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上生物《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试基础卷(原卷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七上生物《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试基础卷(原卷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七上生物《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试基础卷(原卷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七上生物《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试基础卷(原卷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七上生物《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试基础卷(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2/2认识生物基础通关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观察法 B.比较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2.下列活动不需要进行调查的是(

)A.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B.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C.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D.统计某校学生近视情况3.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C.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D.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必须借助观察工具4.2022年8月21日,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只白鹈鹕。白鹈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科学家为研究它的行为,将录像机架在它经常活动的区域,以获取视频资料。该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B.弹钢琴的机器人C.展翅飞翔的雄鹰 D.千姿百态的珊瑚6.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C.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7.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8.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春景里会看到许多生命现象,下列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大鱼吃小鱼”——生活需要营养B.“惊起一滩鸥鹭”——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岸边柳树发出嫩芽”——能够繁殖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有变异现象9.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A.滇金丝猴 B.机器人 C.草履虫 D.绿孔雀10.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蝶恋花 B.鸡打鸣 C.羊吃草 D.风吹雪11.下列诗句中不含生物的是()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12.与“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C.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13.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鹬蚌相争 B.根深叶茂 C.水滴石穿 D.移花接木14.小明闻到花粉就会情不自禁地打喷嚏,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15.自然界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的华章,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 B.生石花 C.钟乳石 D.珊瑚16.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该特征的是(

)A.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B.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C.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D.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17.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18.某学校开展春季研学,美好的春色让同学们兴奋不已。下列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阳光明媚 B.春风和煦 C.鸟语花香 D.高山流水19.通过观察,科学家发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B.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C.小麦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D.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废物20.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多种多样,“鲸鱼喷水柱”(如图)体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A.需要营养物质 B.能够由小长大 C.进行呼吸作用 D.能够繁殖后代21.人体出汗、植物落叶等现象,能说明生物具有的特点是(

)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22.“落叶知秋”,在株洲,梧桐树大约是11月份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①具有生长现象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③具有应激性④能繁殖后代⑤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④⑤23.生物课后,有几位同学对“木制课桌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展开了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不是生物,因为课桌不能呼吸B.不是生物,因为课桌不能自由运动C.是生物,因为制作课桌的原材料是植物D.是生物,因为制作课桌的木材是由细胞构成的2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大雁南飞 B.春暖花开 C.蜻蜓点水 D.旭日东升25.下列生命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繁殖下一代的是()A.蜻蜓点水 B.青蛙抱对 C.飞蛾扑火 D.母猪产仔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0分。26.“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词中蕴藏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请你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2)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现象。27.学习过生物的特征后,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校园里观察生物,发现它们身上能体现出的生物特征以及校园生态系统的景象:(1)秋天到了,梧桐树绿叶变成黄褐色,纷纷飘落。体现生物能。(2)夹竹桃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开的花的颜色有深有浅。体现生物具有。(3)蚂蚱被碰到后,迅速跳开。体现生物能。(4)喜鹊在草坪上啄食草籽,也啄食吃草的小蚂蚱。体现了生物需要。(5)一场雨后草丛里的小蘑菇迅速长大,一只母猫生下了3只小猫,体现生物能和。(6)如果按形态结构特点分,观察到(1)—(5)中的生物可以分为、和其他生物三类。(7)除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28.“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宋朝中期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词中蕴藏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请你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的特征。(3)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力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的特征。(4)杏树的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的特征。29.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但不同生物之间又有一些共性:(1)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由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物体能够。(如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婴儿能长成成人。)(3)生物体在生长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得,并把体内产生的排出体外。(如人类的一日三餐,排泄和排便)(4)生物体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还有的特性。(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5)生物体对做出一定的反应,即应激性。(如大袋鼠有躲避敌害的行为)30.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如:植物通过和获得营养;动物通过捕食获得营养。(2)生物能。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是在进行呼吸。(3)生物能。如:人可以通过和排出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