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_第1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_第2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_第3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_第4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词语:(1)瘫痪整宿整宿

(2)诀别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我

←————————

怀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好好活!我

←————————

怀念

(五)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作品)

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好好活!我

←————————

怀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是: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已“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接下来问学生:

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1、作者:

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继鲁迅先生之后“中国文化战线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背景

这首诗写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黑暗如铁、冷酷如漆、腥秽如血”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面对当时的中国现实,诗人不禁感到失望和痛苦,他们痛恨黑暗的社会,向往光明的未来。

(5)、赏读静夜!(20)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

1、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3、是呀,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让我们一齐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总结:

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诗人遥望夜空,想像天上的鲛人在对月泣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面对当时的社会,诗人虽然有美好的理想却无法实现,诗人此时的哀作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凉的月色下,便化作了串串诗行。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1、这首诗要轻柔、舒缓、低徊,要读出诗歌的恬静、美好而又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得不要太快、太强,,还要读准重音,读出节奏。咱们来再试着配乐朗读读一遍。

2、全班齐读全诗。并试着背诵全诗

3、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说教材:

《金色花》是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是首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主要写一个淘气孩子用调皮的方式回报母爱,借助“金色花”这个意象表达情感。情节简单、语言活泼、心理描写细腻、充满诗情,很适合朗读。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能力和朗诵能力的好材料。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初一学生心理及语文素养和本单元整体目标,按照新课标中“知、能、情”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了解散文诗,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积累生字词。

能力:培养诵读和比较阅读能力,由浅入深逐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理解情感的多种表达方式,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感悟母子亲情,学会感恩。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心理和语文水平,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借物抒情的手法和有感情的朗诵;教学难点——理解亲情的多种表达方式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心理。

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基于学生初步接触散文诗这种新文体,我采用问题引路法、比较归纳法、点拨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点和难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传统教育方法中的精华,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的材料更能拉近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所以我还采用诵读法教学,先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录音,然后亲自反复诵读,在优美轻松的氛围里,更好地理解内容,感悟亲情。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学习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得到,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任务,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联想法、模仿法进行学习,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并能学以致用,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我按下面七个环节实施:

一、导入:听音乐,看图片,说感受,导入新课。

这几幅图片形象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亲情无价,感恩母爱。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容易带动心里的联想和感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有关亲情的体验中。

二、听读课文,感受诗情: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的初级阶段。优美的配乐朗诵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让他们轻松进入学习阶段。这是遵循快乐学习的原则。

三、练习诵读,领悟诗情:

这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亲近文本。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然后,做字词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体现语文的知识性、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依据课文内容提出3个问题((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还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引导学生精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内心情感和表达亲情的方式,解决教学难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勾画圈点筛选信息,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则巡视点拨,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见课件)。

五、悟读课文,领悟意象:

这是激发学生调动以往经验体会,综合注释等资料,将阅读由感性推向理性的过渡,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理解意象,进而在写作中学会选择意象。这样,遵循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教学规律。

六、联想比较,总结课文:

这一步主要运用联系法、比较阅读法和讲授法,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巩固诗文中意象的运用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借物抒情。

七、小小比赛人人参与:

进行个别朗诵比赛和仿写诗句的练习。

教学评价:

这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训练了学生的朗诵能力、阅读能力、探究和表达能力。同时给学生一个亲情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能力和感恩意识,进而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青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承坤,来自丰收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是第二课时,前一课时,我们主要预习了课文,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通过文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理念阐释五个方面向各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3、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二、说教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发现法:本课难点的突破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3、讨论法:和发现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让学生发现趔,教给学生学法。这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的目标。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这样导入,直奔主题。针对农村学生新课标学习理念没转变过来,只知教师讲,学生记的情况,强调学习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这样切入应该说是比较省力的,扣一句话,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①对的描摹

②用的烘托③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这一步的研究,严格遵循了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确立目标——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结论——应用规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这一步注重让学生个别发现,然后集体交流,以点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学生个人的发现,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休系。)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对声响的正面描摹

口技善用观众反应侧面的烘托

道具

(七)、时间分配

导入2分钟

听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研究课文20分钟

发现,落实字词10分钟

课堂训练5分钟

机动时间3分钟

五、几个设计理念的阐释

1、设计中充分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设计中遵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为“”发现“研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抽到是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它是人教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启发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

由于本文是西北汉子忘情地、狂野地倾斜激情的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适合在大声地朗读中,体会它恢宏的气势和铿锵的节奏,所以,设置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与实践,因此,也把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作为又一个教学目标。

根据设置的教学目标,确立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意图是:在朗读中,习得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突破的方法是: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学读,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朗读方法,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

根据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我主要依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短板,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确立了朗读法。朗读的过程也是品析的过程,在朗读中,适时地带动语言的品析,因此,又采用了品析法。

为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将课堂教学的线索,用ppt展示出来,清晰而直观。

基于教法,学生学法的构思是:学生先朗读,初步体会和感受,然后由教师示范、引导,完成朗读品析。这样做的意图是:学生先朗读,形成朗读初体验,这种体验或是美好的,或是遗憾的,都会在教师的示范和不断地实践下,得到优化。这样选择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短板,确立了朗读法。学生只有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分享,才能取长补短,最终得到进步,因此,采用了合作学习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从特点、成就、影响出发,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两个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说初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最初感觉,也是对的整体感受。主要构思是:先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表达。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对活动进行示范,另一方面,从课文中找词语、短语和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说朗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教师先对的脉络进行阐释,主要是明确5—27段的重点,只有朗读好这一部分,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然后在示范与实践中,习得朗读方法,最后,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扩展,表达朗读后的体悟。主要构思是:先阐释思路,明确方向;然后朗读实践,体会特点;最后句式说话,表达感受。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示范、引导,反复实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和这么多师兄师姐一起参加此次说课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斑羚飞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斑羚飞渡》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被逼上绝境,为了种族得以延续,老斑羚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舍生取义的壮举。本文通过惊险动人的镜头描写,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斑羚们在危机时刻的那种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这既是对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延伸,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培学生勤动手,勤思考为核心,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学习的体验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我确立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能够复述斑羚飞渡时的主要情节。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说学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读、口头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口头复述,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主动去掌握运用知识。

四,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导入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并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方面来完成:

首先.以爱为话题,以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为线索,再谈到动物世界,以此导入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我将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作者有所初步了解。

然后我将请同学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复述,这一环节主要应用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对课文内容熟悉,有利于课堂的`教学进展。集中所有同学的精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一环节将对课文精彩画面进行分析与深度讲解,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每个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那惊险而悲壮的一幕。

然后就是反思与探究。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探索斑羚的精神,引起同学们对保护动物的欲望以及学习他们的精神

再下一环节就是对课文进行总结,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呼吁同学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学习斑羚的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后一环节就是课后作业,以如果为题写段话,主要采取练习法,主要谈谈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水乡茶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主题为“风俗世情”,选编了《老北京的小胡同》、《上海的弄堂》、《水乡茶居》、《安塞腰鼓》四篇风格各异的散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世情,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水乡茶居》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雅致恬静自得的生活情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以及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文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

诵读课文,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水乡茶居时代风貌的写法,感受说明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力,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从品读精彩段落词句入手,理解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感悟生活中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增强文化积淀。从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感受水乡人质朴而风雅的生活情趣,懂得从实际出发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理解作者从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的生活习俗。

: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感悟文章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2、圈画讨论法: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交流、圈画关键词句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在讲授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3、情境教学法:从导入环节开始,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利用优美的图画、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搜索生活中的记忆,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课文时,利用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渲染情境来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三、说学法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把握文章思想灵魂,体悟作者情感是本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我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品析、评论,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勾画圈点”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生字词,会读会写;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诵读圈画,并试着在心中对自己提出问题。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国茶文化的相关介绍资料,广东水乡茶居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1、导入:“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中国人钟爱茶,饮茶品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杯茶在手即可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2、那么同学们喝过茶吗?觉得茶的味道怎样?有没有静下心来坐上一两个小时品过茶呢?懂得品茶的人又是是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水乡茶居”去认识一下何谓品茶吧!

结合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回忆、感悟、思考。

以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初步体会文中情趣。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积累生字词“水榭”、“画舫”、“竹寮”、“溽热”、“阑珊”、“莹澈”、“皴皱”、“愤世嫉俗”、“味同嚼蜡”等。

2、散读课文,尝试概括围绕茶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茶居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水乡茶居外在的特点的?

4、从这前后对比的变化中,你看出些什么?。

(认真倾听、整理学生思路,及时点评、指导。)

1、随堂本上默写,熟悉并记忆基础知识。

2、主要写了水乡茶居的变化:①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②水乡人“叹”茶的生活情趣不断提升。

3、与旧时茶居作比:建筑的变化、名称的变化、茶具与品茶食品的变化。

4、我们看到了水乡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情趣的提高。(教师此时介绍作者与文章的写作背景。)

1、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是否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晰地概括文章内容。

2、让学生能够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圈画诵读,

品味语言

1、细读感悟:

水乡人饮茶,为什又叫“叹”茶?“叹茶”是怎样一种生活呢?

2、小组讨论:

水乡人在“叹”茶时都品味和享受到了些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水乡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圈画讨论。(可引导学生从茶客们谈论的话题入手。)

3、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运用清新雅致,如茶如诗。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赏析品味,理解饮茶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享受和情趣,感悟“水乡生活中的诗”的深切韵味,体会“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品读第7、8、9小节,感悟相关词句意蕴,学习相关修辞手法。)

4、作者把“叹茶”比作什么?并体会其含义。

1、“叹”字具有的“品味”、“享受”之意,所以把饮茶称之为“叹”茶。“叹”茶的特点是慢饮。

2、圈画、品味、小组交流。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交流思想,“酿”出生活的诗来。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饮茶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带来的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趣,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3、学生品读文章,教师指导,交流分析关键词句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蕴含,运用想象与联想,领会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

从品茶中能看出水乡居民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在品茶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即是对当前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做铺垫。

2、让学生在充分品读文本的情况下,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体悟,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读懂文中语句的潜在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主题的深层意蕴。体味文章语言文意之美。并学习文中相应的写作手法。

4、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由“叹”茶所折射出来水乡人在新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感。

语言实践,

作业布置

1、语言运用:

文章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的幽美意境结束全篇,引起读者的回味思考。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此段理解可指导学生从“始觉”二字入手。)

2、课后作业:

感受本文语言魅力,积累摘录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或段落,加以点评,并尝试仿写。

1、学生们展开合理想象,认真思考、赏析,从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层次丰富地描摹。

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并由此检验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每次板书我都会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在课堂生成中完成一次完整、清晰、直观的板书。力图将课堂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次课堂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

水乡茶居

杨羽仪

变——外在变化:建筑

名称

茶具与品茶食品

不变——生活情趣:“叹”茶(品味、享受)

赏景

品味生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仍然是“人与自然”,直接承接同样主题的第三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人文情怀;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精读或快速阅读、默读课文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被介绍、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试图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但也考虑为以后的说明文教学作点铺垫),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

本文出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并以此来安排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能够拓展延伸,学习观察、记录自己身边的小动物。

语文阅读不能离开文本,虽然我淡化文体,但仍然要考虑本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的特点。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较强的可读性。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这些都是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要板块简说: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延伸,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7、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生词、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将练习二变通为“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更利于学生表现自己。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小结与巩固”中表示明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选自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九课。下面我就按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得到培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许多名师都对其进行过精彩的讲解。因此,我把前人的经验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逐层分析绘春图。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细致分析,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赞美了春的活力代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从它的编排上来看体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多样化,它承接了以前说学的有关知识,又跟后面的课文紧密联系,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从练习上来看,它是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重难点知识相联系,综合运用为内容,着眼于语文能力的训练。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及鲜明、生动的语言;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思想上的教育就是要我们中学生珍惜春光刻苦学习,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和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护环境,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可以看出: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

上面分析了教材,再来分析学生的情况。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会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使你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另外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一旦对语文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同时习惯也能影响学习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读代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程序

兴趣入手,引读为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放一段本班学生春游的录像,共同回顾春天)

师: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共同走过的春天吗?是啊,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季节。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即使是同时同地欣赏春天,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板书题目及作者)

[说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初中语文课改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设计除了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是想让学生通过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春天,激起进一步了解《春》的兴趣。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教师范读,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范读则像源头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范读。所以,我没有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部分要求,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利用屏幕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部分要求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我最喜欢段(句)好,好在”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话理念: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