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清单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清单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清单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清单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清单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程标准】了解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政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开始了殖民扩张活动。西方的殖民扩张使得拉丁美洲在18世纪完全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速了对亚洲、非洲的侵略;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纷纷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拉丁美洲在19世纪上半期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但是又受到英美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民族意识觉醒,印度、伊朗、中国等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民族解放运动;非洲在19世纪末也进行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解放运动。经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概念解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倾销、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文化制度输出,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英、法、美、德、意、俄、日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巩固。)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使亚、非、拉美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是指被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从空间来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指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知识脉络】拉美的殖民地化1、欧洲列强的殖民范围(1)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2)葡萄牙:紧随西班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3)到18世纪晚期,拉美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下,西、葡占大,荷、英和法占小。2、殖民方式①政治:设立总督制度,实行专制统治。1)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建立了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国王任命总督和高级官吏,并派人监督总督,总督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2)葡萄牙: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国王任命总督治理巴西,拥有行政区和征税权。②经济: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掠夺了巨额财富;垄断贸易:为保证殖民者的利益,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③种族灭绝: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殖民者的掠夺对美洲和欧洲分别产生的影响:(p70学思之窗)美洲:残酷的统治带来灾难;掠夺金银和垄断贸易限制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发展了单一的种植园经济,严重束缚了拉丁美洲的发展。欧洲:引起价格革命,造成对社会结构的巨大冲击;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点拨]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在美洲统治的差异及原因17世纪后,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移民到殖民地生活,一定程度上移植了英国的制度,英国对殖民地基本采取相对放任的政策。而西、葡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在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点拨]葡萄牙、西班牙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富,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财富变成资本而是用于上层贵族的享乐,结果慢慢走向了落后。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15、16世纪的殖民扩张17世纪及其之后的殖民扩张1、南亚: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与掠夺地域时间国家殖民手段概况南亚印度17世纪初新航路开辟英国①设立东印度公司(垄断性贸易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段,进行财富掠夺;②挑唆内战,坐收渔利;(利用内部矛盾让印度人打印度人)③直接武力侵略;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2、东南亚:荷、英、法、美汇聚东南亚地域时间国家概况东南亚17世纪初荷兰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巴达维亚殖民地。后来占领了整个印度尼西亚。19世纪末英国到19世纪末,英国已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法国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美西战争:1898年)3、西亚:英、法、俄在西亚的势力范围地域时间国家概况西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英俄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而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4、东亚:中、朝两国遭受侵略地域时间国家概况东亚鸦片战争(19世纪中后期后)列强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p75页知识扩展】英国殖民掠夺的“双重使命”理解:英国在印度的扩张和统治,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在客观上冲击了其落后的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引起了印度经济的深刻变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破坏性:是指冲击(破坏)了印度的封建社会(封建落后的社会体制),给印度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建设性:是指客观上给印度输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经济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工业革命前,局部殖民(15世纪19世纪中叶以前)历史阶段时间地域概况工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时代)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沿海地区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持续进行奴隶贸易2、工业革命后,全面的殖民入侵:(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进行全面的殖民侵略;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1)北非:英法争斗①英国:1882年发动侵埃战争,实际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武力扩张。②法国:从19世纪30年代就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英、法、德(19世纪后期)①英国: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②法国:把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③德国: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3)柏林会议①概况: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的会议。②背景: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③内容:A.“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B.“地图上作业”:各国可以现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④影响: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p73思考点)非洲国家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对以后的非洲带来什么后果?特点:分界线几乎是直线,没有考虑当地的地理面貌和生活在当地的土著民族的情况。后果:土著部落、民族的分离,破坏了当地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造成部落、民族矛盾,长期战乱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概况: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3)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扩张性推动因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先进的交通的通讯工具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4)影响①对资本主义列强:提供广阔的原料供应地、海外市场和投资场所;积累大量财富,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②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使其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东方从属于西方。③对亚非拉: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带来灾难与落后(破坏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但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科技、思想,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客观进步性)。”【知识拓展】各个侵略国在不同时期的侵略方式及经济主张的不同变化时期侵略方式经济主张典型事件殖民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暴力掠夺不平等贸易重商主义黑奴贸易东印度公司早期殖民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为主武力侵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放印度贸易解散东印度公司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垄断柏林会议瓜分中国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念阐释】民族民主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背景(1)内因:①政治:欧洲殖民统治者长期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②经济: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2)外因:外部条件:①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②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2、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拉美民族独立运动(1)过程:①1804年海地的独立,揭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②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2)特点:反殖、反帝,获得民族独立3.曲折(独立后的状况内忧外患):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①内部:政局动荡,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制),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拉美各国的国民经济命脉受到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大地产所有制阻碍经济发展。②外部: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对拉美经济侵略、政治渗透。(发表门罗宣言: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经济侵略:“金元外交”和武力干涉:“大棒政策”)4、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第二阶段特点:民族民主革命,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但仍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①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②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赶走独裁者。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评价: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性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5、特点:①革命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②革命任务具有反封建和反殖民压迫的双重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是首要任务。③独立运动的结果具有特殊性。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没有被根本触动并有所发展,政治上“考迪罗主义”盛行。6、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积极:(1)彻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2)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的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3)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数建立了共和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4)经过独立战争,为拉丁美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激励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消极:拉美地区的革命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严重阻滞了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为日后的进一步革命埋下了伏笔。二、亚洲的觉醒1.背景(1)外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经济危机。(2)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亚洲的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2、性质: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3、代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成立“国大党”: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2)反英斗争新高潮: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3)20世纪初的反英斗争:1908年由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提拉克引发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二)伊朗立宪革命(1)成就:1905-1911年,伊朗发生立宪革命,颁布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2)结果: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三)中国辛亥革命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4、亚洲觉醒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特点:1)性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高潮,本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2)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领导作用。3)斗争力量:某些国家工人阶级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他们是亚洲社会新生的革命力量。4)斗争形式:采用了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形式。5)结果:表现出亚洲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共同对敌的斗争特点。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专制制度,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开辟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领导阶级,并且展示了最后胜利的前景;(3)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4)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5)提供的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利于以后的亚洲资产阶级提高自己的政治斗争水平,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某些借鉴。(6)构成了世界革命风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各民族人民已把亚洲变成了打击帝国主义势力的重要阵地,亚洲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开始和欧洲无产阶级一起向帝国主义进行冲击,揭开了世界革命震荡时期的序幕。二、非洲的抗争1、背景(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2)非洲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武装斗争—主要斗争形式)2、埃及抗英斗争(1882年)(动员手段:政党组织)(1)表现:①成立祖国党(非洲第一个政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起埃及的民族意识。②1882年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2)结果:抵抗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3、苏丹马赫迪起义(1881年)(动员手段:宗教宣传)(1)爆发: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救世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2)特点:持续近20年,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3)结果:起义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4、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894—1896年)(成功)(动员手段:皇帝号召)(1)领导者:孟尼利克二世(埃塞俄比亚皇帝)(2)纲领文献:《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3)重要战役:阿杜瓦战役(1896年3月)是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侵略的决定性战役。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国家。(4)结果:1896年打败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5、19世纪末非洲抗争的特点1)主要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2)过程: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反殖民侵略斗争不再带有局部性质,而是几乎通及个非洲大陆;城市反帝运动兴起,如埃及开罗罢工斗争。3)领导:领导者几乎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或者传统社会的统治者(旧式阶级)。4)宗教:宗教在号召、组织民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组织:非洲第一个政党出现,近代民族意识觉醒。6)结局:有成功,也有失败。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大多肩负着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强烈愿望。(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不平衡,如中国、墨西哥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印度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2.影响: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2.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为这些地区获得最终独立奠定了基础。3.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4、在民族独立运动过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宣传民族民主思想,探索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为后来各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概念解析】总督制度:总督一般由国王信任的大贵族担任,是国王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根据国王训令,掌握殖民地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宗教事宜,有权任命管辖区内的官吏和教会负责人,参与审理重大司法策件。2、英国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纪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对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地掠夺而特许设立的公司。这些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独立权,还有权代表政府订立条约、和约,有权组建军队,发动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柏林会议:1884—1885年殖民列强为瓜分非洲召开的国际会议。19世纪80年代列强在刚果河流域争夺非常激烈。根据俾斯麦倡议,1884年11月15日—1885年2月26日举行了柏林会议,参加者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个国家。会议签署了共36条的总议定书。会议确认“刚果自由邦”(今扎伊尔)为“独立国家”,由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包括刚果河河口地带。各国在此享有自由贸易和免税自由通航的权利。划定了刚果自由邦与法、葡属地的边界。宣布任何国家此后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而且要通知各缔约国。还规定英、法应分别“保证”尼日尔河下游和上游的航行自由。柏林会议是列强瓜分非洲的新起点。“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柏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表面上是瓜分非洲需要遵守的原则,实际是强盗间明目张胆的分割协议。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冲突成为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4、考迪罗制度: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考迪罗的出现对于刚刚独立的拉美诸国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长远来看,却是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而且拉美的考迪罗制度一直影响到20世纪拉美诸国的政治走向。5、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也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是,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勞力范围。美国的这种对外政策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它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防止已经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再次遭到欧洲列强侵略和沦为殖民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随着19世纪后期美国的迅速起,美国逶渐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方面控制了拉丁美洲国家。“门罗主义”后来发展为“大棒政策”,即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ロ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6.大棒政策:又称“实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7.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外交政策。20世纪初由美国塔夫脱总统提出,因“大棒政策”遭到拉美国家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8、阿杜瓦战役是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侵喜决定性战役。孟尼利克二世亲自率军战胜了意军,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阿杜瓦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殖斗争。埃塞俄比亚是整个非湖史上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知识拓展】一.16—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中大国的兴衰1.西班牙:掠夺了大量财富,但并未将这些财富转化为资本,是其最终被荷兰、英国先后打败的原因。封建制度是其衰落的根源。2.荷兰:17世纪成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是商业资本远比工业资本占优势。较弱的工业资本是其在与英国争霸中失败的根源,成为其以后经济发展的弱点。3.法国:经济发展受到落后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成为其在与英国的殖民争霸中失败的重要原因。4.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大。英国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是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海军力量,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二、英国、法国对埃及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埃及是一个文明古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方列强觊觎已久,英国和法国在18世纪就加了对埃及的争夺。法国早就想开一条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直抵东方,以打破英国对好望角航道的控制,取得东西方贸的垄断权。英国为了维护其在束方,特别是印度的利益,遇力反对开谁运河。19世纪上半叶,阿里统治埃及时期进行了一场近代化的改革,促进了埃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进步,事实上摆脱了斯受帝国的控制。英国借口斯受帝国的遼请派兵干涉,压了埃及的改革。及逐沦为半殖民地,遭到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的不断渗透。1859年,法国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许权,并取得了法国和线及合资建立的运河公司的52%的股权。为开凿苏伊士运河,成干上万的埃及劳工累死在工地上。苏伊士运河在1869年完エ,法国控制了运河。苏伊士运河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大大缩短了从西欧到亚洲的航路,重要性日益显現。当时,埃及政府十分腐败,大举向英法等国借歉。1875年,英国埃及政府财政拈据,低价收购了运河公司44%的股权,英法从经济上控制了运河。1876年,英法接管埃及的财政,其中,英国人担任埃及政府财政收入和预算的总监督,法国人则担任对政支出的总监督。1878年,英法两国派人出任埃及政府的财政部长和公共工程部长。1882年,英国借出兵侵略埃及之机完全占领了运河。三、拉丁美洲独立后的内外环境1.封建主义大行其道: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经济上大地产制盛行,政治上形成了军事独裁的考迪罗制度。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畸形的经济结构:西、葡统治时期,宗主国垄断拉丁美洲的对外贸易,各地的生产相对单一,造成独立后各国的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严重制约了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发展。3.种族矛盾依然严峻: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拉丁美洲各国人口成分复杂,白人、黑人、印第安人、混血人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同人种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不利于拉丁美洲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4.拉丁美洲国家间存在矛盾:玻利瓦尔建立统一的南美洲国家的愿望并未实现,拉丁美洲分裂成众多的国家,这些国家由于领土、资源、人口等方面的矛盾而不断发生战争,严重影响了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5.英、美、德、法的经济渗透:拉丁美洲独立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趁机对拉丁美洲各国进行经济渗透,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实际成了列强的附庸,拉美国家呈现出半殖民地化趋势。6.美国的门罗主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时期,美国提出了门罗主义,排挤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干涉,也暴露了美国独霸拉丁美洲的野心。拉丁美洲独立后,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经济上进行渗透,政治上进行干涉,甚至发动武装侵略,墨西哥受害最深。四.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比较相同点:(1)拉丁美洲和美国都是在殖民主义的长期黑暗统治下,并且因为经济的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才爆发为了挣脱殖民者长期的黑暗统治,从而获得民族独立的战争。(2)它们都是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出现的革命,都想挣脱黑暗的殖民统治,想要国家的独立,经济的独立。(3)都是不惧强大,以渺小的身躯对抗强大,并且以弱胜强。不同点:(1)美国独立战争仅仅局限于美国十几个州,但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覆盖了整个拉丁美洲。(2)美国独立战争是为了抵抗英国黑暗的统治,从而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本次战争的中心力量。而拉美人民则是为了挣脱西、葡等国的殖民统治,以获得民族独立。(3)美国的独立对法国大革命、拉美独立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也得到了彻底解放。但是拉美则遇到了新的殖民主义,各国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并且发展困难异常。五、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没有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变成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原因:①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经济上的大地产制存在与发展)。②军阀独裁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政治上的考迪罗体制)。③国外列强的经济渗透和军事外交的粗暴干涉。这些因素使得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迟滞、片面、畸形,政治制度独裁、反动,人民没有自由,生活异常贫困。这也是拉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能力提升】一、分析为什么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能够把非洲瓜分完毕?1、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德国等要求获得殖民地;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对非洲内陆的探险准备了条件;4、列强制定了野心勃勃的瓜分计划;柏林会制定了瓜分的基本原则。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性质(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多肩负着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这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强烈愿望。(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斗争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属旧式的反侵略斗争。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结局(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民族民主运动中出现了新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遭到了失败3、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异同:(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相同点:①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民族独立,部分肩负着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革命任务。②都以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外来侵略,旧式反侵略斗争居多;③都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俗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遭到了失败。不同点:①亚洲的觉醒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也存在着旧式的反帝反封建起义;②非洲的斗争水平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的反帝民族斗争;③拉丁美洲主要是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差异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外来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在亚洲,由于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并呈现一下三个特点。一是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中国的同盟会和印度国大党;二是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三是新的阶级力量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印度孟买工人大罢工。至于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中国义和团运动,则还属于传统的运动模式,但不占主流。在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领导力量是旧式阶级,主要是旧式民族运动,只有埃及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带宗教色彩。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比较与历史意义拉美的独立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原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特点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领导力量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资产阶级、工农力量力量多样,包括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代表运动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运动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以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意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多样性1.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接近尾声,主要发生在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巴尔干半岛地区,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和欧洲大国插手,巴尔干国家纷纷独立,诞生了塞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