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学时_第1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学时_第2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学时_第3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学时_第4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学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体悟思想情感第1学时一、整体感知,以图解文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三、诵读悟情,提炼主旨反复诵读《伐檀》,想象伐木者的劳动场景,从伐木者的视角,绘制伐木者的心情变化曲线图,并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与同学交流伐木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及其根源。一、整体感知,以图解文绘制曲线图伐木者伐木的地点在哪里?1伐木者所见之景是怎样的?2此时此刻,伐木者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呢?3心情曲线图喜悦——不满——愤慨曲线变化描述《无衣》中“我”的形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怎么理解?说话人的身份是什么?

由“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推断,当时处于什么局势?面对这样的局势,“我”是怎样做的?由此可以感知,“我”的形象有什么特征?

“我”可以被看作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爱国将士,“同袍”“同泽”“同裳”体现了将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展示了将士们齐心备战、万众一心的高昂战斗激情。“同仇”“偕作”“偕行”表现了将士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大无畏精神。“我”的形象查找相关背景资料,请同学介绍《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诗经》的创作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合计305篇。其中“风”是各地区的乐调,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音乐舒缓。“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所处时代:《伐檀》出自《诗经·魏风》,一般认为作于春秋时期。所见:河水清澈泛起涟漪。所思:胡取禾三百廛兮?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展现了古代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及他们对剥削者的不满,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贪婪本性。这种盘剥让劳动者不仅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枷锁,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可言。小组讨论分析伐木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及其根源提示:从伐木者所处的时代及其所见、所思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后,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参军参战,保家卫国,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敌兵。《无衣》便诞生在此历史背景下,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保家卫国、抗击西戎的军中歌谣。也有人认为,诗中“王”指周王。《无衣》的写作背景由“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知,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将士们都有着万众一心、奋勇抗敌、斗志坚定的爱国精神。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感召下,将士们才能在行动上“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展现出同生共死的大无畏精神。分析《无衣》中“我”是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