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州地方戏剧_第1页
论雷州地方戏剧_第2页
论雷州地方戏剧_第3页
论雷州地方戏剧_第4页
论雷州地方戏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有一种地方戏剧——雷州戏剧,简称雷剧。它是属于雷州半岛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剧种,也是单独流行在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它表现着雷州半岛人民的伟大创造力,雷剧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接近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丰富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蕴含着娱情、德育、审美各方面的价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雷剧需要保护与传播。关键词:雷州戏剧地方特色保护与传播 AbstractThereisalocaldramainLeizhouPeninsula,thesouthernmostpartoftheChinesemainland.ItbelongstoaspeciallocaldramainLeizhouPeninsula,anditisalsopopularinLeizhoudialectareawithlocalcharacteristics.ItshowsthegreatcreativityofthepeopleofLeizhouPeninsula,thethunderdramahasalonghistoryofdevelopment,isclosetothelifeofthelocalpeople,hasrichthemesanduniqueartisticcharacteristics,containsthevalueofentertainment,moraleducation,aestheticaspects,withtheimpact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thethunderdramaneedstobeprotectedandspread.Keywords:LeizhouDrama;Localcharacteristics;Protectionanddissemination目录10841一、雷州地方戏剧概况 113146(一)源自雷歌 17360(二)传承丰富 216835二、常见题材和艺术特色 39161(一)常见题材 427767(二)艺术特色 524667三、雷剧的当代价值 73159(一)传承中华文化 723836(二)陶冶情操 827022四、结语 94390参考文献 106148致谢 11论雷州地方戏剧雷剧是雷州歌剧不断发展以及成熟后改定的,它是中国广东省四大汉族戏剧之一。很久以前,雷州半岛本地人民就有用雷州歌在空闲时间互相唱和,一问一答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活动。在明末清初时,雷州歌以对唱的形式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风靡,遇到需要庆贺的特殊日子,雷州歌手们会聚在一起,即兴而唱,没有提前商量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根据从前记录,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对歌台是雷州半岛最早的对歌台。雷剧起源于雷州歌,通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三个阶段的不断开展最终构成雷剧,于1964年正式改名为雷剧,[1]到剧种的形成历时300多年。雷剧根植在雷州半岛,土生土长,它采纳了雷州地方性言语演出,浅显易懂。雷剧是集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给雷州人民在空闲时带来了美的享受。2011年当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下,人民的生活迈进了美好的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传承和发展。[2]一、雷州地方戏剧概况雷剧,是雷州半岛地区的人民独有的地方剧种,观看雷剧的群众高达到400多万人,有很多人热爱雷剧,创造和推动了雷剧的发展。雷剧的渊源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最开始的时候出现在广东省海康县(今雷州市),后来它分别出现在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和湛江市,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它由“雷州歌”改名为“雷州歌剧”,1964年确定改名为“雷剧”。从源流上说雷剧是古老的,它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渊源就是雷州歌以及传承丰富。(一)源自雷歌雷州半岛是一片广阔的红土地,古时候居住于此的雷州人民擅长使用铜鼓和铜鼓,大多数是栏居生活,并且从事捕猎和农耕。雷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丰富的果实、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虾,夏天天气清凉舒适,冬天很少有寒风。当地人民生活自给自足,便喜爱讴歌。在古时候他们就有“对歌”的习俗,后来越加爱唱歌谣如:“卿虽乘车我戴签,后日相逢下车捐;我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雷州歌谣《燕鸟仔》唱道:“燕鸟仔,飞东溪,吃酒子,讲话多;坏谷饲鸡饲汪汪,割草饲牛便田犁。”在雷州地方方言“抓谷”指拿谷,“便田犁”指拉梨梨田,这首歌谣记录着雷州人民已经跨过渔猎采集的时期,进入农耕牧养的经济社会及此时农家的苦乐年华。这些歌谣都具有着丰富的当地特色,直到现在雷州人民还会在心情好时咏唱几句,由此可见,当地人民有着善歌又纯朴的民风。另外,古时候的雷州人民崇拜雷神,在当地人民看来,雷声是天上皇帝的指令,他们捕鱼、狩猎、农耕皆听从上天的安排,以此来求得安居乐业。雷州自古就流传着丰富的民谣来歌颂雷神:“五方五雷英雄将,奋威武扬惩邪踪;不许徇私受贿赂,驱遣灾邪一扫完。”有时候也会配上舞蹈。这些表达人民生活的歌谣和歌颂雷神的歌配上的舞蹈便成为了雷州歌剧初成雏形的重要基础。雷州歌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爱唱,生在雷州和长在雷州的学子们也很爱唱,特别是有文化的学子们既会唱又能编写歌谣,使雷州歌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和弘扬。慢慢地雷州歌变得虽俗而雅。清朝进士洪泮洙还乡后写的歌谣在当今还在传唱:“辞官不做回家乡,和孙顶童巷过巷;书债未完交给子,酒不满埋问老婆。”在当地写过歌谣的著名才子还有陈瑸、陈昌齐、黄清雅、陈伯棠等,这些才子们用简洁明了的当地语言创作雷歌,在唱出自己心声的同时也有着社会教导作用。在后来的雷剧里面,通过他们写的歌谣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事,被写成了剧本在舞台演出。雷歌不但是老百姓们唱出来的心声,也是雷州才子们喜欢听唱的歌,雷歌俗雅共赏,是雷州戏剧形成的基础。(二)传承丰富雷剧的形成是以雷歌为开端发展出来的各种表演形式,具有缓慢而又丰富的发展过程。先有雷歌后来就有了雷歌对唱,雷歌对唱开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咏唱出表达他们心情的歌谣,有《植物形味歌》《牧童与老翁歌》《逗嫜歌》等等,这些雷歌对唱无拘无束、生动活泼、让人听起来舒服又容易记忆。后来,有名的歌手常常接受别人的邀请到各个地方对唱,时间久了他们就发展成为专业的艺人,和雷剧风韵开始组合成立唱班。后由于有女歌手加入演变成以女性为主,当地人民就称这种演唱形式为“姑娘歌”。“姑娘歌”的形成,给雷州歌手职业化拉开序幕的同时也为雷剧的出现埋下了种子。后来在姑娘歌的基础上出现了劝世歌,因为姑娘歌对唱的内容过于单调,不利于人民歌颂历史人物和对社会进行教化作用。如早期的劝世歌有《劝世戒烟》、《劝世戒赌》等。[3]这些劝世歌达到了寓教于歌、扬善于歌的重要作用。在开始时它的题材只是简单按照当地人民发生的故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们为了更深刻地体现歌文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教化,不断创新丰富,开始运用虚拟化的情节,让原本的故事情节典型化起来,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雷剧的雏形。到了清康熙年间,除了有姑娘歌劝世歌,就连农村一些雷剧的业余爱好者也在农闲之时不断邀请好友或邻居聚集起来,凑成像正规表演的班子,巡回演出,群众称之为大歌班,现在雷剧还会被本地人们通俗地称为“歌班”。经过一段时间后广东大戏粤剧到雷州半岛表演节目,雷州歌班的表演者们积极向大戏的表演者学习,把他们的表演形式、服装、锣鼓、音乐都学了过来融入到了雷州歌文当中,这让雷州歌剧的表演发展成为了戏剧的形式。“歌班”演出的剧本群众称之为本歌。最古老的一出本歌《断机教子》,这是雷州第一本有明确记载作者的本歌,传说中是清翰林院编修陈昌齐修改定稿。[4]解放后,班本歌确定改名字为雷州歌剧。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在湛江成人大学教育就有雷剧专业,并把雷州歌剧正式改名为雷剧。雷剧工作者对本来有的雷州歌剧踊跃进行改革,重点上解决了其中出现的唱腔问题,也对舞台美术、音乐作了全面的革新,通过雷剧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他们很好的驾驭了原来的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等各种唱腔和唱法,抓住其中的特点,对其加以发挥,提高整理,形成了完整的一套声腔、板式;同时,他们广泛收集雷州半岛民间乐曲,加以整顿修改作为表演场间的气氛音乐来配合表演;锣鼓上也有所翻新,让雷州戏剧具有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了雷剧的艺术表现力。二、常见题材和艺术特色雷州地方戏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雷州歌谣的开始便为雷剧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雷剧的前期歌班表演的剧目都是依靠歌本,再通过歌牍(现在的导演)根据歌本的剧目进行指导,所以雷剧的题材非常丰富。而且雷剧的产生发展到被当地人们喜爱,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点从雷剧的题材上可以明显看出来。另一方面,雷剧之所以被当地人民喜爱,是由于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魅力。(一)常见题材历史题材,其内容有枭良反义、先苦后甜、大义报国等剧目,这是雷剧中最常见的题材。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戏剧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历史上英雄事迹、忠臣义士的事迹最动人心,歌颂民族英雄、表彰忠臣义士在雷剧的题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典型的有《梁红玉挂帅》《穆桂英罪夫》《大义救国》《陈世美》,在这些作品当中的《梁红玉挂帅》讲述了宋代巾帼梁红玉为了抵抗金兵,严明军纪,执法如山,劝夫明义,精忠报国的感人故事。2002年,林奋扮演的《梁红玉挂帅》进京演出,斩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另外,《陈世美》是雷州乡村人民在特殊节日表演中必选篇目之一,它是传统的枭良反义类雷州地方戏剧的历史剧,戏剧当中的陈世美在中举之后却抛弃了与他一同经历苦难的妻子秦香莲,成为了驸马爷。当秦香莲带着孩子辛苦来找陈世美时,反而被他派人追杀,秦香莲的境况十分悲惨,幸亏包拯最后刚正不阿,查明事情原由真相,才为秦香莲伸冤。剧情曲折、感人肺腑。雷州人们经常在口头上歌唱:“做人莫学陈世美,抛妻弃子没良心。”,以上可以看出《陈世美》在雷州地方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活题材。雷州戏剧创作从古今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的意义故事、场景,来呈现普通人民的喜怒哀乐,主要的内容有欺贫重富和贞爱孝顺类。典型的有《抓阄村长》《浪子回头》《珍珠塔》《乞米养状元》《白兔记》《张文秀》等。《珍珠塔》讲的是方卿的故事,他本来是吏部天官的孩子,宰相的孙子,因为家道中落奉母亲之命去姑父陈府家借钱以备给方卿读书科举考试的费用。路途遥远到达陈府的时候方卿已经衣衫褴褛。恰好他的姑母正在豪华的大堂向客人吹嘘方家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富有,并且拿出了她把嫁妆希世珍宝珍珠塔拿出来供大家欣赏,还向客人盛赞她的侄儿小方卿,皇帝夸他是文曲星,说他做三交的时候,皇帝送来百岁锁,大的抬不进去家门。却没想到方卿恰好这样来到大堂,让姑母方朵花出丑。一听到方卿是来借钱的,姑母对他百般侮辱,方卿认为作为一名君子哪怕是受刑也不能接受侮辱,于是他发誓就算冻死都不让自己穿陈家的衣服,饿死也不吃陈家的粮食,穷死也不借用陈家银子,只有在成为了一名官员后再到襄阳,当成官员就再也不进陈家的大门。在出了陈府后遇到了青梅竹马的表妹陈翠峨,在听说他的委屈后,安慰了方卿之后就把贵重的珍珠塔藏在盒中却说是送给舅母的点心赠与,告辞了陈翠峨行路后碰到困难幸好遇到了贵人帮助他。方卿读书用功最终考取功名,因工作需要再遇姑母,依旧被她嘲笑,在知道方卿已考到功名后她后悔不已。方卿也与陈翠娥完婚,两家人合为一家人。《珍珠塔》这个故事被雷州人民津津乐道。爱情题材。爱情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描写人民的爱恨情仇是雷剧当中动人心弦的题材,在雷剧中主要的有才子佳人类。家喻户晓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刁蛮公主选夫》《貂蝉》,其中《貂蝉》是当地人民经常会在看完之后讨论很久的雷剧。说起貂蝉我们以前会想到她间谍的形象,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是雷剧当中的《貂蝉》经过改编,从不一样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貂蝉。在雷剧里貂蝉是有血有热的女子形象,在亲情和喜欢的人吕布之间矛盾不已,她对爱情的执着令人刻骨铭心。《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民间被众人皆知又深受感动的爱情故事,有多个版本也被多次演绎,在雷剧中,主要讲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和梁山伯相遇的故事,两人一见如故,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结拜为兄弟,在经过长期的相处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三年后,英台返回家中,山伯经过师母的提醒明白了自己的心意便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上门求亲,但遭到祝家的拒绝。梁山伯返回家中后伤心欲绝、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便离开了人世。不久,祝英台被逼出嫁,在途经梁山伯的墓前去祭奠,英台悲愤在坟前哭泣,老天爷看到她情深特此打开坟墓让她与梁山伯相逢,山伯和英台最后化作双飞蝶。雷剧当中以“生不能相随,死已得相依”这句话结束,这段凄美的爱情通过雷剧的表演让雷州人民深受感动并千秋万代感染着他们。(二)艺术特色表演是雷剧的中心,它将剧本上的故事演变为舞台上的艺术美,构建出雷州戏剧的美听,美视。[5]主要得益于以下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这给观众直接体会到雷剧的美。首先,以雷州本地的雷胡为主要的伴奏乐器,配上舞台中演员的表演步调,乐器声音的腔调优美动听,引人入胜。采用快板来融入雷剧表演,不同的故事情节采用不同的快板节奏,快板有慢、中、快的节奏。比如当演员在唱曲时偶尔辅入慢调,在演到高潮时辅入快调,加深了表演的深刻性,带动观众对剧情的代入。除上面的乐器,雷州戏剧还配有萨克管、笛子、唢呐、锣、钹、鼓等,在表演时乐器的配合具有表演程式化,不能乱来。这些乐器跟随这戏剧情节配音,给观众带来了美听的享受。另一个就是戏剧的布景,在大班歌以前只有简单的配景,戏台当中只挂蓝色的幕布,无论表演什么剧目都一样。随着不断发展,现在的雷剧表演会根据剧目的情节来布景,一场戏下来会更换多次布景,在必要时还会加以聚光灯幻灯、投影布景。这些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的布景的综合运用渲染了剧情,也突出了雷剧独特的地点艺术风格。其次,演员的唱腔。戏剧以雷州半岛当地的方言来唱,更加清晰的表达当地老百姓喜怒哀乐的情感,让雷州人民更好理解感受到剧情。唱腔节奏有快慢,主要有板式的变化,不同的故事情节采用不同的板式节奏,板式有散、慢、中、快、复的节奏,也是五大板式。还会根据剧情的意境和发展采用伴唱,有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这从声音上加强了对雷剧情节的渲染。在唱词上结构严谨,平仄协调,韵律优美而且有它的规律。[6]每首雷歌四句组成,每句七字,可加歌垫,但不能影响原词韵律,四、三分顿。一、二、四句末字押雷州话音韵,第三句不用压韵。二、四句的第四字是阳平声。慢慢地在唱腔上形成了平仄的节奏,只要不离开这种特定的音型,创作的时候就可以自由发挥。演员的唱歌在经过长时间的表演后被人能所熟悉,经常能听到当地人民特别是老人在空闲时间唱上几句。最后,能突出角色特征,刻画在剧中人物形象的脸谱。早期雷剧的表演没有脸谱化妆,只是有红红的胭脂在演员脸颊上涂上颜色。发展成班子表演后有了越来越多的角色,于是就用脸谱化妆。雷州半岛当地的很多小孩包括我自己小时候都爱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觉得夸张又好奇,甚至理解不了演员为什么要化这么浓重的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在雷剧的表演中,不同的妆容代表不同的寓意,也能直接体现人物的形象,它就好比演员带了面具却比面具更活灵活现。在雷剧里角色行当共有“四门”、“九行头”,四门就是生、旦、净、丑;九行头就是老生、小生、青衣、正旦、花旦、老旦、乌净、红净、丑。脸谱通俗来说就是脸上的妆容,每一位演员的妆容都不一样,据说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脸谱就知道是什么脸色,雷剧当中的脸谱根据剧目当中的角色而有所不同。主要人物“生”“旦”化妆脸谱,在用白粉从额部至鼻梁,眉眼间和口唇涂绯红,眉毛和睫毛彩黛,显得清秀美丽。红脸代表正直的正面人物;白脸代表阴险毒辣的反面人物;多色花脸妆多用青色,表现出山大王、将相之类的反面人物;这些妆容的刻画突出角色特征,清晰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三、雷剧的当代价值雷剧在雷州半岛地区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入选为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表演艺术对我国发扬优秀的精神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还用雷剧的前身雷州歌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可见雷州歌集中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7]同样,雷剧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另一方面,雷剧当中的题材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继承的重要意义。对于本地人民来说,特别是在以前没有彩电的时代,雷剧给予一代又一代人精神文化的享受,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一)传承中华文化雷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见证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剧,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反映各个时代生活的剧目和表演。但当下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作为地方性的雷剧表演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典的剧目渐渐不符合现代发展的潮流,对新时代的人民吸引力不够。[8]雷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雷剧是雷州本地人民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之下,不单单是靠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同样极其重要。雷剧对我国优秀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雷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位演员在体现我国传统戏剧演员表演扎实表演功力的同时,也向人们传播了一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表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台下不断地磨炼,人们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就需要十年功,只有不断的苦练,打好基础,不断提高,表演者才能在舞台上将雷剧的美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雷剧不只是作为一种表演戏剧而存在,它更加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优秀精神的责任。不管是雷剧的演员在台下顽强拼搏的经历,还是演员在台上认真的态度,都体现出雷剧对我国优秀传统精神的发扬。其二,雷剧传承了我国的文化遗产。雷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在长时间的创造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化产品。雷州中服饰、装扮、脸谱等使用衍生出多样与戏剧相关的文化产物,这些文化产品被国内外的人们喜欢,在流通的同时也向国内外的人们弘扬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三,对中国民族优秀文化故事或者事件的延续。雷剧中的故事体现中心思想多种多样,歌颂战争时期英雄人物、批判坏人、展现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等等。雷剧的故事情节中有很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有很多曲折的故事情节,不断变化的结构设计和丰富生动的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向不断向观众表达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和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心理,对人民有教育功能,也加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不外乎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环境而努力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9]雷剧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是雷州半岛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也是雷州半岛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可以说,雷州半岛孕育了雷剧,雷剧蕴含着雷州半岛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理想,承载着雷州半岛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沉淀。(二)陶冶情操雷剧接近人民的生活,有娱情的意义。在没有彩电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雷剧是作为当地人民娱乐和陶冶情操的存在。在当下雷剧在雷州半岛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一听说有雷剧表演,下午早早就吃完饭拿着凳子在舞台下面等待。每个村子都会在特殊的节日里请来演员表演大半个月,这村演完到那个村,有空余时间的人们在看完自己村的雷剧之后,还会拿着凳子组织上几个好友跑到其他村去看。在看完回来的路上不断讨论着雷剧的情节,讨论“生”“旦”的唱腔,有的人说到激动的时候还会学着雷剧演员高唱几句。在当下网络普及,村子里面也连上了无线网络,但雷剧的表演依然没有消失,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雷剧的表演依然存在,它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雷剧的题材和人物形象的原因,它具有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雷剧的题材来自历史事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在故事里面有主要人物,创作者经过对原本人民熟悉的故事进行改造,重点挖出主要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表现出他们丰富的心里活动。再通过另一个角度刻画坏人的形象产生剧情人物的矛盾冲突,吸引观众,让他们对剧情产生思考懂得明辨是非。如雷州本地人耳熟能详的《珍珠塔》当中开始家道中落到后来中举的方卿、看不起方卿又虚荣的姑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