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追梦精神_第1页
浅谈《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追梦精神_第2页
浅谈《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追梦精神_第3页
浅谈《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追梦精神_第4页
浅谈《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追梦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摘要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描述了一个名为斯特里克兰德,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是如何突破沉重的社会道德枷锁,从而寻找到心中自我的过程。对于这个人物而言,追寻自我的过程是无止境的,是个不断解放自我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外在形象的分析,与内部精神的研究,能够清楚了解到他追梦精神的内核所在。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形象分析追梦精神AbstractMaugham'snovelthemoonandSixpencedescribeshowStrickland,asawinnerintheeyesofall,breaksthroughtheheavysocialmoralshacklestofindtheinnerself.Forthischaracter,theprocessofpursuingselfisendless,anditisaprocessofconstantlyliberatingself.Throughtheanalysisoftheprotagonist'sexternalimageandthestudyofhisinternalspirit,thispapercanclearlyunderstandthecoreofhisdreampursuingspirit.Keyword:Themoonandsixpence;imageanalysis;spiritofpursuingdreams目录引言 1一、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1(一)出走前的超我 2(二)出走后的自我 2(三)塔希提岛上的本我 3二、主人公追梦精神解析 3(一)冲突即动力 4(二)追梦则坚定 7(三)归宿得救赎 8三、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浅谈《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追梦精神引言《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著名长篇小说,书中展现了一位独特的绘画天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生命之旅。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斯特里克兰德本是一名普通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某一天,他突然感受到了内心自我的呼唤,于是解除了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脱掉身上限制住他的各种束缚,去追寻一个属于自我的全新生命之旅,而在这趟旅程中,他不惜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毛姆凭借自身对书中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细腻,简练的行文,引出了一个值得让我们深思的,富有现代意义的问题。对于书中主人公追梦过程的解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一、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01][01]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一)出走前的超我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即为超我,它被完美原则所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NOTEREF_Ref765\h[1]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NOTEREF_Ref765\h[1]《月亮与六便士》前面的剧情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只是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他给众人的印象就是枯燥无味,平时也是寡言少语,对文学和艺术没有丝毫的兴趣,甚至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么可人的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会嫁给他。她对他丈夫的评价是一个对文学一无所知,彻头彻尾的外行人,也不是什么天才,却是个善良和蔼的人。作为小说中叙述者的“我”,对于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评价是,他的样子十分平庸,没有什么社交才能,也没有什么怪癖,只是个无趣、诚实和平常的男人,也对斯特里克兰德和睦的家庭生活感到羡慕。“我”曾说过自己无法把斯特里克兰德夫妇栩栩如生,无法赋予他们有血有肉的特点,因为他们的生活给“我”的印象就这样,他们的生活只是社会机制的一部分。斯特里克兰德出走前的人格正对应了弗洛伊德的超我人格。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一直被所谓的社会道德传统约束着,自己也对自己进行着监控,再加上有着美好的家庭,使他不得不对这环境进行完善,压抑着自我,不让这个环境被打破。但对于斯特里克兰德会打破这个枷锁,其实毛姆早已通过叙述者“我”之口,来代替斯特里克兰德说出心中的想法。“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清了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看到了他的秩序井然可以给我带来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道,我似乎觉得这样安逸的快乐中有某种警告的东西,我的心灵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我已经有所准备,印着崎岖的岩石,印着暗礁的海滩。[02][02]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7.27.246(二)出走后的自我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就是自我,是在本我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在于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NOTEREF_Ref765\h[1]简而言之,自我就是自身意识的存在和觉醒,四十岁的斯特里克兰德打破了心中的枷锁,选择了抛妻弃子,一人孤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他只是受到另一个女人的诱惑而离开家庭,谁都没想到他是被艺术所吸引了。“我”去巴黎寻找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告诉他他的妻子有多伤心时,他却不为所动,而且并不觉得自己这一举动有多过分,认为自己已经没必要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家庭身上,他也愿意和妻子离婚,可以让她再嫁,他也不在意众人对他的评价。即便“我”抛出了许多道理,试图用道德束缚他,可斯特里克兰德却完全不受影响,他早就把社会道德这些约束自我的东西通通抛之脑后,只想着如何进行自己的绘画创作。在巴黎期间,斯特里克兰德认识了亦师亦友的伯朗士-施特略夫,伯朗士-施特略夫对他有着相当高的评价,称他为了不起、非常伟大的画家。他即使把画作完成了,也没有要把画作卖出去的意愿,没有金钱时他会选择打工,而并不是卖掉他的画作,他甚至没想过要成为一名有名的画家,他只是单纯地想绘画而已。在圣诞节时,斯特里克兰德不幸染病,好心的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顾,即便他妻子极力反对,他还是坚持到底,却没想到这一切是噩梦的开始。伯朗士太太在照顾斯特里克兰德的期间不禁爱上了他,并且是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伯朗士-施特略夫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斯特里克兰德,自己选择离开。尽管伯朗士太太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是爱情,但这只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斯特里克兰德对她的感情根本就不是爱情,只是把她当作是发泄情欲的工具而已,最终她被残忍抛弃,选择了以自杀来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报复。“我”曾经询问过斯特里克兰德,对于这件事是否后悔,他说即便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走上这条道路,他觉得现在这样的生活很幸福。这一阶段里,斯特里克兰德的身边人全都成为了他解放自我路上的受害者,或许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除了艺术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只是虚无的,没有任何意义。(三)塔希提岛上的本我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着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它是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NOTEREF_Ref765\h[1]离开巴黎以后,斯特里克兰德辗转多处后来到了塔希提岛,岛上的环境促使他的灵感大增,使他脱离了世俗的躯壳,在这里,“我”似乎看明白了他苦苦追寻的东西。在前往塔希提岛前,斯特里克兰德曾生活得十分艰难,甚至要和流浪汉和乞丐一起居住在夜宿店里,在这之后他也住进了一家施舍面包的救济所里,后来找到了一份在船上干活的工作,接着便来到了塔希提岛。来到岛上的斯特里克兰德莫名其妙地就觉得这地方十分有归属感,认为自己就是属于这里的,这里就是他苦苦追寻的故乡。斯特里克兰德也和在岛上旅馆工作的女孩阿塔结为夫妇,女孩虽然只有十七岁,却对他十分忠诚,她也满足了斯特里克兰德对女性的所有要求。在岛上的斯特里克兰德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再受到任何的约束,他可以漫山遍野地奔走,在河里洗澡,在码头边上瞭望,晚上便下海观看岛屿,远离世俗的他可以专注于创作,在这里他思如涌泉。斯特里克兰德来到岛上后彻底解放了自我,回归到了本我的阶段,追寻着自己身体本能的冲动,内心渴望着什么他便去做什么,没有丝毫的顾虑,如同一只遵循内心欲望的野兽,朝着自己想要前进的方向不断奔跑,即使遍体鳞伤也不在意,也对应了他当初患病坚决不看医生的行为。妻子阿塔瞒着他请求医生来帮他诊断,但他就算得知自己患了无法医治的麻风病,他也没有丝毫的恐惧,依然进行着绘画创作,到了后来,双目失明的他还是坚持绘画,不能在画布上画,他就在房子的墙壁上创作,其举动被医生认为是恶魔附身。这时的他只想着绘画,绘画才是他活着的意义。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理论——“在无法抑制本我强大影响的情况下,一个男人通常会将他的本能欲望转向一个更为崇高的领域来释放,比如艺术。[[0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72.二、主人公追梦精神透析(一)冲突即为动力1.冲破道德枷锁毛姆在其作品《总结》中写道:“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候,就是沉浸在快乐或悲伤氛围人群中的时候,我从未体会到正常人的普通情感。”[[04]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总结[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2.《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内心也是孤独的,从出生至四十而立,能够让他决策的事情少之又少,几乎都是处于一种逆来顺受的状态,虽然毛姆并没有在书中交代过斯特里克兰德年轻时的经历,不过根据众人对他的印象,和对书中剧情的分析,不难判断出他是一个这样的人,所以在四十而立之前他的精神状态是出于一种被动的,也是被束缚着的状态,如同一只被铁链困住的猛虎。加上周围人对他的各种精神压制,包括他的太太,都在对他的精神进行一种无形的打击,这些人都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内心无趣的人,导致他内心一直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完全地展现原本的自我,外界的对他精神的种种压制,化作了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着他前进。斯特里克兰德只有冲破世俗的枷锁,才能回归对于艺术的原始追求,面对众人的责难,他曾多次表明“我必须画画。”他的言语中流露出了热情和坚持,能够让人感觉到他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使他打破了所有的约束,把原有的欲望释放出来。从他选择离开家庭开始,他整个人的灵魂就进行了一次升华进化,原本在社会大环境中迷失自我的他突然找到了自我,还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不顾一切地追寻着这个原始的目标。所以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依旧可以不屈不挠地坚持画画,很大程度就是依赖于这种内心渴望创作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可以让他无视了危险的身体状况,使他一次又一次地举起画笔绘画,变成了一个不顾生命危险一味地绘画的疯子。斯特里克兰德没有确定的方向,如同在海上漂泊的帆船,不知道海浪会把他引向何方,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出他内心的潜能。他只能孤独而坚定地在荒原中踌珊前行,在与传统的不断搏杀中渐渐将自我显现出来,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生命的极致。[[05]鲁苓.追寻自我的旅程———读《月亮和六便士》[J]外国文学研究,1999(1):75.78.2.毛姆的假托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的创作,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原型就是著名的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完全错误,毛姆或许真的有参考了高更的生平来进行创作,因为这两人的生平都有那么一丝相似。高更在巴黎出身,在23岁时当了股票经纪人,同时迎娶了美丽的妻子,却和斯特里克兰德一样陷入了艺术创作之中,导致了与家里人断绝关系,最终在塔希提岛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归宿,同样与斯特里克兰德一样娶了当地的土著少女为妻,最终穷困潦倒客死异乡。这两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几乎一致,在1916年期间,毛姆也曾经前往南太平洋,这时的他刚完成《人生的枷锁》的书写,也可能是塔希提岛等地的风土人情,让他感受到了高更离世后残留的余温,他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缅怀这位大师。并且和高更舍弃普通人羡慕的“成功人生”一样,毛姆当初亦是弃医从文,在《月亮与六便士》的后半段,借“我”之口,为读者还讲述了一位看上去完全与故事内容无关联的人物——天才医生亚伯拉罕,这也表达了自己与高更的相似性。在学校时亚伯拉罕就已经鹤立鸡群,正值升迁为医院管理层的关键时刻,他由于一次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经历,决定了自己的最后归宿,随后便辞去工作,与当地一位女性结婚,婚后日子贫困潦倒,过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同时,另一个在他任职时根本无法升职的医生阿莱克,接替了他的职位,随后一路扶摇直上。对于亚伯拉罕的选择,阿莱克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觉得他愚蠢至极,可亚伯拉罕本人却过得很幸福。结合小说书名来看,阿莱克的幸福就是六便士,他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物质生活能够过得充裕。而亚伯拉罕的幸福就是月亮,是对于埋藏在内心的渴望,解除一切束缚的追求。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无论是哪种快乐,最终还是幸福的。让人感到痛苦不堪的是不去倾听内心的诉求,亦或是求而不得,坚守着错误的选择庸碌一生。高更不像某些画家一样过分追求名利,他之所以能够在南太平洋存活多年,源于他继承了叔父的遗产,还有贩卖自己的画作,他才可以勉强地活下去,不至于落到饿死的地步。但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却是个更加坚定、更为纯粹的天才,他并没有任何遗产可以继承,也没有举办任何画展,也不为赚钱而绘画,也不向世人展示他的画作。他可以随意把画作送人,随手把毕生心血摧毁,即便得了不治之症也无动于衷。他所追求的并不是名利,而是享受着创作的过程,享受着画技一直进步,永不到头的永恒追求。毛姆对于人物的内在冲动与外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拿捏得恰到好处,也反映了他自身对社会现象的各种不满。他在众多的作品里都透露出他对人性不可知的深刻领悟,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和对世俗传统束缚的无奈的矛盾心理。[[06]顾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解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题[N]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二)追梦即要坚定1.叔本华的道德与自由观叔本华将自由分为身体上的自由、物质上的自由、智力上的自由和道德上的自由。他提出了因果律作为前提,并分为三个类别:原因、刺激、动因。原因作用于机械、物理、化学等无机体;刺激作用于植物等有机体;动因作用于动物等有机体,作用于意欲。同时他将意欲的形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性格主导,具有个体性、验知性、持续性、与生俱来性;二是动因的作用,人看不见的思想的源头都是客体现实。人的意欲没有绝对偶然性,承载于性格,受制于动因,真正的意欲自由是不存在的。[07]钟艳琦,以叔本华的道德自由观解读《月亮与六便士》[N]中国经济报告,科技与人文版,2018(7)120-121.他提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种:利己、恶毒、同情。利己是以自身利益为一切目的,恶毒是以他人的痛苦为最终目的,同情是试图减轻他人的痛苦。NOTEREF_Ref3563\h[7][07]钟艳琦,以叔本华的道德自由观解读《月亮与六便士》[N]中国经济报告,科技与人文版,2018(7)120-121.斯特里克兰德恰恰符合了叔本华动机中的前两种,利己与恶毒,由于外部环境对于他的持续性打压,使他内部意识的自由受到了束缚,从而产生了要去脱掉枷锁的意欲,进而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怪异行为。实现自我解脱如叔本华所言,性格是人所无法做出更改的,通常人们做出一项决定的原因,是从出生到发生行动时所累积的过程。斯特里克兰德会做出这种抛妻弃子,无视周围舆论的谴责和传统道德的约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内心的渴望,即本能,也和叔本华所说的性格有关。一个人的性格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斯特里克兰德已经四十岁了,要改变他的性格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会做出这一切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行为,也是有迹可循的。叔本华对于人是如何实现自我解脱的,为此指出了两条路:艺术和禁欲。毫无疑问,斯特里克兰德选择的便是艺术,他一层层地脱掉了身上被外界披上的枷锁,接着他就变成了无所牵挂的状态。在故事中段的时候,“我”曾多次劝说他,并且询问他这么做内心不会受到煎熬吗?斯特里克兰德对此一屑不顾,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前进了,他身上没有任何的重担,他最终选择来到塔希提岛也是因为这地方如同桃花源一般与世隔绝,并不会有那么多俗世的纷纷扰扰,对他而言也可以说是一所避风港,他的内心本能地寻找着这样一个地方,所以在来到岛之前,他辗转多地,最终定了下来。绘画创作对于他而言就是一个幻境,这个幻境可以让他忘记尘世的一切,任由他的灵魂作为主宰。(三)归宿即得救赎1.寻找到心中的“月亮”离开伦敦家庭的那些日子里,斯特里克兰德辗转多地,去过巴黎,也去过马赛,最终还是来到了世外桃源般的塔希提岛。在这段期间,他的灵魂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漂泊的状态,没有任何目的地,他寻找的东西正如天上的月亮般虚无缥缈。最终灵魂引导他找到了能够让他追寻心中“月亮”的最佳环境,那就是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没日没夜地进行绘画创作,即便是死亡的那天,他也没有放下画笔。他在离世前所画的那幅壁画,也是他对自己这一生的总结。帮他诊治的库特拉斯医生看到他画在房子上的壁画后,让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他形容这幅画“为世界混沌初开的翻版,伊甸园,是对人体之美的赞歌,它给了你一种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的可怕感觉,因为他画过我每天都屡见不鲜的树,椰子,榕树,火焰建筑,鳄梨之后,我再看见它们居然大不相同了,仿佛它们身上多了一种灵性,一种神秘,我以为就要抓住它们了,可它们却永远从我身边溜掉了。画的颜色是我很熟悉的颜色,但是它们却就是有不同的东西,它们有一种只属于它们自己的意义,还有画中的那些裸体的男人和女人,NOTEREF_Ref4024\h[2]他们既像是被捏揉而成的人形泥土,又像是某种神灵,你从男人的裸体上能看见原始的本能。”医生对于斯特里克兰德这幅画的评价是可以媲美米开朗基罗的教堂天顶画,让他感到了相同的敬畏感,他不得不称赞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天才,尽管这幅壁画被医生认为是传世佳作,但却被斯特里克兰德无情摧毁了。在他离世前,他吩咐妻子在他死去后把这房子烧毁,结果这幅画就此消失了。他在房子的墙壁上创造了一个世界,然后又亲手摧毁了他,因为他知道在他死去时,所有他所创作的画就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为他所追寻的是天上摸不着的“月亮”,他只是追寻着能够不断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