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_第1页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_第2页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_第3页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_第4页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林师范学院2012秋季学期《传统风水与居民住宅欣赏》PAGEPAGE4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图(1)设计学院:政史学院姓名:阳良雁学号:201102407120指导老师:韦学飞时间:2012年12月目录《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一、简介二、吊脚楼的由来三、地理位置《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一、选址二、材料三、环境《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吊脚楼的结构吊脚楼的建筑特色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文化内涵《五》.、结语二、建筑特色湘西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湘西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湘西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湘西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木楼的地板高于室外地面6O厘米左右,有时悬空达1米。这样使木楼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最早)。图(3)湘西吊脚楼分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湘西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湘西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湘西吊脚楼上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三、建筑形式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图(4-)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图(5)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一、建筑传说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于是就答应了。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湘西吊脚楼房。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二、历史发展土家族在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其典型民居———湘西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1、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2、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砖土瓦已不算难事,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湘西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3、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4、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三、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优势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沈从文《鸭窠围的夜》)。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图(6)四、文化内涵湘西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湘西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结语:从以上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建筑,无论是哪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建筑是少数民族多年来经过摸索才得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