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说明A.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D.九品中正制未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2.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文化氛围的宽松 D.市民阶层的壮大3.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入仕意愿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4.2023年8月1日,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众多文物中,有一件文物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唐文成公主带到西藏地区的唐代古琴(如下图)。这把古琴(

)A.见证了中央政府与西域的交流 B.是唐蕃友好的历史见证C.反映了唐朝边疆治理不断加强 D.使唐文化开始向西传播5.下图是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墓中壁画《采桑护桑图》。壁画中一位女子提篮采桑,一位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据此可知,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

)A.农业生产居于主导地位 B.受到中原农耕文明影响C.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 D.游牧生活方式不复存在6.曹魏时期,选官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C.打破了门第观念 D.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7.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

)A.南北朝时期宗教影响到政治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 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8.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A.分封同姓王B.实行内外朝制度C.实行察举制D.推行刺史制度9.某中学一历史小组对历史上的盛世很感兴趣,他们搜集了以下历史信息,如图。该历史小组研究的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大定之治10.曹魏时期在改良前代汲水工具后,制成的可以连续将低处之水提升到高处,也可以在涝灾时排水的工具是(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水车11.《齐民要术·卷八》记载了一种当时中原地区较流行的饮食羌煮法。就是选上好的鹿头煮熟了,把那皮肉切成两指大小的块,再把斫碎的猪肉熬成浓汤,加一把葱白和各种各样的调味料,就用鹿头肉蘸着肉汤吃。这反映了(

)A.肉食成为当时的主食 B.民族间文化的交融C.汉民族饮食的多样化 D.食品加工具的科学性12.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南渡的东晋朝廷存续了汉魏以来的各种文物典章制度。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的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主要相关的是(

)A.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 B.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C.世家大族推动文化传播 D.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13.唐代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考生还要向礼部或达官贵人投献自己的代表作,称为“投卷”。杜牧把《阿房宫赋》投给太学博士吴武陵,由其推荐给东都试官,最终以第五名中举。这体现了唐代科举制A.兼顾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 B.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C.基本杜绝了高分低能现象 D.没有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14.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生产技术进步 B.艺术种类众多 C.佛教广泛传播 D.社会持续动荡15.唐代诗人白居易《重赋》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认为租庸调制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B.对两税法推行后的弊端进行了批评C.再现了唐代农民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D.反映出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16.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权更迭图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内容,填写出图中标号①②③处的名称。(2)据图概括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3)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魏末年,战火频仍,自然灾害不断,百姓颠沛流离、贾思勰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并结合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完成巨著《齐民要术》,以实现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宏愿。据统计,全书援引古代典籍157种,农谚最少45首;卷十记载当时167种可食植物,其中生长在黄河流域的62种、江南地域的105种。贾氏根据天象运行规律提出“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的主张:对氾胜之“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的说法予以否定。他重视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土地之异”“习以性成”的科学论断;对于救荒提出“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如稗“宜种之.备凶年”。《齐民要术》将历代先进生产技术按体例分类载入书中,在当时是最全面最系统化的一部农业百种全书。——摘编自李兴军《不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主体精神及其文化溯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体现出的精神品质。19.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磨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三、论述题20.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材料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提取材料中两项反映该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A【详解】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推行的原因是地方交通不便,政府不利于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博弈,B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C项排除;九品中正制在草创阶段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D项排除。故选A。2.A【详解】根据材料“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设立科举制,科举制下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因此推动了基层教育的发展,私学的发展实际上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私学的发展使因为选官制度和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所述私学的发展折射出了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而不是文化氛围的宽松,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与题干所述私学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描述的是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是作者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由此可见,这反映出了唐代边塞诗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战争的残酷场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作者具有强烈入仕意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王朝和吐蕃之间的联系,是唐蕃友好的历史见证,B项正确;这把古琴见证的是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而非中央政府与西域,排除A项;当时吐蕃没有归属唐王朝管辖,所以并不是唐朝边疆治理能力的不断加强,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本题考查魏晋时期农业发展情况,根据材料“壁画中一位女子提篮采桑,一位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出现了桑树种植的生产活动,这表明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受到中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也过上了农业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了采桑护桑的生产活动,但没有涉及到其他生产活动,故“主导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农业水平发展水平不高,不足以满足商品化生产要求,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游牧方式仍然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曹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说明的是当时选官制度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B正确;AC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梁武帝崇佛,北魏太武帝灭佛,统治者将佛教作为影响统治的重要因素,采取不同政策加以管理,反映宗教影响到政治,A项正确;佛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北魏太武帝灭佛反映佛教发展受到一定遏制,排除B项;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排除C项;统治者的好恶影响宗教发展,但不能完全决定宗教存续,比如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故选C选项。A选项主要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是周朝的革命;内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都没有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故排除。9.B【详解】根据材料“李世民......劝课农桑......天可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大定之治是在金朝金世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中国)。根据材料“在改良前代汲水工具后,制成的可以连续将低处之水提升到高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国马钧改进制成的提水工具是翻车,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水力鼓风设备,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筒车”发明于隋朝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水车”出现于东汉末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据材料“当时中原地区较流行的饮食羌煮法。就是选上好的鹿头煮熟了……就用鹿头肉蘸着猪肉熬成浓汤的肉汤吃”可知,鹿头煮熟是游牧民族的吃法,猪肉熬成浓汤是农耕民族的吃法,这体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肉食成为当时的主食,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齐民要术·卷八》体现的是民族融合,C错误;D与材料无关。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后期,北方文化发展水平超过了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并不代表北方民族政权已经完成封建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世家大族对传播北方文化作出的贡献展开论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江南地区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考生还要向礼部或达官贵人“投卷”,由其推荐后才能划定名次,认定是否考中,所以说唐代科举制还受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政能力,故A项错误;“基本杜绝了高分低能现象”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科举取士将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错误。14.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典型的代表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C项正确;石窟制作不能体现生产技术进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佛教的石窟艺术,并没有种类众多,排除B项;“持续”的说法太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根据“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可知两税法在实行的过程中弊端逐渐显现,所以白居易对两税法推行后的弊端进行了批评,B项正确;白居易批评的是两税法,两税法已经取代了租庸调制,排除A项;两税法的弊端显现并不代表唐代农民食不果腹,排除C项;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可知,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户数逐渐减少,导致财政运转困难,780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以缓解财政困难,D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抑制土地兼并是一项措施,但无法解决财政困难,排除A项;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故要废除均田制,实行两税法,排除B项;精简政府机构,与缓解财政困难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7.(1)①西晋②隋朝③南北朝(2)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总体处于分裂状况;出现大分裂、政权对立、局部统一与大一统现象。(3)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原因:南方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局部统一等。【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之后是西晋,北周之后是隋朝;而北魏和南朝共称为南北朝,因此①西晋②隋朝③南北朝。(2)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总体处于分裂状况;出现大分裂、政权对立、局部统一与大一统现象。(3)趋势:从北周到隋朝,再到隋朝灭陈,体现了分裂走向统一。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局部统一等。18.(1)背景: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困苦;自然灾害频发;贾思勰从事农业活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2)精神品质:严谨认真的治学理念;注重实践与创新;敢于否定权威的求实精神;坚持科学的精神;善于学习的精神。【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北魏(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北魏末年,战火频仍”,可得出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困苦;根据材料“自然灾害不断,百姓颠沛流离”,可得出自然灾害频发;根据材料“贾思勰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可得出贾思勰从事农业活动的实践经验;根据材料“并结合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可得出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北魏(中国)。精神品质:根据材料“据统计,全书援引古代典籍 157 种,农谚最少45首”,可得出严谨认真的治学理念;根据材料“贾思勰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和贾氏根据天象运行规律提出‘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的主张”,可得出注重实践与创新;根据材料“对氾胜之‘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的说法予以否定”,可得出敢于否定权威的求实精神;根据材料“他重视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土地之异’‘习以性成’的科学论断”,可得出坚持科学的精神;根据材料“《齐民要术》将历代先进生产技术按体例分类载入书中,在当时是最全面最系统化的一部农业百种全书”,可得出善于学习的精神。19.(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进步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详解】(1)标准,根据材料“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结合所学可知,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是贤良、孝廉;影响,根据材料“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可知,汉代选官制是以官举士的制度,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根据材料“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可得出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可得出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名称,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