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表6

ICS91.140.30

P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087-××××

代替GB/T21087-2007

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

Airtoairenergyrecoveryventilatorsandcomponentsforoutdoorairhandling

(征求意见稿)

(××××-××-××发××××-××-××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征求意见草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意见草稿)

GB/T××××—××××

I

GB/T××××—××××

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装置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一般要求、要

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采暖、通风、空调、净化系统中回收排风能量,对新风进行冷、热、湿及过滤预处

理的新排风通风机组和能量回收装置。类似用途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能量回收装置可参照

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755-2000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

GB/T1236-2000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GB/T3785电声学声级计

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GB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906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工程法

GB/T14295空气过滤器

GB/T14296空气冷却器与空气加热器

GB/T16803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

GB21551.2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

GB/T34012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术语和定义

除GB/T1680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外,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机组airtoairenergyrecoveryventilatorsforoutdoor

airhandling

以显热或全热能量回收芯体为核心,通过风机驱动空气流动实现新风对排风能量回收、新风过滤的

设备,简称能量回收通风机组(ERV)。

3.2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airtoairenergyrecoverycomponents

能实现空气和空气间显热或全热能量交换的换热部件,简称能量回收装置(ERC)。

1

GB/T××××—××××

3.3

全热交换totalheatexchange

同时包含显热和潜热变换的能量交换。

3.4

显热交换sensibleheatexchange

只发生显热变换的能量交换。

3.5

标准空气状态standardair

指大气压力为101.3kPa,干球温度为20℃、湿球温度15.8℃,密度为1.2kg/m3的空气。

3.6

额定值ratedvalue

指本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ERV或ERC应能达到的性能值。

注:依据标准生产的产品,铭牌上标注的性能都为标准空气状态和标准试验条件下的额定值,非标工况的性能可标

注在企业的样本或合同中,当在铭牌上标注时,应注明“名义值”三个字和对应的环境条件。

3.7

ERV额定新风量ratedoutdoorairoutletflowrateofERV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和标准空气状态下,ERV新风送风口的空气体积流量,单位为m3/h。

3.8

ERV额定排风量ratedexhaustairoutletflowrateofERV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和标准空气状态下,ERV排风出风口的空气体积流量,单位为m3/h。

3.9

ERV额定输入功率ratedpowerinputofERV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和标准空气状态下,ERV的新、排风机和辅助用电设备输入功率之和,单

位为W或kW。

3.10

ERV额定出口全压ratedoutletairtotalpressureofERV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和标准空气状态下,ERV新风及排风通道在对应风量下,在新风和排风出

风口处驱动空气流动的静压和动压之和,单位为Pa。

3.11

ERC额定压力损失ratedairpressuredropofERC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和标准空气状态下,ERC新风及排风通道在对应风量下,ERC产生的压降,

单位为Pa。

3.12

温度交换效率temperatureexchangeeffectiveness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温差之比,%。

2

GB/T××××—××××

3.13

焓交换效率enthalpyexchangeeffectiveness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焓差之比,%。

3.14

湿量交换效率absolutehumidityratioexchangeeffectiveness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出口含湿量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含湿量差之比,%。

3.15

ERC能量回收比ratioofenergyrecoveryofERC(RER)

ERC回收的能量与能量回收过程中消耗能量的比值。

3.16

ERV能效系数coefficientofenergyefficiencyofERV(COE)

新排风气流间交换的总能量和气流流动具备的能量之和与ERV输入能量的比值。

3.17

额定外部漏风率ratedexternalairleakageratio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和标准空气状态下,由ERV外壳缝隙漏入、漏出的风量与ERV额定新、排风

量均值之比,%。

3.18

额定内部漏风率ratedinternalexhaustairleakageratio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和标准空气状态下,ERV和ERC内部从排风侧漏入新风侧的风量与额定新风

量之比,%。

3.19

额定净送风率ratednetoutdoorairexchangeratio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新风出口风量和排风进入新风出口的风量之差与新风进口风量之比,%。

3.20

新风outdoorair

从ERV新风口进入的室外热湿状态空气。

3.21

送风supplyair

从ERV送风口送出的室外空气。

3.22

回风returnair

从ERV排风口进入的室内热湿状态空气。

3.23

排风exhaustair

3

GB/T××××—××××

从ERV排风口送出的室内空气。

3.24

净新风量netoutdoorair

ERV或ERC在新风出风侧送风量中含有的新风入口处进入的风量。

3.25

节能运行控制器energy-savingcontroller

ERV自带的、具有监测控制功能的一种节能控制装置,可根据室内外空气状态和电机功耗分析,通

过调整风机转速或旁通新排风等,在满足新排风输配风量要求条件下,实现ERV能耗降低功能或运行时

段内能效大于1。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4.1.1按种类可分为能量回收通风机组和能量回收装置,代号分别为ERV和ERC。

4.1.2ERV按新风量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额定新风量分别为不大于500m3/h、大于500m3/h

且不大于3000m3/h、大于3000m3/h,代号为“额定风量数值”。

4.1.3ERC按断面形状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分别用直径×厚度×通道高度和长×宽×厚度×通道高

度表示。

4.1.4按能量回收类型可分为全热型和显热型,代号分别为QR和XR。

4.1.5按ERV安装方式可分为落地式、吊装式、壁挂式、窗式和嵌入式,代号分别为LD、DZ、BG、CS

和QR。

4.1.6按ERC工作状态可分为旋转式(含转轮式、通道轮式等)、静止式(含板翅式、热管式、液体

循环式等)和往复式,代号分别为XZ、JZ和WF。

4.1.7按ERC阻燃性能可分为阻燃式和非阻燃,代号分别为ZR和“无”。

4.1.8按ERC抗菌性能可分为抗菌式和普通,代号分别为KJ和“无”。

4.2标记

4

GB/T××××—××××

能ERC抗菌性能

ERC阻燃性能

ERC工作状态

ERV安装方式

能量回收类型

ERV新风量额定值(ERC截面形状)

种类

示例:

转轮直径为300mm、厚度为100mm、通道高度2mm的显热、旋转式、阻燃能量回收装置,标记为ERC-φ300×100×

2-XR-XZ-ZR表示。

迎风面尺寸为长300mm、宽250mm、厚度200mm、通道高度2mm的全热、静止式能量回收装置,标记为ERC-300×250×

200×2-QR-JZ表示。

额定新风量为300m3/h、全热、吊装式带风机、旋转式能量回收通风机组,标记为ERV-300-QR-DZ-XZ表示。

5一般要求

5.1ERV和ERC应按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制造。

5.2ERV和ERC内部应整洁干净、无杂物。

5.3ERV和ERC的塑料件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不应有裂痕、气泡等缺陷,塑料件应耐老化。

5.4ERV和ERC的钣金件、零配件等应有防锈措施。

5.5涉及室外部分的外壳应作防锈处理,其它非金属材料应具有防老化性能。

5.6ERC隔热保温材料应无毒、无异味,粘贴应平整、牢固。

5.7阻燃型ERC的阻燃特性应满足GB50016的要求,并应按GB8624的要求给出分级。

5.8ERV和ERC的线路连接应整齐牢固,并应有可靠的接地,电线穿孔和接插头应采用绝缘套管或其它

保护措施,壳体外外露电线宜采用金属软管保护。

5.9电气控制元器件应动作灵敏、可靠。

5.10对于有检修门的ERC,其检修门应严密、灵活,人员能进入的检修通道门应内外均能开启。

5.11显热式ERV应确保热交换时凝结水排除畅通。

5.12ERV配置的表面空气冷却和加热器应满足GB/T14296的相关要求。

5.13ERV配置的空气过滤器应满足GB/T14295的相关要求。

5.14ERV应在能量交换部件排风侧迎风面布置过滤效率不低于C4的空气过滤器,在新风侧迎风面

布置过滤效率不低于Z3的空气过滤器,过滤器应可以便捷的更换或清洗。

5.15抗菌型ERC应满足GB21551.2的相关要求。

5.16ERV宜设置可根据排风能量回收量的变化调整运行策略的节能运行控制器。

5

GB/T××××—××××

5.17独立安装的ERV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应配置保温密闭风阀。

5.18试验结果应换算成标准空气状态的数值,对于变风量运行的ERV,试验结果应给出风量-风压-

输入功率-效率关系表、关系曲线。

6要求

6.1外观

外表面应无明显刮伤、锈斑、压痕、流痕、气泡和剥落,表面应光洁,色调应一致,外表面所粘贴

的各种标识、铭牌,位置应明显、粘贴应牢固。

6.2启动与运转

按7.3的试验方法,检查ERV和ERC零部件状况,应无松动、杂音和过热等异常现象。

6.3风量

按7.4的试验方法,风量实测值不应小于额定值的95%。

6.4出口全压

按7.5的试验方法,ERV出口全压实测值不应小于额定值的95%。

6.5静压损失

按7.6的试验方法,ERC静压损失实测值不应大于额定值的105%。

6.6输入功率

按7.7的试验方法,输入功率实测值不应大于额定值的110%。

6.7内部漏风率

按7.8的试验方法,静止式ERV和ERC内部漏风率实测值不应大于(额定值+1%)。

注:仅适用于大型ERV和ERC。

6.8外部漏风率

按7.9的试验方法,外部漏风率实测值不应大于(额定值+1%)。

注:仅适用于大型ERV和ERC。

6.9净送风量

按7.10的试验方法,净送风量实测值不应小于额定值的95%。

6.10净送风率

按7.11的试验方法,净送风率不应小于95%,且应大于(额定值-1%)。

注:仅适用于中、小型ERV和ERC。

6.11交换效率

按7.12的试验方法,交换效率实测值不应小于额定值的95%,且应满足表1要求。

6

GB/T××××—××××

表1ERV和ERC的额定交换效率限值要求

交换效率(%)

类型

制冷制热

全热型ERV和ERC焓效率>60>65

显热型ERV和ERC温度效率>60>70

注:1.按表2规定工况,且新、排风量相等的条件下测量效率。

2.焓效率适用于全热型ERV和ERC,温度效率适用于显热型ERV和ERC。

6.12能效系数

按7.13的试验方法,能效系数实测值不应小于额定值的95%。

6.13能量回收比

按7.14的试验方法,能量回收比实测值不应小于额定值的95%。

6.14凝露、凝结水

按7.15的试验方法,ERV应无凝露水外滴,凝结水排除应通畅。

6.15噪声

按7.16的试验方法,ERV和旋转式ERC噪音实测值不应大于(额定值+1dB(A))。

6.16电气强度

按7.17的试验方法,ERV和旋转式ERC电气强度应无击穿或闪络。

6.17绝缘电阻

按7.18的试验方法,ERV和旋转式ERC冷态、热态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MΩ。

6.18淋水绝缘电阻

按7.19的试验方法,ERV和旋转式ERC淋水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1MΩ。

6.19电机绕组温升

按7.20的试验方法,ERV和旋转式ERC电机绕组温升应符合国家标准GB755-2000中表6的规定。

6.20泄漏电流

6.20.1按7.21的试验方法,中、小型的ERV和旋转式ERC泄漏电流应符合GB4706.1-2005中13.2的规定。

6.20.2按7.21的试验方法,大型的ERV和旋转式ERC外露金属部分和电源线间泄漏电流值不应大于5mA。

6.21接地电阻

按7.22的试验方法,ERV和旋转式ERC外露金属部分与接地端之间的电阻值不应大于0.1Ω。

6.22湿热特性

按7.23的试验方法,ERV和旋转式ERC带电部分与非带电金属部分间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MΩ,且应

无击穿或闪络。

6.23新风PM2.5过滤效率

7

GB/T××××—××××

按7.24的试验方法,ERV的新风PM2.5过滤效率实测值不应小于标称值的90%。

6.24交变性能

按7.25的试验方法,ERV的风量、风压、交换效率应无衰减。

7试验方法

7.1试验条件

7.1.1被试ERV和ERC应满足“5一般要求”的要求。

7.1.2按铭牌上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进行试验。

7.1.3在表2试验工况下检验规定的项目。

7.1.4试验时读数允许偏差符合表3的规定。

7.1.5试验时的各类测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其准确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2额定性能试验工况

排风进风新风进风

项目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电压风量静压

℃℃℃℃

风量、输入功率(按标准工况下

14~27-14~27---

的干湿球温度)

静压损失、出口全压14~27-14~27---

净送风量14~27-14~27-额定值额定值

净送风率14~27-14~27-额定值额定值

交换效率2719.53528

制冷工况能效系数、额定值额定值

2719.53528

能量回收比

额定值

交换效率211321

制热工况能效系数、额定值额定值

211321

能量回收比

制冷工况22173529额定值额定值

凝露、凝结

制热工况(I)2014-10-额定值额定值

制热工况(II)2014-15-0-

内部漏风率14~27-14~27---

外部漏风率14~27-14~27---

注:-表示无规定值。

表3试验读数的允许偏差

单次读数与规定试验工况读数平均值与规定试验工况

项目

最大偏差的偏差

干球温度(℃)±0.3±0.2

进口空气状态

湿球温度(℃)±0.2±0.1

(≤100Pa)5—

出口静压(Pa)

(>100Pa)5%-

8

GB/T××××—××××

(=0Pa)1—

风量(%*)±2.0±2.0

电源电压(%)±2.0—

注:*指与名义值相差的百分数。

表4各类试验仪器的准确度

试验参数试验仪表试验项目单位仪表准确度

玻璃水银温度计、电阻温空气进、出口的干、湿球温度0.1

温度℃

度计、热电偶其他温度0.3

Pa5(≤100Pa)

微压计及电传感器空气动压、静压Pa5%(>100Pa)

压力

Pa1(=0Pa)

大气压力计大气压力kPa0.2

风量各类计量器具风量%1.0

时间秒表时间s0.2

质量流量计流量%1.0

功率表

电压表

电气特性电气特性级0.5

电流表

频率表

满足GB/T3785中I型

噪声声级计噪声dB(A)

及以上要求

气体浓度CO2浓度测试仪净送风率mg/L±20+2%读数

7.2外观

应用目测法进行检查。

7.3启动和运转

7.3.1型式检验时,调整ERV或ERC输入电压为额定电压的90%,在额定风量或额定ERV或ERC转

速下启动,稳定运转10min后,切断电源,停止运转,反复进行3次,检查零部件有无松动、杂音和过

热等异常现象。

7.3.2出厂检验时,在额定电压下启动ERV或ERC,在最大风速下稳定运行,检查零部件有无松动、

杂音和过热等异常现象。

7.4风量

7.4.1按附录A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V和ERC的新风量、排风量。

7.4.2按附录B给定的方法,测量安装在现场ERV和ERC的新风量、排风量。

7.5出口全压

7.5.1按附录A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V的新风出口全压、排风出口全压。

7.5.2按附录B给定的方法,测量安装在现场的ERV的新风出口全压、排风出口全压。

7.6静压损失

9

GB/T××××—××××

7.6.1按附录A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C的新风静压损失,排风静压损失。

7.6.2按附录B给定的方法,测量安装在现场的ERC的新风静压损失,排风静压损失。

7.7输入功率

7.7.1按附录A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V对应的输入功率和ERC对应的输入功率

(适用时)。

7.7.2按附录B给定的方法,测量安装在现场的ERV对应的输入功率和ERC对应的输入功率(适用时)。

7.8内部漏风率

按附录C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内部漏风率。

7.9外部漏风率

按附录D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外部漏风率。

7.10净送风量

按附录E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V和ERC的净送风量。

7.11净送风率

按附录E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V和ERC的净送风率。

7.12交换效率

7.12.1按附录C给定的方法测量ERV或ERC内部漏风率或按附录E给定的方法测量ERV或ERC净送风率,满

足6.8的要求后,才可进行交换效率试验。

7.12.2按附录F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V或ERC温度交换效率、湿量交换效率及焓交

换效率。

7.12.3按附录G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蓄能式ERV温度交换效率、湿量交换效率及焓

交换效率。

7.13能效系数

按附录F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V的能量系数。

7.14能量回收比

按附录F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测量ERC的能量回收比。

7.15凝露、凝结水

7.15.1按附录H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在额定风量下连续运行4h,检查凝露、凝结水结果。

7.15.2对有风量调节的装置,按附录H给定的方法和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在最大风量下连续运行4h,

检查凝露、凝结水结果。

7.16噪声

按附录I给定的方法测量ERV的A声压级。

7.17电气强度

10

GB/T××××—××××

7.17.1按表2规定的制冷状态凝露凝结水试验工况连续运行4h,在ERV或ERC带电部分与非带电金属部

分之间,施加1250V、50Hz的正弦波电压,开始施加电压不应大于规定值的一半,然后快速升为全

值,持续时间1min。

7.17.2大批量生产时,可在常温下用1800V电压及1s时间来代替。

7.18绝缘电阻

7.18.1在常温、常湿条件下,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ERV或ERC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

电阻(冷态)。

7.18.2按表2规定的制冷状态凝露试验工况连续运行4h,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ERV或ERC带电部分和

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热态)。

7.19淋水绝缘电阻

对室外安装使用的装置,在常温、常湿条件下,以45°的倾斜角度向装置的室外侧喷射注入水量每

分钟3mm的清水,1h后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

7.20电机绕组温升

7.20.1在表2规定的制冷状态凝露、凝结水试验工况下,用GB755规定的电阻法进行测量,分别于试验

前和连续运行4h后,测量电机绕组电阻和温度。

7.20.2电机绕组温升应按式(1)计算:

RR

21………………(1)

t(235t1)t1t2

R1

式中:

△t—电机绕组温升,℃;

R2—试验结束时的绕组电阻,Ω;

R1—试验开始时的绕组电阻,Ω;

t1—试验开始时的绕组温度,℃;

t2—试验结束时的空气温度,℃。

7.21泄漏电流

最大风量下,按表2规定的凝露制冷试验工况连续运行4h后,按照GB4706.1-2005中第13章的规定,

测量装置外露的金属部分与电源线之间的泄漏电流。

7.22接地电阻

按照GB4706.1-2005中27.5规定的方法,测量ERV或ERC外壳与接地端子之间的电阻。

7.23湿热特性

按GB/T2423.3规定的试验条件连续运行48h后,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ERV或ERC带电部分和非带电

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施加1250V电压时1min,应无击穿或闪络。

7.24新风PM2.5过滤效率

按GB/T34012规定的方法测试ERV的新风PM2.5过滤效率。

11

GB/T××××—××××

7.25交变性能

按附录J规定的方法,测量被试ERV和ERC的交变性能。

8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

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两类。

8.2出厂检验

8.2.1每台ERV或ERC需要经制造厂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8.2.2出厂检验项目应按表5规定项进行,绝缘电阻仅做冷态试验。

8.2.3对于成批生产的ERV或ERC,应进行例行抽样检验,抽样时间应均衡分布在1年中。

表5检验项目表

检验类别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

型式检验出厂检验抽样检验

1外观○○-6.17.2

2启动与运转○○-6.27.3

3风量○-○6.37.4

4出口全压○-○6.47.5仅适用于ERV

5静压损失○-○6.57.6仅适用于ERC

6输入功率○-○6.67.7

仅适用于大型

7内部漏风率○-○6.77.8

ERV和ERC

仅适用于大型

8外部漏风率○-○6.87.9

ERV和ERC

9净送风量○-○6.97.10

仅适用于中、小

10净送风率○-○6.107.11

型ERV和ERC

11交换效率○--6.117.12

12能效系数○--6.127.13仅适用于ERV

13能量回收比○--6.137.14仅适用于ERC

14凝露、凝结水○--6.147.15

15噪声○-○6.157.16仅适用于ERV

16电气强度○○-6.167.17

冷态○○-6.177.18.1

17绝缘电阻

热态○--6.177.18.2

18淋水绝缘电阻○--6.187.19

19电机绕组温升○--6.197.20

20泄漏电流○--6.207.21

21接地电阻○○-6.217.22

22湿热特性○--6.227.23

12

GB/T××××—××××

23新风PM2.5过滤效率○--6.237.24仅适用于ERV

24交变性能○--6.247.25

注:“○”为必检项目;“-”为不检项目。

8.3型式检验

8.3.1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定型鉴定时。

b)定型产品的结构、制造工艺、材料等更改对产品性能有影响时。

c)转厂生产时。

d)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监督抽查提出要求时。

8.3.2型式检验项目应按表5规定项进行。

9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1标志

9.1.1每台ERV和ERC应有铭牌,并应固定在明显位置。

9.1.2铭牌上应清晰标出以下内容:

a)名称和型号;

b)标准主要额定技术参数(新风量、排风量(对应的全压、噪声、效率)、热交换芯体尺寸(适

用于能量回收装置)和静压损失(适用于能量回收装置)、出口全压、电压、频率、输入功率、交换效

率、能量回收率、能量回收系数(适用时)、安装角度(适用于热管装置)、转速(适用于旋转装置)、

噪声等);

c)最低允许使用的室外温度;

d)送、排风的过滤器等级,过滤效率(适用于具有过滤功能ERV);

e)出厂编号或生产日期;

f)制造厂名。

9.1.3机组上应有接地标志,安全运行要求标志,并附有电气线路图,旋转式装置应有转轮的旋转方

向标志。

9.2包装

9.2.1包装前应进行清洁干燥处理。

9.2.2包装应有防潮、防尘及防震措施。

9.2.3包装箱中应有产品合格证、装箱单、产品说明等文件。

9.2.4产品合格证应包括检验结论、检验员章和检验日期。

9.2.5装箱单应列出所有附件。

9.3运输和贮存

9.3.1ERV和ERC在运输过程中,应有防止碰撞、倾倒、压坏和受雨雪淋袭的措施。

13

GB/T××××—××××

9.3.2ERV和ERC应存放在清洁、干燥、防火和通风良好的场所,周围应无腐蚀性气体存在。

9.4随机技术文件的基本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采用的标准名称;

b)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空气动力性能曲线、工作原理、特点及用途等;

c)主要技术性能参数:新风量、排风量、净送风量、热交换芯体尺寸(适用于ERC);出口全压或

静压损失(适用于ERC);电压、频率、输入功率;噪声;温度交换效率(适用于显热交换),焓交换

效率(适用于全热交换);安装角度(适用于热管装置);转速(适用于旋转装置);外形尺寸及重量。

d)安装结构尺寸图和电气线路图。

e)安装说明、使用要求。

f)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等。

14

GB/T××××—××××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风量、静压损失、出口全压及输入功率试验方法

A.1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用于测量ERV和ERC的空气动力性能的试验方法,包括风量、静压损失、出口全压及

输入功率。

A.2试验装置和仪表

A.2.1ERV和ERC的空气动力性能试验装置由风量测量仪表,温、湿度测量仪表,压力测量仪表和连接

管道等组成。

A.2.2试验装置分为A类、B类和C类三类。A类和B类两类试验装置适用于风道式ERV和ERC,C类试验装

置适用于无风道式的ERV。

A.2.3A类试验装置由满足GB/T1236-2000中33.3.1及图73b)要求的出口风室组成,示意图见图A.1。

被试ERV和ERC出口风道与静压箱的距离应满足GB/T1236-2000中30.2.f和图59的要求;风室中安装的喷

嘴应满足GB/T1236-2000中23章的要求;试验时,喷口的喉口速度范围应为15m/s~35m/s。

说明:

1-新风气流;

2-送风气流;

3-回风气流;

4-排风气流;

5-被试机组或装置;

6-风机;

7-流量喷嘴;

8-穿孔板;

9-静压测点。

图A.1A类试验装置示意图

A.2.4B类试验装置由满足GB/T1236-2000中28.2、30.2、33.2、34.2.1及图72d)、图74f)要求的风

道组成,示意图见图A.2。试验设备使用的皮托静压管的管径应满足GB/T1236-2000中27.2、27.4的要求。

15

GB/T××××—××××

说明:

1-新风气流;

2-送风气流;

3-回风气流;

4-排风气流;

5-被试机组或装置;

6-静压测点;

7-皮托管。

图A.2B类试验装置示意图

A.2.5C类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A.3,无风道式ERV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实际应用时不需连接风道,试验时

应附加一段风道用于测试空气静压,该附加风道的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

a)附加风道的最小长度,其中,A和B是被试ERV相应风口的尺寸;

4𝐴

b)静压测点的位置见图�A=.32,��静压测点�所�=在断�面的平均风速应不大于1.25m/s。

说明:

1-被试机组;

2-静压测点;

3-附加风道;

4-风量测量与静压控制装置;

J-附加风道的最小长度。

图A.3C类试验装置示意图

A.2.6对于多出风口带风机的ERV和ERC,各出风口风管应按实际应用接管方式连接,再与试验装置连

接。

16

GB/T××××—××××

A.2.7当被试ERV和ERC的新风、排风风量试验设备不能同时连接时,应确保未接风量测量设备的一侧

有静压控制风道和静压控制装置。

A.2.8静压测孔应满足如下要求:

a)在静压测量截面的管壁上,分别将相互90°分布的4个静压孔的取压接口连接成静压环;

b)静压孔直径应为1mm~3mm,孔边应为直角,且无毛刺,取压接口管的内径不应小于静压孔直径

的两倍,结构应符合GB/T1236-2000中6.5、7.2、7.3、7.4、7.5的规定。

A.3试验要求

风量、静压损失、出口全压及输入功率试验应按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4规定的试验仪表要求进

行。

A.3.1风道式ERV和ERC

A.3.1.1ERV和ERC的风量测量位置在新风出口和排风出口。每个转速下应测试5个风量,包含最大和最

小风量以及中间等间隔的3个风量;如果有风量档位调节,应在各档位下完成5个测点的风量测试;如果

为无级调速,应在最高转速、最低转速和中间3个转速下完成5个风量测点的测量。

A.3.1.2风量测试时,对于ERV应用不接风管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其静压应控制在(0±2.5)Pa范围内;

对于接风管的ERV,新风进、出口的静压绝对值应控制相等,偏差不应大于进、出口静压值中较大静压

值的5%,且不应大于10Pa。

A.3.2无风道式ERV

A.3.2.1无风道式ERV的风量测量位置位于新、排风出口,新风、排风的进、出口静压应控制在±2.5P

a范围内。

A.3.2.2应调整测量设备,控制被试装置达到要求的风量,测量风量及ERV和ERC的静压损失或出口全压、

输入功率和转速。

A.3.3B类试验装置动压测量时,测量点应在一同截面上,皮托管应垂直管壁,测头应正对气流方向且

与风管轴线平行,其与风道主轴线平行的偏差应在±2°之内,测点布置见图A.4,每个直径上应布置8

个点,与风道内壁一侧的距离应在表A1给出的极限值之内,最小位置公差应为±1mm。

说明:

1-风管管壁;

2-测点;

17

GB/T××××—××××

D-风管直径,mm。

图A.4标准化风道横向测试点的位置示意图

A1测点距风道内壁的距离

测点序号距离测点序号距离

10.021D±0.0006D50.655D±0.005D

20.117D±0.0035D60.816D±0.005D

30.184D±0.005D70.883D±0.0035D

40.345D±0.005D80.979D±0.0006D

注:D为试验风道的直径。

A.3.4静压损失或出口全压

A.3.4.1新风出口与新风进口静压环读值之差为对应新风风量的静压损失,排风出口与排风进口静

压环读值之差为对应排风风量的静压损失。

∆�𝑥

A.3.4.2新风出口与新风进口静压环读值之差与新风出口动压之和为对应新风量下出口全压,排风

∆�𝑥

出口与排风进口静压环读值之差与排风出口动压之和为对应排风量下出口全压。

�𝑥

A.4数据整理�𝑥

A.4.1A类试验装置风量

A.4.1.1单个喷嘴的风量应按式(A.1)计算:

2∆�

�=3600���(�.1)

��

其中,

��+�

��=

式中:287�

——试验风量,m3/h;

�——喷嘴流量系数,参照GB/T1236-2000中表5取值;

�——喷嘴面积,m2;

��——喷嘴前后的静压差,Pa;

∆�——喷嘴处空气密度,kg/m3;

��——喷嘴前空气全压,Pa;

��——大气压力,Pa;

�——喷嘴前空气出口热力学温度,K。

A.4.1.2�若采用多个喷嘴测量时,风量应等于各单个喷嘴测量的风量之和。

A.4.2B类试验装置

18

GB/T××××—××××

A.4.2.1动压测量测量应使用皮托管,平均动压应按式(A.2)计算:

2

��1+��2+…�𝑑

��=(�.2)

式中:

——平均动压,Pa;

��——第i个测点的动压,Pa;

�—𝑑—测点个数。

A.4.2.2�风量应按式(A.3)计算:

2��

�=3600�(�.3)

其中,

��+�

�=

式中:287�

——试验风量,;

3

�——测试断面风m道面/h积,;

2

�——测试断面处空气密度,m;

3

�——测试断面处空气全压,kg/;m

��——大气压力,;Pa

�——测试断面处空Pa气热力学温度,。

A.5试验�结果K

A.5.1ERC应给出标准空气状态下的输入功率与对应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曲线或列表和静压损失与对

应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曲线或列表。

A.5.2ERV应给出标准空气状态下输入功率与对应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曲线或列表;出口全压与对应

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曲线或列表。

A.5.3试验结果应按式(A.4)~(A.7)换算为标准空气状态。

A.5.3.1标准空气状态风量:

式中:�0=�(�.4)

——标准空气状态风量,m3/h;

L—0—试验风量,m3/h。

L19

GB/T××××—××××

A.5.3.2标准空气状态下的静压损失或出口全压:

∆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