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一中2024届高三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一中2024届高三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一中2024届高三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一中2024届高三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一中2024届高三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艺术的创新基于对旧艺术的母体的否定,但并不完全排斥对母体有益成分的继承。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不可能决然对立。书法艺术同样如此。如“书圣”王羲之采纳王献之“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的相劝,但他的“改体”和“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的个人风格的创立。既基于“古之章草”和民间的藁行之体,又是借鉴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张昶的“众碑”,包括卫夫人的书法的结果。又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自述“壮岁未能立家”,处于广泛涉猎古人的“集古字”阶段,直至晚年,才“取诸长处,总而成之”并“始自成家”。在书法史中,书法家无一不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中。调节着自己的艺术,造就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实,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个人的艺术风格。就继承来看,书法之所以成为我国独特的古老艺术,首先缘于它为使用柔性的毛笔和方块汉字的中华民族所特有,应当像保留戏曲、古典诗词、武术等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再说书法是书写的艺术,其本质是书写,而不是画出或艺术表演出来的。一概排斥传统,是对传统文化的失职。再说,书法创作的主要工具——毛笔这一不变的前提决定了传统用笔理论的继续存在。不能否认,书法艺术是封建文化的产物,但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落后并不意味着传统用笔理论的不科学。就如祖冲之与圆周率,李春与石拱桥,科学与社会意识不成正比。中国传统用笔理论中的“中锋用笔”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揭示了柔性的、圆锥体的毛笔的科学。只要是科学,就不能否认;只要继续使用毛笔,就不应当抛弃传统的用笔理论。事实也证明,在主要书写工具与传统用笔理论不变的前提下,当代书法的创新将仍然表现于个人风格的追求。但追求个人风格的要求有三:一是不能脱离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凡是脱离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甚至一切东西,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历史证明不乏其例。我们不否认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意识的渗入正在改变着当代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但在当前,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二是不可抑制个性的自然流露。个人风格的创立不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洞悉传统书法及其理论的基础上,能融进自然的个人情感的书法艺术,必定是新的,堪称“风格”的。即使一时不为人们所发现或重视,在史学家的眼光里,则一定是“创新”。三是不应排斥任何途径的创新。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可以允许各种大胆的创新。比如可以改变使用工具、创新用笔理论、构想各种艺术形式甚至摆脱方块汉字。我们欢迎多种艺术流派的出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艺术流派之间的探讨,掌握书法艺术的人一定会对任何创新作出自己的判断。(摘编自沈培方《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书法艺术个人风格的创立,既来自对儿子王献之“改体”建议的采纳。也来自对李斯等人“众碑”的借鉴。B.使用毛笔来书写汉字是中国书法这一古老艺术的特质,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保留传承而非一概排斥。C.因为书法创作的主要工具毛笔不变,传统用笔理论也是科学的理论。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对这二者进行传承与创新。D.构想艺术形式甚至摆脱方块汉字等大胆的书法创新方式都不应被排斥,应放在今后的书法历史中去考察与检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举王羲之、米芾二人的例子,是为论证书法史上的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创立无一不是在“取诸长处”中“始自成家”。B.第四段以“祖冲之与圆周率,李春与石拱桥”为例类比推论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落后不能说明传统用笔理论的不科学。C.文章看似论述个人书法风格的创立及其要求,实际是在论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论述主次明确。思路结构清晰。D.在举例论证之外,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不仅使观点更鲜明,还使专业的理论更易于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艺术的创新既不能排斥对其传统有益成分的继承,也不能排斥任何途径的创新,书法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创立也是这样。B.作者认为,个人书法风格创立应该以继承传统用笔理论与主要工具为前提,还要符合民族审美心理,有个人情感融入等。C.明代徐渭在书法实践中,既充分表达个性,又致力于用笔理论和美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与本文作者的“风格”理论一致。D.在“互联网+书法”领域下,采用硬笔、计算机设计与雕刻刀等多种书写方式而成的书法艺术,是本文继承与创新观点的有力证据。【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传统用笔理论也是科学的理论”错,曲解文意。根据第四段相关信息可知,不是所有的传统用笔理论都科学,且本段主要论及毛笔及传统用笔理论的“传承”,未谈及“创新”。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为论证书法史上的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创立无一不是在‘取诸长处’中‘始自成家’”错,以偏概全,由第一段“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不可能决然对立。书法艺术同样如此”以及王羲之、米芾两人的例子可知,两个例子是用来论证“书法艺术同样如此”,即个人风格不仅是“取诸长处”的继承,还有创新。C.“文章看似论述个人书法风格的创立及其要求,实际是在论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错,逻辑错误,且材料论述的是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选项“论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扩大范围。由原文第二段“其实,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个人的艺术风格”、第五段“当代书法的创新将仍然表现于个人风格的追求。但追求个人风格的要求有三”等内容推知,文章论述的是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由此提及个人的艺术风格,选项颠倒了论述的主次;D.“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错,文中使用了引用论证,并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不能排斥对其传统有益成分的继承”说法有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但并不完全排斥对母体有益成分的继承”可知,“并不完全排斥”不是说“不能排斥”。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一个深奥的问题——宇宙从何而来、如何产生?这个问题催生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类认为宇宙是静态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俄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和比利时宇宙学家乔治·勒梅特通过求解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发现宇宙是膨胀的。但是当时这样的观念没有被科学界所接受。就连引力场方程的创造者艾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极力反对。这样的僵局直到1929年科学家埃德温·哈勃通过天文观测发现确实如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宇宙一直在膨胀的事实。既然如此,回溯到很久以前,宇宙被限制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内。换句话说,宇宙起源于一次极其猛烈的大爆炸,也就是说,宇宙是“炸”出来的。尽管弗里德曼和勒梅特一直都孕育着这一思想,但是正式撰文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是弗里德曼的学生乔治·伽莫夫。1948年他和同事们提出了标准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但即便人们接受宇宙膨胀的事实,伽莫夫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在当时也不吃香,强有力的反对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大爆炸”正是他的嘲讽之词。伽莫夫提出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的原初物质,温度超过几十亿摄氏度。整个宇宙是各向同性的,物质分布是均匀的。随着宇宙膨胀,温度和密度逐渐下降,慢慢演化形成了现在的星系等天体。他们预言大爆炸之后38万年的时候。宇宙已经冷却到电子和原子核结合形成中性原子,这时光子失去碰撞对象电子,成为背景光子(即微波背景辐射),至今依然弥漫在宇宙当中。当前整个世界浸泡在背景光子海洋当中,且背景光子的温度在今天约为几开尔文。可以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直接证据,能否找到它。对这一理论能否立足至关重要。幸运的是,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偶然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强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随后,美国航天局和欧洲宇航局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了更加精细的探测,如1989年美国发射的微波背景探测者卫星COBE探测到的背景辐射谱是完美的黑体辐射谱,这给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当前解释宇宙起源最成功的理论。该理论涉及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非常超前,好多问题,人类目前还无法回答。如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宇宙早期正反物质不对称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他们出现在大爆炸之前还是之后?再如大爆炸锂丰度异常问题等等。大爆炸核合成描述的是一个急速膨胀的动力学体系内多种粒子相互之间发生生灭反应的过程。大爆炸核合成发生在大爆炸开始之后三分钟,温度降到约为10亿摄氏度的时候,质子和中子有效结合生成氘,生成的氘核进一步与周围的核子发生反应,生成的新核素继续与周围的核子反应下去。由于宇宙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降低。整个过程持续约2000秒就基本趋于结束。最终只生成氢、氨、锂三种初期元素。大爆炸理论预测的轻元素(氢、氮)丰度与天文观测值非常符合,只有锂-7的丰度与观测值之间存在三倍的差距。这就是困扰大家几十年的宇宙大爆炸锂丰度异常问题。此前,我国要想做关于大爆炸核合成计算来预言初期轻元素的产额,需要求助于国外机构,要将实现自己科学目标的输入参数输入对方提供的一个可操作界面,然后等待计算结果。有时我们有好的想法,但由于受对方限制,大多无法实现,只能做对方限定好的陈旧研究。于是我们决定自己编写计算程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计算的轻元素丰度与国外的预测结果保持一致,证明了我们的计算程序是正确的。从此,我们可以摆脱限制进行更具创新性的研究,也就催生出使用非广延分布来解决锂丰度难题。(摘编自侯素青《宇宙是“炸”出来的吗?》)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宇宙膨胀的认知是不存在的,而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为发现宇宙膨胀提供了契机,后来科学家实践证明了这一认知的正确性。B.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大爆炸,科学家弗里德曼和勒梅特提出了此理论及模型,但遭到一些科学家的嘲讽。C.为了验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美国让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工程师们进行了专门探索,而且专门发射微波背景探测者卫星进行探测。D.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能够完美地解释宇宙起源的过程,但由它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疑问依然无合理答案。因为该理论涉及的内容太超前了。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曾不认可宇宙大爆炸理论。作者借此说明该理论诞生的曲折过程。B.作者较为详细地说明大爆炸核合成的过程及涉及的锂丰度异常问题,能够进一步印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C.文章由人们对宇宙本源的好奇引出话题,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被提出、论证、接受、研究的过程,条理清晰。D.文章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时,使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让文章的内容精准科学,也更有说服力。6.宇宙大爆炸理论从提出到逐渐被科学界接受并认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文中有哪些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答案】4.A5.D6.①敢于创新。科学家在求解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时发现宇宙是膨胀的,提出宇宙膨胀论,打破了之前的宇宙静态说。②实事求是。宇宙膨胀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出后,并未被世人接受,在经历科学实验和卫星观测的证实后才逐渐被认可。③批判质疑。在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论时,一些天文学家对此持批判质疑态度,这反而促进了科学家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④勇于探索。为找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美国航天局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给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⑤坚持不懈。中国在研究受限后,坚持研发自己的计算程序,催生出使用非广延分布来解决锂丰度难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科学家弗里德曼和勒梅特提出了此理论及模型”错,张冠李戴。第2段的表述为“但是正式撰文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是弗里德曼的学生乔治·伽莫夫。1948年他和同事们提出了标准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可见,不是科学家弗里德曼和勒梅特,而是弗里德曼的学生乔治•伽莫夫和他的同事们。C.“美国让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工程师们进行了专门探索,而且专门发射微波背景探测者卫星进行探测”错,第3段中“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偶然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强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可知,贝尔实验室的发现是偶然的,并非专门进行探索,也不存在“专门发射卫星进行探测”一说。D.“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能够完美地解释宇宙起源的过程”错,第4段是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当前解释宇宙起源最成功的理论”,第3段中的相关科学探索也只是“给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并不代表该理论能够完美地解释宇宙起源的过程。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D.“使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分析有误。文中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类认为宇宙是静态的。……俄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和比利时宇宙学家乔治·勒梅特通过求解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发现宇宙是膨胀的”“正式撰文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是弗里德曼的学生乔治·伽莫夫。1948年他和同事们提出了标准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分析,科学家在求解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时发现宇宙是膨胀的,提出宇宙膨胀论,打破了之前的宇宙静态说。可见,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根据“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偶然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强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分析,宇宙膨胀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出后,并未被世人接受,在经历科学实验和卫星观测的证实后才逐渐被认可。可见,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根据“人们接受宇宙膨胀的事实,伽莫夫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在当时也不吃香,强有力的反对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大爆炸’正是他的嘲讽之词”分析,在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论时,一些天文学家对此持批判质疑态度,这反而促进了科学家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可见,批判质疑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根据“美国航天局和欧洲宇航局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了更加精细的探测,如1989年美国发射的微波背景探测者卫星COBE探测到的背景辐射谱是完美的黑体辐射谱,这给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分析,为找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美国航天局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给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可见,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根据“由于受对方限制,大多无法实现,只能做对方限定好的陈旧研究。于是我们决定自己编写计算程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计算的轻元素丰度与国外的预测结果保持一致,证明了我们的计算程序是正确的。从此,我们可以摆脱限制进行更具创新性的研究,也就催生出使用非广延分布来解决锂丰度难题”分析,中国在研究受限后,坚持研发自己的计算程序,催生出使用非广延分布来解决锂丰度难题。可见,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饿萧红“列巴圈”①挂在过道别人的门上,过道好像还没有天明,可是电灯已经熄了。夜间遗留下来睡朦朦的气息充塞在过道,茶房气喘着,抹着地板。我不愿醒得太早。可是已经醒了。同时再不能睡去。厕所房的电灯仍开着,和夜间一般昏黄。好像黎明还没有到来,可是“列巴圈”已经挂上别人家的门了!有的牛奶瓶也规规矩矩地等在别的房间外。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都只限于别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扭开了灯,郎华睡在床上,他睡得很恬静,连呼吸也不震动空气一下。听一听过道连一个人也没走动。全旅馆的三层楼都在睡中,越这样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坚决。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过道越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轻轻扭动钥匙,门一点响动也没有。探头看了看,“列巴圈”对门就挂着。天快亮了!牛奶瓶的乳白色看得真真切切,“列巴圈”比每天也大了些,结果什么也没有去拿,我心里发烧,耳朵也热了一阵,立刻想到这是“偷”。过了好久,我就贴在已关好的门扇上,大概我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纸剪成的人贴在门扇。我抱紧胸膛,把头也挂到胸口,向我自己心说:我饿呀!不是“偷”呀!第二次又打开门,这次我决心了!偷就偷,虽然是几个“列巴圈”,我也偷,为着我“饿”。为着他“饿”。第二次失败,那么不去做第三次了。下了最后的决心,爬上床。关了灯,推一推郎华,他没有醒我怕他醒。在“偷”这一刻,郎华也是我的敌人;假若我有母亲,母亲也是敌人。天亮了!人们醒了。做家庭教师,无钱吃饭也要去上课。并且要练武术。他喝了一杯茶走的,过道那些“列巴圈”早已不见,都让别人吃了。从昨夜到中午,四肢软一点,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窗子在墙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赤裸裸。完全和日光接近;市街临在我的脚下,直线的,错综着许多角度的楼房,大柱子一般工厂的烟囱。街道横顺交织着,秃光的街树。楼顶和树梢都挂住一层稀薄的白霜,整个城市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撒了一层银片。我的衣襟被风拍着作响,我冷了,我孤孤独独的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每家楼顶的白霜。这一刻不是银片了,而是些雪花、冰花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像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我披了棉被再出现到窗口,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都好像在说她有孩子不对,穷就不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老爷,太太,可怜可怜……”那女人一定正像我,一定早饭还没有吃,也许昨晚的也没有吃。她在楼下急迫地来回的呼声传染了我,肚子立刻响起来,肠子不住地呼叫……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晒着阳光的行人道,来往的行人,小贩,乞丐……这一些看得我疲倦了!打着呵欠,从窗口爬下来。窗子一关起来,立刻生满了霜,过一刻。玻璃片就流着眼泪了!起初是一条条的。后来就大哭了!满脸是泪,好像在行人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咯,咯!”这是谁在打门!我快去开门,是三年前旧学校里的图画先生。他的女儿,那个穿红花旗袍的小姑娘,又加了一件黑绒上衣,她在藤椅上,怪美丽的。但她有点不耐烦的样子:“爸爸。我们走吧。”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只知道美。哪里懂得人生?好像这几年并没有离开,我仍在那个学校读书一样。他说:“你现在不喜欢画,你喜欢文学,就把全心身献给文学。只有忠心于艺术的心才不空虚,只有艺术才是美。才是真美。……”“爸爸,走吧!”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只知道“美”,她看一看这屋子一点意思也没有。床上只铺一张草褥子。“爸爸,我们走吧!”他和几年前一样,总爱说“十三岁”就结了婚。差不多全校同学都知道曹先生是十三岁结婚的。“爸爸,我们走吧!”他把一张票子丢在桌上就走了!那是我写信去要的。郎华还没有回来,我应该立刻想到饿,但我完全被青春迷惑了,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饿”?只晓得青春最重要。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过去了!我冥想了一个长时期,心浪和海水一般翻了一阵。追逐实际吧!青春唯有自私的人才系念她。“只有饥寒,没有青春。”几天没有去过的小饭馆,又坐在那里边吃喝了。“很累了吧!腿可疼?道外道里要有十五里路。”我问他。只要有得吃,他也很满足。我也很满足。其余什么都忘了!回来没有睡觉之前,我们一面喝着开水,一面说:“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闭了灯,又满足又安适地睡了一夜。(节选自《商市街》,有删节》【注】①列巴,俄语“面包”的音译。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因为“饿”对“列巴圈”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天亮后,“我”的内心依然充满矛盾与焦虑:一方面是对食物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道德上的约束。B.文章采用有限视角,通过“我”来观察和讲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但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降低了可信度。C.本文以朴实真诚的语言和清新流畅的文笔,细致深入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个饥肠辘辘但又不失尊严的形象。D.本文从“饿”写起,在“饿”的问题暂时解决中结束,首尾呼应,给读者呈现了“饿”的残酷性和“生”的困境,“饿”既是个人问题又是社会问题。8.本文运用多种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9.“众生相”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比如“奴才相”等。本文作者萧红就为我们画了“众生相”,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7.B8.①通过动作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如“探头看了看”“过了好久,我就贴在已关好的门扇上”“我抱紧胸膛,把头也挂到胸口”等,写出了“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偷,但想到偷的羞耻又不敢偷的矛盾心理。②通过细节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如“耳朵也热了一阵”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羞耻和无奈,“肚子立刻响起来,肠子不住地呼叫”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共鸣。③通过语言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如“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强烈的饥饿感对人的身心摧残,也表现了对无情剥夺人性尊严的社会的控诉。④以环境描写烘托“我”的心理。如文章开头“睡朦朦的气息充塞在过道”,郎华“睡得很恬静”,“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等写出了环境的死寂,烘托出她自己内心的郁闷、痛苦和不安,在折磨中闪出了“偷”的念头。⑤通过次要人物烘托“我”心理。十五岁小姑娘的天真朝气和讨钱妇人的卑微困窘,形成了对照反差,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让“我”丢弃青春的幻想,开始面对冷酷的现实。9.①“饥饿相”:萧红通过描写“我”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一个饥饿难耐、内心不安、精神空虚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她穷困潦倒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②“求乞相”:妇人为了获得食物而在街上行乞,但她的行为并没有让她获得同情与援助。这个形象的“求乞相”,代表了为“生”而挣扎、为“生”而行乞的底层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们的困境和挣扎。③“看客相”:过路人等“看客”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看客的冷漠、麻木和自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④“青春相”:小姑娘天真、单纯和对生活懵懂无知,这个形象展示了当时单纯懵懂、充满幻想的青春之相,衬托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复杂以及对生活的辛酸体验。【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降低了可信度”说法有误,有限视角,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可信度。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通过动作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如写“我”想要去偷过道里的吃食,“探头看了看”,写出“我”想要去偷的想法;“过了好久,我就贴在已关好的门扇上”“我抱紧胸膛,把头也挂到胸口”等,“我”没有去偷,是因为“我心里发烧,耳朵也热了一阵,立刻想到这是‘偷’”,写出了“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偷,但想到偷的羞耻又不敢偷的矛盾心理。通过细节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如“我”在饥饿的驱使下想要去偷,但“结果什么也没有去拿”,“耳朵也热了一阵”,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羞耻和无奈;看到讨饭的女人,想到“那女人一定正像我,一定早饭还没有吃,也许昨晚的也没有吃”,“肚子立刻响起来,肠子不住地呼叫”,这个细节感受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共鸣。通过语言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如“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吃饭的钱是“我写信去要的”,能够吃一顿饱饭就已经非常满足,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强烈的饥饿感对人的身心摧残,也表现了对无情剥夺人性尊严的社会的控诉。以环境描写烘托“我”的心理。如文章开头“睡朦朦的气息充塞在过道”,郎华“睡得很恬静”,“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等写出了环境的死寂,饥饿让“我”无法再入睡,对环境更加敏感,这死寂烘托出她自己内心的郁闷、痛苦和不安,在折磨中闪出了“偷”的念头。通过次要人物烘托“我”的心理。“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只知道美,哪里懂得人生?”“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都好像在说她有孩子不对,穷就不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十五岁小姑娘的天真朝气和讨钱妇人的卑微困窘,形成了对照反差,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郎华还没有回来,我应该立刻想到饿,但我完全被青春迷惑了,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饿’只晓得青春最重要,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过去了!”,这种人生的对比让“我”丢弃青春的幻想,开始面对冷酷的现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众生相”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然后比照“奴才相”“流氓相”的表述,概括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什么“相”,代表什么阶层的人物,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饥饿相”:文中的“我”曾经在学校里教书,是个女知识分子,但现在却穷困潦倒,饥饿甚至让“我”几乎丧失尊严,想要去偷过道里的吃食。小说细致地描写了“我”当时的感受,“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过道越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牛奶瓶的乳白色看得真真切切,‘列巴圈’比每天也大了些,结果什么也没有去拿,我心里发烧,耳朵也热了一阵,立刻想到这是‘偷’”“第二次又打开门,这次我决心了!偷就偷,虽然是几个‘列巴圈’,我也偷,为着我‘饿’,为着他‘饿’”。萧红通过描写“我”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一个饥饿难耐、内心不安、精神空虚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她穷困潦倒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求乞相”:“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妇人为了获得食物而在街上行乞,但她的行为并没有让她获得同情与援助“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都好像在说她有孩子不对,穷就不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这个形象的“求乞相”,代表了为“生”而挣扎、为“生”而行乞的底层人物,为了生存,女人已经什么也顾不得了,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们的困境和挣扎。“看客相”:“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晒着阳光的行人道,来往的行人,小贩,乞丐”,过路人等“看客”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药店门前的妇人的乞讨得不到路人的同情,这些看客的冷漠、麻木和自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青春相”:“他的女儿,那个穿红花旗袍的小姑娘,又加了一件黑绒上衣,她在藤椅上,怪美丽的”“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只知道美,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天真、单纯和对生活懵懂无知,以至于让“我”产生感慨,“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饿’只晓得青春最重要”,这个形象展示了当时单纯懵懂、充满幻想的青春之相,衬托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复杂以及对生活的辛酸体验。总的来说,萧红的《饿》通过一众人物的描绘,呈现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陆逊字伯言,吴人也。本名议,世为江东大族,妻桓王①女也。逊年二十,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尉,领县事。时旱,逊开仓赈穷,百姓怀之。及帝②统事,而逊策定山贼,帝用为帐下都督。时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法,扰乱人民。逊入,乃荐式为佳吏,帝曰:“式表卿,卿何称姜?”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臣,臣更毁之,是乱圣听。”帝以为长者。后吕蒙卧疾,因上表,言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帝纳之。累迁护军镇西将军,代吕蒙为右部督。征关羽、克公安,定南郡,封华亭侯,持节、扬州牧。多所辟举,及帝定荆州,上表劝帝荐拔英异,以进南土人,深纳其言。黄武初,大破刘备于马鞍山,寻败曹休于夹石,休发背死。逊还军,振旅凯歌入武昌,帝授逊辅国将军、郢州牧,改封江陵侯。敕左右以御盖覆之,出入殿门。凡所赐与,皆御物上珍,群臣莫比。及为丞相,诏领扬州牧,都督如故。帝宠鲁王霸,欲废太子和,逊上书谏曰:“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以副至尊,不宜动摇,生恶人心。”表三四上,帝怒,以重臣未即加法,使人责之,逊不胜愤恚而薨。性忠梗出言无私立朝肃如也帝尝以诸子委逊教诲。故建昌侯虑曾于堂前作斗鸭栏,逊见责之,即令毁除。为人素俭知足。时年六十三,死之日,家无余财。(节选自《建康实录·吴中》)材料二:时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逊上疏曰:“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孙权敬纳其言。(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注】①桓王:孙权称帝后,追尊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②帝:吴大帝孙权。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性忠A梗B出言C无私D立朝E肃如也F帝尝以诸子G委逊教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领,指授予官职,文言文中判、行、署、权、守、假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B.意思,指思想、见识,与现代汉语中表思想内容的“意思”意义不同。C.劝,指劝说,与《逍遥游》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意思不同。D.远近,指关系的亲疏远近,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二十岁时到幕府做官。在海昌任职时遇到大旱,他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很得民心。后来因平定山贼有功,又受到孙权的赏识。B.淳于式上表弹劾陆逊违法扰民,后来陆逊入朝,却向孙权推荐他是好官。孙权本以为陆逊会挟嫌报复,见此情形大感意外,认为陆逊是有德之人。C.吕蒙卧病时举荐陆逊,称赞他堪当大任。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任命陆逊接替吕蒙。陆逊果然不负重托,征讨关羽,并攻占了公安与南郡。D.陆逊在荆州平定时谏言,请求孙权广泛给予在仕途上未能显达的杰出人才得以进身任用的机会,孙权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式意欲养民,是以白臣,臣更毁之,是乱圣听。(2)表三四上,帝怒,以重臣末即加法,使人责之,逊不胜愤恚而薨。【答案】10.BDF11.A12.B13.(1)淳于式意在养育百姓,因此控告我,我若再诽谤他,这就扰乱了(陛下)圣明的听闻。(2)陆逊接连三四次上书,吴帝发怒,因为(他是)重臣才未加惩罚,只派人去责备他,陆逊非常愤怒,就此去世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陆逊)品性忠诚耿直,说话公正无私,在朝为官恭敬严谨。吴帝曾将几位皇子委托给他教导。“性”作主语,“忠梗”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承前省略主语“陆逊”,“出言无私”作谓语,故应在D处断开;“立朝肃如”作谓语,“也”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停顿,即应在F处断开。故应在BDF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领”表示兼任。汉代以后,以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谓之“领”。B.正确。“意思”,指思想、见识;/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句意:称赞陆逊见识深远。C.正确。“劝”,劝说;/勉励。句意:(陆逊)上表劝说吴帝选拔德才非凡之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D.正确。“远近”不是偏义复词;/“公姥”,偏义复词,偏义在“姥”,婆婆。句意:不一定区分亲疏远近。/(你)现在可以去禀告婆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孙权本以为陆逊会挟嫌报复”错,于文无据。从原文“式表卿,卿何称善”中,只可看出孙权对陆逊称赞淳于式颇感意外,未必“以为陆逊会挟嫌报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白”,控告;“毁”,诽谤;“是”,这;“乱”,扰乱。(2)补上主语“陆逊”;“责”,责备;“恚”,愤怒;“薨”,去世。参考译文:材料一:陆逊字伯言,是吴地人。原名陆议,世代都是江东大族,妻子是桓王孙策之女。陆逊二十岁时,开始在幕府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出任海昌屯田尉,兼管县中政事。当时大旱成灾,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穷人,百姓都归附他。等到吴帝孙权统领国事,陆逊策划平定了山贼,吴帝任命(他)为帐下都督。当时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弹劾陆逊违反法律,扰乱百姓。陆逊入朝,竟然推荐淳于式,认为他是好官,吴帝说:“淳于式上表弹劾你,你怎么还赞扬他?”(陆逊)回答道:“淳于式意在养育百姓,因此控告我,我若再讲他的坏话,这就扰乱了(陛下)圣明的听闻。”吴帝认为(陆逊)是有德之人。后来吕蒙卧病,于是上奏章,称赞陆逊见识深远,才能可以委托重任,观察他的规划谋虑,定能担当大任,吴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陆逊)多次升迁,官至护军镇西将军,代替吕蒙担任右部督。征讨关羽,攻取公安,平定南郡,受封华亭侯,担任持节、扬州牧。征召、举荐了很多贤才,等到吴帝平定荆州,(陆逊)上表劝说吴帝选拔德才非凡之人,任用荆州贤士,(吴帝)深以为然,接受了他的建议。黄武初年,(陆逊)在马鞍山大败刘备,不久又在夹石打败(魏将)曹休,曹休背部毒疮发作而亡。陆逊返回军中,整顿部队,高唱凯歌,进入武昌(东吴先定都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吴帝封陆逊为辅国将军、郢州牧,改封江陵侯。命侍卫用黄罗伞盖遮盖陆逊出入殿门。一切赏赐,均为御用之物、上等珍品,群臣之中无人能比。等到担任丞相,(吴帝)下诏命他兼任扬州牧,仍任都督之职。(当时)吴帝宠爱鲁王孙霸,想要废除太子孙和,陆逊上书劝谏说:“太子乃是嫡子,应如磐石般稳固,才能与陛下相配,不应动摇其地位,开启恶人觊觎之心。”接连三四次上书,吴帝发怒,因(他是)重臣才未加惩罚,只派人去责备他,陆逊非常愤恨,就此去世了。(陆逊)品性忠诚耿直,说话公正无私,在朝为官恭敬严谨。吴帝曾将几位皇子委托给他教导。曾经建昌侯孙虑在堂前作斗鸭栏,陆逊见了,责备他玩物丧志,立即下令拆除。(陆逊)为人朴素俭约,知道满足。享年六十三岁,去世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材料二:当时荆州士人刚刚归附吴国,有些人官职任命还没有安置妥当,陆逊上疏说:“当年汉高祖接受天命,招纳任用德才非凡之人,汉光武帝重新振兴汉朝,众多俊杰都来归附。如果是能使国家道德教化昌盛的人才,不一定区分亲疏远近。现在荆州刚刚平定,有些杰出人才在仕途上未能显达,我虽愚钝,但忠心恭敬,请求您广泛给予他们培养提拔的恩德,让他们得以进身任用,这样之后世人就都会翘首期盼,想要来归顺您广大深远的教化。”孙权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吴宫怀古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吴宫李商隐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诗认为吴王个人是亡国的罪魁祸首,与西施的关系不是很大,而李诗则隐晦地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B.“奢云艳雨”指吴王当年奢华绮丽的生活,“禁门深掩”表现吴宫的沉寂,结合后文“满宫醉”,暗示了宴会的华靡,从侧面表达了相同的意思。C.陆诗和李诗的题目基本相同,都是把当年的吴王宫殿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而进行怀古的。D.“香径”“棘丛”今昔对比,突出了吴宫今日之衰败,而“日暮”“漂花”则写出了一种王朝落幕的悲怆。15.这两首诗同写“吴宫”,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陆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明快,不事雕琢,言语之间能直接传递出情感。如“只悲风”“事事堪亡国”等语句,用词直接明了,表达了诗人对吴王亡国的看法。②李诗的语言风格则含蓄委婉,隽永细腻,读者需要仔细品味语言,揣摩内涵,才能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意思。如前两句写出宫殿寂寞冷清的气氛,让人不知所以然,第三句笔锋一转,交代缘由是“满宫醉”,而“日暮水漂花出城”一句则更是含蓄地传递出亡国征兆。【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都是把当年的吴王宫殿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而进行怀古的”赏析有误,陆诗虚实结合,着力写当下的吴宫模样,再与想象中过往之盛景进行对比,写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叹;李诗则沉浸于对当年吴王宫殿盛况的想象中,并未提及现实之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陆诗,前两句言穷奢极欲必然导致覆灭——吴国的馆娃宫和长洲苑,如今都是荆棘丛生;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留下一股悲风在吹拂。后两句写吴王夫差亡国是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是他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诗中,“只悲风”“事事堪亡国”等语句,用词直接明了,表达了诗人对吴王亡国的看法。可见,陆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明快,不事雕琢,言语之间能直接传递出情感。李诗,前两句写出黄昏时分吴宫寂寞冷清的气氛。龙槛和水殿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悄然无人,暮色沉沉中隐现着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第三句笔锋一转,交代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而一经点醒,前两句所描绘的沉寂情景就反过来引发读者去充分想象在这之前满宫的喧闹歌吹、狂欢极乐和如醉如痴的场景。尾句意为:日暮时吴宫,悄无人迹,只有御沟流水,在朦胧中缓缓流淌,漂送着瓣瓣残花流出宫城。在醉生梦死的疯狂享乐之后出现的日暮黄昏的沉寂,使人仿佛感到覆亡的不祥暗影已悄然无声地笼罩整个吴宫,流水漂送残花的情景则更使人感到吴宫繁华的行将消逝,传递出亡国征兆。李诗语言风格则含蓄委婉,隽永细腻,读者需要仔细品味语言,揣摩内涵,才能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意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宇宙的边疆》作者卡尔·萨根认为:我们都是星辰,点缀着宇宙,却又微不足道。这一观点和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而渺小的观点是一致的。(2)韩愈《师说》开篇即提出“____________”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一般人“__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对照,令人警醒。(3)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后,小刚想在自己的房间门口张贴一副对联,以勉励自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坚持不懈,可以选择古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寄蜉蝣于天地②.渺沧海之一粟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而)耻学于师⑤.锲而不舍⑥.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蜉蝣”“沧”“粟”“锲”“镂”“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有“华戎所交——都会”之称。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这座边陲之城人来人往,①,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塑造了②的敦煌文化。如今穿行敦煌,仍能感受到这座丝路重镇、移民城市的独特底蕴:人行道的花砖来自唐代遗址中的莲花纹、石榴纹,盘旋路中央是反弹琵琶伎乐天雕塑,城市建筑外墙是壁画中常出现的金色、红色。夜幕低垂时,走进沙州夜市,只见灯火璀璨、人头攒动。走得再远些,天高云淡,旌旗猎猎。汉代的关城、烽燧与长城遗址至今仍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③的诗句跃然脑海。敦煌文化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诗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主人下马客在船。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D.古来万事东流水。【答案】17①络绎不绝②举世瞩目③脍炙人口④历久弥新18.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句“这座边陲之城人来人往”可知,语境是说人们来来往往,连续不断,很频繁,故填写“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二处,语境说的是敦煌文化在全世界影响很大,故填写“举世瞩目”。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第三处,语境说的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故填写“脍炙人口”。脍炙人口: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第四处,根据后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可知,语境说的是敦煌文化因吸收外来文化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故填写“历久弥新”。历久弥新:经历很长时间,更加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常用来形容一件事情或者事物经过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活力。【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敦煌”比作“咽喉”。A.借代,用“樯橹”代指船。B.互文,主人和客一起下马一起登船。C.对偶,名词“沧海”对“蓝田”,主谓短语“月明”与“日暖”,主谓短语“珠有泪”对“玉生烟”。D.比喻,将人生“万事”比作“东流水”。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科技的赋能下,人类过去几十年在信息收集、研究、疾病治疗和医患沟通等方面完成了众多创新——从望闻问切到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从治病到治未病;从医生为主到A,让患者也参与到疾病的管理。①随着新兴技术与医疗行业的逐步融合,②新兴技术将会进一步为医疗赋能,③增加智慧医疗建设的进程。④当前医疗科技行业正方兴未艾,⑤尤其是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下,⑥这些技术的集成在疾病监控、辅助决策、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⑦为现代化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⑧使患者就医更从容,医者行医更轻松。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AI技术在医疗当中的应用。医生常要面对海量的医学数据,以影像科医生为例,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海量影像中,B。AI技术帮助医生减少了重复劳动,使他们可以专注于诊断。此外,AI还可以快速圈定病灶,提供结构化报告,有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