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探析_第1页
榆中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探析_第2页
榆中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探析_第3页
榆中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探析_第4页
榆中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榆中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探析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榆中作为全省主要的生态旅游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时下全国假日经济热潮中,加快榆中旅游产业开发是一项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举措。一、榆中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榆中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既有兴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陇中第一高峰”马衔山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也有明肃王墓、勇士城、青城明清古建筑群等文化内涵较高的人文景观,涉及主要景点19处,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同时,榆中县区位优越,位于兰州、白银和定西三个城市的中心地带,且与三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近,又处在丝绸之路旅游黄金线的衔接带上。全县交通较为便利,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公路、国道312、309线穿境而过,各景区支路与交通要道相连,到达和进入各景区景点较为便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为榆中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潜在客源,也为整合资源、多方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正是榆中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榆中旅游产品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以兴隆山、青城、和平旅游景区为主的空间格局,景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以山水风光(兴隆山景区)、文物古迹(肃王墓)和民俗风情(青城古镇)为特色的旅游观光产品日趋成熟,体育健身、科学考查、生态观光农业等专项主题旅游产品正在逐步形成,一些旅游产品(兴隆山、青城古镇)在周边市县(兰州、白银、定西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来众多游客观光旅游,接待游客人数从1995年的不足15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6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从1995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500万元。近年来,榆中旅游产业虽然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省及周边市县相比,无论是景点硬件建设、软件服务,还是接待人次、旅游收入,还处在比较滞后的位置,旅游业总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较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定位不明确。多年来把旅游产业只作为一般产业对待,没有明确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关部门也没有形成合力,推动发展的力度不够。二是旅游业总体开发水平低、产品档次低、市场知名度低。有很多优势资源因资金短缺得不到开发,长期停留在原始状态,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三是游客来源相对单一,尤其是本省、本市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对全国及中、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其他地区的吸引力未能充分体现,比例较低。三是发展规划滞后,资源整合难度大,开发程度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单一,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只注重干线建设,忽视支线建设和景区景点连接道路的建设,如青城到县城的公路通行能力差,龛谷三峡景区(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景区(点)接待条件不完善、不配套,全县宾馆、酒店数量较少,至今尚无一家星级宾馆和饭店,娱乐场所、文化活动场所、集会场所太少,远远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现有的榆中宾馆、兴隆山宾馆、政府招待所等30多家餐饮住宿单位,一次性可接待游客人数约3000人,接待档次较低,接待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旅游产品效益的发挥。五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市场开发和促销方式缺乏创新,力度不大,旅游产品在国内、省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六是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滞后。旅游行政管理工作、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和景区(点)管理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林业、文体、建设、国土、环保、工商、财政等部门,这就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对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和权利统筹协调,以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和传统部门的设置,我县旅游业发展整体上呈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并存的局面,使得旅游资源开发处于条块分割的分散管理、交叉经营之下。兴隆山旅游资源和景区开发、建设、管理由兴隆山管理局负责,其余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管理由县旅游局、建设局、林业局、文体局、环保局等部门及有关乡镇负责,最终导致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迅速的旅游产业化进程,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与法规滞后,旅游业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缺乏法律依据,行业规范缺乏约束力,也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二、加快榆中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旅游是人类精神生活当中的重要需求之一,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旅游消费越旺盛。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年收入达到500—800美元,旅游需求就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5930.79元(折合2040.4美元),我省人均GDP达到8729元(折合1117.9美元),我市人均GDP也达到19524.5元(折合2500.4美元),旅游消费正成为热点消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头20年旅游业的年均增长率仍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的速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旅游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将占到GDP的8%,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培育,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大家普遍认同。我县作为旅游资源大县,更要顺应天时地利,顺应经济发展大潮,做出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旅游文化名县的重大决策。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产业关联度高,龙头带动作用强,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很大。旅游业不仅给相关行业带来诸多商机,更重要的是给老百姓带来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类多、容量大、包容性强,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社会劳动就业,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据有关部门研究测算,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3元;旅游业新增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抓旅游,就是促进充分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能够带动商业、饮食、娱乐、交通、通讯、建筑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2008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3:52:25,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很小,同全省、全市相比,差距较大。在三产涉及的十多个门类中,我县最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就是旅游和商贸,旅游业对商贸的发展具有集聚人气、拓展市场的直接带动作用。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是壮大我县第三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是当前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绿色GDP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和影响,特别是严格的土地管理,我县短期内出现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的矛盾和困难。就我县而言,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破解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国家产业政策来看,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行业,能源消耗少,一般不产生污染,是国家鼓励扶持的重要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一是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并以此带动“假日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构建绿色GDP新的重要增长点。三、加快榆中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认真总结过去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践,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形势的基础上,我县已编制完成《榆中县旅游发展规划》,对我县旅游产业开发提出了较为准确的定位。1、旅游产业开发的指导思想是:确定“大旅游”的思想、大资源的观念和大区域的意识,树立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和市场观,强化生态意识、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致”的方针和“精品开发、市场向导、产业联动开发、区域旅游网络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县域实际,依托资源、市场和经济条件,以榆中县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与地域组合特征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优势资源特色,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的战略,走“市场定位,形象展示,产品创新、品牌营销和创新、开放、政府主导下大扶持”的发展路子。2、旅游产业开发的总体思路是: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构建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同生态环境、社会积极的协调发展;寻求榆中旅游特色产品与特定市场的最佳结合,将面对旅游者的推销与面向旅游商的营销结合起来,形成立体促销复合效应;与周边旅游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连点成线、小线成网,形成区域旅游合力;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惠及相关行业和一方百姓。3、旅游产业开发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将榆中县建设成为在兰州等周边地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胜地,不断提高榆中县旅游收入,使其在全县国民经济占居一定比重;到2015年,使榆中县旅游业发展在全省具有较大的知名度,旅游产业部分经济指标进入甘肃省先进行列,使兴隆山和青城成为全省知名旅游景区;到2020年,使榆中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榆中县社会、经济的发展。4、旅游产业开发的规划布局是:三大旅游片区,即兴隆山—南部森林观光疗养健身旅游区、和平镇—西部科教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青城—北部古建筑民俗风情旅游区;十一大旅游组团,即兴隆山东西山旅游组团、龛谷三峡旅游组团、马衔山旅游组团、峡口村“农家乐”旅游组团、和平牡丹园旅游组团、官滩沟—石门沟旅游组团、万眼泉旅游组团、肃王墓—勇士城旅游组团、黄河风情旅游组团、西部古镇民俗风貌旅游组团、东滩田园风光旅游组团;二级旅游组织中心,即城关镇、景区附近的乡镇或景区内部的接待中心。四、加快榆中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在总结以往经验,借鉴周边县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现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1、政府主导上要有新招数。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齐心协办、配套联动,形成合力。为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我们建议:一是成立榆中县旅游产业开发管理委员会,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各有关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县旅游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从宏观上把握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指导原则,组织制定《榆中县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开展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等。二是选择适当时机召开高规格的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对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进行安排部署,出台《加快全县旅游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落实责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实现全县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扎实工作。每年黄金周过后,县旅游管理委员会都要及时召开会议,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和不足,明确下步工作任务和目标。三是选择适当时机,由分管县长带队,组织各有关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省内外考察学习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和做法。四是鼓励部门、个人投资开发旅游事业,也可以学习陇南市宕昌县的做法,把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建设任务下达给政府有关部门去完成。2、管理体制上要有新思路。体制与机制是制约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既然要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某种程度上讲就要将保护的主体推向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那么,其经营运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资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保护与管理。这样,就要求将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如黄山旅游股份公司成立后,其保护费投入由原来一年的200万元飙升至上市之后2500万元。而保护区管理机构由于专注于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也强化了管理职责,加大了保护力度。原先管理机构同时拥有开发和保护两项职权,在开发过程中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当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本该以保护为第一天职却因考虑到眼前利益而舍弃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为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景区景点“两权分离”改革。建议采取以下形式:首先,要以成立榆中县兴隆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突破口而进行运作,加强与兴隆山管理局的沟通与协作,打破行政、行业壁垒,组建成立由榆中县政府、兴隆山管理局及其职工持股的兴隆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县政府担任“董事长”、兴隆山管理局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搭建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融资平台,形成旅游产业开发的强大合力,在继续做好兴隆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同时,加快马衔山、龛谷三峡、官滩沟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借鉴陇南市宕昌县政府与岷江林业总场“51∶49分成”的旅游合作开发经验,形成“互利、双赢”的共同发展格局。鉴于此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方面,建议县委、县政府尽早决策,尽快打开这个突破口。二是把政府所属的景区开发经营权向有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大集团、大公司转让或直接移交旅游开发公司。出让景区经营权并不一定造成资源破坏,而真正的破坏往往是规划不周、认识不足、监管不力。我国目前对景区经营权的转让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通常的做法是企业与景区主管部门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未参与协议的商定,这样一来,很容易引发生态资源利益受损行为。因此,首先要根据兴隆山保护区的不同情况,确定哪些可以转让。在转让时,应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对经营者的资质要科学审核,合同中也应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景区保护;合同期满后,景区保护水平必须不低于一定的指标;经营期间,应严格遵守景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确定客流量;在项目增设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且必须经过国家有关方面及专家的严格论证等。为此,我们建议,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在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下,只要能够招揽到具有经济实力的经营能力的受让方,我县现有景区景点都可以在确保“双赢”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权转让。待开发景区符合条件的,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大企业参股等形式确定投资主体,进行开发经营。三是以“银企合作”模式突破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资金瓶颈。四川阿坝州为开发九寨沟景区,成立了大九寨国际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用门票质押担保方式先后获得银行20亿元融资,迅速改善了九寨沟景区游览设施,高起点新建了九寨天堂和甲蕃古城等旅游接待设施,大幅度提升了九寨沟景区的质量和品位。借鉴“九寨模式”,我们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或部门贴息政策,建议政府出面寻求一个有实力的综合型旅游企业作为实施载体,整合若干有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整合打包一并贷款。3、旅游开发上要有新发现。在抓好《榆中县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的同时,还要搞好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规划,形成产业联动的开发格局。我县旅游资源丰富,要开发的景点较多,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实现旅游业大发展的目标,需突出重点,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刀刃上,要营造旅游精品。因此,必须采取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旅游开发战略,按照“三大旅游片区,十一大旅游组团”的空间布局开展旅游产品开发,主打“金城庭院,魅力榆中”的主体形象品牌,陆续推出“寻山”、“顺水”、“入城”三大系列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推出兴隆山天然氧吧避暑度假游、青城古镇民俗文化游、官滩沟—石门沟登山探险游、肃王墓—勇士城历史文化游、沿黄谷底农耕文化游、牡丹园园林花卉观赏游、马衔山生态科考游七大特色旅游精品。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可开发原始生态旅游产品、人工生态旅游产品及综合生态旅游产品,以兴隆山、石门沟、官滩沟等景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为依托,以“一泉、两山、两沟、两园、三峡”(万眼泉、兴隆山、马衔山、官滩沟、石门沟、牡丹园、哈班岔生态观光园、龛谷三峡)为生态旅游建设的重点优先区域,通过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把榆中建设成为兰州的后花园。4、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继续加强旅游交通网建设。要重点抓好109国道、白榆公路的改造建设,提升游览通行能力。同时,要抓好支线公路和景区道路建设,新建榆小公路—龛谷峡景区、榆小公路—徐家峡景区、榆小公路—唐家峡景区道路,以及马衔山步行道、和平牡丹园步行道、青城滨河旅游道路、青城黄河旅游水道等,打通断头路,接通出口路,努力构建旅游通达网络,使主要景区景点之间四通八达,使游客实现“快进、快出、舒畅漫游”的目标。方便旅游车辆停放,新建景区停车场及旅游网点乡镇汽车站。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凡向游客开放的景区景点都要努力做到交通便利、标志清楚,达到餐饮、购物、娱乐以及通讯、电力、供水、公厕、垃圾箱等设施配套齐全,便捷到位。依托景区(点)和中心旅游城镇,建设旅游购物中心,为游客购物提供便捷服务。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要以不破坏自然景观为原则,突出“绿色、生态、健康、环保”主题,尽可能放在景区景点外围,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三是要搞好接待硬件设施建设。在抓好现有宾馆饭店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尽快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宾馆饭店,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四是要加快旅游城镇建设。把城关、和平、青城和主要景区小城镇建设与经营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建成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景观、标志性建筑和方便游客的休闲娱乐场所,以此推动我县旅游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五是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旅游项目进行集中开发,抓好兴隆山、马衔山、牡丹园、万眼泉、肃王墓、龛谷三峡、青城古镇等旅游景观和服务设施项目建设。5、文化灵魂上要添新内涵。在开发绿色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着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民族民俗表演活动,丰富旅游内容,增强吸引力。一要组建机制灵活的文艺团体,创作编排一批具有榆中特色的文艺作品,向游客演出,既丰富旅游文化生活,让游客游在榆中、乐在榆中,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能收到宣传榆中、推介榆中的良好效应。二要举办好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节庆活动。要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要筹划举办好“兴隆之夏”旅游节、兴隆山红叶摄影节、青城民俗文化节、青城荷花节、和平牡丹节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增强榆中旅游的吸引力。三要加快开发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开发一批书画艺术、雕刻彩塑、加工工艺、仿古制品、特色小吃以及纪念册、纪念章、纪念币等特色旅游商品,包括木雕、石刻、刺绣、荷包、剪纸、黄河奇石、皮影道具、麦草编制、青城西瓜、农家黄酒、兴隆山蕨菜、马衔山牦牛肉,等等。通过旅游商品设计、竞赛、展览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旅游商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努力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旅游产业开发的经济效益。6、管理服务要上新台阶。对旅游从业人员逐步全面实行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制度,在有计划地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对一般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全县宾馆、饭店、景点的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旅行社导游人员及其他旅游业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及业务培训,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努力打造榆中旅游整体形象,促进旅游行业管理服务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迈进。7、提高知名度上要有新举措。要树立“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的新理念,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营销力度,扩大游客兴趣度,提高市场接受度,提升城市知名度,搭建有效平台,积极培育和开拓榆中的旅游市场。一是要制作一批高质量、高档次的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设置在周边地区高速公路或城市繁华显要路段,进行宣传推介,扩大影响,提高榆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制作高质量的旅游风光画册,拍摄榆中旅游风光电视专题片并在省市电视台播放等,以图片和影像形式,强化宣传的效应;三是建设榆中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