走出院子,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跟在后面。他们打开车门,一个接一个地隐进车子,车子启动,离开。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站在门前望一会儿,再回到院里。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日子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展开,铺开它时疏时密的针脚。开门关门,走出院子,走进院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那棵树。我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又不知道告诉谁。直到一天早晨,我在门前碰到邻院的男人。他抬起鼓鼓的金鱼眼,尖尖的喉头骨碌着,在我脸上搜寻。我指给他看。男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了一会儿,没说什么,转身走开了。又一年,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这回是白色的。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从车上下来,还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又回来过年了。还是一年前的样子,只是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长高了许多,从院里迎出来的卷发男孩也强壮了许多,只是老人更老了。又一年,年过完之后,卷发男孩也跟着父母离开了。他完全好了,身体已经有了成年男人的雏形。邻院老人站在道上望了很久。我陪他说了一阵话,很自然地说起那棵树。我又指给他看,说这次你看到了吗?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伫立着。我知道这次他看到了。这年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完了,冬天没有过完,老人就去世了。又一个年来临了,老人门前再也没有一辆黑色或者白色的轿车出现。我和邻院单身男人年三十的晚上,也就再没有看到很多的烟花。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我和邻院男人偶尔会说说话,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都回避着。(本文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朴实的生活画面,给冷清的山村增添了生机。B.单身男人除了沉默就是喝酒,有时会说醉话,可见生活对他来说是单调而沉闷。C.老人门前停的轿车先是黑色再是白色,后来再没轿车,意在表达生活发生了变化。D.他们的年过完了,“我们”的年也过完了,强调“过个好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7.“照应”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手法,它能增强小说的内在联系,让小说更有魅力。下列对本文中“照应”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天”“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年”……时间上的反复照应,使小说形成循环复沓之美。B.“右邻是一个老人”“只是老人更老了”“老人就去世了”,人物照应使老人的坚毅性格变得突出,让人印象深刻。C.“发现那棵树”“说起那棵树”“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细节上照应,使小说的主旨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D.“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意象照应和勾连使小说结构紧密,含义隽永。8.请在标题的方框处填上一个单字动词,将标题补充完整,并以文本为依据阐释你填写这个动词的理由。标题:树□在那里理由:9.微型小说本就短小,作者却将其分成“上”“下”两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答案】6.D7.B8.(示例)标题:树长在那里理由:①从词语本身来看,“长”是“生长”之意,是个动态的生命过程,与文本时间流逝与人事变化的内容相契合。②从文章结构来看,“长”对应了“上篇”关于树的细节描绘,如“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等内容;“长”让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呼应。③从文章主旨来看,“树长在那里”有很强的象征隐喻义,树长在大地上,人生存在土地上,树与大地交融一体,人“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这种象征隐喻义借由“长”字得以彰显。9.①结构上,分成“上”“下”两部分,使小说层次分明;“上”有关树的内容又在“下”的部分出现,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结构独特,富有魅力。②内容上,“上”重在写树,突出树的特点;“下”重在叙事,叙述人们的生活状态;“写树”意在“写人”,“上”“下”相得益彰,发人深省,深化主题。③艺术效果上,“上”树莫名出现,带有神秘色彩,“下”写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三家人的故事,“上”虚“下”实,吸引读者,具有艺术感染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强调‘过个好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错,依据“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的前后文内容,前文在简单叙述过年时的情形,后文则说“日子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展开”,可知“他们的年过完了,我们的年也过完了”只是在客观地叙述时间变化。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使老人的坚毅性格变得突出”错,依据“右邻是一个老人”“只是老人更老了”“老人就去世了”等内容,不能突出老人的坚毅性格,只能突出时间在不断的变化着,老人变得更老,最后死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要解释方框内所填的动词,分析其表层意思和深刻的内涵,如“长”,一方面指的是作为自然事物的“树”,实实在在地长在土里;另一方面,长在那里的树,是文本所叙述的时间流逝和人事变化的见证者。不管是自然事物的“树”,还是人事变化,都是动态变化着的。全文开篇即提到“正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棵树”,而后介绍了树的一些信息,如“那种我们这里不常见的松树,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等,这些具体内容的介绍,和标题“树长在那里”形成完美照应。标题为“树长在那里”,除了“上”中对树作了必要的介绍,“下”的主体内容却是在写人,在“我”的视角,来客观地观察、记录两户邻居尤其是老人一家,多次过年的情形,旨在突出“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一天到来,一天过去,没有一丝缝隙”这种时间的自然消失和人事的自然变化。由此,“长在那里的树”就有了象征和隐喻,隐喻着“人”也和长在那里的“树”一样,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全文分“上”“下”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内容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关联,“上”集中介绍“树”,如“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怎么看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等内容较为详细的介绍的“树”的特征;“下”集中写“人”,叙述“我”和两户邻居(尤其是老人一家),客观而平淡地叙述一次次过年的情形,在最后又巧妙地提到了“树”,“我陪他说了一阵话,很自然地说起那棵树。我又指给他看,说这次你看到了吗?”并以“树”结尾:“我和邻院男人偶尔会说说话,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由此,可以概括出这种安排,构思独特巧妙,富有魅力。从内容角度分析,“上”重在写树,真实生动地突出了树的特点,如“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等突出“树”的形态色彩等;“下”则重在叙事,叙述人们的生活状态,主要是几次“过年”的情形。结合全文来看,“写树”其实是为了“写人”,“树”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树”就是“人”变化的见证。由此,可以概括出这种安排,“上”“下”相得益彰,深化了“时间流逝,人事变化”的主题。从艺术效果分析,“上”中的树带有神秘色彩而又仿佛无关紧要,正是这种“神秘”的色彩,能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下”写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三家人的故事,集中笔墨于“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又一年”“又一年,年过完之后”“又一个年来临了”等多次关于过年的叙述,最后却以“树”收束全文,“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树”与“人”平行而又交织。所以,可以概括出这种安排能够吸引读者,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材料二: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②,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节选自《说将·将材》)[注]①驻劄:同“驻扎”。②疆場:指战场;場,yì。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C兵马D衰耗E常乞纳土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相同。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不同。C.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道义。D.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追击。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御众。B.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领土。C.在张昇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了障碍。D.《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疆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2)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14.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答案】10.BEF11.A12.B13.(1)而秦州缺粮就要出高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2)对有功之人(勇敢向前的人)加以重赏,对有过之人(贪生怕死后退的人)加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或及时),惩罚不区分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信将。14.①所带兵寡,扼守要害,可谓智将;②兵力不足但不贪图开疆拓土,确保边疆稳定。兵少而用足,粮草以自给。怯于小战,勇于大敌,可谓猛将;③关之左右皆为蕃俗,结以恩信,可谓仁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下的兵马不足,多次请求归附,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守而没有答应。“旧与邻族”作“有”的状语,“怨”为宾语,句意完整,故B处断开;“本帐兵马”作主语,“衰耗”作谓语,主谓结构,句意完整,故E处断开;“前后帅臣”作主语,“不许”做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城”动词,筑城。/名词,城郭、城墙。句意:调集军队在他们所在之地筑城。/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坚固的城防。B.正确。“微”,暗中。/(如果)没有。句意: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们的计谋。/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C.正确。句意:临事能不苟且而免于损害。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错,原文为“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应是范翔派兵筑城,然后命知州刘渔到城中办公。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阙食”,缺少粮食;“籴”,买入粮食;“自是”,从此;“困”,困窘。(2)“逾时”,拖延时间;“择”,区分;“此之谓信将”,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信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关之所在,最为要害”“秦州所守既寡”“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可知,所带兵寡,扼守要害,可谓智将;结合“关之所在,最为要害”“秦州所守既寡”可知,曹玮敢以不足的兵力在近敌处设关,是不怕强敌的,而又不去用兵扩展疆土,且可兵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可知他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可谓猛将;结合“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可知,关之左右皆为蕃俗,结以恩信,可谓仁将;参考译文:材料一:曹玮驻守秦州,在秦州之西,设文盈关。关隘设在最要害的地方;关隘的左右,都是外族人居住,曹玮用恩德信义结交他们,这些外族人都能为他所用,所以秦州每年用兵,只把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卫的区域少,州兵虽然少但用度充足,所需粮草可以自给自足。从此以后的将军官员遵守他的老规矩,不改变,不增加。文盈以西九十里,有个名为张小哥的部族,也称张遵。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下的兵马不足,多次请求归附秦州,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守而没有答应。等到范翔担任陕州转运使,暂时代理掌管秦州,就答应了张遵的请求,调集军队在他们所在之地筑城,建在古渭州。城建成后,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多户都住在城中,范翔也亲自到那里犒劳他的部族。与张遵有仇的蕃人约定出兵截杀刘渔、范翔等人,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们的计谋,犒赏当天,晚上就回到文盈关。第二天,蕃人起兵,没有抓到范翔,于是在半路筑城,截杀过往的商贾及修城士兵民工一共五六十人。道路断绝,贼兵守在文盈关与新城之间,向新城运送粮食的道路断绝,城中没有食物。朝廷派张昪管理秦州,刘涣、郭恩率领军队苦战,攻陷贼人在中路所建造的城。朝廷还是不能放弃古渭,只是不再设置州,设置寨主、监酒二个职位,每季度轮换一人带兵驻守,张氏世袭蕃巡检之职。但是从文盈到古渭九十里,中间只通一条路,路旁就是界濠。秦州每年运送钱粮供给古渭,而秦州缺粮就要出高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张氏既然与蕃族不和,联合秦州的军队,一天天地向秦州靠近驻扎,如果秦州与他共患难,对于张氏部族有利,而对于秦州确实没有什么好处。材料二:将帅的才干,可以分为九种类型:用自己的德行引导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知道部下饥寒,明察他们的辛劳疾苦,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仁将。临事能不苟且而免于损害,不被利益所屈服,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义将。身份高贵但不骄横,打了胜仗又不自恃功劳,贤德而能谦逊待人,性情刚直又能包容他人,这样的将帅被称作礼将。作战变化莫测,行动处置变化多端,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出奇制胜,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智将。对有功之人以重赏,对有过之人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区分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信将。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概能胜过千夫,长于掌控战场的局势,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步将。能攀高山,走险地,骑射如飞,进攻时身先士卒,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殿后,这样的将帅被称作骑将。气盖三军,蔑视强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被称作猛将。遇见贤人好像自己觉得比不上,从谏如流,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大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应举早行缪蟾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半恋”一句直接表现诗人对家的眷恋和晨起的困倦,表达的感情真实而又生动。B.“起来”一句写诗人早起穿着颠倒,以调侃的笔写出睡意未足、行程仓促之感。C.诗歌中间两联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写出凌晨时分特定的声音、光影、景物。D.这首诗在标题和构思上都有模仿《商山早行》的痕迹,表达的情致也基本相同。16.此诗为状元缪蟾的自述诗,激励着历代学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具有哪些可贵的求学品质。【答案】15.D16.①高度自律。纵然对家和床有深深的眷念,但坚决摆脱舒适,毅然赴举。

②不畏艰辛。纵然路途崎岖,光线不明,但仍凭借竹杖,执著向前。

③信念坚定。诗人以梅自励,相信自己终将如梅一般战胜严寒,绽放幽香。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的情致也基本相同”错误。两者虽说都写“早行”,但本诗是应举早行,虽也恋家,但为求功名不怕路难,整首诗歌是苦中寻乐,给人一些轻松幽默之感;而《商山早行》是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表现羁旅在外,寝不安眠、急于登程、倍受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有悲无乐。两首诗表达的情致不同。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由“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虽恋家恋床,晨起困倦,但还是起身穿衣准备早早出行,可见诗人应举的决心,不贪恋舒适,自律性强,体现了求学的高度自律的品质。中间两联是描写早行情景。由“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可知晨起之早,灯影还在,光线不明;由“路崎岖兮凭竹杖”可知,路途崎岖,诗人还是要“凭竹杖”前行。这体现了不畏艰辛,执著向前的可贵品质。颈联下句“月朦胧处认梅香”,写朦胧月色中梅香溢远,得见美好,也自然让读者想及“梅”的意象特点与诗人的联系,可推知,诗人以梅自励,相信自己终将如梅一般战胜严寒,绽放幽香。这一信念坚定的可贵品质,也激励着历代学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指出左丘明和孙子著书立说的初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引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舒其愤②.思垂空文以自见③.君子喻于义④.小人喻于利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舒”“见”“喻”“洲”“渡”“薄”“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玉渊潭散步,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草丛里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您二位找什么?”“枸杞子。”“有吗?”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A“不少!”B“不少!”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您慢慢捡着!”“慢慢捡着!”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18.根据语境推断A、B两句话是谁说的,说明理由。A:__________;B: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两个短语“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能否互换位置?【答案】18.①.“我”②.老同志③.①前文“我”问“有吗”,老同志已举瓶作答。第一个“不少”是“我”看到半瓶枸杞子后的判断;②第二个“不少”是老同志的自我肯定,表现其自娱自乐,与后文“解嘲”“哈哈笑”对应。(示例二:A:老同志;B:“我”。理由:①前文“我”问“有吗”,老同志举瓶示意,并以“不少”作答;②“我”听到回答后以“不少”随声附和,老同志继之以“哈哈笑”来“解嘲”。)19.不能。①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第一个短语的中心语是“老人”,承接上文的“老夫妻”“老同志”;②语义递进。第二个短语的中心语是孩子,深化了前面的“童心未泯”,重在对老人保有孩童的天真、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行为的赞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得体的能力。前文问“有吗”,如果是“我”,那么老同志举瓶的动作算是回答了“我”的问,那第一个“不少”就可以是“我”看到老同志已捡了半瓶枸杞子后的判断,而第二个“不少”是老同志对自己收获的肯定,与后文“解嘲”“哈哈笑”对应,那么,A指“我”,B指老同志。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前文是“我”问“有吗”,老同志举瓶示意的同时,并回答了“不少”,第二个“不少”是“我”听到老同志的回答后的随声附和,老同志继之以“哈哈笑”来“解嘲”,那么A指老同志;B指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不能颠倒的理由。第一个短语“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老人”,上文称呼他们“老夫妻”“老同志”。所以,“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承接上文这两个称呼,所以,为了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故不能颠倒。第二个短语“两个老孩子”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老孩子”。结合前文“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两个老孩子”的称呼深化了前面的“童心未泯”,重在对老人保有孩童的天真、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行为的赞美。这样语义递进,故不能颠倒。(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风景、美食、民俗等各不相同,A。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①2024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同比增长34.3%;②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47.3%。③人们出游意愿不断增长,④南北文旅行业交流也不断增进。⑤这不仅能让游客产生新鲜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异域风光,⑥也能助力更多地方提升人气,活跃文旅市场。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文旅消费需求呈现升级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被动接受式的“到此一游”,更加青睐深度体验、主动参与的沉浸式旅游。各地文旅行业顺势而为、积极创新,推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如何变“流量”为“留量”?答案无他,B。面对游客的涌入,哈尔滨市政府和群众用真诚换真心,开启“宠游客”模式。冻梨切块摆盘、冻草莓按个卖、广场上建起了“温暖驿站”……无论是此前淄博烧烤的出圈,C,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优质文旅产品,还需政府在监管和服务上用力、从业者在产品设计和品质上用心、市民在理解和参与上用情。携手同心、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游客认可,实现口碑传播。面对机遇,扎扎实实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着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哈尔滨”“淄博”被人们看见,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情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马观花,意思是匆忙、粗浅地了解事物,在文中用以表达目前消费者不满足浅尝辄止的旅游,更倾向于参与感强的旅游。B.顺势而为,意思是做事要顺应潮流,不要逆势而行。在文中指文旅行业敢于抓住时机,可替换为“顺理成章”。C.留量,使用仿词的修辞手法,意在生动形象说明各地文旅行业长足、持续发展是目前更值得思考的问题。D.哈尔滨,使用借代的手法,指只要文旅行业用真心做好服务工作,各地都可以和哈尔滨一样实现旅游爆火。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A催生出广阔的文旅市场B唯有真情最动人C还是这次哈尔滨旅游的爆火21.B22.①成分残缺,“旅游”后加“人数/收入”;③搭配不当,改为“增强”;⑤赘余,删除“不同地方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后面“旅游人数/收入同比增长34.3%;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47.3%。人们出游意愿不断增长,南北文旅行业交流也不断增强”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我国南北不相同的风景、美食、民俗等促使文旅市场的产生或发展,故补写内容为“催生出广阔的文旅市场”。B处,根据后句“面对游客的涌入,哈尔滨市政府和群众用真诚换真心”,可知此处是强调各地文旅行业只有真情先给游客,才能留住流量,故补写内容为“唯有真情最动人”。C处,由前句“面对游客的涌入,哈尔滨市政府和群众用真诚换真心,开启‘宠游客’模式……”可知,此处是说此前淄博烧烤的出圈,这次哈尔滨旅游的爆火,“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故补写内容为“还是这次哈尔滨旅游的爆火”。【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一般词语的词义和用法的能力。B.“可替换为‘顺理成章’”错。“顺势而为”,通俗地理解为做事要顺应潮流,不要逆势而行。“顺理成章”,为写文章、说话、办事顺着条理或合乎情理,就能顺利地做好。也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文中指文旅行业敢于抓住时机,故只能用“顺势而为”,不可以替换为“顺理成章”。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三处表述不当是:句①,“旅游同比增长34.3%”成分残缺,应在“旅游”后加“人数/收入”。修改后,正确表述为:2024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人数/收入同比增长34.3%。句③,“出游意愿不断增长”搭配不当,把“增长”改为“增强”。修改后,正确表述为:人们出游意愿不断增强。句⑤,“不同地方的异域风光”成分赘余,删除“不同地方的”。修改后,正确表述为:这不仅能让游客产生新鲜感,感受到异域风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我’。”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对于“我”和“我们”,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我”和“我们”,孰轻孰重?这自然会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重要,“我们”更重要“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一个团结的群体。个人离不开集体,正所谓独木难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滴水只有融入集体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