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章考试试题_第1页
刻章考试试题_第2页
刻章考试试题_第3页
刻章考试试题_第4页
刻章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1、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刻画之源,二是玺印之源。前者可追溯到陶纹,后者可追溯到商玺。2、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刻画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符号刻画。3、1994年在书法报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远古陶器符号摹记》的文章,作者是王蕴智。这些符号共分三大类,分别属于:(西安半坡)仰韵文化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浙江、上海、江苏吴县)良渚刻画符号。4、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的印章。5、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刻章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都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6、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中国篆刻史笔记2第二章古代的玺印1、战国时期的玺都写成钅木,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2、战国官玺的特征是: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3、战国私玺白文印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天河区刻章形式甚多;朱文私玺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4、战国私玺的五大类:白文,朱文,朱白文,画印,成语玺。5、摹印:因为印章是方的,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回转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6、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只称为印。7、秦印的特点:1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2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3与战国玺相比,秦印容易认识,秦印渐趋方整。4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5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6根据现有资料还没有见到朱文印。(本资料由禚效锋学习整理小灵通05166895049QQ:448488727)8、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定出等级体系,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9、西汉的官印的特点:多数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10、西汉私印的形式有三大类:缪篆印,鸟虫书印,图画印。11、西汉私印的特征是: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质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12、缪篆印多用于私印,官印不用。是摹印篆的发展,为了适应印面文字的布局的需要,把文字的线条加以曲折地延伸,以填满印面,又有迂回婉转之美,这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王莽时期定名为缪篆。13、新莽官印: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5字或6字。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14、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15、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16、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广州印章有姓名下加吉语、籍贯、表字。钮制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还有两面印、套印。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17、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新意,钮有龟、骆驼、鼻钮。18、曹魏私颇有艺术特色,显示书法意味,有的书体近似《三体石经》中的篆书,有的来自《天发神谶》,有套印和六面印。钮有龟、瓦、辟邪钮。19、刘宋官印,文字凿款,篆体多不合六书。20、南齐官印加大,用朱文。21、隋唐官印均5.6厘米见方。用朱文印。22、五代梁官印,朱文,印面较大。23、北宋官印,印文曲折布满,印背有年款,朱文,印面较大。24、北宋私印,朱文,印面较小。25、南宋官印,印文;印面较大,5厘米以上,朱文。26、元代官印有两种,一是汉篆书,二是八思巴文,背都用汉文刻年款。边框较宽,印文线条方折。27、印宗秦汉:秦,是指先秦,代表战国古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都用古文,只有秦用大籀文,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的改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树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28、南齐朱文官印开始放大,影响到隋唐,导致了官印与私印的分离,篆法衰微,隋唐官印的文字婉转尚的自然之趣,到宋以后,官印渐趋僵化,失去了艺术价值。29、秦代印章多用于封泥,所以印面不能大,都用阴文。南北朝绢与纸的普遍使用,使印章脱离了封泥,印纯用阳文且印面放大,以显耀目。30、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由于实用文字总是向简化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书写效率,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印篆渗进了隶楷,随意变改笔画,这是必然现象。所以南北朝篆法衰微。中国篆刻史笔记3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古代玺印的制作,一般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艺术性只是一种副产品,只有少数的私印中的图画印才是观赏的。以下是玺印的11种用途:1、官印是一种统治权力的凭信;私印是代表个人信用的凭据。2、用于赠送兄弟民族,这是古代团结少数民族的凭信。3、用于赠送邻国,这是中外友好的凭信。4、用于封泥。古运货物,用绳子捆扎,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特制的泥块,捺上印,用来防止别人拆开,叫做封泥。后来用到文书的传递上。5、用于殉葬。官私印都有,有许多官印是专为殉葬而刻的,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不同,有的刻生前官职的;有的刻官名加姓名,有的官名前加“故”字,有的只刻姓名,有的只刻祝辞。6、用于制造器物记名。7、用于器物名称图记。8、用于金币、纸币。9、用于佩戴消除不祥。10、用于烙马。11、用于烙木。简答题:(本资料由禚效锋学习整理13424479743QQ:306122054)古代的玺印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工艺境界?答客观上: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特别是古代的篆字,人们乐于欣赏,战国的文字更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秦汉文字虽有了改革,趋于方正,但在印中经过加工处理艺术性更大。主观上:篆玺的人具有高度的文字处理水平,凿铸的工匠具有高超的技艺。中国篆刻史笔记4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简答题:1、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答1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都要在书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2印谱的编辑问世,引出了欣赏的兴趣。篆刻艺术来源于古印,而古印的广泛流传,得力于印谱。3书法理论启导了印论的发展。4篆书书法对篆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印章用上书画以后,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发展?答斋馆印兴起,唐代李泌开斋馆印的先河。词名印的发展。词句印来自古代的吉语印。字号印兴起,唐宋时期文人喜用表字别写刻印。在形式上有葫芦炉鼎八角等,宋元又有花押印。3汉代印章与明代的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答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汉代的印章主要是实用的目的,明代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欣赏的。前者是工人制作的,后者是文人刻制的。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中国篆刻史笔记5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第一节吾丘衍的《学古编三十五举》1、由古代的印章发展为篆刻艺术,以元代大德年间为历史的转折点。2、吾丘衍和赵孟俯是篆刻艺术理论的奠基人。3、吾丘衍的《学古编三十五举》是我国第一个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4、《学古编》的产生具有哪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答1古代的玺印的不断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集古印与印谱的刊行,书画家对于印章的使用提供了鉴赏的条件。2印泥的使用,使印章进入了书画。3文人的摹印,探索了印章创作的实践。5、《学古编三十五举》前十七举,除第十三外,说的是如何写好篆书,从第十八举起,讲篆刻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摹印的基础。三十五举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印制文字篆法等多个方面,牵涉到金石学、文学、史学、美学等范畴,是一篇印学理论的基础性纲领。当然吾丘衍的理论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他没有看到古代的玺印。吾丘衍的印学理论虽有缺点,但仍是难能可贵的。明清以来的篆刻家都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创造前进。吾丘衍对于篆印的宗旨有二,一是要确立汉印的优秀传统,正确地写摹印篆,二是批判了唐篆的曲屈盘回。6赵孟俯的《印史序》与回朱文印到了赵孟俯才第一次以篆刻艺术为目的,摹辑了《印史》这本谱,他的印史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篇序可以看作是篆刻史上第一篇篆刻艺术的宣言,提出了以汉魏的质朴为典型,向流俗挑战。他首先批判了唐宋元士大夫的印章,以新奇相矜之风,深感于这种印风竟达到了异于流俗,树立汉魏印意的典型质朴,这篇序是篆刻史的开端,可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等量齐观。赵孟俯一面提供汉魏质朴的印风,一面却至力于圆朱文印,他篆的圆朱文印用玉箸篆,流利有神。确立了圆朱文印的典型。7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王冕开始用花药石刻印,他刻的印是汉印传统,水平很高。王冕用石刻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为文人刻印开拓了以石质为印材的新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他检验了用花药石不篆刻艺术表现的可塑性,开辟了无限的前景,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以后的文人篆刻以石材为表现对象的石上之趣奠定了物质基础。9在元代,吾丘衍在印学基础上提出了开宗明义的纲领,赵孟俯进一步在理论上高举汉魏典型质朴的旗帜,并把圆朱文印定型而王冕却为文人篆刻开拓了以石材不表现形式,并在创作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中国篆刻史笔记6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1篆刻创作的三个时期,一是兴起时期,二是开拓时期,三是创新时期。2文人篆刻的兴起时期,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从1522到1572年为第一时期。3明代的篆刻的兴起需要一些条件:篆刻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易于受刀的石材的供应,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印学的知识,而且自己能篆刻,对印章有一下的审美能力,并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才能坚持篆刻创作。4文彭所在的时代,一方面篆刻艺术还在萌芽状态,但是书画家要求在自己的作品上加盖印章,就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得到了条件。5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1针对宋元明初那种芜杂靡弱的印风,予以拔乱反正,补步纳入以汉印为规范的轨道。2推广了以石质为篆刻艺术创作的材料,便于文人创作。3以私人传授的形式,培养后进,五十多年,逐步在文人阶层普及篆刻。启导了流派的形成。6文人篆刻的开拓时期:以《集古印谱》的问世为标志,从1572年到1597年。7《集古印谱》由武陵人顾从德派罗常玉精选古印一百五十余方历数年之功用原印钤出,于1752年问世,准确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8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有两种趋向,一是更新派,二是复古派。9何震,字主臣,号雪渔,与文彭为师友关系。他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创造出多种新的式样,各体无不备,风格各不同,刀笔中寓有韵味,刚健挺拔,锋芒毕露,可以铁笔的运行中想见当时的激情,并且由姓名印逐渐发展为词句印。10何震在中国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开拓了明代文人篆刻艺术的创作道路,启发了人们的继承创新;2古代印章以姓名印为主,现代篆刻艺术以词句印为主,何震是一位积极的开拓者,3他为了抒情,锋芒毕露,后为评为猛利,导致了后来篆刻在刀法上表现情趣,边款首创用单刀法,启迪了刀法的研究。4他在游历中为大将军刻印取得了报酬,开篆刻艺术的商品意识,为文人打破了清高的旧观念。5流派的形成,为篆刻艺术在文人群中普及起到了作用。11明代更新派的另一位人物是苏宣。字尔宣,号泗水。在万历年间,人称文彭、何震、苏宣为鼎足而三。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程邃、邓石如很有影响。12明代篆刻艺术的另一个派别是复古派。代表人物有程远、金光先、甘蜴。复古派当时的思想动态的特征上表现为:研究古与俗的关系问题,研究摹形和摹神。13程远,字彦明,江苏无锡人。有《古今印则》于世。即是印的规范准则,对于纠正当时的摹拟的毛病起到了作用。14金光先,字一甫,安徽休宁人。他长于摹汉印,他针对当时的摹印提出了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的观点。有《复古印选》15甘蜴,字旭,号寅东,南京人。精于篆刻,用铜、玉摹刻,经七年时间,刻成《集古印正》,并附《印章集说》说明篆源,印制、印法、印材等各方面知识。16明代的篆刻艺术,到了这个阶段,已逐渐地推到高潮,由何震为代表的积极开拓者是一股主流力量。更新是一种驱古为今的探索,复古是一种以古涵今的探索,他们虽取径不同,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已把普及与提高互相结合进来,推动互进。这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条件与篆刻艺术的内部规律的。17文人篆刻艺术的创新时期。以朱简的《印品》为标志,直到明灭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