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_第1页
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_第2页
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_第3页
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_第4页
高二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武传》教学设计

设计者:李维彩

一、内容及其解析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

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

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

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

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

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

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

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

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

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

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

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

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

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

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

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

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

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

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

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

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

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

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

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

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

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

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

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

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

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

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

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

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

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

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

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

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

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

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

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

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

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

文章大意。

2.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3.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

落实语言知识点。

4.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

或强调补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

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

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

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

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

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

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

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

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

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

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

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

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

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

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

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

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

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

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

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

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①稍迁至移中厩(ji。)监;②数(shud)通使相窥(kui)观;

③以状语(yu)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ei)单于;

⑤后随淀野侯没(mo)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fi)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i)足下;⑧武复穷厄(B)

⑨何以汝为(wC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由运)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

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H、霭、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

汉亦留之以相学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或感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上匕町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

季节一

武等去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②绥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

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魔,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军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含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含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含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m(动词,抵押)

副有罪,m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

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

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师提问相

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一一绥王谋反,祸及汉使一一舍生取义,以死明

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一一饮雪吞毡,此志不渝一一李陵劝降,忠贞不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一一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

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

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

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

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

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

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

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

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

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一一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

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

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

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縻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一一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縻食一一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

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

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

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

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

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

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

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一一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

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

年,存亡不可知。

国一一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

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

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镶,诚甘

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一一

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

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

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

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

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

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

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

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

nn

/J/J0

四、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北海

牧羊

卫律:威逼一不动利诱一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一一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一一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五、作业

1.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翻译7、8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处理相关习题。

【教学步骤】

、导入

简要回顾文章思路,卫律和李陵的两次劝降。

二、整体把握

1.一起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谈谈对苏武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

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王对臣下

的刻薄寡恩。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表

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总结一下苏武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

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

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

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

颁奖词。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1)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

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

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

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

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

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3)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

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

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

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

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