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二曲折与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近几年高考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考查逐渐增多,考查的重点主要有3个:(1)这一时期孕育的统一性趋势,如2023年湖南卷第3题,考查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2)门阀政治的盛行与专制皇权的弱化,如2023年广东卷第3题,考查两晋专制皇权的弱化;(3)时代特征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如2023年北京卷第16题,考查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习题演练】1.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则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 B.确立土地私有制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 D.提高土地利用率2.南北朝时所撰《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唐初,朝廷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论是北朝史事,还是南朝史事,多写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据此可知()A.政治局势影响修史格局 B.“五代史”存在不实记录C.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 D.史书修撰促进民族交融3.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 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4.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北魏此举意在()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推行中原的礼仪制度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5.北魏颁布均田令,西魏确立府兵制,二者为此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条件。学者们关注到,这些只在北朝首创,南朝缺无。这说明()A.北方文化总体上优于南方 B.改革总是体现社会进步C.南北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大 D.民族交融激发制度突破6.东晋政权依靠士族势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对国家的贫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还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这些做法有利于()A.控制士族势力发展 B.推动江南地区开发C.增强政府经济实力 D.稳定南迁侨民人心7.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史料来源“昔黄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A.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封建化 B.边疆治理成效显著C.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8.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9.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公元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此举()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 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10.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况()A.缘于南方政治动荡不安 B.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C.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对峙局面11.公元382年,前秦苻坚在与臣下讨论是否南下灭东晋时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这体现出()A.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增强 B.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C.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已展现端倪 D.苻坚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1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13.《晋书》中记载:“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由此可见()A.司马昭伐蜀中重视疫病的防治 B.伐蜀对完成国家统一意义重大C.应首先攻打蜀国但条件还不够成熟 D.玫打吴国不在司马昭战略计划之列14.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北魏此举意在()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推行中原的礼仪制度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5.江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始终在整个明朝的文化地图中居主导地位,绘就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文化画卷,许多重大的文学艺术、思想学术活动,都是由江南人士首开风气的。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记载:“礼部会试,三甲之魁与高等,多出苏、松、应天。”这折射出()A.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B.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盛行C.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发展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16.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徙天下豪富于成阳十二万户汉迁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魏晋南北朝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唐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诗句)明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整理自《史记》《汉书》《魏晋南北朝史》等材料二历史时段12世纪初~16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下半叶-鸭片战争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今移民主体华商华商、华农华工华侨、华商、华农、华工移出地粤、闽、浙闵、鸟、浙、滇、桂粤、闽东南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移入地东南亚交通、贸易中心地区东南亚、东北亚亚、美、欧、大洋、非等洲北美、奥、日、西欧、南美、东南亚数量/万10余100余1000余2000余——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表格中历代人口流动的原因并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中,移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鼎六年(前111),又在河西走廊设张掖郡、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法。此外,政府还采取了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卒于边郡等措施。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材料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向西北边疆移民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士不旷功,人罔游力”,体现当时土地荒废度高,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D项正确;材料与鲜卑贵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是确立土地私有排除B项;土地的利用率与北方统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是因为二者是对峙政权,这种史书上蔑称是受政治局势所影响的,到唐朝时期因不涉及政治分立,则采用比较客观的称呼,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五代史”是否真实的考据,排除B项;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观点错误,也不是材料所涉及称呼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民族交融促进史书修撰,因果倒置,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大分裂时代,但是正因为分裂割据战争促使统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语言文字的交流与融合,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为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A项正确;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弱,排除B项;南北文化实现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治文化,而是民族交融过程中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解析: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迁都洛阳,在洛阳建设中借鉴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意在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故选B;而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礼仪制度”与材料无关。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均田令和府兵制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社会进步,为全国统一和隋唐强盛提供了条件。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结合,制度创新受益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井未对比南北文化的差异,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改革始终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发展差异大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政权虽然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国家经济比较薄弱,东晋政府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可以增加田税;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断”),使北方南渡的民众土著化,让他们同本土人样承担赋役,这有利于增强政府经济实力,C项正确;东晋政府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及“土断’政策虽然触及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但无法达到控制士族势力发展的目的,相反,士族势力在东晋时期得到发展并控制了朝政,排除A项;上述政策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要求南渡人口与当地人口一样承担赋役不利于“稳定南迁侨民人心”,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民族的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可知,对华夏既有文化认同又有制度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未体现边疆治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未涉及因俗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各族人民在多方面与汉族基本一样,同时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C项正确;胡人尊重妇女的意识对汉族文化有所影响并不能证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而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的下半句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在南方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动了稻麦复种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使用的效率,D项正确;东晋时期扬州地区主要为汉族,排除A项;北方民众南迁图推动了南方小麦种植,B项因果倒置,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个政权中,魏国人口数量最多,蜀国人口数量最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人口数量。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户数量远超南方的吴、蜀两国,这为西晋最终灭吴、蜀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当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南方经济的开发此时才刚起步。排除C项;人口数量的多寡不会直接导致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可知,前秦苻坚主张南下灭东晋以实现国家统一,反映了苻坚深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B项正确;前秦苻坚追求国家大一统,并不是华夏认同增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就已出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大一统观念的文化驱动力增加,未涉及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B解析: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是典型的门阀政治,当时士族家庭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因此材料中诫子文书的广泛传播说明士族文化影响的扩大,故B项正确;C.材料与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无关,故C项错误:D.材料与印刷术的快速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13.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昭认为先取蜀国是完成更大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利用巴蜀地区的优势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这暗示了伐蜀对完成国家统一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先取蜀再灭吴的战略,虽提到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但这不是材料重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攻打蜀国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反而表达了司马昭对伐蜀的积极态度和充分准备,排除C项;这与材料中的信息相悖,司马昭明确提到了攻打吴国的计划和所需的准备,只是他认为先取蜀国更为有利,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B解析: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迁都洛阳,在洛阳建设中借鉴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意在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故选B;而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礼仪制度”与材料无关。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在明朝中占据主导,文化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繁荣,C项正确;传统的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控制松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战乱影响;自然灾害。影响: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江南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2)特点:数量不断增多;移民主体扩大;移出移入地范围不断扩大。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和相互交融。解析:(1)原因:由材料一“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迁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可得出:政府政策;由材料一“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可得出:战乱影响;由材料一“一遇水早,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可得出:自然灾害。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带来的影响包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江南开发;促进了民族交涉中
(2)特点:根据材料二“数量的变化”信息得出,移民数量不断增多;根据材料二:移民主体由“华商”到“华侨、华商、华农、华工”得出:移民主体扩大;根据材料二“移出地”移入地”的变化得出:移出移入地范围不断扩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近代工业、革命、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即可。如: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和相互交融。17.答案:(1)方式:募民实边;军屯戍边;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卒于边郡。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秩序,推动了西北边疆开发(或稳定了西北边疆秩序,或推动了西北边疆开发,或推动了西北边疆农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利于缓和内地人口压力(或利于巩固内地治安);加强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或促进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或加强了国家对西北边疆的治理,巩固中央集权;或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或巩固国防,或维护国家安全;或巩固、扩大了国家疆域;或为强盛局面的维持创造条件);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作出贡献;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借鉴。(2)由北向南迁徙为主;迁徙人口数量多(或迁徙规模大);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装修拆除协议书
- 七中招生考试试卷及答案
- 七下道法押题试卷及答案
- 2024下半年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异位妊娠术后出血护理措施
- 环保建材施工方案
- 2024年秋新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4.5 连加 教学课件
- 2024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0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含解析
- 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 丙烯酸篮球场施工流程
- AQ-T 1009-2021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考核规范
- DLT 5175-2021 火力发电厂热工开关量和模拟量控制系统设计规程-PDF解密
- Q-GDW 11711-2017 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工作规范
- 全国肉牛产业链分析报告
- 人文关怀护理课件胃镜室
-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课件
- 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形考论坛1-4参考答案
- 中建八局-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抑郁病诊断证明书
- 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知情同意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