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2022-2023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1页
湖南省衡阳2022-2023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2页
湖南省衡阳2022-2023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3页
湖南省衡阳2022-2023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4页
湖南省衡阳2022-2023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20222023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此制度()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详解】由题干“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钱穆认为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文化上的认同,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加强,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虽同处中原经济中心,但两国间还有着大量被称为“隙地”的荒地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霍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社会生产的进步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土地兼并的加剧【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之间存在大量被称为“隙地”的荒地未被开发,但在春秋后期,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的开发,A项正确;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最早的变法是管仲改革,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推动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与移民至北部地区,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开发,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的结果,排除B项;移民北部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故选D项。4.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考核领先的,饲牛者可以免除一年更役;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这一规定A.佐证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 B.强化了秦朝的基层社会治理C.适应了农耕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D.反映了秦朝以法治国的理念【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厩苑律》的规定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食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可知,秦朝对过度使用耕牛的问题进行处罚,体现了秦朝通过立法来保护农业生产,耕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对耕牛的保护适应了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生产,却并未体现抑商的政策,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故排除B;秦朝是用法家思想治国,不是以法治国,法律也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所以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5.在汉魏时期画像中,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汉魏画像对少数民族赋予“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当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同一幅图像中出现的时候,汉人有意塑造少数民族这些形象特征。这些现象体现出当时()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人有意塑造了少数民族某些形象特征“高鼻”、“深目”、“多须”、“披发”、“髡刑”、“尖帽”,而汉人都不表现此类的特征,突出此类特征目的是区别汉族和少数民族,汉魏时期汉人对周边少数民族在文化意识上视为“非我族类”,是汉人文化意识中传统意识即华夷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判断民族交融“已成为社会主流”,排除C项;材料的侧重点是汉人塑造的少数民族某些独特的形象特征,而非艺术创作内容的丰富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6.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法”,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并制定纳税标准。这些做法()A.阻碍了小农经济有序发展 B.加剧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C.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 D.反映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法’,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并制定纳税标准”可以推知这些做法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并稳定政府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中的“大索貌阅法”、“输籍之法”并未阻碍小农经济的有序发展,反而对小农经济有一定保护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土地兼并加剧问题,“划分户等并制定纳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对土地的兼并,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制定纳税标准”会变化,这并不意味着“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继承了北魏的赋税制度,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李渊起兵的历史叙述。下列推论正确的是()帝谓王(秦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醛符命,不早起兵者……为英雄所笑。”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帝……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室参军温大雅随军撰写)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与决……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耶。”《新唐书·高祖本纪》(宋祁、欧阳修等)A.温大雅为当朝人,因此其记述比《新唐书》更可信B.《新唐书·高祖本纪》是正史,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C.“起居注”是一手史料,比后世官修史书史料价值更高D.历史文献的记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价值判断【答案】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关于李世民起兵的态度有着不同的描述,说明历史文献的记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价值判断,D项正确;二者记载都具有主观性,无法判别哪个史料价值更高,排除ABC项。故选D项。8.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改变了基本教义 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 D.迎合了本土文化【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故选D。9.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宋朝州县长官叫“知州”、“知县”,全称“权知某军州(县)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县)”指民政。宋代“知州”、“知县”的设立表明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B.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C.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答案】C【详解】从题干中“知州”、“知县”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非对宰相权力的分割,选项A排除;宋代地方长官名称的变化不等于行政单位的变化,选项B排除;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故D项错误。【点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是常考知识点,也是易混知识点。10.如图为南宋农业种植分布图。据此可知()A.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B.农作物种植因地制宜C.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区域种植适合的作物,体现了农作物种植因地制宜,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人身依附增强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租佃关系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自耕农破产后,租种地主土地,租佃关系关系发展,D项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人身依附减弱,排除A项;土地兼并导致流民问题严重,但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排除B项;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12.程颢、程颐明确地提出了“穷经将以致用”“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的观点,而陆九渊也有“儒者皆主于经世,释氏皆主于出世”的分辨。这表明北宋理学与南宋心学()A.吸收了佛教的理论 B.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C.在内容上发展了儒学 D.注重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答案】B【详解】二程主张经世致用,以安百姓平天下为己任,而;陆九渊也主张出世,这说明两者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B项正确;二程的主张并未体现出佛教的影响,排除A项;先秦儒学就有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4.魏源(1794—1857年)在《圣武记》中提出由商人自行开采银矿,政府不必插手,只“税其什之一二”。到了晚年,他赞扬美国的州长和总统选举制度“可垂奕世而无弊”。同时,他还把瑞士不设君主、不立王侯的民主制度誉为“西土桃花源”。这表明作者A.希望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B.已经了解到世界形势的变化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 D.主张学习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分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开始关注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故B项正确;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林则徐不是洋务派的代表,排除C项;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并不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15.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 B.应对边疆危机 C.促进经济发展 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B【详解】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为了巩固国防,应对边疆危机,清政府采取了鼓励民众到边疆地区垦荒、设立行省等措施,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财政方面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中“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虽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A.粉碎了列强的瓜分狂潮 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答案】D【详解】根据“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百日维新虽然没有实现政治变革,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百日维系没有粉碎列强的瓜分狂潮,排除A项;百日维新并没有起到打击清王朝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百日维新是为了进行政治变革,并没有能够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7.“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独各国之士兵,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外国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联合火烧圆明园【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东交民巷”和“列国”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惨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联合火烧圆明园,排除D项。故选C项。18.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叙述主要围绕民主共和制建立展开,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把袁氏当政视为共和制最终建立的标志。当时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叙述旨在A.巩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答案】D【详解】材料说明民国初期教科书肯定共和制,将开创共和伟业的功劳归于袁世凯,这体现了北京政府的政权意志,强化民众对民国新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已经被袁世凯政府所窃取,排除A项;依据材料“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可知是强调袁世凯对民主共和的贡献,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19."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当时出现这一论述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D.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答案】B【详解】根据"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可得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的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于1912年,与材料主旨无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20.北京高校师生组成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在1919年的演讲中频频涉及“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这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致力于A.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探索武装夺权的道路 D.改变中国革命方向【答案】A【详解】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材料“国民”“国家”“爱国”等演讲词说明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为目的,故A正确;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是辛亥革命的目标,排除B;探索武装夺权的道路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初期的目标,排除C;知识分子演讲的目标是唤醒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并不是要改变中国的革命方向,排除D。故选A。21.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 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正值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共中央制定《目前农运计划》,目的是集中力量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以支持北伐,说明中共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才决定进军农村,故B项错误;中共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才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故D项错误。22.“军阀不是统一的力量,他们由于互相竞争,不可能与此同时对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的边远地区加以控制……中国人若以食为天的话,那么共产党人就应该扎根于水稻田之中。”该材料意在说明()A.工农武装割据的合理性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C.苏俄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D.南方农民革命形势相对较好【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军阀不是统一的力量,他们由于互相竞争,不可能与此同时对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的边远地区加以控制……中国人若以食为天的话,那么共产党人就应该扎根于水稻田之中。”可知,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是敌人统治力量极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得到保存、发展和壮大,A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其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苏俄革命道路与中国的革命道路不同,排除C项;根据中国国情,当时的共产党选择了工农武装割据,D项南方农民革命形势相对较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后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D.国共两党由互相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国民党将领与红军”“《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民族意识也空前觉醒”。据此,判断选项:ACD三项都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排除ACD。B项表述最为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日本的侵略·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24.1939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加强县的权力,使其能负起执行国家政令、办理地方自治的重任,建立和扩大乡镇一级的编制,使之成为基层政治组织的重点,以解决“省庞大而县弱小”“县以下则尤空虚”的通病。当时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地方军阀权力 B.完善民主共和制度C.加强战争动员能力 D.挤压敌后抗日根据地【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扩大县一级的权力,这是为了更好地在基层调动百姓,参加抗日,C项正确;扩大县的权力并不是为了削弱地方军阀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共和制无关,排除B项;此时国共合作,并没有挤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5.194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A.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B.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C.深入开展土地改革的客观要求 D.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答案】D【分析】【详解】1949年3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即将面临由革命时期转向建设时期,因此提出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这是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D正确;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不是为结束战争做准备的,而是为战争胜利后做准备的,排除A;B中“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土地改革主要在解放区进行,1947年就已经开始,但从材料看,解放军转化为地方工作队是对后续工作的一种提前安排,排除C。【点睛】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临安户口蕃盛,从事商业活动者十倍于昔。其中团行如鱼行、猪行、米市、桑市、青果团、柑子团不下二十二;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开铺经营面食干果等种类繁多,各行各业争相做买卖。——摘编自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二福建省是16世纪中期后种植玉来,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玉米首先在山区广泛栽培,成为人民的主要粮食。据记载明嘉靖、万历以前,原产巴西的花生传入我国,称“香芋”,初从海路至闽广。花生传入后,很快传播于闽东南沿海地区。番薯原产于美洲,引进福建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的漳州人,把烟种携回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先在石码镇种植。但由于种烟能够带来大笔利益,人们大量种烟取利,甚至有些地方的耕地的十分之六七都是种植烟草。——摘编自林立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材料三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景德镇、治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信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普,凌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摘编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临安繁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答案】(1)表现:人口多,市场大;商品丰富;商业团体众多;手工业分工细。原因:北宋灭亡,大量人口迁入;南宋政府定都临安;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2)变化: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影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广大山区和贫癖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新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加深了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烟草种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3)专业化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有地方经济特色的市镇兴起。【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一“南宋临安户口蕃盛,从事商业活动者十倍于昔”可归纳出人口多,市场大;根据材料一“其中团行如鱼行、猪行、米市、桑市、青果团、柑子团不下二十二;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可归纳出商品种类丰富和商业团体众多;根据材料“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开铺经营面食干果等种类繁多,各行各业争相做买卖”可归纳出手工业分工细。原因: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宋灭亡,大量人口迁入、南宋政府定都临安、经济重心南移和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等有关。【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福建省是16世纪中期后种植玉来,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玉米首先在山区广泛栽培,成为人民的主要粮食”“花生传入后,很快传播于闽东南沿海地区”“番薯原产于美洲,引进福建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把烟种携回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先在石码镇种植”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明清时期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影响:根据材料“玉米首先在山区广泛栽培,成为人民的主要粮食”“花生传入后,很快传播于闽东南沿海地区”“番薯原产于美洲,引进福建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可见,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广大山区和贫癖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新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加深了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根据材料“但由于种烟能够带来大笔利益,人们大量种烟取利,甚至有些地方的耕地的十分之六七都是种植烟草。”可知,烟草种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景德镇、治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专业化的工商业城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市镇兴起、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摘编自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材料三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政治领域“革新中国”的举措?(3)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实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