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_第1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_第2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_第3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_第4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PAGEPAGE1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突破卷02夏商周时期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解析版)专题0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专题突破卷(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边形势图可用于研究A.国家的产生 B.朝代的更替 C.西周的分封制 D.春秋争霸战争【答案】B【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显示了夏桀退却、逃跑、反攻的路线和商汤进军的路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故B正确;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图片未显示夏朝的建立,故A错误;西周、春秋都发生在商朝之后,且图片未显示西周与春秋,故CD错误.综上故选B.2.了解历史时序和学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夏朝 C.商朝 D.东周【答案】A【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A符合题意;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B排除;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C排除;东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D排除.故选择A.3.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通过分封制度,西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题干说明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A项;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C项;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A.《诗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B.《吕氏春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D.历史学家的观点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A.A B.B C.C D.D【答案】C【详解】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项正确;《诗经》《吕氏春秋》、历史学家的观点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5.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其他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事件.所以答案选B6.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A.司母戊鼎 B.五铢钱 C.击鼓说唱俑 D.青瓷莲花尊【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因此司母戊鼎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A项正确;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B项;击鼓说唱陶俑是东汉明器,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排除C项;青瓷莲花尊是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7.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答案】C【详解】据题意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C;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8.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A.酒器B.食器C.乐器D.礼器【答案】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9.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A.最早起源夏朝 B.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C.体现儒家思想 D.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文字从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现在宋体,越来越便于人们书写辨认,体现了文字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创新,D项正确;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即最早的甲骨文)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时期,排除A项;文字变化并不是体现在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的,排除B项;不同时期文字的不同写法变迁,并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0.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A.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C.造字法最主要为假借字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故B正确;甲骨文字形具延续和传承性,故排除A项;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故排除C项;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故排除D项.故选B.11.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A.分封制遭到破坏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废除了贵族特权 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意于夺取天下,楚国是周天子是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庄王作为诸侯王想要夺取周的天下,这反映了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是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如商鞅在秦国变法,排除B项;楚庄王问鼎中原并没有废除了贵族特权,也不是打破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而是冲击了传统分封制的秩序,排除CD项.故选A项.12.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襄王向诸侯求取车和金,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周天子有求于诸侯,没有体现诸侯对周天子的尊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天子向诸侯求取车和金,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而不是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13.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历史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4.《诗经》中的”千耜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A.劳动力充足B.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D.农作物品料单一【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生产工具简陋,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千耜其耘”状况改变,故C符合题意;劳动力充足、技术落后、农作物品料单一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5.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冶炼工艺,排除A项;铁制农具是耕地的,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的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秦国的位置在最西边,即图中的④,D项正确;①是燕国,排除A项;②是齐国,排除B项;③是楚国,排除C项.故选D项.17.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可知,出现了文化统一的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发展趋势类似,B项正确;由”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可知,文化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项;争霸战争对文化的促进和百家争鸣对文化的促进,题干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18.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A.道法自然,听天由命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C.天顺人愿,不违农时 D.尊重规律,一劳永逸【答案】B【详解】据材料”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可知,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都江堰”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势利导”,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进水流量”,并未完全顺其自然,排除A项;《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而与”都江堰”无关,排除C项;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而不是”一劳永逸”,无所作为,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9.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由此可知,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①防治水患

②发展农业③水利运输④发展旅游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利用地势和河道”,可知是为了防治水患、发展农业,①②符合题意;根据”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③符合题意.据此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B项遗漏①,不完整,排除B项;”发展旅游”材料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遗漏③,不完整,排除D项.故选A项.20.《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确立禅让制 D.推行郡县制【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关键词”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建立县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排除A项;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的制度,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21.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楚等不同国度.既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来自贵族阶层的弟子;也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樊迟”请学稼”这样的弟子.这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楚等不同国度.既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来自贵族阶层的弟子;也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樊迟‘请学稼’这样的弟子”可知,孔子弟子来自不同国家,出身也有差别,既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学生,也有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这说明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理念,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教学相长,排除B项;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符题意,排除C项;孔子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孔子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贫富过于悬殊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抨击 B.主张建立法治社会C.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D.要求君主推行周礼【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抨击过贫富过于悬殊的社会现象”可知,材料体现了孔子、孟子都希望能平均社会财富,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理想诉求,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孔子、孟子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抨击,排除A项;法家主张建立严格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孔子、孟子要求统治者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3.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答案】A【详解】据材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老子的观点,A项正确;材料观点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孔子无关,排除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与老子的辩证法无关,排除C项;韩非是法家代表,主张法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在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思想家们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主张,相互辩驳诘难,形成众多学派,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正确;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并未出现”学术思想最灿烂”的局面,排除B项;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且”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与”学术思想最灿烂”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5.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上述材料反映的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因素是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科技因素 D.文化因素【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政治因素,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政治方面因素,与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文化因素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0分,共50分)26.中国的政治文明萌芽于传说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尧年老时,征求各部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材料二:如下图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模型

”桀驾人车”材料三:图表所示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和奴隶赐给宗亲、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献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重要条件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有助于我们了解哪个朝代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说说该朝代在王位(首领)继承权方面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4分)(3)材料三中的图文信息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请根据材料指出,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4分)(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你归纳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答案】(1)制度:禅让制(2分).条件:德才兼备(或具有贤德、品行高尚、有功于社会;或答才能出众,或答出具体功绩如制定刑法等也可).(2分)(2)朝代:夏朝(2分).变化: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分).(3)制度:分封制(2分).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献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2分,答出一点即可)(4)阶段特征: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分).【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尧年老时,征求各部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条件:根据材料信息”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指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条件是德才兼备或具有贤德、品行高尚、有功于社会.(2)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宫殿”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桀驾人车”反映的是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故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夏朝的历史信息.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和奴隶赐给宗亲、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义务:根据材料信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献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可得出: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献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故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材料一: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在西起甘肃、东至辽宁的整个华北地区,普遍发现了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某种谷物的遗存.有些遗址虽然没有发现谷物遗存,但出土了相应的农具.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不仅是最早的栽培这种谷物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最早从这种谷物开始发展起来的农业国家.——摘编自彭林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材料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大国争霸.所依据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传统农业的形成既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为加剧形成的过程.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都是以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为特征.材料三:大国激烈的争霸触发的改革就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张,而黄河流域丰厚的上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这也是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第一块基石.在这次农业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能被确立下来了.传统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和主要种植品种等都和步稳定,中因传统农业的制度体系也已初步形成.——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1)运用所学知识,答出材料一中的”谷物”名称,并列举出两种”相应的农具”.(3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3)综合材料和上述问题,概括秦朝建立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答案】(1)粟(1分)农具如:磨制石器(1分);骨器;角器等(1分,写出一个即可)(2)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诸侯国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开发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黄河流域提供了丰厚的土地资源;铁制农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等.(4分,写出两点即可)(3)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基石;确立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制度体系;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等.(4分,写出两点即可)【详解】(1)”谷物”:根据材料”华北地区、公元前7000—前5000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在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相应的农具”:根据材料”华北地区、公元前7000—前5000年”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主要是半坡居民,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磨制石器、骨器和角器.(2)原因:根据材料”大国争霸、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的发展”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根据”人为加剧形成”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国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开发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以增强实力;根据”黄河流域丰厚的上地资源”和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提供了丰厚的土地资源;根据”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和主要种植品种”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耕地面积扩大;和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3)意义:根据材料”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第一块基石”可知,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基石;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能被确立下来了”可知,确立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根据”中国传统农业的制度体系也已初步形成”可知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制度体系;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8.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孝公”是哪国国君?他任用”卫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4分)材料二: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会支持商君的变法?为什么?(4分)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商鞅刑罚思想及变法实践》(3)依据材料三,指出商鞅的主张.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4分)材料四: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商鞅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他虽然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摘编自《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4)商鞅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对于整个国家利益来说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你认为商鞅变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至少写一点)(3分)【答案】(1)秦国(2分);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分).(2)支持(2分);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分).(3)主张:轻罪重刑(2分);学派:法家(2分).(4)成功(1分).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受巨大的阻力;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与时俱进;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2分,写出一点即可)【详解】(1)国家、目的:根据所学可知,”孝公”是秦国国君;商鞅变法的目的是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态度、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会支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3)主张、学派:根据材料”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方法”可知,商鞅的主张是轻罪重刑;所以的主张属于法家学派的思想.(4)判断、启示: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对于整个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