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生理学(plys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
及其各组成成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
赖以生存的的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
为内环境。
3、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
态,又称为自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神经调节(nervousrgulat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
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
式。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
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6、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
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
节。
7、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
自身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神经一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受神经
系统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
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9、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
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
为正反馈。
10、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
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
反馈。
10、慢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保持外
界不境尽可能接近于自然状态、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观察的
一种实验方法。
11、急性动物实验: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
控制的实验环境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
记录和观察的实验。
12.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
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13、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
神经活动。
14、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指脂溶性(非极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
分子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
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顶浓度梯度和
(或)电拉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3、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
是带点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
为原发性主动运输,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4、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
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
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系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
量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
性主动转运。
5、出胞: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
程。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
6、第二信使: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产
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DC、
cCMP、C2o
7、静息电位(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质膜两
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AP);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
适当有效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波
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9、阈强度/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10、阈电位(P):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1、绝对不应期(ARP):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在紧接着兴奋发生
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组
织或细胞再次发生兴奋。
12、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
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
13、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
14、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15、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
16、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
复极化。
17、兴查-收缩耦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
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第3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
性的血细胞比容为成年女性为
40%~50%,37%--48%0
2、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3、
渗透胸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4、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5、贫血: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6、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即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
内就会自然停止的现象。
8、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
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9、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0、血浆晶体(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高分
子校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11、等渗溶液:以血浆渗透压为标
准,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第4章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
期。
2、等容收缩期: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前的这段时间,心室的收缩
不能改变心室的容积。
3、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4、心输出量土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
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5、心力储备:又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
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
6、期前收缩土如果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
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由此引起的收缩称
为期前收缩。
7、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
代偿间歇。
8、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9、收缩压: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10、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1、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是指心肌组织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具有
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1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实现血液和组识液之间
的物质交换。
第5章呼吸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外呼吸:肺通气与肺换气合称外呼吸。
3、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4、肺通气: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
的过程。
5、顺应性上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称为顺应性,容易扩张
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6、肺表面活性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复杂的脂蛋
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SP)o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减少肺泡的回缩力。
7、潮气量(TV):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
常成人约400-600mL
8、补吸气量(RV):平静吸气末,可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又称为
吸气储备量。
9、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又称
为呼气储备量。
10、余气量(RV)):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
成年人的余气量为100~1500ml»
11、深吸气量(IC):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化吸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是潮
气虽与补吸气量之和
12、功能余气量(FRC):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是余气量与
补呼气量之和。
13、肺活量(VC):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体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
3.5L,女性约为25Lo
14、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
能呼出的气体量。15、肺总量(TLC);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肺
活量与余气量之和。
16、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加上解剖无效腔合成生理无效腔。正常人肺泡
无效腔接近于零,故生理无效腔几乎与解剖无效腔相等。
17、每分肺通气量:每分钟内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每分钟通个量=潮气量x
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6~8L/min。
18、肺泡通气量上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
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19、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
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20、HB氧容量:100rrd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最大量。氧容量受血
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21、Hb氧含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氧含量主要受氧
分压影响。
22、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
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
x100%o
23、氧解离曲线:反映氧分压与H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4、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又
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引起吸气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两
种反射。
第6章消化和吸收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2、吸收:消化讨的食物讲人消化道黏膜十皮细胞讲人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称为吸收。
3、慢波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
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
4、胃肠激素:胃肠道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又称
胃肠肽,主要有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GIP)和胃动
素。
5、脑一肠肽:指即存在于脑中又存在于胃肠,呈现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如胃泌素、缩胆囊素等。
6、胃肠激素的营养性作用:是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
促进生长的作用。7、胃的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8、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与维生素B。相结合,
保护其不被消化液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在回肠被吸收。
9、蠕动:为纵行肌和环形肌协调起来形成的一种推进性运动,在食团的前
方出现一个舒长波,紧靠食团的后方出现一个收缩波,舒长战和收缩波同
时间的推进、
10、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在
食糜所处的一段肠管上,环形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
段;随后,原米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不断
分开,又不断混合。
11、胆盐的肠-肝循环:排人到小肠中的胆盐约有95%在回场末端被吸收人
血,在进入肝脏作为胆汁的原料,并刺激胆汁分泌,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
肠肝循环。
12、容受性紧张:由进食动作(如咀嚼、吞咽)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
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紧张,称为容受性紧张。这种舒
张可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501增加到进食后的1.5L。
13、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是指胃粘液与HCO3—共同构成二一道抵抗胃酸
侵蚀的屏障
第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呼吸商(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量与吸入的0,量的比
值。
2、基础代谢率((BMR):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
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
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
在20~25℃;体温正人。二
3、不感蒸发:指人即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渗出而
被蒸发掉的水分蒸发方式,其中皮肤的水分蒸发又称不显汗,即这种水分
蒸发不被察觉,并与汗腺活动无关。
4、发汗:发汗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通过汗液蒸发可以带走身体
的热量。发汗是可以意识到的,故又称可感蒸发。
5、能量代谢: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称为能量代谢
6、热价上食物的热价,指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
此里。
7、氧热价:食物的氧热价,指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
8、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
动力效应。
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
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管-球反馈(TGF):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鼎小管
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Na+、K+、Cl-的转运速率也就增加,致密斑将
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
滤过率将恢复正常;反之,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流经致密斑
的小管液流量减少,致密斑又将信息反馈到肾小球,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
滤过率增加至正常水平。这种由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
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3、肾小球滤过率(CFR):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
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4、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
常约为19%o
5、肾小球有放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囊内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
透压;肾小囊内压)
6、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到180mg/100ml(血液)(160-180mg/100ml)
时.,近端小管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
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7、渗透压利尿:由于小管改中部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水的重吸
收啊使尿迁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压利尿。
8、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Na+)和水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滤
过率的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Na+和水的重
吸收率也增大,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
收率也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肾小
球滤过率的65%~70%
9、渗透压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水的重
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压利尿。
10、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第9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兴查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
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
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感受器;是指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4、魔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
弱而反射性改变,弱光下瞳孔散打,强光下瞳孔缩小。
5、互感性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光照一侧眼时,两
眼瞳孔同时缩小,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6、视野:是指单眼固定的注视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可范
围。白色>黄蓝>红>绿;顽侧>鼻侧,下方〉上方
7、近点:是指眼经过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34.远点:通常
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运的距离
8、生理直点:视网膜由黄斑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15mm境界清楚
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称为视神经乳头。这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传出
眼球的部位,是视神经的始端。因为该处无感光细胞,所以无光感受作
用,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
9、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看远处物体时平行光线成
像在视网膜之前,因而产生视物模糊。需戴凹透镜纠正。
10、远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看远处物体时平于光线成
像在视网膜之后,因而产生视物模糊。需戴凸透镜纠正。
11、散光:是眼角膜表面在不同方向的曲率半径不相等,平行光线经角膜表
面各个方向入眼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形成焦线,造成视物不
清或物象变形。
12、老视:是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导致眼的调节能力降
低的现象。
13、正视眼:正常人眼无需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可以看清
远处的物体,经过调节的眼,只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看清
6m以内的物体,这种眼称为正视眼。
14、眼震颤:旋转刺激除引起机体各部肌紧张变化、植物性反射外。还会出
现眼球运动。眼球发生不随意的震动称为眼震颤。
15、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特定
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学分子。
16、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
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教案+学案+习题精炼(含答案)
- 第17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初中数学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2024
- 【核心素养】第2课《学做“快乐鸟”》第1课时《我很快乐和也有不开心的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
- 智能物流配送管理制度
- 八年级体育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 高钾血症患者的护理
- 第一单元第1课《网络发展简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0)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 2024年泉州实验中学初一新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
- 人工智能在航班调度中的未来应用探讨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 陕西气象部门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方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基于PLC的高空作业车电控系统设计
- 云南省昭通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湖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福格行为模型(中文版)
-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