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案集-人教课标版_第1页
论语选读教案集-人教课标版_第2页
论语选读教案集-人教课标版_第3页
论语选读教案集-人教课标版_第4页
论语选读教案集-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课题《论语》选读之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月份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教学重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板书设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瞧不起)、不避讽劝——接舆:从政者怠、批评隐士:不仕无义、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深为人知小结:不避困厄热心救世教后反思贴近文本,化繁为简。选修教材中每篇课文之后都有“相关链接”的内容,它是这一专题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和补充延伸,能让学生对这个专题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有完整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正因为此,学生对专题要义的把握就简单、明确了,但脱离文本、空穴来风的现象又接踵而至,如何让同学们既落回到课本又高效地突破重点、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能牵一“问”而动全文,以一当十。如庄子的《尊生》一文,我就抓住课题发问“你是如何理解《尊生》的‘尊’字的?或者说它有什么内涵?结合文章找依据”,此问题一出,同学们竟相回答,在讨论中确定为“尊重、尊贵、尊严”三重内涵,本文的主旨就无须赘解了。这就是余映潮老师推崇的“主问题”的有效设置。必须说明的是主问题必须是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能激发学生思索、讨论、品析的重要问题。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出示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出示学习提纲、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学法指导本版块文字比较浅显,文字上并无多大障碍,所以学习时可着重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孔子的人生选择、人生追求,讨论这种选择、追求的现实意义。归纳总结文章的宗旨,同时具体分析每一条语录的特殊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联系古今仁人志士的言行来分析孔子这种思想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后世人的深远的影响。师生讨论、明确、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弟子,其中优秀的有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语录”之意。汉朝以前,《论语》有过《鲁论》、《齐论》、《古论》等不同名称的版本,但除了个别篇目不同外,各种版本内容大体一致。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提纲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学生自由交流,师生讨论、明确。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注释】()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注释】()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执舆:即执辔。()之:与。()辟:同“避”。()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怃然:怅然,失意。【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齐读原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同桌采用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采用直译法),并互相订正。师生共同分析、赏鉴。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注释】()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评析】第三则选自《论语•微子》。本文叙述了孔子到楚国去时所遇的隐士。通过隐士接舆对孔子的讥讽,表现了孔子坚持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态度。楚狂接舆的形象真有点给人以嬉皮士味道,一路唱着一路跑。但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注释】()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齐读原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同桌采用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采用直译法),并互相订正。师生共同分析、赏鉴。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黍:音shǔ,黏小米。()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注释】()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齐读原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同桌采用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采用直译法),并互相订正。师生共同分析、赏鉴。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这一章很有意思,因为提问者是端木赐,他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一位,与贫穷的颜回形成了两个极端。而且端木赐的富有不是来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而是靠己敏锐而老道的经商才能。孔门学说能够传播很广都得益于这位富有的学生用财力去支持和推广。我们现代所说的“儒商”这个词的始祖和原型,就是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由于子贡能言善辩,口伶俐,颇有外交才能,兼其深谙商业低买高卖之商理,所以颇清高。他非常认同孔子的学说,所以当他通过转卖货物、投资致富后,便想实现老师所说‘仁’的境界。于是才有了这段对话。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广泛地、无条件的把好处送给民众,救济民众,让民众都得到帮助。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得上是您说的仁人了吧?”子贡在这里说的这个人,其实是暗指己,也就是用隐晦的话说:“老师,如果我拿出钱来帮助大家,而且不要好处,那我是不是就达到了您要求的具有了‘仁’的品德了呢?”孔子明白子贡话里隐含的意思,但他又知道子贡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可能是子贡有钱了以后的一种我炫耀,但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打击子贡的这种显摆,反而幽默了一下:“能做到这种地步,何止是达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即使远古时候像唐尧虞舜那样拥有绝对威望和权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在不落痕迹地批评了子贡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后,孔子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仁”者的标准:“有仁德的人,己想立于天地之间,有一番事业和抱负,他也一定会帮助别人达到;己想要将来通达有前途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够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水之声:将文章归类到“治国”一类,并非哗众取宠。、另有故事:鲁人流落异国为,鲁国规定凡是看到本国人在别的国家被卖为隶,只要出资买回就可以得到重奖。孔子的学生子贡买回隶后却谢绝了政府的奖励,孔子对此不仅不予以表扬,反而作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子贡这样做开了一个很坏的头,以后不会再有人愿意花钱替国家赎人了。都说孔夫子是“圣人”,太过迂腐,言义不言利,其实都是后世腐学生各抒己见,分组探讨问题: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举例论证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儒的向壁虚构。孔夫子实在是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知道人对利益的追求、对欲望最求纯属天,只可引导而不可压制。高标准的道德只能施之于少数人,同样必须出于觉愿,不可求;对于多数人来说,执政者还是要力求使道德规范与基本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使人们的利行为客观上成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善行,这样的政策方能行得通、行得远。这些才是将上面那段文字打上“治国”烙印的原因。希望执政者对于政策的考量,应该立足于远、立足于长,切不可朝令夕改,让民众不知所以。当堂训练.文学常识填空()孔子(前~前)名,字。春秋后期伟大的、,的创始人,国人,提出了“仁”的思想。()《论语》是一部体的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之意。.解释句子中黑体的词语。()仪封人请见()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使子路问津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植其杖而芸()杀鸡为黍而食之.翻译下列句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阅读鉴赏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②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④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注:①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在一起耕地。②以,与。、答案:()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鲁()语录,散文,语录、答案:()引见()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渡口()这样()改变()匡正,挽回()除草()拿东西给人吃。句: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句: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句: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解析:、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③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④斯人之徒,即人群。.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与().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责备渡口.经过船夫.责备船夫.经过渡口.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解析: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总结写作特色、语言质朴、文字简括。《论语》为语录,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解析:、答案: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如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没有就自己的理想抱负作滔滔不绝的辩解,而是用极其精当的比喻和简短的陈述就表明了自己的决心,言之凿凿,让人肃然起敬。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出示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掌握文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等语法现象;、了解《论语》塑造孔子形象的方法,整体感知《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出示学习提纲、自我完成下列有关重点字词和文言语法的习题;、文章通过几则对话,主要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论语中的语言非常简练,但包含了深刻的含义,体现了说话者的思想与看法。请从文中找出几句话来细细品味。、写作素材积累。师生讨论、明确、自我完成下列有关重点字词和文言语法的习题;、通假字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是鲁孔丘与?{与通欤}而谁以易之{而通尔}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植其杖而芸{芸通耘}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一词多义过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经过]②无乃尔是过与?[责备]③过犹不及[超过]④是谁之过与[过错、过失]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提纲学生独立完成师生讨论、明确。学生黑板解答,当堂订正。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殆①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②农者殆则土地荒[懒惰]③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近于]与①孔子下,欲与之言[和]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革、变革]③是鲁孔丘之徒也[语气词“欤”]是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②是知津矣[这个人]③是鲁孔丘之徒也[动词“是”]、古今异义丈人:今义为岳父,古义为老年男子的尊称。明日:今义为明天,古义为第二天。从而:今义为表顺承的连词,古义为两个词,从是跟从,而是连词。、词类活用耰而不辍(名词活用做动词)孔子下(名词活用做动词)子路从而后(名词活用做动词)见其二子焉(动词的使动用法)欲洁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重点句式君子之至于斯也(定语后置)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奚自(宾语前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与其…岂若…”是固定结构)、文章通过几则对话,主要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思路点拨:认真阅读,弄清每一则故事写到了什么人,什么语言,什么思想,然后看孔子分别有什么反映,然后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探究:文章为了表现孔子的思想,主要采用了两种表现手法:()语言描写:在文化中,孔子虽然没有和长沮、桀溺等人进行直接的辩论,但是子路就是他的代言人,就是他的思想的表达者。所以有些时候孔子直接发表看法,子路在和长沮、桀溺交谈后,“行以告”孔子听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学生黑板解答,当堂订正。学生齐读题目教师点拨解题思路学生探究师生引导纠错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有些时候,是通过子路表达出来。像子路对荷蓧丈人的评价,其实就是孔子对他的评价。()侧面烘托:烘托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如第一则内容没有记述孔子所告之言和仪封人的问对之言,直接写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他对孔子的佩服之至以及孔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之深了。第二三四则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对孔子行为的奚落,从侧面反映了孔子那种勇于承担社会大任而义无反顾地精神。最后一则从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论语中的语言非常简练,但包含了深刻的含义,体现了说话者的思想与看法。请从文中找出几句话来细细品味。思路点拨:言为心声,既要看到语言的表面意义,又要结合人物的思想观点,透视其深层次的含义。探究:()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子路没有从长沮那儿得到回答,只得转而向桀溺打听,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不但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反而讲了一大堆道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另一层意思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子路要问路,是实实在在的路,而桀溺却就人生之路大做文章,其实他是借此表达对孔子的嘲讽。()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路听了长沮、桀溺的话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考虑的是天下众生。发现创新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学生齐读题目教师点拨解题思路学生探究师生引导纠错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思路点拨:一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思想,二要注意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处于一个“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面对皇室的衰落,诸侯的割据混战,人民遭受巨大的创伤和痛苦,这位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青年人深感困惑。怎样才能挽大厦与将倾,救百姓与水火呢?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就当时而言,孔子站在了中华民族的前面,因为如果他的一整套理论能够谨行不已的话,中国无疑将结束战乱,实现治世,人民将从此永享太平。但当时的形势是:人人拥兵自立,或者就是垂帘听政,成为一国政治的真正把持者。各个国家为了百姓和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熄。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存是权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孔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吹落不堪。因为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虽然它有时还可以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之”的浩叹,我们还是将其列为“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思维碰撞“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日前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呢?观点一:推崇章子怡为中国文化代言人。理由一美女做形象代言,天经地义。章子怡已经连续两年入选“全球最美丽的人”之一,可见她的美已经是中西通杀。理由二西方人最关注的中国人舍她其谁?胡锦涛主席访美,章子怡受邀参加美国白宫组织的欢迎仪式,受到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最近,她又名列十大好莱坞新势力人物。理由三章子怡是中国的青年领袖,名至实归。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中国十大青年领袖”中,章子怡就名列其中。这次评选青年领袖的标准为:年龄在岁左右,在各自的行业上能代表中国形象,向世界输出中国的声音。可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学生齐读题目教师点拨解题思路学生探究师生引导纠错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章子怡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理由四:孔子的学说不会过时,孔子的精神不会过时,但是新时代新篇章,代言人也要能代表中国的的时代特征。观点一:孔子更适合做中国文化代言人理由一:孔子用不过时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只有一个,章子怡却可以有千万个。孔子可以流传几千年,章子怡能吗?理由二: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儒家文化,推广儒家之经典,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汉武帝尊儒,唐太宗用儒。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试问,孔子不能代言中国文化,还有谁能?理由三:从社会的长远来看,孔子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张子怡,更能代表中国,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章只不过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一个结合点而已。第三方观点::都不能中国,泱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的积累,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够代表的,每一个时代产生的人物,都是时代发展所造就出来的,反过来这个人物又是时代的标志。孔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的一个人物,他的出现是实事所造就,他的言论从社会的基本上升到理论层次,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学而识习之,正是有这个才有了当代的章子怡。章子怡,也只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都能:章子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世人是有目共睹的,孔子的影响力也是我们能看到的。我以为,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章子怡和孔子都是同样重要。他们都能代表中国文化。一个代表中国数千年来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任然闪耀着巨大的魅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代表的是现代的中国,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代表着中国现在流行文化的发展,也代表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写作训练说说下列材料在写作中如何运用:()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的品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分组辩论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第三课时出示目标检测学习效果。检测习题【基本训练】、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譬()如木椟()后稷()耻恶()衣恶食者.孝弟()酒馔()木铎()不得与()于斯文.怃然(ǔ)食黍(ǔ)击磬()敝()之而无憾.沟渎()曲肱(ō)便佞()杀鸡为黍而食()之、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使子路反见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是鲁孔丘与?.闻斯行诸、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趋而辟之(快步走).杀鸡为黍而食之(吃).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是鲁孔丘之徒与.趋而辟之.孔子过之、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子路宿于石门.夫执舆者为谁.不吾知也、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上下句填空:()往者不可谏,。()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能力提升】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长沮、桀溺耦而耕.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耰而不辍.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不要超过字)。答:、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要超过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要超过个字)。(分)(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③匡:纠正。④衽:衽,衣襟。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译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译文:、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当堂纠错、一词多义.成语积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课题《论语》选读之二“当仁,不让于师”月份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过程与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采取先疏通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通读之后归类,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评点法板书设计当仁,不让于师尊重弟子关系融洽、侧面点明孔子才德出类拔萃(对比法)、、说明孔子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诲人不倦、尊重弟子的人格、对弟子毫不隐瞒、主张以乐治国、极言自己没有不对的地方、盛赞颜回的才德、阐述各自的治国策略、政治理想、对弟子伯牛无限关爱、、哀痛颜渊:表现对颜渊的赞叹教后反思研讨学法,激活课堂。只是简单地运用串讲的学习方式,势必让学生品析诸子散文味同嚼蜡。文字、文章、文化的确是《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应落实的三个层次,这与学法的单一性没有矛盾。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论文式、演讲式、主题讲座式、读书笔记式、评点交流式、专题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其中有一种方式是每篇文章都适用的,尤其是自读课文,即读书笔记式。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出示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出示学习提纲、熟读《论语》则。、整体感知则内容。、疏通《论语》则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学法指导文言文这种言语形式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一样,背后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需要与文本相互作用,诉诸想象,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总之要读出文章之美来。学习时要对文章所蕴涵的思想做深层次的剖析,放弃固有的成见,做全新的赏读。注意语录体散文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形式与内容是怎样完美的结合的。师生讨论、明确熟读《论语》则。、整体感知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而孔子却非常的谦虚,孔子并未因为自己的学问渊博、德行高尚而自高自大。而是从人格的角度,从学问的角度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学生。从而更加表现出圣人的崇高的人格魅力。、疏通《论语》则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原文】叔孙武叔毁(毁谤)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不要这样做)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小山头)也,犹可逾(超越)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自己与对方断绝关系),其何伤于日月乎?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见其不知量(不知自量,不自量力)也!”【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提纲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学生自由交流。熟读《论语》则。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分析】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便毫不迟疑地站出来,维护老师的威望,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子贡代表众弟子捍卫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上也是捍卫自己的人格,是师生一起在捍卫真理和正义。如果说,“仲尼不可毁”出自子贡之口还带有感情因素的话,那么,对于二千年后的我们来说,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他的学说毫无缺点,而是说像这样一位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加以否定或废弃的。()、【原文】陈子禽(陈亢,字子禽,陈国人,孔子弟子)谓子贡曰:“子为恭(谦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原文】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通“智”),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顺着阶梯爬上去)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通“导”,引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安抚本地百姓,远方百姓就会自动迁移来。绥:suí,安抚。来:通“徕”,招来,投靠而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分析】本章子贡以天为喻,颂扬孔子的崇高德行,卓越才能。由于子贡曾有功于鲁,少不更事的陈子禽便提出了“仲尼岂贤于子乎”的话。子贡在这原则问题面前,正言厉色地对他进行批评,指出“言不可不慎也”。因为君子是一种社会形象,这形象的特征之一就是聪明理智,不能也不可以失态。要求君子注意言谈,绝非教人谨小慎微,做谦谦君子,而是维护既定社会形象的严肃性,要求君子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接着子贡以天为喻,再次论述孔子的为政才能。这是以孔子治鲁取得巨大成就为事实基础,绝非虚言,从而表达了子贡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和爱慕之心。()、【原文】颜渊喟然(感叹的样子)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mí,更加,越发)坚。瞻(zhān,往上看或往前看)之在前,忽焉(忽然)在后。夫子循循然(有步骤地样子)善诱(诱导)人,博(广博)我以文,约(约束)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高远特立貌,亦作“卓然”)。虽欲从(跟从)之,末由(无由,没有办法,没有路走。末,没有。由,路途)也已!”【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翻译师生共同赏析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赏析】本章是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方法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只不过是)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这样说)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赏析】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原文】子曰:“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原文】子之(动词,到、去)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闻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原文】子见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翻译师生共同赏析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子路不说(音yuè,同“悦”)。夫子矢(通“誓”,此处讲发誓)之曰:“予所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者,天厌之!天厌之!”【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赏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赏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课堂小结师生关系是在教育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一个好的老师应当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指导学生探求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保证。学习了本课所选的几则短文,相信你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堂训练.通假字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成语积累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翻译师生共同赏析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歇。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布置作业预习第则第二课时出示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及写作特色。出示学习提纲、熟读《论语》则。、疏通《论语》则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归纳本文的主旨。学法指导文言文这种言语形式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一样,背后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需要与文本相互作用,诉诸想象,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总之要读出文章之美来。学习时要对文章所蕴涵的思想做深层次的剖析,放弃固有的成见,做全新的赏读。注意语录体散文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形式与内容是怎样完美的结合的。师生讨论、明确、熟读《论语》则。、疏通《论语》则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原文】子路、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平日)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子路率尔(轻率、急切)而对曰:“千乘之国,摄(迫于、夹于)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比,音bì。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也。”夫子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之。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提纲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学生自由交流。熟读《论语》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如会同(诸侯会见),端章甫(端,古代礼服。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穿礼服;章甫,古代礼帽。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戴礼帽),愿为小相(赞礼人,司仪,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秘书长一职)焉。”“点,尔何如?”鼓(动词,弹奏。)瑟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铿尔,舍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通“暮”,晚)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五六人(定语后置句),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浴,洗澡。乎,介词,在。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风乎舞雩(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雩,音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许)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微笑,暗含批评之意)由也?”曰:“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求则非邦也与?”“安(怎么,难道)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指示代词,这,这样)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翻译师生共同赏析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赏析】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原文】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有疾,子问(探问,问候)之,自牖(音yǒu,窗户)执其手,曰:“亡之(亡,死亡。之,结构助词,无意义,起协调音节作用。),命矣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斯(指示代词,这样,这样好)人也而有斯(指示代词,这样,这样恶)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翻译师生共同赏析学生对照课文下面注释纠正重点字词读音。学生翻译师生共同赏析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人之为恸而谁为?)(相当于“非为夫人之恸而为谁”)”【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写作特色、善于通过言行表现人物个性。如《侍坐》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谦恭、公西华的辞令、曾点的潇洒等都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主旨探究、《侍坐》章体现了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全文体现了孔子对待道德品行的态度,认为在学问和仁德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尽管自己德行高尚,却从不以此自骄,而是以平等之心对待每个弟子,从不以自己的观点强压于弟子身上,给每个弟子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这种教育方式即使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当堂训练.字音牖(yǒu)踰(ú)比及(bì)箪(dān)喟(kuì)俟(ì)莫(ù)甫(ǔ)哂(ě)相(à)铿(ē)沂(í)喟(ì)雩(ú)冠(à).特殊句式()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名句识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生齐读,归结写作特色。师生共同探究本文主旨。学生互测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第三课时出示目标检测学习效果。检测习题【基本训练】.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论语(ù)诋毁(ǐ)绥之斯来(í).喟然(ì)弦歌(á)诲人不倦(ì).莞尔(ǎ)饥馑(ǐ)偃仰啸歌(ǎ).恸哭(òɡ)户牖(ǒ)千乘之国(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钻:钻研。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以为:认为。.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诸:诸位,各位。君子学道则爱人 爱人:爱惜人。.予所否者,天厌之 厌:满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噫!天丧予! 丧:使……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其何伤于日月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贤哉,回也.亡之,命矣夫.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少年时代就告别亲友,作客他乡的好友回到故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亲访友,而他访问的第一位朋友就是我,对于他的做客我家,我们一家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他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有事情要他帮忙,他总是找借口推脱;有责任要他负责,他总是找理由推托。.近年来,一些幼儿园举办的“兴趣班”可谓林林总总,有的幼儿园为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还办了“园中班”,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兴趣班”粉墨登场,是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怪胎”。.“身教重于言教”,是为人父母者应当时刻牢记的原则。如果我们平时注意礼仪,举止文明,不沾染赌博等恶习,那么,上行下效,孩子们就一定会走出一条人生的正道的。.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答案:解析:项,“论”应读“ú”;项,“弦”应读“á”;项,“乘”应读“è”。、答案:解析:项,以为:以,用;为,做。“无以为”即“无用为此”。项,诸:之于。项,厌:厌弃。、答案:解析:项与例句同为介宾短语后置句。、两项是判断句,项是主谓倒装句。、答案:解析:项,推脱:推卸责任等。推托:借故拒绝。项,粉墨登场:原指化妆好了,上台表演。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贬义,此处不合语境。项,上行下效:跟着做坏事。贬义词。、答案:解析:项,“由于”与“所决定”搭配不当。项,“好坏”是两个方面,下文只涉及一个方面。项,“不是”与“而是”后的内容没有构成对立关系,另外“主旨”与“描写”不搭配。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文学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方式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阅读理解】(一)阅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题。.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比三年 比:比较。.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陈述。何伤乎 伤:妨害。.吾与点也 与:赞成。宗庙会同会:诸侯相见。.其言不让 让:谦让。孰能为之大 孰:谁。.下列“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如其礼乐,以(用来)俟君子.毋吾以(认为)也.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加之以(把)师旅.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五十或六十的小国)足民.(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鼓励曾晳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急不可待,不假思索.胸无城府,急躁自负.刚直爽快,不说假话.缺少思想,鲁莽草率()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移情于景,以景抒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答案:解析:项,比,等到。.答案:解析:项,以,用。.答案:解析:项,之,你们。.答案:()解析:项,运用了反问,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含蓄。()解析:项,子路有理想,当然有思想。()解析:项,“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备课卡()授课人:高二年级授课时间:共页第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治世风景,康乐蓝图.大国风情,盛世缩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颜渊)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田常欲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